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2016年02月29日 10:05 来源:中国经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6 年 2 月 29 日2015 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事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2] 676708 亿元,比上年增长 6.9% 。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60863 亿元,增长 3.9% ;第二产业增加值 274278 亿元,增长 6.0% ;第三产业增加值 341567 亿元,增长 8.3% 。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9.0%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40.5%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 ,首次突破 50% 。

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9351 元,比上年增长 6.3% 。

全年国民总收入 [3] 673021 亿元。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 137462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680 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 77116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6.10% ,比上年末提高 1.33 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 1655 万人,出生率为12.07 ‰;死亡人口 975 万人,死亡率为7.11 ‰;自然增长率为 4.96 ‰。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 [4] 2.94 亿人,其中流动人口 [5] 2.47 亿人。

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

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

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2015年公布了施行二胎政策,中国的人口数量是少了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了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一起来了解吧。

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2.1亿2015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1‰,比上年提高0.29个千分点。

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6(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

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

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4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0万人。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

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60周岁老龄人口2.1亿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大陆人口为54167万人。

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各种因素致使人口迅速增长,到1969年已达80671万人。

从1969年开始,中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还会对居民的就业、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造成极大困难;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未来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不可避免,这无疑危及人民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无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无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无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全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55. 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1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210.5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06.9亿元,增长9. 1%。

三次产业比重为10.7:59.2:30.1,二、三产业比重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其中工业增加值192.3亿元,增长9.3%,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4.1%。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29321元(折合4693美元),比上年增加1629元。

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67.2%、27.8%,分别拉动GDP增长0.4、6.1、2.5个百分点。

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单位:亿元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 7.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1%。

其中稻谷播种面积5.2万公顷,同比增长0.4%;蔬菜种植面积1.9万公顷,同比增长7.2%;油料种植面积1.8万公顷,同比下降10.9%;棉花种植面积1.8万公顷,同比下降4.2%。

全年粮食总产量55.5万吨,比上年增长7.2%;蔬菜48.2万吨,同比增长9.0%;全年生猪存栏13.9万头,比上年增长0.3%;全年生猪出栏25.2万头,同比增长2. 4%。

肉类总产量4.8万吨,同比增长0.8%,其中,猪肉产量2.1万吨,增长2.3%;禽蛋产量3万吨,同比增长1.6%。

油料产量5.5万吨,同比下降3.7%;水产品产量6.2万吨,增长1.6%。

2015年全县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单位:吨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71.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0%。

全县共有联合收获机1311台,大中型拖拉机173 5台,小型拖拉机16200台,播种机852台,排灌动力机械71682台,农用运输车2499辆。

武汉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武汉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奋斗目标,主动适应新常态、抢抓多项国家战略机遇,坚定不移地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总量跨越、质效提升,位次前移“的良好发展态势,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

一、综合年末常住人口1060.77万人,比上年增加26.97万人。

户籍人口829.27万人,增加1.9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67.68万人,减少0.37万人;非农业人口561.59万人,增加2.33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7.04‰,其中,人口出生率12.87‰,人口死亡率5.83‰。

人口净迁移率-1.78‰。

“十二五”时期,全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 1.6%,比“十一五”时期低1.1个百分点。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0905.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9.81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4981.5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5564.25亿元,增长9.6%。

人均生产总值104132 元,增长6.8%。

表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十二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累计44792.37 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年均增长10.4%,低于“十一五”时期平均增速4.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4.6%、11.6%和9.8%。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5:47.5:49.0调整为3.3:45.7:51.0。

第三产业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

图1:201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年末市场主体86.49万户,其中,本年新登记12.95万户。

全部市场主体中,企业31.02万户,其中新登记5.69万户;个体工商户55.11万户,其中新登记7.22万户。

企业中,私营企业28.30万户,其中新登记5.56万户。

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居民医疗保健人均消费1165元

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居民医疗保健人均消费1165元

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居民医疗保健人均消费1165元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全国居民医疗保健人均消费1165元,2015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53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36万人。

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0472万人,增加365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公报显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9281元,增长9.7%。

按常住地分,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29129元,增长9.4%。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0291元,增长8.4%。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772元。

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3072元,比上年增长7.2%。

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712元,比上年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392元,增长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223元,增长10.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

公报还显示,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53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36万人。

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0472万人,增加365万人。

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6570万人,增加6823万人。

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8894万人,增加598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7675万人,增加6225万人。

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7326万人,增加283万人。

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27万人。

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1404万人,增加765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7489万人,增加127万人。

2015中国城市GDP排名出炉:100强名单

2015中国城市GDP排名出炉:100强名单

2015中国城市GDP排名出炉:100强名单2016-01-21 10:27:00来源: 电商报•2016年1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为1990年以来首次“破7”,增速创25年新低。

