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故事长-屈原的传说的故事

合集下载

屈原的故事(共7篇)

屈原的故事(共7篇)

屈原的故事(共7篇)屈原的故事(一): 有关屈原的故事概括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23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屈原的故事】屈原的故事(二): 关于屈原的故事的作文急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舟.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这首诗描写了南宋诗人陆游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储药、配药方、祈祷这一年能平安无事.从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节的风俗.作为中国古老文化节日之一,端午节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过去,我对端午节的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读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端午节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这本书当中得知,端午节是在中国这么多的节日中,名称最多的:端午节、端阳、重五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等.端午节的来源也有很多种,有纪念屈原说、龙说、纪念伍员说等20多种.其中,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因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端午节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德清,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挂上菖蒲、艾草,据说可以辟邪消灾.各家各户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着浓浓竹叶清香的粽子,是我们孩子们的最爱,枣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个个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们还会佩带着香袋,姑娘们以这五彩缤纷的香袋做饰物,既香味袅袅,又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动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来了不少小伙们留连的目光.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屈原的故事(三): 屈原的故事读后感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爱国主义诗人及政治家,我很敬佩他.屈原十岁就成了小神童.有段时间,他的家乡经常遭受秦兵的骚扰,他组织队伍,把他们打的落荒而逃.后来,屈原得到了楚怀王赏识,做了高官.为了祖国的将来,他改制法,与他国联盟,终于,楚国强盛了.但是,屈原遭小人诬陷,流放偏远地区.他十分悲愤,痛惜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章》等作品.公元前278年,秦国消灭了楚国,屈原悲痛万分,写下《怀江》后投江自尽.我为屈原感到惋惜,虽然胸怀大志,但是机遇甚少.他爱国忧民,但老天弄人,有了用武之地,却又似梦一场.英雄无用武之地,就像金子被永远埋在地下,再无发光之时.我敬佩他那颗爱国之心.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为了国家能富强,他呕心沥血;为了人民能幸福生活,他绞尽脑汁.他的文采也令人惊叹,以诗抒情,以诗来表达自己坚持正义,遭受打击,信念绝不动摇的坚定决心.而我们呢现在的人,哪个不是好吃懒做哪个能完全做到不爱钱爱利学生们也一样,胸无大志.怪不得有人曾说过:现在的我们没有进化,反而退化了.我们要有恒心,有毅力,有爱心,有激情,有梦想.这样,我们人类文明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让我们竭尽全力的去努力,去创造那个顶峰吧!屈原的故事(四): 屈原的爱国故事,用20 字来概括不忍看到楚国被吞并的未来,跳河自尽屈原的故事(五): 关于史记屈原的故事;的读后感800字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记载屈原生平最早最完整的文献.这篇传记对屈原一生事迹的描述,歌颂了屈原热爱祖国,不同流合污,至死不屈的高尚品质,也赞扬了屈原在文学上的成就.他“博文志强,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曾经楚怀王的信任,24岁任次于宰相的官职:“左徒”,在朝廷内,国事,起草法令.宣布法令.接待外交宾客,他主张改革内政,任用贤才,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小人离间,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诽谤,不但疏远了屈原,而且转而亲秦,使屈原的联齐政策终告失败,光明正大,正直无私的屈原,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诽谤,怀着满腔义愤,写出了《离骚》这部着作,他的志向高洁,文中多用芳草比喻,他的正直,能出淤泥而不染.最后,他作了一篇《怀沙赋》,怀中抱石,投汨罗江自杀,屈原的自杀,他对楚国热爱,他洁身自好的志趣,也他对楚国朝廷抗议到底.我为屈原感到惋惜,虽然胸怀大志,但是机遇甚少.他爱国忧民,但老天弄人,有了用武之地,却又似梦一场.英雄无用武之地,就像金子被永远埋在地下,再无发光之时.我敬佩他那颗爱国之心.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为了国家能富强,他呕心沥血;为了人民能幸福生活,他绞尽脑汁.他的文采也令人惊叹,以诗抒情,以诗来表达自己坚持正义,遭受打击,信念绝不动摇的坚定决心.而我们呢现在的人,哪个不是好吃懒做哪个能完全做到不爱钱爱利学生们也一样,胸无大志.怪不得有人曾说过:现在的我们没有进化,反而退化了.我们要有恒心,有毅力,有爱心,有激情,有梦想.这样,我们人类文明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让我们竭尽全力的去努力,去创造那个顶峰吧!屈原的故事(六): 屈原投江的故事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他出身楚国贵族,年轻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这样就招来一些人的妒忌.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造他的谣,说屈原居功自傲,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怀王就怒而疏远了屈原.当时在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是秦、齐、楚三国,“合纵”、“连横”的斗争非常激烈,最后谁能取胜,就由这三国的内政外交的得失来决定.屈原在楚国内政上主张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如尧舜禹汤时代的社会;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对抗强秦的连横.由于怀王疏远了他,屈原这些正确的主张都未能实行.怀王是个昏庸的君主,在秦惠王的离间和诱惑下,接连上当,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关系,结果损兵折将,丢失土地,国势渐渐衰弱下来.秦昭王继位后,提出和楚通婚,约怀王相会,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要再上当.但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的怂恿下还是去了,结果遭到秦国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顷襄王面前构陷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屈原晚年在沅水、湘水流域长期过着流放生活,眼看祖国日益衰弱,即将被秦灭亡,自己报效君王的抱负不得施展,忧心如焚,无日可了,写了大量抒发忧愤的诗作,最后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屈原的故事】屈原的故事(七): 跪求屈原跳江前后的故事情节文言文的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音披,散发于身后装)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端午节屈原的故事关于屈原的故事。

