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常见疾病诊断

合集下载

肝脏常见疾病CT诊断

肝脏常见疾病CT诊断

脂肪肝—CT增强
二、肝硬化
1、肝脏大小及形态改变 ① 肝脏体积缩小,各叶比例 失调,常表现为右叶萎缩, 尾叶或/和左叶增大 ②肝表面凹凸不平,呈波浪 状或分叶状 ③肝裂增宽,肝门区扩大
肝血管瘤CT平扫呈低密度灶, 密度均匀,边缘较清。
肝血 管瘤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CT扫描,动脉期示:病 灶由边缘向中心结节状强化,逐渐填满,其密度 与同层腹主动脉相似。
腹主 动脉

肝血 管瘤
静脉期示病灶进一步强化填充,呈密度 较均的高密度灶,显示更清楚。
肝血 管瘤
2分钟后,平衡期CT扫描示病灶仍呈较高 密度,显示清楚,表现为“早出晚归”征
肝硬化-- CT表现
2、肝脏密度改变:密度高低 不一 3、继发性改变 ①脾大 ②腹水 ③门脉高压,门脉主干扩张, 侧支血管扩张,扭曲,增 强扫描明显强化
转移性肝癌—CT表现
五、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CT表现
平扫 1、肝内低密度灶 2、轮廓清楚 3、密度均匀或病变区内有更低密度区
五、肝血管瘤CT表现
增强 ①动脉期病变边缘显著强化呈结节状 ②随着时间延长,增强幅度向病变中央推近 ③延时扫描病变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 “早出晚归”
原发性肝癌—分型
(1)平扫 ①肝内圆形、卵圆形、不规 则型低密度灶,有分叶, 大小不等,密度不均 ②境界清楚或不清楚 ③病灶可单发,也可多发 ④常同时合并有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CT表现
(2)增强 1、动脉期病灶迅速强化, 常为不均匀强化,高于肝 实质 2、静脉期病灶密度迅速下 降,低于肝实质 3、延迟期扫描病灶呈低密 度 “快进快出/速升速降”
肝血 管瘤
六、肝囊肿
肝囊肿--病理
1、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或退行性病变 2、由胆小管扩张演变而成,囊壁衬以分泌液体的上皮细胞 3、临床多无症状。

肝脏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肝脏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肝脏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1、胆囊结石1-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胆囊内结石呈强回声,伴有声影,结石大小不一。

腹部CT扫描可见高密度结石影像。

MRI检查可见低信号结石。

1-2 附件:无2、脂肪肝2-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回声增强,肝间隙变宽,肝实质回声减低,肝表面光整。

腹部CT扫描可见肝脏密度增高。

MRI检查可见T1加权图像信号减低,T2加权图像信号增高。

2-2 附件:无3、肝癌3-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内单个或多个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内部回声不均。

腹部CT扫描可见肝脏内低密度或高密度肿块,边界不清。

MRI检查可见肝脏内信号异常区域,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3-2 附件:无4、肝囊肿4-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内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光整。

腹部CT扫描可见低密度无增强区域。

MRI检查可见T1加权图像信号减低,T2加权图像信号增高。

4-2 附件:无5、肝硬化5-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边缘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

腹部CT扫描可见肝脏弥漫性密度减低,延迟相强化。

MRI检查可见T1加权图像信号减低,T2加权图像信号增高。

5-2 附件:无6、肝血管瘤6-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内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

腹部CT扫描可见肝脏内低密度结节,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

MRI检查可见T1加权图像信号减低,T2加权图像信号增高。

6-2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肝脏:指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和消化器官,负责合成、分泌和代谢多种物质。

2、超声波检查:一种利用超声波的传播和回声来观察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诊断方法。

3、腹部CT扫描: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来获取人体腹部内部结构的图像的诊断方法。

4、MRI检查:通过利用核磁共振原理和磁场的作用,来获得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的详细图像。