城市GDP方面:截至2016年1月19日,全国大部分城市的2015年经济运行数据已经公布,根据信息汇总,2015年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100强排名如下:GDP最高的四大经济强省方面:广东21个省辖市中,9个进入全国百强;江苏13个省辖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是唯一所有省辖市都跻身全国百强的省份;山东17个省辖市中,15个进入全国百强,百强城市数量居全国各省首位;浙江11个省辖市中,8个进入全国百强。

详细排名:1.上海25300亿元,同比增长6.8%(人口:2425万)2.北京23000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2168万)3.广州(广东1)1810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1667万)4.深圳(广东2)17500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1077万)5.天津17200亿元,同比增长9.4%(人口:1516万)6.重庆16100亿元,同比增长11%(人口:3001万)7.苏州(江苏1)1440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1060万)8.武汉(湖北1)11000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1033万)9.成都(四川1)108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万1442)10.杭州(浙江1)10100亿元,同比增长11%(人口:889万)11.南京(江苏2)9600亿元,同比增长9.2%(人口:821万)12.青岛(山东1)9400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871万)13.长沙(湖南1)8600亿元,同比增长9.7%(人口:731万)14.无锡(江苏3)8500亿元,同比增长7.1%(人口:650万)15.佛山(广东3)820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720万)16.宁波(浙江2)800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781万)17.大连(辽宁1)7800亿元,同比增长3.8%(人口:669万)18.郑州(河南1)7450亿元,同比增长9.6%(人口:937万)19.沈阳(辽宁2)7280亿元,同比增长3.5%(人口:828万)20.烟台(山东2)63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02万)21.济南(山东3)628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06万)22.东莞(广东4)620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831万)23.泉州(福建1)615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829万)24.南通(江苏4)612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730万)25.唐山(河北1)605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753万)26.西安(陕西1)600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862万)27.哈尔滨(黑龙江1)5750亿元,同比增长6.9%(人口:1001万)28.福州(福建2)5670亿元,同比增长9.4%(人口:734万)29.长春(吉林1)5650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767万)30.石家庄(河北2)562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1049万)31.合肥(安徽1)5600亿元,同比增长10.5%(人口:769万)32.潍坊(山东4)532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924万)33.徐州(江苏5)5250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862万)34.常州(江苏6)5200亿元,同比增长9.1%(人口:469万)35.温州(浙江3)4610亿元,同比增长8%(919万)36.绍兴(浙江4)4400亿元,同比增长7.1%(501万)37.鄂尔多斯(内蒙古1)4360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201万)38.大庆(黑龙江2)4280亿元,同比增长5%(人口:281万)39.济宁(山东5)4220亿元,同比增长8.4%(人口:808万)40.淄博(山东6)420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461万)41.盐城(江苏7)418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721万)42.扬州(江苏8)408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461万)43.昆明(云南1)405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26万)44.南昌(江西1)4000亿元,同比增长9.6%(人口:524万)45.临沂(山东7)382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1083万)46.东营(山东8)375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万)47.包头(内蒙古2)3689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276万)48.台州(浙江5)3680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603万)49.泰州(江苏9)3600亿元,同比增长9.9%(人口:508万)50.嘉兴(浙江6)3592亿元,同比增长%(人口:455万)51.洛阳(河南2)3576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662万)52.厦门(福建3)3565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67万)53.镇江(江苏10)3560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311万)54.金华(浙江7)3462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536万)55.南宁(广西1)3425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666万)56.沧州(河北3)3420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680万)57.襄阳(湖北2)340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550万)58.宜昌(湖北3)3332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405万)59.邯郸(河北4)3300亿元,同比增长6.5%(人口:917万)60.泰安(山东9)3292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556万)61.榆林(陕西2)329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35万)62.惠州(广东5)314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470万)63.呼和浩特(内蒙古3)3091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00万)64.威海(山东10)306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280万)65.中山(广东6)301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12万)66.保定(河北5)2988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1017万)67.吉林(吉林2)2950亿元,同比增长6%(人口:441万)68.鞍山(辽宁3)2941亿元,同比增长6%(人口:364万)69.南阳(河南3)2916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1009万)70.德州(山东11)2793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650万)71.岳阳(湖南2)2790亿元,同比增长8.7%(人口:559万)72.太原(山西1)2753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429万)73.聊城(山东12)2739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591万)74.乌鲁木齐(新疆1)2730亿元,同比增长10.1%(人口:353万)75.常德(湖南3)2720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607万)76.漳州(福建4)2700亿元,同比增长10.9%(人口:496万)77.贵阳(贵州1)2692亿元,同比增长12%(人口:468万)78.淮安(江苏11)265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560万)79.衡阳(湖南4)2603亿元,同比增长8.7%(人口:810万)80.茂名(广东7)2534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601万)81.滨州(山东13)251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80万)82.芜湖(安徽2)244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361万)83.湛江(广东8)2438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16万)84.菏泽(山东14)2400亿元,同比增长9.1%(人口:843万)85.柳州(广西2)2398亿元,同比增长7.2%(人口:375万).86.株洲(湖南5)2350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395万).87.许昌(河南4)2318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431万).88.江门(广东9)2311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448万)89.咸阳(陕西3)2300亿元,同比增长8.6%(人口:495万)90.廊坊(河北5)223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450万)91.枣庄(山东15)2215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94万)92.周口(河南5)2199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880万)93.连云港(江苏12)2141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507万)94.湖州(浙江8)210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262万)95.宿迁(江苏13)2052亿元,同比增长%(人口:572万)96.新乡(河南6)203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600万)97.通辽(内蒙古4)2028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13万)98.遵义(贵州2)2025亿元,同比增长14.6%(人口:800万)99.郴州(湖南6)2021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469万)100.兰州(甘肃1)2000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401万)你所在的城市进入排名了吗?你所在的省份又有多少城市上榜了呢?快跟身边的小伙伴们讨论起来吧~~~注:排名根据官方数据和网络资讯进行汇总,部分城市的预计数据与后期公布的详细数据可能略有变动,但不会因此受到明显影响,大致排名不会改变。

