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白鹿原》的文化底蕴

《白鹿原》的文化底蕴《白鹿原》是一部以陕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白家家族的兴衰与现代化进程的小说。
小说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深刻、多样,既有陕北乡村文化的特色,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政治思潮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
本文从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变革和文学特色四个角度,探讨《白鹿原》的文化底蕴。
一、传统文化《白鹿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陕北的乡土文化。
小说中描绘的白家家族,其家规家训、教育制度、家族祭祀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其次,小说中的陕北方言也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方言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符号之一。
《白鹿原》中所采用的陕北方言正是代表了汉语方言文化中的一种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二、历史背景小说背景设定在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的一个长达五十余年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变革最为频繁、矛盾最为尖锐的一个阶段。
《白鹿原》恰恰反映了这一历史背景。
小说中的角色都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通过他们的经历,读者可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当时中国的历史进程。
同时,小说也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的不同群体之间的斗争和矛盾。
三、社会变革《白鹿原》所描绘的社会变革主要是现代化进程。
小说中的白家家族和陈家滩等村落社区都经历了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
工业、商业、政治等方面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白鹿人群是从中国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过程的缩影。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矛盾,但最终白家家族、陈家滩社区和身处其中的部分人物终于迈向了现代化与现代思想。
四、文学特色《白鹿原》在文学特色方面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小说的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也体现着写作风格的特点。
作者鲁迅曾评价《白鹿原》为“最具张力的乡土小说之一”。
此外,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也有独特之处。
虽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过多,但这些形象都是精细而深刻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背景。
白鹿原乡土与传承

白鹿原乡土与传承白鹿原,位于中国山西省中南部的一个小村庄,以其深厚的乡土文化而闻名。
这个小村庄不仅拥有辽阔的草原、壮丽的风景,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丰富文化遗产和传统乡土精神。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白鹿原乡土文化特点和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白鹿原的历史发展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白鹿原经历了无数次的历史变迁。
最初,白鹿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草原,随着人们的不断开拓,这里逐渐有了居民,形成了一个以农耕为主要生计的村庄。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鹿原的发展逐渐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村庄变得繁荣起来。
二、白鹿原乡土文化的特点1. 传统民俗活动丰富多样:白鹿原的居民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婚礼、葬礼等重大仪式,这些活动都融入了乡土文化的独特元素,增添了乡村的热闹气氛。
2. 地方特色文艺表演:白鹿原居民对传统文艺表演情有独钟,他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乡村文艺演出,如舞蹈、音乐、戏剧等,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白鹿原的地方特色,也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手工艺传统技艺:白鹿原的手工艺传统技艺通过世代相传,仍然得以保留和发展。
例如,染布、木雕、剪纸等手工艺品都是白鹿原的特色,这些工艺品既是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居民们传承乡土文化的方式之一。
三、白鹿原乡土文化的传承白鹿原的乡土文化是居民们珍视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为了让乡土文化得以传承,居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
首先,白鹿原政府通过举办各类乡土文化节庆活动,如乡村游、文化展览等,加强居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并鼓励他们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白鹿原的学校里,乡土文化课程被列为必修课,并且通过实地考察、讲座、培训等方式,让学生们深刻了解和体验乡土文化的魅力。
