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建筑特色及地域文化论文
建筑文化与地域特色表达

建筑文化与地域特色表达建筑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表达。
建筑文化与地域特色紧密相连,通过建筑的设计和风格,可以反映出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世界各地的城市和乡村,我们都能看到独特而多样的建筑风格,每一种风格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一座城市的建筑文化是这座城市独有的精神符号。
德国的哥特式建筑,希腊的古典柱式建筑,中国的传统建筑……这些建筑风格都是各国文化的瑰宝,是各个时代的文明成果。
建筑艺术的发展与地域特色息息相关,建筑既要适应地理环境,也要符合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
例如,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四川凉山州,这里的建筑风格充满了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当地的传统木屋建筑采用独特的结构和材料,以适应多雨的气候和地震频发的地理环境。
同时,建筑的外观装饰也充满了浓郁的少数民族图案和色彩,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这些特色建筑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凉山州文化的象征和传承。
另一个例子是意大利的威尼斯,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水上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威尼斯的建筑采用了特殊的水泥桩作为基础,以应对潮汐和水位变化。
建筑外观多为水泥墙面和彩绘的窗户,给人一种古老而浪漫的感觉。
这种特殊的建筑风格使得威尼斯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市,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建筑文化与地域特色的表达也可以通过建筑的功能和用途来呈现。
例如,德国柏林的犹太博物馆就是一座将犹太历史与纪念融为一体的建筑。
博物馆的设计非常独特,由多个错综复杂的空间组成,象征着犹太人历史上的坎坷和困难。
同时,建筑内部的展览和陈列也通过图片、文字和多媒体手段,向人们展示了犹太人民的文化、历史和遭遇。
这座博物馆不仅是建筑的艺术品,更是一座富有纪念意义和教育价值的文化场所。
建筑文化与地域特色的表达也要考虑到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经济的大发展,很多地方开始出现了新型建筑风格和形式。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形成了新中式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与区域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与区域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特有的地域特色与区域文化而闻名于世。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其与区域文化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地方风貌的融合。
一、华北地区的传统建筑特色华北地区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发源地之一,其建筑特色鲜明。
以北京的故宫为例,它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宫殿建筑风格。
故宫建筑群布局严谨,宫殿宏伟壮观,尽显皇家威严。
其建筑均采用黄琉璃瓦覆盖,以及雕刻精美的斗拱和饰面,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而位于天津的古文化街,则是典型的水陆交通要道。
它的建筑风格具有津味特点,结合了黄河文化和京津风情,彰显出过去的商贸繁荣景象。
二、华南地区的传统建筑特色华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因其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而形成了与华北地区截然不同的风格。
以广州的陈家祠为例,它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
陈家祠的建筑集中展示了粤西建筑特色,具有清雅的雕刻艺术和以天井为中心的建筑布局。
而位于福建土楼,也是华南地区传统建筑的代表。
土楼是为了抵御外敌而建造的大型团体住宅,具有独特的防御功能和建筑形式。
每座土楼都由多个围合的房屋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社区,反映了土楼人民的家族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西南地区的传统建筑特色西南地区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最为多样的地区之一,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以云南的丽江古城为例,这座古城建于宋朝,是纳西族的聚居区域。
古城建筑风格独特,以木质结构为主,具有独特的水系布局和精美的雕刻工艺。
丽江古城的建筑融合了纳西族的传统建筑技术和生活方式,体现了该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
而位于四川的都江堰则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以防洪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
这一工程以其独特的水利技术和灌溉系统,为西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体现了西南地区的水文文化。
四、东北地区的传统建筑特色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满洲和朝鲜族风情。
风景名胜区建筑风格的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风景名胜区建筑风格的地域文化特征分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风景名胜区的建筑风格,其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特征也备受关注。
在不同的地域中,各种建筑风格都是独具特色的,而风景名胜区的建筑风格往往更具有代表性。
本文将对风景名胜区建筑风格的地域文化特征进行分析。
一、东北风情与边疆特色东北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悠久的历史与多元的文化交融共存,形成了独特的东北文化,这种文化也反映在了东北地区的建筑风格中。