关于屈原的故事(通用7篇)

关于屈原的故事(通用7篇)

关于屈原的故事(通用7篇)屈原的故事篇1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

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

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关于屈原的历史故事

关于屈原的历史故事

关于屈原的历史故事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以下是关于屈原的历史故事:
1. 投江自杀:
屈原生于楚国,是楚怀王的大臣。

因为主张反对秦国,屈原受到了宫廷内外的排挤和陷害。

公元前278年,楚国发生政变,屈原被贬为江南郡守。

在面临国家危亡的深重痛苦下,他感到无法容身于世,于是在江汉之畔投江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 楚辞《离骚》:
屈原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楚辞》之中,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就是《离骚》。

这篇诗歌通过虚构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和对理想国家的向往。

《离骚》以其豪放、激昂、辞藻华美的文学风格,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3. 屈原的爱国情怀:
屈原深爱着楚国,他的反秦主张和爱国情怀体现在他的诗歌中。

他在《离骚》中以清新的语言表达了对楚国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展现了他对国家的深沉感情。

4. 屈原祭楚怀王:
传说在屈原投江自尽后,楚怀王感到十分惋惜,于是在每年的端午节都会派人撒
下粽子,以防鱼虫欺侮屈原的尸体。

后来,端午节就成了传统的龙舟竞渡、吃粽子的日子。

5. 屈原文化的传承:
屈原的形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他的爱国精神、豪放豁达的文学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成为爱国主义和文学创作的象征之一。

屈原的一生虽然以悲剧收场,但他的爱国情怀和卓越文学成就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

他的作品《离骚》也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文学创作,传颂千古。

关于屈原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屈原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屈原的故事有哪些屈原我们都很熟悉,但你知道屈原的故事吗?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看详细的内容!欢迎阅读!屈原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 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

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生平介绍:屈原,芈[mǐ]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名平,字原,生卒年未见正史记载,史学界尚有争论,(约生于前353年—前335年,死于前283年—前269年),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屈原的简介资料和故事情节

屈原的简介资料和故事情节

屈原的简介资料和故事情节屈原,字平仲,楚国湘水人,约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前278年。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活跃于战国时期。