此外,白鹿原还成立了许多乡土文化传承团队,由专业人士指导,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这些团队定期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
四、白鹿原乡土文化的现状与未来虽然白鹿原的乡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白鹿原》中的乡土文化表达

白鹿原中的乡土文化表达《白鹿原》是中国著名作家陈忠实所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晋北平原一个地主家族从清末到建国初期的故事,展现了乡土文化在其中的丰富表达。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白鹿原》中的乡土文化表达。
一、地理环境与物质生活《白鹿原》发生在中国晋北平原的农村地区,在小说中详细描写了当时农村的地理环境和物质生活,反映了乡土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在小说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广袤而肥沃的平原土地对人们精神世界与情感体验产生的影响。
二、家族观念与传统价值《白鹿原》以陈忠实自家历史为基础,强调了家族观念在当地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小说通过多代人物之间错综复杂而充满血缘纠葛的关系,展现了传统家族观念对于个人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在这里,亲情、尊严和荣誉更加凸显了当地乡土文化的特点。
三、宗教信仰与民俗风情《白鹿原》中还反映了晋北地区特有的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
小说中描绘了人们对于神明的崇拜、庙会传统的热闹场景以及乡村道德观念等等,展现出晋北地区独特而深厚的民俗文化。
四、语言表达与方言特色作者巧妙地运用方言来表达角色之间的交流,体现了当地普通百姓直接而真实的生活状态。
通过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农民生活中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五、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白鹿原》跨越了几十年时间,通过描绘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和演变带来的改变,呈现出人们生活模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改变与演进。
小说中揭示了乡土文化在现代时代背景下的消退,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巨大的差距和矛盾。
综上所述,《白鹿原》通过多个方面的描写和展示,全面而深入地表达了乡土文化对晋北地区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这一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成为小说中既具有独特性又富有代表性的重要元素,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体验。
论《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内涵

44论《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内涵文/回然摘要: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二十世纪百年百部优秀文学作品之一,获得了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茅盾文学奖。
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其对关中平原宏大而细致的描绘使人领略到关中独有的风貌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短时间内迅速走进读者的心里,成为关中文化的典型代表。
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作品中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白鹿原》;地域文化;宗族制度一、《白鹿原》创作的背景概述文学有地域性,与人文环境的诸般因素紧密相通[1]。
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以关中地区为切入点,通过对关中地区风俗习惯、自然景观等的描述,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中前期关中地区独特的人文风貌。
陈忠实的《白鹿原》在1987年到1992年进行创作的,此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西方文化的研究方法大量引入,中国学者也开始关注起地域文化研究领域。
陈忠实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的理解和思考,《白鹿原》成为作者解读关中文化的经典之作。
二、独特的关中风景书中的白鹿原真实位置在地理方位上属于关中平原,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受黄河流蚀影响,土壤丰厚肥沃,是华夏农业文明重要的发源地。
受秦岭影响,又呈现出独特的自然景象。
关中平原位于陕西中部,作者在 《白鹿原》中大量的描绘了对关中独特的自然景色。
例如白灵坐在牛车上观看原坡底部时她眼中的观众平原是这样的,“从原顶到坡根的河川,整个原顶自上而下从东到西摆列着一条条沟壑和一座座饰梁,每条又大又深的沟壑统进几条十几条小沟,大沟和小沟之间被分割出一座或十几座饰梁”。
这句话描绘出关中地区古拙苍凉的的地域特色,给人一种开阔美感。
三、民俗风情展现关中地区的宗族制度在中国文化中,宗与族是相依赖而存在的,伴随着祖先崇拜和血缘关系的不断地被强化,宗族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赖以存在的核心。