东北风情的建筑风格以红砖灰瓦、青石墙基为特征,风格清朴,细节精致,富有较强的装饰性。
同时,东北地区作为边疆地区,还具有浓郁的边疆民族特色,其建筑风格也别具一格。
以长白山为例,长白山风景名胜区的建筑风格以木质建筑为主,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其中石屏观光区内的冷杉观光庙、梦幻滑雪径、林海走廊等,都展现出了东北风情的独特魅力。
二、江南水乡与古都文化江南水乡和古都文化都是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征的代表性地域,其建筑风格也独具特色。
江南地区华美而细腻,以青瓦白墙、拱门廊架、水中楼阁等为特色,这种建筑风格既充分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风貌,也体现了江南文化的精髓。
例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虎丘等,都是典型的江南古典园林,这些园林建筑体现了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古都文化则以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为特色,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与壮阔。
三、西北草原与少数民族文化西北地区是广袤的草原和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这种文化也反映在了地区的建筑风格中。
西北地区的建筑风格以古朴而典雅为主,以黄土、青砖、牛皮等为材料,这种建筑风格既呈现了西北的自然风光,也展现了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
例如内蒙古的达拉特旗,羊草湖附近的蒙古包文化区,这些建筑凸显了西北地区草原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将游客带入了古老、神秘的草原文化。
四、西南山水与辣椒文化西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多元文化,是一个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地区。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上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包括地方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建筑风格、艺术表达等等。
地域文化论文可以研究特定地域的文化传承、文化变迁、文化交流等方面。
一篇地域文化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研究:
1. 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通过对该地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考察,探讨地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关系。
2. 地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分析该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特色,如地方语言、民俗风情、传统工艺等,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3. 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探讨如何有效地传承和传播地方文化,以及保护地域文化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4. 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探讨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如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地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变化等。
5. 地域文化对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分析地域文化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如地域文化旅游的经济效益、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等。
在撰写地域文化论文时,需要充分运用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同时,需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尊重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避免文化冲突和文化侵略的问题。
此外,还可以结合实地调查、访谈等研究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和素材,以丰富论文的内容和深度。
最后,注意文献引用和论证逻辑的严谨性,结合实例和案例进行详细的论述,使论文更加丰满和有说服力。
乡土建筑中地域文化论文

浅析乡土建筑中的地域文化摘要:传统资源怎样转换为一种当代的建筑实物存在,既需要寻找到传统建筑形式上的当代因素与材料,技术上的当代运用及拓展,又要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功能达到与当代生活方式的契合。
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
“建筑与文化”成为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在阐述地域文化内涵和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与表现的基础上,就建设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以期对我国建筑设计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进我国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从而体现建筑艺术的个性化提供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乡土建筑地域文化1 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的途径与方式文化是根,在建筑设计领域同样如此。
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要有意识地从文化入手,寻求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
为此,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从如下方面做起: 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和当地材料等硬件性物质文化对建设设计的影响与要求。