屈原才华横溢,著有《离骚》、《天问》等诗集,其文学成就对于后世的影响深远。

以下是屈原的简介资料及其故事情节。

【屈原的生平】屈原出生在楚国湘水之滨,父亲名叫屈瑕,是楚国东部的大族。

他年少时聪明好学,文学和武术都有很高的造诣,曾经跟随着楚穆王出征,表现出了出色的才能。

在楚国担任过不同的重要职务,如楚共王时期的官吏和相国等职务。

然而,屈原并没有一帆风顺的生活。

在他担任相国时,因为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而被诬陷叛变,被楚庄王贬斥。

屈原不甘心受冤,于是离开楚国,辗转多地,最终到达了江南的荆山。

他在这里度过了他很长的人生中的最后几年,直到不幸自杀身亡。

【屈原的故事情节】屈原的生平中有不少传奇故事,这些故事大多与爱国、忧国、心志等方面有关。

1. 《离骚》寓言故事《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它被誉为古代文学中的精品之一。

这部诗篇是屈原在流放荆山时所创作的,主要讲述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和对楚国走向的悲观预测。

其中的“天问”一章更是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品。

《离骚》中有一段寓言故事,讲述了屈原的灵魂乘骚车回到人间访友的过程。

这段故事象征着屈原的思想离开故乡,向人们传达了他以尽己力爱国、守国的决心。

2. 屈原投江屈原离开楚国后,他的情绪非常低落。

有一天,他在地上写下三十二个“吾”字之后,便不停的看着它而落泪。

接着,他决定选择投水自杀,抢救了他的楚国人投笔于江中来减轻水祸。

传说神龟在其前游,开口不停。

他们发现这是神龟波动的波纹,而后只见一条巨龙腾空而过,为他撑起一片长滔滔的波涛。

随后,屈原便跳入江中自尽了。

当地居民为了防止鱼虾蚕蜦吃了他的尸体,便在船上打鼓打鼓,所以这个传说还有举国哀悼屈原的结果。

3. 屈原挂悬浮屈原最后的日子,虽然颓废但心中并没有倒向败逆者。

一晚,他跳上荆州定山的高崖,写下了“身世劳苦,自惜不能再成。

屈原的传说的故事

屈原的传说的故事

屈原的传说的故事 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政治家。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夫,兼管内政外交⼤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主联齐抗秦。