2022年最新的交通事故工伤赔偿标准

2022年最新的交通事故工伤赔偿标准

2022年最新的交通事故工伤赔偿标准
法律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是工伤。

职工受伤后,就有赔偿的问题,那2022年最新交通事故工伤赔偿标准是怎样的呢?以下就由我为您详细介绍。

一、2022年一次性工亡补助金:623900元
2017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2015年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

依据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故2017年度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31195元X20=623900元。

二、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计算公式:丧葬补助金=2015年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6个月
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39条
三、供养亲属抚恤金
(一)配偶:工亡职工本人工资*40%
(二)其他亲属:工亡职工本人工资*30%
注: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供养亲属抚恤金按月发放,但供养亲属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工亡职工生前的本人工资
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39条一级至四级伤残的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享受丧葬补助金和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而不享受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以上就是我根据全国去年的数据为大家计算的对工亡职工家属进行的赔偿,具体赔偿项目包括了丧葬费、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以及供养亲属抚恤金。

但我国各个省市的经济发展不同,因此不同地区的职工家属获得的工亡赔偿数额也是有所差异的。

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2016年3月11日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各种风险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19.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1150.15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7071.82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7497.75亿元,增长11.5%。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3∶45.0∶47.7。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9637.53亿元,增长11.1%,占全市经济的 61.3%。

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809.35亿元,增长12.2%,占全市经济的49.7%。

图1 201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表1 2015年五大功能区域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330元(8402美元),比上年增长10.1%。

表2 2015年五大功能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16.55万人,比上年增加25.15万人。

城镇化率60.94%,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

年末户籍总人口3371.84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1391.02万人,乡村人口1980.82万人。

全年外出市外人口505.50万人,市外外来人口150.21万人。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05‰,死亡率为7.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6‰。

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3,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9.9。

表3 2015年年末常住人口数及其构成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1.82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事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

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351元,比上年增长6.3%。

全年国民总收入[3]673021亿元。

(见图1)(见图2)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7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0%,比上年末提高1.33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1655万人,出生率为12.07‰;死亡人口975万人,死亡率为7.11‰;自然增长率为4.96‰。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4]2.94亿人,其中流动人口[5]2.47亿人。

人均预期寿命76.34岁。

(见表1)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

全国农民工[7]总量27747万人,比上年增长1.3%。

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增长0.4%;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增长2.7%。

(见图3)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8]为76978元/人,比上年提高6.6%。

(见图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3%。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1.8%。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5.2%。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6.1%。

农产品生产者价格[9]上涨1.7%。

(见图5)(见表2)年末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为21个,比年初增加20个;下降的为49个,减少20个。

(见图6)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217亿元,比上年同口径[11]增加8324亿元,增长5.8%,其中税收收入124892亿元,增加5717亿元,增长4.8%。

(见图7)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3304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5127亿美元。

全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2284元人民币,比上年贬值1.4%。

(见图8)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33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2万公顷。

棉花种植面积380万公顷,减少42万公顷。

油料种植面积1406万公顷,增加1万公顷。

糖料种植面积174万公顷,减少16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62144万吨,比上年增加1441万吨,增产2.4%。