为此,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尊重当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充分考虑与环境相融合。
同时,还要灵活地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使得所设计出来的建筑风格一方面能本着节俭节约的原则,就地取材,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来,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充分释放与发扬。
在建筑设计时将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等软文化要求,与建筑设计进行有机融合。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就要体现出文化背景设计构思感受体验这一过程,使人们在建筑中亦能享受到当地生活风情的文化习俗。
2 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性的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层面2.1 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
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性和建筑材料的地域性两方面: 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文化上,为适应不同区域的物理环境,需应用不同的建筑物理学。
高纬度地区需保暖,光辐射强烈的地方需遮阳,温湿地区要防潮通风,雪压大的地区要防积雪,多雨地区应注意排水,多沙的地区要防沙暴,多地震地区特别要注意防震等.在建筑材料的地域文化性方面,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建设材料地域性的影响。
建筑文化与地域特色

建筑文化与地域特色建筑文化与地域特色紧密相连,它们相互交融,共同构筑着一个地区的独特魅力。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是一座城市或地区的面向世界的名片。
它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承载着历史传承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一、建筑的地域特色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这是由气候、自然环境、历史、民俗等因素共同塑造的。
比如,位于西藏的布达拉宫,以其独特的藏式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布达拉宫的圆顶、金碧辉煌的装饰、雄伟壮观的规模,展现出西藏独特的地域风貌。
另一个例子是位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它因倾斜的特点而著名。
这座建筑成为了比萨的象征,也是意大利国宝级的文物,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这座建筑明显体现了地域特色,使得比萨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旅游目的地。
二、建筑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建筑和文化互为影响,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一方面,建筑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特征。
例如,在中国的古建筑中,可以看到大量的传统文化符号,如龙、凤、斗拱等。
这些符号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展示了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建筑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地的文化。
一座建筑的出现,往往会带动当地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例如,在欧洲的几个大教堂,它们的建筑风格为整个欧洲的建筑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同时也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信仰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三、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一些传统建筑和地域特色正在逐渐消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建筑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大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
其次,应通过教育和宣传的方式,提高人们对建筑文化价值的认识和重视。
同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来从事建筑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最后,应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建筑文化保护中来,共同守护每一座建筑的珍贵价值。
综上所述,建筑文化与地域特色相辅相成,互为影响,共同塑造着一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与地域特色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与地域特色建筑设计既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也是城市文化与地域特色的重要体现。
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都源自于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通过建筑设计,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一、文化与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与文化紧密相连,它不仅仅是满足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功能需求,更是一种对于当地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在建筑设计中,文化元素被融入到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和细节设计中,让建筑物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契合。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传统的屋脊和斗拱,以及雕花和彩画等细节装饰。