《白鹿原》描写了白鹿为姓的大家族从清末至建国的近百年的变迁过程,小说描绘了诸多的礼俗,例如:婚礼、丧葬、迁坟等,展现了关中地区的宗法社会状况。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审美特征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审美特征文学能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其既关注自然因素,又关注地域形成的人文环境因素。
《白鹿原》作为一部优秀长篇小说,体现了浓厚的地域性特点,不仅书写了农耕景象、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还对当地的民风民情也进行了精彩的演绎。
文章重点分析了《白鹿原》地域文化审美特征。
《白鹿原》地域文化审美特征《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品。
该书1988年4月至1989年1月草拟,1989年4月至1992年3月成稿,前后历时六年。
1993年6月,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该书,其畅销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并与1997年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为背景,对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进行了细腻的描绘,从中体现了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审美特征和史诗风格。
本文主要探讨了作品中渗透和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审美特征。
笔者以为,小说中的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农耕文明的发源地陈忠实《白鹿原》中环境描写,采用简约的描写策略,将景物融入到关中大地之内,采用间断描写的手法,展现了当地的四季美景,描绘了当地的农耕文化。
在《白鹿原》第8章中对一年四季环境的描写,是从春忙到夏雨,从秋收到冬雾。
展示了白鹿原和陕南山地、陕北高原相比独有的地域美景:“自潼关而西,垂杨夹道,稻谷盈道”、“原湿宽平,土脉膏润”等展现了白鹿原上当地农民生活的安宁,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在这里为农忙时节人们不慌乱的步伐,在田野与村庄之间的悠然来回,倾听雨过天晴后人们的舒畅的笑声以及庄户人那优雅的乱弹之腔。
从这里可以看出是一副比较典型的乡村风景画,能让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
《白鹿原》为了人物塑造以及情节展开的需要,设置了一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通过这来渲染气氛、交代时代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展开,能全方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性格特点。
小说中写家族之争中的鹿子霖阴谋得逞、白嘉轩希望破灭、白孝文命运实现逆转的时刻,也正为小说情节推向高潮的重要环节。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推荐5篇]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推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8a16e0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a.png)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推荐5篇]第一篇:《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文学有地域性。
它不仅关注和折射地域的山川、气候、物产等自然因素,而且与地域构成人文环境的诸般因素紧密相通。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空间极其广阔。
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文化群体,这些群体除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外,还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并分布于不同的地域空间。
在社会文化学领域,这种以各自不同文化特质分类的区域,被称为“文化区”。
在同一个文化区内,文化群体的生存方式、文化特质是相同或相似的,带有这个文化区域文化的独有特征。
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群体创造了适于他们生活的文化特质,即使生活在同样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因为地域的耕作条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传统习惯的差异,其文化特质也有差别。
所以,山地耕民的文化与盆地耕民的文化有区别;平原耕民的文化与半牧半耕或半渔半耕民的文化也有区别。
与不同的农耕文化相对应,而形成了不同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模式。
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形成的风土人情、心理性格,更成为不同地域文化的显著标志。
传统意义上论及的中国几大文化区文化,如中原文化、关东文化、巴蜀文化等都是指在这几个地理空间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系统特征的区域乡土文化。
在这些文化区域中,分布着不同的依土地耕作而生存的文化群落。
他们在各自的地域空间养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一致的性格、行为、观念、意识。
同时,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为该地的作家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陈忠实的《白鹿原》创作时间是在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二年。
在这一历史时段当中,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
伴随经济改革大潮而来的是文化大潮的涌起。