下⾯⼩编给⼤家讲⼀讲屈原的传说的故事。

读书洞 在屈原的故乡,每当皎洁的⽉夜,后⼭⼩溪边的岩洞⾥,便会传来微妙的声⾳,仿佛是男低⾳在唱着⼀⽀古⽼的歌。

这歌声,有时轻柔委婉,悠扬动听;有时凄恻幽怨,如诉如泣;有时⼜⾼亢激越,⽓势昂扬。

⼈们不知道这种奇特的溶洞,每当⼭风吹来就会发出这种声⾳,却流传开了⼀个神奇的故事。

传说屈原少年时候,在⼭下的乐平⾥读书。

每天总是⽜⽺下⼭鸡上笼的时候他才回到家⾥。

家⾥⼈和乡邻们都为他担⼼:路上遇着野⼈婆怎么办?掉到溪涧⾥去怎么办?因此,屈原的妈妈常要姐姐⼥去书屋接他。

⼀天,天快⿊了,⼥唤着弟弟的名字,奔向林莽错落的乐平⾥,⼀问塾师,才知道屈原背完晚书,第⼀个离开了书房。

她⼜回到家⾥,屈原还没回来。

妈妈可急坏了,便和⼏个乡邻去溪涧和后⼭寻找屈原。

鸟雀⼉归了巢,天完全⿊下来了。

妈妈和乡邻们惶惶不安地回到家⾥,却见屈原端端正正地坐在屋⾥,就着烛光读书。

⼤家⼜喜⼜惊,便问他放学后上哪⼉去了。

屈原抿着嘴巴只是笑,不肯把他的“秘密”说出来。

第⼆天下午,⼥怀着好奇⼼,在放学前就到了乐平⾥书房,等屈原背完晚书,背着⼩藤包回家时,悄悄跟在他后边吊着线⼉。

⼩路曲折,出了林⼦,便是⼀条⼩溪。

只见屈原的⾝影在溪边⼀闪,⽴刻就不见了。

⼥隔着树丛没看清楚,以为弟弟过了⼩溪回家去了。

她三步并作两步赶到家中,听妈妈说屈原并没回来。

⼥异常惊奇,只得回头去找屈原…… 屈原到哪⼉去了呢?原来他背着⼩藤包,钻进了⼩溪边的⼀个天然⽯洞⾥。

⽯洞虽然不⼤,但洞中另有天地,景象挺别致。

洞壁像是刻满了浮雕图案,花鸟草⾍,千姿百态。

从洞顶悬下的钟乳⽯,如同朵朵⽩莲倒挂,晶莹⽟洁,煞是好看。

岩浆⽔就像朝露在顺着⽩莲花瓣⼀滴滴地落下,叮咚叮咚,⽐珠落⽟盘还好听。

关于屈原的故事完整版

关于屈原的故事完整版

《关于屈原的故事》关于屈原的故事(一):有关屈原的故事屈原(大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1]。

出生于楚国丹阳[1-2](今湖北省秭归县;一说为河南南阳西峡人),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一生中写过许多著名的爱国诗篇,之后由于楚王不理解他的爱国主张,致使国土沦丧,他满怀忧愤之情,跳江自尽。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

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汨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

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用心影响。

生平事迹: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

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十分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十分熟悉。

因此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物。

楚怀王对他十分信任。

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

有一次,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

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夺为己有,但屈原不肯给他。

他就和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明白这件事,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说是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

有关屈原的民间故事

有关屈原的民间故事

有关屈原的民间故事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政治家。

屈原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夫,兼管内政外交⼤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主联齐抗秦。

接下来让⼩编给你们讲讲有关屈原的民间故事吧。

民间故事屈原 战国时代,称雄的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

那时,楚国的⼤诗⼈屈原,正当青年,为楚环王的左徒官。

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分痛⼼。

屈原⽴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那时西⽅的秦国最强⼤,时常攻击六国。

因此,屈原亲⾃到各国去联络,要⽤联合的⼒量对付秦国。

怀王⼗⼀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

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

联盟的⼒量,制⽌了强秦的扩张。

屈原更加得到了怀王的重⽤,很多内政、外交⼤事,都凭屈原作主。

因⽽,楚国以公⼦⼦兰为⾸的⼀班贵族,对屈原⾮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怀王⾯前说屈原的坏话。

说他夺断专权,根本不把怀王放在眼⾥。

挑拨的⼈多了,怀王对屈原渐渐不满起来。

秦国的间谍把这⼀情况,报告秦王,秦王早想进攻齐国,只碍着六国联盟,不敢动⼿,听到这个消息,忙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商量。

张仪认为六国中间,齐楚两国最有⼒量,只要离间这两国,联盟也就散了。

他愿意趁楚国内部不和的机会,亲⾃去拆散六国联盟。

秦王⼤喜,准备了⾦银财宝,交给张仪带去。

张仪将相印交还秦王,伪装辞去秦国相位,向楚国出发。

张仪到了郢都,先来拜访屈原,说起了秦国的强⼤和秦楚联合对双⽅的好处,屈原说:"楚国不能改变六国联盟的主张。

" 张仪告诉⼦兰:"有了六国联盟,怀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联盟,屈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

"⼦兰听了,⼗分⾼兴。

楚国的贵族就和张仪连成⼀⽓。

⼦兰⼜引他拜见了怀王最宠爱的王后郑袖,张仪把⼀双价值万⾦的⽩璧,献给了郑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的故事长|屈原的传说的故事【--端午节祝福语】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下面给大家讲一讲屈原的传说的故事。