这些元素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平衡与和谐的思想,以及对于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追求。
二、地域特色与建筑设计地域特色是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这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以及人文环境密切相关。
在北方寒冷的地区,建筑设计常常注重保温性能,使用加厚的墙体和窗户,以及装饰物,来增加建筑物的保温效果。
而在南方湿热的地区,建筑设计则注重通风和遮阳,常常采用独立式的庭院和阳台,以及具有良好通风效果的建筑材料。
在山区,建筑设计往往与地形地貌相适应,采用悬崖峻岭、山谷溪流等自然元素,与环境融合,形成独特的山地建筑风格。
而在海滨城市,建筑设计则常常采用流线型和光滑的形状,以迎合海洋风景。
三、建筑设计的创新与传统当代建筑设计面临着如何在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挑战。
在建筑设计中,传统和创新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在很多城市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建筑与现代化建筑融合的现象。
这种融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延续,也是对现代建筑技术与理念的运用和突破。
例如,北京的鸟巢和水立方这样的奥运场馆,既有现代建筑的创新设计,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另外,在一些文化遗产保护与修缮工作中,建筑设计师常常需要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保护和修复,同时又要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与地域特色保护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与地域特色保护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筑设计面临着许多挑战。
然而,同时也要强调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与地域特色保护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与地域特色保护的意义,并提出一些保护措施。
一、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定义文化与地域特色是指建筑所在地区独特的历史、风俗、传统和自然环境等元素。
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地区的身份和认同,还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因此,保护文化与地域特色是保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一环。
二、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保护1.历史建筑保护历史建筑是一个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历史建筑可以通过修复和保养建筑结构、维护原始材料和保留建筑风格等手段实现。
此外,也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划政策,以确保历史建筑的长期保护。
2.传统建筑保护传统建筑是文化与地域特色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设计传统建筑时,需要尊重当地的建筑传统,遵循当地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的使用。
同时,还需要注重与现代化的结合,以满足当代人们的生活需求。
三、建筑设计中的地域特色保护1.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是地域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筑设计中,需要保护和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
在设计中,可以利用自然材料、被动设计和生态设计等手段,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2.社区互动保护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一个个的独立建筑物,还应该考虑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
在设计中,需要尊重社区的需求和文化特色,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和合作,以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当地的需求和期望。
四、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与地域特色保护的意义1.保护文化多样性文化与地域特色的保护可以推动各地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文化遗产和特色,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特色,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的发展。
2.传递历史记忆保护文化与地域特色可以传递历史记忆。
历史建筑、传统建筑等都是见证一个地区历史的重要载体,通过保护这些建筑,可以让人们了解和感受历史的痕迹和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建筑特色及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j59]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建筑节能环保的要求,对于已完工的建筑实施外墙节能改造成为各地市建筑改造的重要工作。
也成为地区建筑特色的最直观的体现,通过外墙改造的集中体现,也反映出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
本文着重会以重庆特色为例进行一些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建筑特色地域文化外墙改造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建筑节能环保的要求,对于已完工的建筑实施外墙节能改造成为各地市建筑改造的重要工作。