附件:无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肝脏:指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和消化器官,负责合成、分泌和代谢多种物质。

肝脏疾病的常见表现和治疗方法

肝脏疾病的常见表现和治疗方法

肝脏疾病的常见表现和治疗方法肝脏是我们身体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器官,负责合成重要物质、排除有害物质、调节血液中的营养物质等功能。

然而,由于不良生活习惯、病毒感染、饮食问题等原因,肝脏可能会遭受不同形式的损伤或疾病。

本文将就肝脏疾病的常见表现和治疗方法进行介绍。

一、肝脏疾病的常见表现1. 肝功能异常:当肝脏受到损伤或患上某种疾病时,其对体内产生有害物质的能力会降低。

这可能导致尿液发黄、大便变色、皮肤与眼白出现黄染等黄疸的临床表现。

2. 腹部不适: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胀满感、压迫感或者持续性钻心性胃酸回流。

此外,剧烈胃鸣声与易饱感也是部分肝脏问题患者共同经历的症状。

3. 肝区疼痛:有些肝脏疾病患者可能会感到右上腹剧烈或隐匿性的压迫或刺激性疼痛,这是由于肝脏包膜受到刺激所致。

此外,一些严重的肝脏问题也可引起背部不适。

4. 消化系统紊乱:肝功能降低时,消化液的分泌可能会减少或受阻。

这可能导致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出现。

二、常见肝脏疾病及其治疗方法1. 脂肪肝脂肪肝是目前最常见的肝脏问题之一,主要由于长期饮食不规律、过度摄入动物油脂或者与代谢相关问题有关。

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减少饮食中油脂的摄入、戒酒戒甜等措施,并通过锻炼来提高身体代谢率。

2.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等。

良好的个人卫生和使用消毒针具是预防病毒性肝炎最重要的措施。

治疗方面主要依靠抗病毒药物,如双氢羟基呋喃、干扰素等。

3. 肝硬化由长期存在的肝脏损伤引起,其特征是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并形成结构性改变。

去除导致肝脏损伤的原因非常重要,常见治疗措施包括戒酒、控制体质量、应用保肝药物,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蛋白质补充或幽门培他术。

4. 肝癌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肝癌患者的存活率至关重要。

目前,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

此外,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以及靶向治疗都可用于辅助手术切除。

总之,肝脏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十分关键。

门诊医生常见肝胆胰脾疾病诊断与治疗

门诊医生常见肝胆胰脾疾病诊断与治疗

门诊医生常见肝胆胰脾疾病诊断与治疗门诊医生常见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肝胆胰脾是人体重要的消化系统器官,其正常功能对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的污染以及遗传等多种因素,导致肝胆胰脾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本文将重点介绍门诊医生在常见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的注意事项。

一、肝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 肝炎的诊断与治疗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疾病,常见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在门诊诊治乙型肝炎时,医生必须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疫苗接种情况、乙肝病毒感染史以及可能的高危行为等。

除此之外,还需进行肝功能检查、病毒学检测等,以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因。

治疗方面,可根据病情给予抗病毒治疗、护肝保肝等综合措施。

2. 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脂肪肝是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主要由于脂肪在肝脏中的沉积引起。

门诊医生在诊断脂肪肝时,通常通过听诊、触诊等体格检查,结合肝功能检查、超声检查等辅助检查手段来明确诊断。

治疗方面,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改变、控制体重、药物治疗等。

二、胆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 胆囊炎的诊断与治疗胆囊炎是胆囊发生炎症的疾病,常见的类型有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

门诊医生在诊断急性胆囊炎时,常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结果初步判断,辅以常规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确诊。