读书洞在屈原的故乡,每当皎洁的月夜,后山小溪边的岩洞里,便会传来微妙的声音,仿佛是男低音在唱着一支古老的歌。

这歌声,有时轻柔委婉,悠扬动听;有时凄恻幽怨,如诉如泣;有时又高亢激越,气势昂扬。

人们不知道这种奇特的溶洞,每当山风吹来就会发出这种声音,却流传开了一个神奇的故事。

传说屈原少年时候,在山下的乐平里读书。

每天总是牛羊下山鸡上笼的时候他才回到家里。

家里人和乡邻们都为他担心:路上遇着野人婆怎么办?掉到溪涧里去怎么办?因此,屈原的妈妈常要姐姐女去书屋接他。

一天,天快黑了,女唤着弟弟的名字,奔向林莽错落的乐平里,一问塾师,才知道屈原背完晚书,第一个离开了书房。

她又回到家里,屈原还没回来。

妈妈可急坏了,便和几个乡邻去溪涧和后山寻找屈原。

鸟雀儿归了巢,天完全黑下来了。

妈妈和乡邻们惶惶不安地回到家里,却见屈原端端正正地坐在屋里,就着烛光读书。

大家又喜又惊,便问他放学后上哪儿去了。

屈原抿着嘴巴只是笑,不肯把他的"秘密说出来。

第二天下午,女怀着好奇心,在放学前就到了乐平里书房,等屈原背完晚书,背着小藤包回家时,悄悄跟在他后边吊着线儿。

小路曲折,出了林子,便是一条小溪。

只见屈原的身影在溪边一闪,立刻就不见了。

女隔着树丛没看清楚,以为弟弟过了小溪回家去了。

她三步并作两步赶到家中,听妈妈说屈原并没回来。

女异常惊奇,只得回头去找屈原......屈原到哪儿去了呢?原来他背着小藤包,钻进了小溪边的一个天然石洞里。

石洞虽然不大,但洞中另有天地,景象挺别致。

洞壁像是刻满了浮雕图案,花鸟草虫,千姿百态。

从洞顶悬下的钟乳石,如同朵朵白莲倒挂,晶莹玉洁,煞是好看。

岩浆水就像朝露在顺着白莲花瓣一滴滴地落下,叮咚叮咚,比珠落玉盘还好听。

小洞里幽静清凉,真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屈原来到这里,支好石桌石凳,就把塾师不准在书房里读的"野书,什么《巫风》、《丧歌》、《断尾虎》、《小脚神》之类从小藤包中取出来,低声地吟咏。

他哼着哼着,渐渐地情不由己放声朗读起来。

他觉得这些野书比塾师教的古经陈文生动有趣得多了;不但内容丰富多采,耐人寻味,读起来也琅琅上口,优美动听。

他读得津津有味。

洞中那滴水的声音:叮咚叮咚,像琴声一样有节奏地和着他的读书声,在洞中回荡着。

读着读着,不知道过了多久,屈原双手托住腮帮子,双眼疲倦地闭上了......恍惚间,屈原听到一个轻微的脚步声。

一抬头,看见一个美丽的姑娘从洞壁石缝中走了出来。

她提着彩裙,飘飘悠悠地来到屈原的身旁,舞着长袖,向他施礼,然后捧出一叠厚厚的简策,跪着献给他。

屈原细细一看,来的竟是一位仙姑,献给他的是一部天书。

他知道自己的学问还很粗浅,如果得到天仙的点拨,能通晓天地间的学识,那真是求之不得。

他低头看看自己手中的野书:又残又破,少篇缺页,再看看仙姑捧献的书:银缕金箔,光彩夺目。

他急忙拜谢神女,接过天书一看,正是他求之不得的《楚声》。

什么《渔夫歌》、《樵郎谣》、《蚕花曲》、《五谷调》、《二南》、《越人歌》等,尽是楚国各地的民歌俚曲。

屈原暗自惊疑:"怎么这种人间烟火的事上天都知道了,而且刻了书简?他分外激动,再次参拜仙女,恭敬地问道:"好诗向谁求?请仙姑赐教!说完,就低头静候仙女的指点。

过了一会儿,还是悄无声息,他抬头一看,眼前的天仙已不知去向,自己手中的天书也无踪无影了,却听得从空中传来了仙子的声音:"真诗在民间!屈原揉揉眼睛,原来竟是一场美梦。