外墙改造工作在我国已进行了多年,但在改造完成后给我们呈现出的却是一种复杂的味道,外墙改造中颜色“丰富多彩”,风格“千变万化”,样式“千奇百怪”成为建筑外墙改造的集中体现。
建筑外墙改造我们不能单纯以节能环保为要求,而忽视建筑的文化载体功能。
外墙改造必须依托地域建筑特色及地域文化,坚持环保和文化并重的原则,让外墙改造成为焕发建筑特色的机会,而非完成节能环保的硬性指标。
当前我国建筑文化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各式各样的国外建筑风靡:“意大利风情”、“北美风情”、“英式、法式”、“地中海风情”、“加勒比风情”[1]……各种建筑风情招摇于我国各大中
城市的大街小巷,成为城市建筑文化崇洋媚外的符号,一些城市如:重庆,甚至成了“万国建筑博物馆”。
对普通百姓而言,这些外来文化已然成为城市的主要建筑文化,难道这是一个城市的特色吗?是当地城市建筑的根基吗?是地域
文化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吗?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迷失在外来文化的洪流之中,也迷失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和古韵[3]。
中华文明厚重,博大,文化底蕴绵长幽远。
如故宫、长城传统建筑特色鲜明,建筑风格多样丰富。
没有民族的何来世界的,地域建筑文化必须保有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底蕴,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只有这样,我国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才有未来。
二、地域建筑特色及地域文化定位(以重庆为例)分析
1.1城市建设要体现文化传承
作为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地区的建筑要体现地域特色和历史文脉。
以巴渝建筑为例,绿水青山中自然朴实,韵味十足。
在建筑方面,我们也要多些‘孝心’,多点继承,多些中华传统文化和风格的建筑,要有重庆的建筑符号,体现出巴渝大地的民间特色,让人一看就是中国的,就是重庆的。
用现代的青砖、青瓦,构建重庆建筑的外观,将重庆建筑的民居元素,复制到现在建筑之中。
瓦片拼接成的窗花和墙体,青石做成的“喜字”塔楼,这些建筑物,看起来既现代,又不失传统的文化精髓。
青石板铺成的小道,两旁摇曳着芭蕉,在下着小雨的初秋,
奔跑而过,绵延的韵味此起彼伏,富有重庆特色的蕨类植物和黄葛树的大量栽种,都会唤起重庆人的美好回忆。
2.2建筑要依托重庆山地自然优势
重庆建筑特色,除了从建筑物的外立面直观地展现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合理利用重庆特有的山地自然优势,建造出富有层次和立体感的建筑。
在重庆建房屋,不能一味地将山地推平,在上面修建高楼大厦,这样建造出来的房屋,会把山城变成平原,它不符合山城重庆的“气质”。
重庆的建筑就要依山而建,对山地地形进行合理利用,体现出重庆特有的爬坡上坎的感觉。
建在江边的房屋,要体现出层次感,靠江的地方低,远离江的地方高,让生活在这里每一个角落的人们,都能够感受到江水、江风、江景。
三、以重庆建筑外墙改造策略为例
3.1打造特色建筑标识
重庆被国家规划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建筑标识的特色化必须成为中心城市的文化体现要素,这是重庆软实力在建筑中的集中体现,也是宣传重庆的重要广告元素,所以重庆建筑外墙的改造势必要把“特色标识”做为追求目标之一。
青砖、黛瓦、坡屋顶、斗拱、骑楼,这些重庆特色的建筑符号正是我们文化积淀中最为典型的特色元素。
对于一些新规划的重庆特色建筑项目和外墙改造建筑应以雅致柔和的灰色调为主调,同一组建筑一般不要超过两种以上颜色,并相互协调。
建筑外墙要采取品质良好的现代和本土材料,如
石材、青砖灰墙、黛瓦等建筑用材,禁止使用白色、粉色、黄色等颜色的劣质瓷砖,以及拙劣设计的玻璃幕墙。
外墙改造中要更多的使用具有重庆建筑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建材和建筑式样元素,通过艺术加工和艺术设计,让特色成为建筑外墙改造中的亮点,让建筑在特色标识的外墙中得以升华,成为重庆人眼中的真正重庆,成为旅游者眼中的特色重庆。
在这方面,重庆中山四路的改造就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
中山四路是渝中区抗战文物最为集中的区域,沿街有桂园、周公馆、戴公馆等抗战名人遗址。
中山四路的改造包括拆危、建筑立面环境处理、抗战文物保护性修缮和管线整治等四个部分。
主要是将沿街房屋全部改造成与桂园、周公馆、戴公馆、曾家岩50号等建筑相似的风格,重现抗战重庆风貌。
目前,中山四路建筑已经完成外立面整治,统一的青灰色调,弯曲的拱门,以及欧式形态的街灯,与老照片上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山四路如出一辙。
3.2做好建筑规划布局
建筑外墙改造通常采取以街道和区域划分为原则,依托街道和区域建筑的功能实施外墙改造,这势必要求我们做好建筑外墙改造的规划布局。
根据重庆建筑式样和风格的分布实施外墙改造是首要原则。
根据建筑年代可划分为:古建筑区域、重庆陪都建筑区域、现代化建筑区域等。
根据城市建筑功能,则可划分为传统民居及古建筑区域、现代化商业街区、仿古建筑商业街区等。
而在外墙改造规划布局时就要充分考虑街道建筑和区域建筑的功能和文化传承,
分片分区实施专业化的外墙改造,而改造设计时则要依托符合本片区建筑特色和地域文化的改造方案。
对于传统居居或古建筑区域,外墙改造要以修复性改造为主,改造时要尽量使用传统建筑手法和具备节能要求的传统建材,避免使用不伦不类和不符合建筑风格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式样;而现代化商业街区则可在充分考虑建筑艺术和建筑功能的要求下以节能环保为主要原则,使用现代工艺建材完成外墙改造;而对于仿古建筑区域则要在保持本区域建筑风格一体化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古建筑特色元素进行外墙改造。
对于传承良好,建筑较为完整的重庆陪都建筑区域则要重点做好风格的统一,对于体量不大、高度不高的建筑,应修成坡屋顶,以民国陪都的主打色灰色为主。
四、结论
我们的城市发展具有阶段性,城市建设应有包容性、多元性[6],但并不是说任由异域风情无限制发展,不能把中国当成欧美风情的试验场。
同时,建筑设计及外墙改造时要以本民族和本区域文化为依托,以建筑特色为追求,在考虑建筑节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让建筑的特色和文化得以表现,让建筑成为情感的载体,让文化成为建筑的使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居有所求,目有所亮,心有所属,让建筑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中轴。
【参考文献】:
[1] 李苏豫,王绍森.厦门地域建筑形态研究.中外建
筑,2006,(3): 54-56.
[2]蒋伯宁,林宇.对地域建筑的思与行.建筑与环
境,2007,(1):19-25.
[3]戴洽.当代西方建筑对中国地域建筑的冲击及反思.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1):32-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