治疗方面,早期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如休息、液体饮食、抗生素治疗等。

慢性胆囊炎则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胆囊切除手术等治疗手段。

2. 胆结石的诊断与治疗胆结石是指胆囊中形成结石或胆管中有结石堵塞等情况。

门诊医生在诊断胆结石时,常需进行胆囊B超、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检查。

针对无症状的胆结石,可以选择观察治疗;而对于症状明显或复发性胆管结石患者,常需要手术治疗。

三、胰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 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胰腺炎是指胰腺发生炎症的疾病,常见的有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

门诊医生在诊断急性胰腺炎时,常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血清淀粉酶、脂肪酶等检查来辅助诊断。

肝脏疾病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诊治

肝脏疾病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诊治

肝脏疾病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诊治肝脏是人体中最重要的消化腺器官之一,其正常功能对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药物代谢以及解毒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肝脏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侵害,导致肝脏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重点探讨肝脏疾病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诊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类疾病。

一、肝脏疾病的病理特征肝脏疾病的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肝细胞变性:肝细胞在遭受损伤后会发生变性,包括脂肪变性、水肿变性等。

脂肪变性主要由于脂肪代谢紊乱引起,常见于肝炎、酒精性肝病等。

水肿变性则是由于细胞内外液体平衡紊乱引起的。

2. 纤维化和硬化:长期的肝脏损伤可导致肝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形成纤维化和硬化。

这一过程会对肝脏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其正常功能。

3. 肝细胞坏死:肝脏疾病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肝细胞坏死。

坏死程度的不同会导致肝脏病变类型的差异,如慢性病变往往表现为肝纤维化,而急性病变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坏死区域。

二、肝脏疾病的临床诊治针对不同类型的肝脏疾病,临床通常采取不同的诊治方法,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下面将分别介绍几种常见肝脏疾病的临床诊治方法:1. 肝炎的诊治:肝炎是引起肝脏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包括病毒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炎。

对于病毒性肝炎,临床常常通过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以及肝功能、肝脏影像学检查等来确定诊断并评估病情。

治疗方面,一般采用抗病毒药物、肝保护药物以及补充营养等综合治疗。

2. 脂肪肝的诊治:脂肪肝是由于脂肪在肝脏内的沉积引起的,常见于肥胖人群和长期酗酒者。

对于脂肪肝的诊断,主要依靠肝脏超声检查以及肝酶水平等指标。

治疗方面,主要包括减重、戒酒、控制血糖水平等饮食及生活方式改变,以及适量运动等。

3. 肝癌的诊治: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临床上常通过肝脏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诊断。

治疗方面,常采用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法,以及肝移植等高级治疗手段,具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总结:肝脏疾病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肝细胞变性、纤维化和硬化以及肝细胞坏死等方面。

肝脏CT、MRI诊断

肝脏CT、MRI诊断

(2)脓肿内出现气泡(20%)具有确诊意义;
(3)环绕脓腔可见脓肿壁(密度低于肝而高于脓腔)和水肿带
增强扫描:典型脓肿由内向外分,
内 坏死区:低密度,不强化
脓肿壁及分隔:环形强化及蜂房状强化
水肿带:低密度
外 周围反应带:动脉期一过性强化(汇管区炎症导致肝内 门静脉狭窄,门静脉血流减少,肝动脉血流代偿性增加所致)
螺旋CT动态增强多期扫描:分别在肝动脉期、 门静脉期行全肝扫描,称肝脏双期扫描;双期 扫描后加作平衡期扫描,称三期扫描
.
5
肝脏动态增强技术
动脉期:腹主动脉的强化已到峰值,肝实质的强化尚未开 始或轻微,脾脏的强化开始,呈不均匀斑点或斑片状,标 志着动脉期的开始。起始时间约为注射造影剂后的20~25s, 持续时间约15~25s,故动脉期的中止时间是40~45s。
门静脉:主干长4.8~8.8cm,在第一肝门处为最粗的 管状结构,位于肝动脉(偏左)与胆总管(偏右)的 后方。肝门静脉分左右两支。
肝动脉:平扫时,肝动脉的肝内分支不能分辨,增强 后动脉期,肝固有动脉及左、右肝动脉分支的起始部 可呈高密度影。
肝内胆管:正常肝内胆管直径为1~3mm,伴随门静
脉和肝动脉走行。增强后. 胆管呈低密度管道。
提高恶性肿瘤分期准确性 确定并显示病变是否为血管性病变
.
3
对比剂选择和使用
使用水溶性碘对比剂 尽可能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 使用前必须做碘过敏试验 对比剂团注
80100ml 速度:3ml/s
.
4
肝脏动态增强技术
肝脏双重血供:肝动脉血供占25%,门静脉血 供占75%。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短期内肝动 脉、门静脉和肝实质内对比剂浓度按先后顺序 在相应时间内上升,并保持一段时间的峰值, 称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