其中,夏粮产量14112万吨,增产3.3%;早稻产量3369万吨,减产0.9%;秋粮产量44662万吨,增产2.3%。

全年谷物产量57225万吨,比上年增产2.7%。

其中,稻谷产量20825万吨,增产0.8%;小麦产量13019万吨,增产3.2%;玉米产量22458万吨,增产4.1%。

(见图9)全年棉花产量561万吨,比上年减产9.3%。

油料产量3547万吨,增产1.1%。

糖料产量12529万吨,减产6.2%。

茶叶产量224万吨,增产6.9%。

全年肉类总产量8625万吨,比上年下降1.0%。

其中,猪肉产量5487万吨,下降3.3%;牛肉产量700万吨,增长1.6%;羊肉产量441万吨,增长2.9%;禽肉产量1826万吨,增长4.3%。

禽蛋产量2999万吨,增长3.6%。

牛奶产量3755万吨,增长0.8%。

年末生猪存栏45113万头,下降3.2%;生猪出栏70825万头,下降3.7%。

全年水产品产量6690万吨,比上年增长3.5%。

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4942万吨,增长4.1%;捕捞水产品产量1748万吨,增长0.5%。

全年木材产量6832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7.0%。

全年新增耕地灌溉面积158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54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28974亿元,比上年增长5.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4%;集体企业增长1.2%,股份制企业增长7.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7%;私营企业增长8.6%。

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2.7%,制造业增长7.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

(见图1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5%,纺织业增长7.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6.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5.4%,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4%,汽车制造业增长6.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7.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5%。

六大高耗能行业[12]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8%。

高技术制造业[13]增加值增长10.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8%。

装备制造业[14]增加值增长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8%。

(见表3)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50828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0.5%。

其中[17],火电装机容量99021万千瓦,增长7.8%;水电装机容量31937万千瓦,增长4.9%;核电装机容量2608万千瓦,增长29.9%;并网风电装机容量12934万千瓦,增长33.5%;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增长73.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3554亿元,比上年下降2.3%。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0944亿元,比上年下降21.9%;集体企业508亿元,下降2.7%,股份制企业42981亿元,下降1.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5726亿元,下降1.5%;私营企业23222亿元,增长3.7%。

分门类看,采矿业实现利润2604亿元,比上年下降58.2%;制造业55609亿元,增长2.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5341亿元,增长13.5%。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6456亿元,比上年增长6.8%。

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6508亿元,增长1.6%,其中国有控股企业1676亿元,增长6.0%。

(见图11)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8%。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51590亿元,增长10.0%。

分区域看[18],东部地区投资232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中部地区投资143118亿元,增长15.2%;西部地区投资140416亿元,增长8.7%;东北地区投资40806亿元,下降11.1%。

(见图12)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15561亿元,比上年增长31.8%;第二产业投资224090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投资311939亿元,增长10.6%。

基础设施投资[19]101271亿元,增长17.2%,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18.4%。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0]354007亿元,增长10.1%,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4.2%。

高技术产业投资[21]32598亿元,增长17.0%,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5.9%。

(见图13)(见表4)(见表5)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59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

其中,住宅投资64595亿元,增长0.4%;办公楼投资6210亿元,增长10.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4607亿元,增长1.8%。

全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住房772万套,新开工783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开工601万套。

(见表6)五、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

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8999亿元,增长10.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1932亿元,增长11.8%。

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268621亿元,增长10.6%;餐饮收入额32310亿元,增长11.7%。

(见图14)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4.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9.8%,化妆品类增长8.8%,金银珠宝类增长7.3%,日用品类增长12.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1.4%,中西药品类增长14.2%,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5.2%,家具类增长16.1%,通讯器材类增长29.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8.7%,汽车类增长5.3%,石油及制品类下降6.6%。

全年网上零售额[24]38773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32424亿元,增长31.6%。

在网上商品零售额中,吃类商品增长40.8%,穿类商品增长21.4%,用类商品增长36%。

六、对外经济[25]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45741亿元,比上年下降7.0%。

其中,出口141255亿元,下降1.8%;进口104485亿元,下降13.2%。

货物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36770亿元,比上年增加13244亿元。

(见图15)(见表7)(见表8)(见表9)(见表10)全年服务进出口[26]总额71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6%。

其中,服务出口2882亿美元,增长9.2%;服务进口4248亿美元,增长18.6%。

服务进出口逆差1366亿美元。

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新设立企业26575家,比上年增长11.8%。

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7814亿元(折1263亿美元),增长6.4%。

其中“一带一路”[27]沿线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新设立企业2164家,增长18.3%;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526亿元(折85亿美元),增长25.3%。

(见表11)全年对外直接投资额(不含银行、证券、保险)7351亿元,按美元计价为11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7%。

其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48亿美元,增长1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