西方文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大量引入,致使中国学人纷纷调整研究视点和研究思路,比较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以及新儒学的探索,在八十年代中期直至九十年代,一潮高过一潮。
白鹿原乡土风情与人性沉浮

白鹿原乡土风情与人性沉浮白鹿原,这片位于山西省交口县的土地,以其深厚的乡土风情和复杂的人性沉浮而闻名。
作为一部著名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陈忠实的《白鹿原》通过对白家庄百年兴衰的讲述,揭示了乡土文化的内涵,探索了人性的复杂和扭曲,并用精巧的叙事手法将整个故事呈现给读者。
一、乡土风情的表现白鹿原的地理环境是其乡土风情的重要背景。
作为一个山区村庄,白家庄长期以来依托着自然资源生存,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和山区特色。
陈忠实通过对白家庄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乡土社会。
首先,白家庄的人们生活简朴,他们与大自然紧密相连。
农田、农具、农事活动的描写,传递出一种纯朴和勤劳的生活态度。
而白鹿原的山水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址以及种种乡村习俗,则更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白家庄的人际关系也是乡土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忠实将每个角色的命运紧密相连,处理了众多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现了白家庄人们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无论是白嘉轩与白嘉莉之间的禁忌之爱,还是五儿子与之后白嘉轩儿子林斌的仇恨,这些关系交错的人际纠葛使得整个故事更显真实。
二、人性的沉浮演绎《白鹿原》以白光为主线,通过对他一生的叙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扭曲。
白光身上的种种经历与人性的沉浮不谋而合,这也成为整个小说的核心所在。
首先,小说中众多人物的多面性展示了人性的丰富性。
无论是善良的土匪乔峰、复仇心切的五儿子还是心机深沉的白嘉莉,陈忠实将他们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细致而入微,呈现出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较量。
其次,白家庄百年兴衰的历史镜头也折射出人性的复杂性。
在这个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白家庄经历了劫难和血雨腥风,乡民们的信仰和道德也在重重的考验中浮现出来。
有人选择了忠诚和正义,有人则堕入了贪婪和残忍的深渊。
这种对人性的细腻触摸使得小说更富有现实意义。
三、陈忠实的叙事手法陈忠实以他独特的叙事手法为《白鹿原》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他将白光的故事分为了七个部分,通过回溯和回顾的方式展现了白家庄百年的兴衰沉浮。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白鹿原是中国山西省的一个小村庄,被誉为中国乡村文化的瑰宝。
这个地方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而闻名,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
本文将详细介绍白鹿原的民俗文化,包括其起源、特点以及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一、白鹿原民俗文化的起源白鹿原的民俗文化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据传,白鹿原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会萃地,这里的环境和氛围鼓励了文化和艺术的发展。
在这个地方,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和庆祝活动来庆祝丰收、祈福和记念祖先。
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了白鹿原的独特民俗文化。
二、白鹿原民俗文化的特点1. 节日庆典:白鹿原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放烟花等。
这些庆典活动不仅增加了村庄的热闹气氛,也是居民们传承和宏扬民俗文化的重要方式。
2. 民间艺术:白鹿原的民俗文化还包括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皮影戏、评书、民间音乐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娱乐活动,也是人们传递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工具。
在白鹿原,你可以欣赏到精彩的皮影戏表演,聆听悠扬的民间音乐,感受到纯朴而深厚的艺术氛围。
3. 传统婚俗:白鹿原的婚俗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婚礼在这里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家庭和社区事件,通常会持续数天。
婚礼仪式包括拜堂、交换婚戒、举办婚宴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象征意义和仪式感。
这些传统婚俗体现了白鹿原人民对家庭和婚姻的重视,也是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4. 饮食文化:白鹿原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代表了当地人民的独特口味和烹饪技巧。
这里有许多传统美食,如糖醋排骨、豆腐脑、炸酱面等。
这些美食不仅美味可口,也是人们交流和社交的重要媒介。
在白鹿原,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山西美食,感受到浓厚的食文化氛围。