肝胆外科常见疾病诊治

肝胆外科常见疾病诊治
生物治疗;中医中药。
三、门静脉高压症
诊断依据:
1、有肝病(含血吸虫)病史 2、脾肿大、呕血黑便和腹水 3、血常规三系(红、白、板)减少
三、门静脉高压症
治疗措施: 外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主要是: 预防和控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三、门静脉高压症
无黄疸、腹水(肝功childA、B级) 急诊手术的适应症: 1、有大出血病史,或本次凶猛,或短期治疗后反复
( laparoscopic cholecstectomy LC)
一、胆囊结石 胆囊炎
无症状胆囊结石一般不需要积极手术治疗。
下列情况应考虑:
1、结石直径≧3厘米 2、合并需要开腹的手术 3、伴有胆囊息肉>1厘米 4、胆囊壁增厚 5、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 6、儿童结石 7、合并糖尿病 8、有心肺功能障碍 9、野外工作人员 10、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
肝胆外科常见疾病诊治
肝疾病
一、细菌性肝脓肿
诊断依据 1、症状:肝区疼痛、感染中毒症状 2、体格检查:肝区叩痛 3、辅助检查:血常规、B 超、CT。 鉴别诊断 1、右膈下脓肿 2、胆道感染 3、肝癌
一、细菌性肝脓肿
治疗原则: 1、支持治疗 2、抗生素治疗:
针对大肠杆菌、金葡菌和厌氧菌。细菌培养加药敏。 选用青霉素、氨苄西林加氨基糖甙;头孢菌素、甲硝唑。
治疗原则:取尽结石,解除梗阻,切除病灶,通畅引流
1、胆总管切口取石、T管引流 2、胆肠吻合 3、肝切除术
三、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
诊断依据:
1、有胆道感染或胆道手术史 2、腹痛、畏寒发热、黄疸,休克和精神神经症状 3、剑突、右上腹有压痛或腹膜炎体征,肝区叩痛 4、B超、CT 5、血常规
三、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
2、 严格内科治疗48小时不能控制,短暂止血又复发 child C级不宜急诊手术

肝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肝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肝脏的CT值低于同一层面脾脏的CT 值(肝/ 脾密度比值< 1) 即 可诊断为脂肪肝。
肝脏常见疾病的CT表现——脂肪肝
轻度脂肪肝
中度脂肪肝
重度脂肪肝
轻度表现为肝衰减值轻度低于脾; 中度表现为肝衰减值明显大于脾,对比明显,肝内血管不显示; 重度表现为肝衰减值显著降低,并且肝实质与肝内血管之间形成鲜明对比,称为“假血管显影征”。
(c)病理标本显示肿块呈分叶状,黄白色,无包膜;附近胆管壁显著增 厚(胆管周围纤维化)(箭)。
肝脏常见疾病的CT表现——胆管细胞癌(胆管内型)
CT显示7段肝内胆管扩张(箭),右肝内胆管的密度高于左肝内胆管;MR T2显 示右后上肝内胆管信号强度(空心箭)低于其他肝内胆管(实心箭);切除样本 显示在扩张的肝内胆管内有细颗粒状、易碎的乳头状团块(箭)。