可是仙女的话,"真诗在民间!却深深地铭记在屈原的心中。

"真诗在民间!一个银铃般的声音传到屈原耳里,把他搞懵了:难道自己还在做梦?难道仙女还在身旁?他连忙回头一看,原来是他姐姐女寻他来了。

女见弟弟在乱石堆中睡着了,手上还攥着一册竹简,口里在叽叽咕咕地说着梦话,她便学着,说了这么一句,这才使屈原从朦胧中完全清醒过来。

女一边责备弟弟,一边帮他收拾好小藤包,拉他走出山洞。

到了洞口,对面仙女山上传来了叮叮当当的伐木声和山歌声。

屈原央求道:"好姐姐,我们在这儿听听吧!女陪弟弟走到小河边,两人坐在一块岩石上,静静地听着:高高山上去砍柴,一砍砍上蟒蛇寨;蟒蛇不怕棍棒打嘞,樵哥不怕虎狼来!高高山上去砍柴,刀儿磨得溜溜快;要砍就要砍上顶嘞,莫在半坡把刀甩!高高山上去砍柴,杉树柳树我不爱;要砍就要砍檀木嘞,它是山中材中材!......屈原听了这悠扬婉转、新颖动人的樵歌,心中像喝了一杯蜜糖,甜丝丝润滋滋的:"果然是'真诗在民间'。

他恳求女说:"好姐姐,您先回去吧,我一会儿就回家。

女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屈原,可是一看他听歌的那个傻劲儿,似乎九牛二虎也拉他不动,再说女也十分喜欢弟弟这种傻劲儿,就叮嘱了几句,独自先回去了。

屈原这才心满意足地坐在小河边,一面听着山上传来的樵歌,一面记录。

记完了又回到石洞中去整理吟咏,直到很晚才回到家中。

流不尽的水,唱不完的歌。

就这样,屈原常常去找樵夫、猎户、渔翁、蚕女、巫师、庙祝,向他们采集民间歌谣,又在小溪畔的石洞里记录、整理、吟诵。

汗水浇花艳,勤奋出天才。

屈原吸收了大量民间文学的营养,就"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创造出了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的騷体诗,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乡里人为了纪念屈原小时候苦读勤学的精神,便把小溪边的石洞取名"读书洞。

说也奇怪,千百年来,秭归三闾的乡人们都有这么一个感觉:每逢皎洁的月夜,就听见从读书洞里传出了读书声;这声音时隐时显,时高时低,比歌声还动人,比琴声还好听,传说这是屈原正在读书洞里刻苦夜读呢。

雷劈石左徒屈原,经常四出访查民情。

有一次,屈原带上他的陆离长剑,和两个随从,由郢都出发,绕道汉北,来到夷陵。

他一路察看山川地理,风土人情,进入西陵峡后,碰上了两桩怪事。

一件是他在归州城外访问三老时,听说他的老家出了蛟龙,发了特大洪水,乐平里被淹没了。

屈原听了心中一震,问明详细情况,立刻决定回故里去看一看灾情。

他正要和随从一起出发,又碰上了第二桩怪事:只听得从不远处忽然传来一阵金鼓唢呐声。

在这涝灾年头,谁还寻欢作乐呢?屈原停步一看,只见从归州府里走出一队人马,中间有一乘官轿。

轿前是旗幡、乐队、武卒;轿后是马队、遗老、跟班。

队列整齐壮观,热闹非凡。

屈原派随从一打听,才知道是新州官上任,强令州人庆贺三天,这已是第四天了。

这天新州官要到乐平里去观赏八景。

屈原带着随从不动声色地跟在队列后边,踱着虎步,心中惦记着乐平里的灾情。

他刚走到香溪口,就遇到从七里峡逃出的一群灾民。

灾民们一见是地方官来了,赶忙向州官禀报了乐平里的灾情。

州官听了却下令调转轿头,想溜回州府。

这时屈原才走上前邀州官同去乐平里察看灾情。

州官一见是左徒大人,吓得面如土色,连忙下轿叩拜,硬着头皮跟随左徒同行。

渡过香溪,走进七里峡,刚要出峡口,却见两山飞砂滚石,峡口已被阻塞,山洪漫积成泽,淹没了乐平里的村落田地。

一群群灾民见了左徒屈原,如见久别的骨肉亲人,都来叩拜诉苦,呼吁求救。

屈原叫随从把所带盘缠全交给州官先去接济灾民,又叫随从领了几十个青壮汉子疏通河道,引洪排涝;他自己径去民间查访崩山塌方的原因。

屈原登上驼峰山,找到了一个牧羊老人。

老人对屈原说:"那是三天前,听说归州城里有个新官上任,要来我们这里观赏八景;他下了一道急令,要乐平里的庄户人家献出美女双三,肥猪双七,壮羊双十,母鸡双百,新谷双千,用来作办栈花消。