三、白鹿原民俗文化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白鹿原的民俗文化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些传统文化活动增加了居民的社交和娱乐方式,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人们通过参预各种庆典活动和艺术表演,增强了社区凝结力,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文学有地域性。
它不仅关注和折射地域的山川、气候、物产等自然因素,而且与地域构成人文环境的诸般因素紧密相通。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空间极其广阔。
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文化群体,这些群体除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外,还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并分布于不同的地域空间。
在社会文化学领域,这种以各自不同文化特质分类的区域,被称为“文化区”。
在同一个文化区内,文化群体的生存方式、文化特质是相同或相似的,带有这个文化区域文化的独有特征。
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群体创造了适于他们生活的文化特质,即使生活在同样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因为地域的耕作条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传统习惯的差异,其文化特质也有差别。
所以,山地耕民的文化与盆地耕民的文化有区别;平原耕民的文化与半牧半耕或半渔半耕民的文化也有区别。
与不同的农耕文化相对应,而形成了不同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模式。
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形成的风土人情、心理性格,更成为不同地域文化的显著标志。
传统意义上论及的中国几大文化区文化,如中原文化、关东文化、巴蜀文化等都是指在这几个地理空间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系统特征的区域乡土文化。
在这些文化区域中,分布着不同的依土地耕作而生存的文化群落。
他们在各自的地域空间养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一致的性格、行为、观念、意识。
同时,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为该地的作家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陈忠实的《白鹿原》创作时间是在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二年。
在这一历史时段当中,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
伴随经济改革大潮而来的是文化大潮的涌起。
西方文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大量引入,致使中国学人纷纷调整研究视点和研究思路,比较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以及新儒学的探索,在八十年代中期直至九十年代,一潮高过一潮。
拉美文学的劲风吹来了马尔克斯、福克纳、哈蒙契尔,这使中国作家们在文学的情景中开始了艰难的深层的探索。
于是,在这文化和文学的背景之中,陈忠实开始了对自己文学创作道路的反思,对人生目标的重构,他不满足于以往的成绩,他要写一部压轴之作,用关中农村的话说,就是要给自己死后造一个“枕头”。
枕头工程从启动到竣工,都是在文学和文化的潮涌之中。
文学的潮涌,给予他的是创作的新视角、新方法,文化的潮涌给予他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理解、新思考。
陈忠实一九九零年一月六日发表的《从<跳底子>看关中人的心理结构》,阐述了对作为“京畿之地的关中”的深刻尖锐的剖析:“封建文化封建文明与皇族贵妃们的胭脂水洗脚水一起排到宫墙外的土地上,这块土地既接受文明也容纳污浊。
缓慢的历史演进中,封建思想文化封建道德衍化成为乡约族规家法民俗,渗透到每一个乡社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家族,渗透进一代又一代平民的血液,形成这一方地域上的人的特有文化心理结构”,这是作者对关中文化的理性解说。
继这一解说之后的是《白鹿原》的诞生。
形象而感性地把作者的解说再现出来,从而使《白鹿原》成为一部解说关中文化的融感性理性于一体的文化文本。
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格来自描写对象,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俗、方言、文化传统等。
地域文化因素作为人物活动的外部环境进入作品,大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
在小说中,它们主要起一种情调、氛围的烘托作用,让鉴赏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逼真的审美效应。
一、自然景观——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在《白鹿原》的环境描写中,作者采用极为俭省的描写策略,不作大篇幅的景物铺排,而是取用古人所说的“极省法”,把描写掺融于叙述之中,把景物渗透于关中大地之中,通过间断的描写,展示关中的春夏秋冬,展示关中大地的农耕文明。
在小说的第八章中,作者写出了白鹿原关中一年四季的环境。
“牛拉着箍着一圈生铁的大木轮子牛车嘎吱嘎吱碾过辙印深陷的土路,迈着不慌不忙的步子,在田地和村庄之间悠然往还,冬天和春天载着沉重的烘肥从场院送到田里,夏天和秋天又把收下的麦捆或谷穗从田地里运回场院。
”“一个连阴雨天的后晌,雨住天开,云缝里泄下一抹羞怯的阳光,洒在湿漉漉的房瓦上,令人心胸舒畅了些。
”“田野已经改换过另一种姿容,斑斓驳杂的秋天的色彩像羽毛一样脱光褪尽荡然无存了,河川里呈现出喧闹之后的沉寂。
灌渠渠沿上堆积着刚刚从田地里清除出来的包谷秆子。
麦子播种几近尾声,刚刚播种不久的田块裸露着湿漉漉的泥土,早种的田地已经泛出麦苗幼叶的嫩绿。
秋天的淫雨季节已告结束,长久弥漫在河川和村庄上空的阴霾和沉闷已全部廓清。
大地简洁而素雅,天空开阔而深远。
”“秋收秋播完毕到地冻上粪前的暖融融的十月小阳春里,早播的靠茬麦子眼看着忽忽往上蹿,庄稼人便用黄牛和青骡套上光场的小石磨进行碾压。
麦无二旺,秋旺春不旺。
川原上下,在绿葱葱的麦田里,黄牛悠悠,青骡匆匆,间传着庄稼汉悠悠的‘乱弹’腔儿。