FNH
肝脏常见疾病的CT表现——肝恶性肿瘤(鉴别诊断)
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CT平扫病变等密 度,中央瘢痕低 密度;动脉期显 著均匀强化,中 央瘢痕及线样分 隔无强化;门脉 期病变强化密度 减低,中央瘢痕 和分隔开始强化, 延时10分钟病变 等密度,中央瘢 痕高密度。
肝脏常见疾病的CT表现——肝恶性肿瘤(鉴别诊断)
肝转移瘤
牛眼征、靶征
局灶性结节增生 病灶中心可见低密度瘢痕,呈星芒状、点状、条状或不规则状
肝腺瘤
小病变均匀强化;大病变不均匀强化
Thank You
医者仁心
大爱无脉期
门脉期
CT增强扫描概述
增强扫描有助于发现病灶
由于CT部分容积效应,直径较小的病灶往往在CT平扫上 难以显示,或显示不清。
平扫
动脉期
CT增强扫描概述
增强扫描有助于肝脏病灶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脏影像诊断
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 宋 涛
肝脏的影像诊断
➢ 检查技术
✓ CT检查
1.CT平扫:
(1)扫描前口服水或1-2%泛影葡胺500-800ML
(2)层厚及层隔:5MM ,重建0.625mm (3)范围:肝顶至肝下缘
2.增强扫描:
(1)目的:增加正常组织与病灶间的密度差,显示等 密度或可疑病灶;帮助鉴别病灶性质;显示肝内血管 解剖
3.增强扫描
周边结节样或棉絮样强化,逐渐向中 心扩展,延迟为高信号或等信号充填
发生于脂肪肝背景的血管瘤
a,平扫肝脏多发高密度。 b,动脉期病变与肝脏等密度。 c,门静脉病变仍强化。 d,MR T2WI的典型表现。
a,平扫第四段,大的,不均质病变,有包膜下血肿。注意另外的一个低密度病变。 b,T1WI显示低信号病变中高信号区域--出血 c,T2WI病变明显高信号。 d,切片显示出血的血管瘤。
(2)方法: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后扫描叫增强扫描: 肝动脉期,门静脉期,肝实质期(2-3分钟)延迟期 (5-7分钟)
肝脏的影像诊断
➢ 检查技术 ✓ MRI检查 1.MRI平扫:
SE序列——横断面T1WI、T2WI 冠状面T1WI、T2WI
2. MRI增强扫描:与CT同
肝脏的CT影像诊断
正常CT表现 1.肝实质呈均匀一致的软组织密度,CT节分隔
使瘤内信号不均
重T2像:TE时间的延长而信号逐渐减低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 肿瘤之一,在男性占第三位,女性 占第四位。
➢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一种细 胞类型。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 大体病理: 巨块型:单个或多个,直径≥5cm 结节型:单个或多个,直径<5cm 弥漫型:结节小,弥漫而均匀分布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4、临床表现
门静脉改变 门静脉主干或主支侵蚀破 坏中断消失或腔内形成充盈缺损 肝门及肝内胆管扩张 癌瘤侵犯或淋巴 结压迫胆管形成梗阻性黄疸 肝门或附近淋巴结转移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三、MRI表现
信号
1、 T1WI像低信号、T2WI像高信号 2、瘤灶中心可有脂肪变性、囊变、坏死、 出血等而出现不同的信号
5、CT表现(增强)
供血
1)正常肝脏供血:20~30%由肝动脉供血、
70~80%由门静脉供血 2)肝癌供血: 90%由肝动脉供血
10%由门静脉供血
增强
1)动脉期:增强明显,条状、结节状或片絮 状。乏血管者无增强 2)门静脉期:轻或中度增强,病灶与正常肝 脏对比明显,瘤中坏死出血区无增强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5、CT表现(增强)
密度 1)低密度:
2)等或高密度:(少见) 3)混杂密度:囊变、陈旧出血、坏死、
钙化、脂肪变性
低密度
高密度
稍低密度
混杂密度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5、CT表现(平扫)