庄户们喊天叫地,盘空家底,凑足了五个'双数'。

谁知州官还未启程,乐平里便起了蛟龙,连下暴雨,平地水涨八尺,一条孽龙吞云吐雾,呼风唤雨,从乐平里顺流而下,到了七里峡口一回身,两岸山摇地动,把洪峰给锁住了。

眨眼之间,乐平里的村舍、庄稼都淹没了。

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说归州出了两害:州官刮,孽龙淹,农夫只有喊黄天!屈原听了牧羊人的话,很受启发。

他把这事记在心上,拜别老人,往峡口走去。

一路上,屈原急步匆匆。

当他走入一片疏林时,突然从不远的地方传来"平儿!平儿!嘶哑的喊声。

人道是"做官莫打家乡过,三岁的娃儿叫乳名。

屈原循声看去,前边荆棘丛生的小径上,坐着一个老婆婆,正向他招手。

屈原忙迎上去,施了礼,问老人有什么事。

婆婆说:"我喊您的乳名,没喊您左徒大人,您不见怪吧?屈原回答说:"老妈妈,您没疏远我,我很高兴!老婆婆听了,便毫无顾忌地对屈原说:"您千万莫回香炉坪老家,听说新任州官今日在您家里设筵,为您洗尘接风,哎,那是五个'双数'办成的血肉筵呐!屈原感激地说:"老妈妈,屈平一定不去。

婆婆又叮嘱说:"那州官是拔一根毛也比咱腰粗的人呀,您可要小心!"放心吧,老妈妈!屈原辞别了老人,走了一会儿,忽然又有人喊:"平儿!平儿!屈原抬头一看,前边石崖畔坐着一个老头儿,正向他招手。

屈原忙迎上去,施了礼,询问老人。

老爷爷说:"我叫您乳名,没喊您左徒大人,您不见怪吗?屈原点头说:"老爷爷,您没疏远我,我很高兴!于是,老人对屈原说:"您千万莫去降钟山,听说新任州官在那里赶造一座官邸,接待您去行乐。

那是乡里人的骨头架撑起来的呀!屈原感激地说:"老爷爷,屈平一定不去。

老爷爷又叮嘱说:"那州官是伸个指头就能捅倒我们房子的人呀,您可要小心!"放心吧,老爷爷!屈原告辞了老人,他一手按住腰间的陆离长剑,急步向峡口奔去。

到了峡口,几十个汉子在屈原随从的带领下,正在尽力挖沟排洪。

可是缺口被巨石堵住,无法打开,情势非常危急。

屈原就亲自下河查看险情,选择排涝路线,又手持鹤嘴锄,开沟排洪。

四方乡里一听说左徒在亲自参加排洪,都带上农具赶来开河。

人多势众,眼看河道就要疏通了。

这时州官从香炉坪赶来了。

俗话说:唢呐里吹出笛子音,想(响)的全不一样。

他来,是想邀左徒大人去赴筵洗尘的。

大家一见这位州官,都没理会他。

州官看见屈原浑身是泥,惊诧万分,躲在一旁不敢作声。

屈原看见州官,忍住心头的怒火,把一柄鹤嘴锄递给他。

谁知这州官是个纸糊篾扎的花架子,使不了几下鹤嘴锄,便四肢酸软,眼冒金花,一屁股坐在地上,干不动了。

这时候,洪水猛涨,一个浪头打来,把这个不顾人民死活的州官淹没了。

就在州官被淹的地方,突然出现了一块像房屋般大小的石头,堵住了河道,眼看洪水暴涨,恶浪在向人们扑来。

屈原怒斥道:"龙多不治水,官大不办事!他抽出长剑,猛地朝浪头砍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