”“当一场凶猛的西北风带来厚可盈尺的大雪,立即结束了给秋小麦造成春天错觉的小阳春天气,地冻天寒,凛冽的清晨里,牛拉着粪车或牛驮着冻干的粪袋,喷着白雾往来于场院和麦田之间。
”这些段落描写,从春天的农忙到夏雨的湿润;从秋天的收获到冬雪的白雾。
写出了白鹿原(关中平原)有别于陕北高原和陕南山地的地域特色,“原湿宽平,土脉膏润”;“自潼关而西,垂杨夹道,稻谷盈道”;“终南、二华之阴,泉流交错,田宜稻,最称沃壤”。
更写出了原上农民生活的恬静,写出了原上农耕的文明,在这里,人们看到的是农忙时节牛车迈着不慌不忙的步子,在田地和村庄之间悠然往还;听到的是雨过天晴人们心胸舒畅的笑声和庄稼汉悠悠的乱弹腔儿。
这画面素净、简洁、明丽,如一幅宁静的关中乡村风景画,给人一种如临其境舒心悦目的美感。
在《白鹿原》中,作者根据塑造人物,展开情节的需要,配置了很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借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帮助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小说的展开部分,“白嘉轩佝偻着腰走过白鹿原的街道,又转折上进入白鹿村的丁字路,脚下已经落下一层厚厚的积雪,嚓嚓嚓响着,背抄在腰上的手和脖子感到雪花融化的冰冷,天上的雪还在下着”。
这是名作欣赏·文学研究更多期刊:点此访问首页-> 2007年第1期《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作者:吕作民家族斗争中鹿子霖的阴谋得逞、白孝文的命运逆转、白嘉轩的希望破灭的关键时刻,也是小说情节发展趋向高潮的重要一环,关于雪的描写,无疑强化了情节的张力,有助于更好地展示人物内心巨大的心理冲突和心灵创伤,有助于在洁净的底色上彰显家族斗争的残酷及人性的卑劣和丑恶。
第二十八章里,作者写道:“朱先生依然保持着晨读的习惯。
他开开门看见了一片白雪。
原坡上一片雪白。
书院的房瓦上一片雪白。
大树小树的枝枝权权都裹着一层白雪。
天阔地茫冰清玉洁万树银花。
世间一切污秽和丑陋全部被覆盖得严丝不露了。
雪景瞬间消除了他许久以来的烦闷。
”这段充满诗意与画境的描写,非常典型地显示了他对混乱与血腥历史现实的绝望和厌恶,显示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和情怀。
二、人文景观——文化传统的渊源人类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中的,因而以反映人们活动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再现生活时,是离不开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的。
正如茅盾所说:“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
作品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
”这段话阐明了环境和人物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因此,无论是故事发生的背景——社会背景和自然背景,或是故事发生和发展的场景——外景和内景,都会直接影响表现人物的行为、思想、感受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白鹿原”位于关中土地上,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这里不仅有距今七、八千年的姜寨文化遗址、半坡文化遗址,而且有更早的“蓝田猿人”头骨石和稍晚的“大荔人”头骨化石出土。
在汉民族的早期历史上,《诗经》中的《公刘》《绵》等叙述周祖先的传说和历史的篇什,正好在关中一带。
西汉的司马迁和东汉的班固,都是关中人。
在关中的地域文化史上,这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传统,在当代秦地的小说家中,陈忠实的《白鹿原》,其人文景观所透射出的地域文化溯源,至少是一直可以上溯到周秦、两汉的,一如白鹿原的得名。
在小说的第二章中,当白嘉轩的第六房女人胡氏死去之后,白嘉轩面临着没有女人而无法传宗接代,他没有办法向阴地里的父亲秉德老汉交代,他要谨慎地对待自己婚事,要请阴阳先生看看。
“他拄着一根棍子,脚下嚓嚓响着走向银白的田野。
雪地里闪耀着绿色蓝色的光带,眼前常常出现五彩缤纷的迷宫一样的琼楼仙阁。
”在这样一种玄妙雪景的衬托下,自嘉轩惊奇地发现茫茫雪地里竟然长出一株绿油油的小蓟,在他希望几乎破灭的关键时刻,他找到了救命的稻草,有了重新娶女人重新振兴家业的希望。
可以说这段雪景的描写,强化了情节的张力,更好地展现人物内心巨大的变化及命运的转折,也更好地为下文有关白鹿原的神奇传说打下伏笔。
很古很古的时候(传说似乎都不注重年代的准确性),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
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飘着从东原向西原跑去,悠忽之间就消失了。
庄稼汉们猛然发现白鹿飘过以后麦苗忽地蹿高了,黄不拉几的弱苗子变成黑油油的绿苗子,整个原上和河川里全是一色的麦苗。
……这就是白鹿原。
从传说来看,一是白鹿原得名的历史悠久,它是与关中文明一脉相承,它透视着这块土地的神奇,揭示着这块土地的历史;二是白鹿原绝对不是一般的原,白鹿带来的是原上的麦苗,带来的是原上农耕的文明,带来的是原上人们生活的幸福。
三是白鹿的传说寄寓着原上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美好的白鹿则是关中大地文化精神的象征。
由于白鹿原农民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作品中环境描写的多样性,如果说白鹿原的传说象征着这一地域文化的历史悠久的话,那么,白鹿书院的故事就更印证了这一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
白鹿原的传说没有确定的时间,是一种虚幻;而白鹿书院的故事确有详实的年代(宋代),是一种真实。
这一虚一实的叙写,相互交织、映衬,展现了白鹿原的纷繁复杂、广阔宏伟的历史画卷。
“白鹿书院坐落在县城西北方位的白鹿原原坡上,亦名四吕庵,历史悠远。
宋朝年间,一位河南地方小吏调任关中,骑着骡子翻过秦岭到滋水县换乘轿子,一路流连滋水河川飘飘扬扬的柳絮和原坡上绿莹莹的麦苗,忽然看见一只雪白的小鹿凌空一跃又隐入绿色之中再不复现。
小吏即唤轿夫停步,下轿注目多时再也看不见白鹿的影子,急问轿夫对面的原叫什么原,轿夫说:‘白鹿原。
’小吏‘哦’了一声就上轿走了。
半月没过,小吏亲自来此买下了那块地皮,盖房修院,把家眷迁来定居,又为自己划定了墓穴的方位。
小吏的独生儿子仍为小吏,小吏的四个孙子却齐摆摆成了四位进士,其中一位官至左丞相,与司马光文彦博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