间隔 宽窄不一、方向不定---间隔征(原来的 包膜由于癌瘤发展而残留在更为扩大的 病灶中) 肝表面凹凸不平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2、较大的血管瘤中央有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形
的更低密度(瘤内血栓形成、机化、纤维化、坏死、
囊变、陈旧性出血等所致)
B.增强扫描(特征为早出晚归)
1、早期病变边缘呈高密度强化(块状或棉絮状) 2、
增强区域进行性向心性扩展
3、
延迟扫描呈高或等密度充填时间:
一般
大于3分钟、通常7~15分钟、最高达20~60分钟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血管瘤
➢ 病理: 1、大体病理:外观呈紫红色、质软无包膜、 切面为囊筛状似海绵而得名 2、镜下:由无数的大小不等的血管腔组成、 根据瘤壁的厚薄分为--薄壁型(壁薄腔大) 厚壁型(壁厚腔小、个别呈裂隙状或完全闭塞)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血管瘤
➢ CT表现
A.平扫
1、境界清楚的低密度、CT值30Hu
平扫 门脉期
动脉期 延迟
CT平扫
CT强化 延迟扫描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血管瘤
MRI表现:是最好的检查方法 1.形态及边缘-类圆形、边缘清晰 2.信号-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 号,信号强度随TE时间延长(≤120ms) 而增高,称为灯泡征,一般瘤灶信号均匀, 大的病灶因血栓或纤维瘢痕而信号不均
50-70HU 2.肝动脉、门静脉、胆管进出肝门其密度
低于肝质 3、增强扫描:A.门脉期门静脉肝静脉明显
强化,肝实质开始强化B.肝实质期肝实 质强化达峰值。
肝脏的MRI影像诊断
正常肝脏的MRI表现
❖ 肝实质 1、信号均匀 2、T1WI像肝为中等信号略高于脾、 T2WI像 肝的信号明显低于脾
❖ 门静脉主支及肝静脉主干因流空效应而呈低信 号
有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病史 肝区疼痛、上腹肿块、消瘦等 胎甲球(AFP)增高>400ug/L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5、CT表现(平扫)
形态及边缘
(1) 形态规则或不规则 (2)边缘清晰—有假包膜(膨胀性生长)
纤维组织增生 病灶周围肝组织受压 (3)边缘模糊—肿瘤浸润性生长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5、CT表现(平扫)
(2)脓肿壁密度高于脓腔而低于肝脏, 2.增强扫描
(1)脓肿壁呈环状强化,环厚薄均匀,内外壁光整, (2)脓腔无强化,脓肿壁外周有低密度水肿带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脓肿
MRI表现 1、形态及边缘:圆形、椭圆形边缘锐利 2、信号:
T1WI像-低信号、但不均匀,脓肿壁信号略高于脓 腔而低于肝实质,厚薄均匀,外侧可见低信号水肿带
❖ 肝动脉不显示
❖ 肝裂因含有脂肪T1WI像、T2WI像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肝实质均匀增强,肝血管增强明显, 肝内胆管无增强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脓肿
临床与病理
分细菌性和阿米巴性两种,单发或多发,临床主 要为发热、肝大和肝区痛 CT表现: 1.平扫
(1)圆形低密度,密度稍高于水,CT值20-40HU, 少数可见气体影
T2WI像-大片状高信号、中心信号最高,部分脓肿
为多房、腔内可见信号分隔
3、增强扫描: A.脓肿壁轻-中度增强,内壁光整可有分隔,强化信号
略高
B.
脓肿周围肝实质因充血可有高灌注异常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血管瘤
➢ 概述: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一 般无临床症状,个别有发热、贫血、腹 痛等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