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公开课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的2、3教学难点:目的1、4。

教学设想: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

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冢华相谬窈父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二单元教学要点一、教材地位:本单元选择就宋代著名散文大家苏洵、王安石、欧陽修、苏轼的散文名篇。

《六国论》《游褒蝉山记》是教读课,后两篇是自读课。

《六国论》《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散文,《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散文。

可以分别作比较阅读。

最新整理高中必修一《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

最新整理高中必修一《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

最新整理高中必修一《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最新整理高中必修一《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游褒禅山记》该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下面是其公开课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1、设疑讨论,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理解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3、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治学态度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1、重点积累“名”、“舍”、“谬”、“穷”“明”“极”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掌握“在于”“至于”“于是”“学者”等古今异义词的意义。

2、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策略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所学过的课文、参看本课注释、运用文言语法知识推断等方法逐步扫除。

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

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由于文化、心理的距离,学习起来相对比较枯燥,可采取设疑探讨的方式,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是一篇游记,可与学生以前所学课文进行联系比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1、你们喜欢旅游吗?你想旅游吗?为什么呢?(请学生回答并相机引导。

)旅游并非为了“到此一游”,告诉别人“我来过”,而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启迪人生。

设计意图:借此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以下文本思想内容的教学做铺垫。

2、初中我们学过不少游记古文,有哪些呢?(请学生回答并引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游记。

)3、《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游记的主旨句分别是什么?岳阳楼景区和醉翁亭景区分别美在哪里?(请学生齐声背诵并用多媒体展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中的相关语句及岳阳楼和醉翁亭的图片。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

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简介:《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游记,描述了他游览褒禅山的经历和感悟。

文学背景:了解韩愈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成就,理解游记文体的特点。

词语解析:学习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古文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主题思想:探讨文中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游褒禅山记》的文意和主旨,理解韩愈的文学风格。

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2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解析古文句式和用词。

分析韩愈的文学创新和影响,探讨游记文体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人生智慧,将哲理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生平和文学特点。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文中的主题思想。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生动展示课文内容。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学术文章,拓展学生视野。

作业与测试:布置适量作业和进行课堂测试,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课时:本章节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顺序:按照课文内容顺序进行教学,每个教学步骤分配适当时间。

4.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简介《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第二步: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第三步:讲解课文,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

第四步:讨论课文,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和人生观。

第五步:总结课堂,布置作业和进行课堂测试。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新10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新10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新10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第一课时一。

教学导入: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在作文课上集中练习了“感受生活—描写生活”这一专题,其实在古文中不乏这样的范例,“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大都是写生活的典范散文。

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均是由生活而感,由感而成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抒写自己的旅游感受的。

二。

作者及背景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主张文学应当“有补于时”,重在“适用”。

其散文现实性和战斗性都很强。

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所以世人称为“王荆公”。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

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划线词注音释义是否正确?请在括号里作判断。

A 褒禅山(bōushán,即华山)亦谓之华山()B 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ong,坟墓)也()C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ao,深远幽暗)然()D 既其出,则或咎(jiu,责怪)其欲出者()E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ang,帮助)之()F 何可胜(sheng ,完全,尽)道也哉()[1][2][3][4][5]下一页[1]教学重点篇二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篇三二课时《游褒禅山记》教案篇四A.课时安排:三教时。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一等奖)讲课教案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一等奖)讲课教案
最美的风景,不是山顶的无限风光,而是路上邂逅的鸟语花香; 最美的风景,不是巅峰的天光云影,而是路上的“流水飘花”; 最美的风景,不是顶峰的手可摘星辰,而是路上的披星戴月,风 雨兼程。
史蒂文森说过:“怀着希望去旅行,比到达目的地更有趣味。” 路上的风景最美,路上的人最幸福。
做一棵会思想的苇草!
教师寄语: 热爱生活,感悟生活。 愿同学们做个有思想的人!
品读1~2段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请按照自己绘制的路线图
介绍游玩经过。
N
后洞
慧空禅院
五六里
华山洞
五里
前洞

品读3~4段
探究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所要阐明
的道理。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志”的重要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 至也。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 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 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和体验呢?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看风景,不该在山顶,因为东坡曾云:“高处不胜寒”。其 实,我更欣赏的是尼采的处世之道,也就是从半高处去看,这个 世界真美好。最美的风景,就在路上。
品读1~2段
请同学们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画出禅院、仆碑、前洞、
后洞的方位,要求能体现作者游玩的路线。
品读1~2段
请同学们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画出禅院、仆碑、前洞、
后洞的方位,要求能体现作者游玩的路线。
品读1~2段
请同学们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画出禅院、仆碑、前洞、
后洞的方位,要求能体现作者游玩的路线。
7. 以其求思Biblioteka 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古人)8. 其孰能讥之乎 语气词,难道(表反问语气)

《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通用7篇)

《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通用7篇)

《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本课是游记。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

(《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请同学们注意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

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

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

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

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

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游褒禅山记》文章内涵及历史背景2.能够理解《游褒禅山记》中的文字意义,领悟文章的文化内涵3.培养学生欣赏文学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二、教学内容1.《游褒禅山记》的解读2.《游褒禅山记》文化内涵的探究3.《游褒禅山记》意象分析4.小组合作展示三、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教师通过投影仪将《游褒禅山记》的原文呈现在课堂上。

然后,提问学生:“这是一篇什么文章?你们知道它讲的是什么吗?”2. 文章解读接着,教师介绍《游褒禅山记》的内涵,并通过读者角度来讲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特殊构架结构,如“遇壑”、“遇松”、“遇水”、“遇庵”等。

3. 文化内涵探究重点讲解《游褒禅山记》中的文化内涵,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和思想,如追求自然和谐、尊重自然和推崇人文关怀等。

4. 意象分析分析《游褒禅山记》中的意象,在学生的协助下,重点讲解山、水、松等自然元素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并指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探究文章的多重意境。

5. 小组合作展示组织学生参加小组合作展示,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演绎、朗诵或图片展示自己对《游褒禅山记》中的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6. 收尾最后,教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做出总结,并要求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情况,认真思考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同时,再次强调文章的重要价值和美感,培养学生欣赏文学美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1.学生参与度2.学生合作能力3.学生表达能力4.加强文学素养的能力五、教学反思1.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2.在组织小组合作展示时,要做好统筹规划和监督和指导3.在教学评估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发挥率六、教材参考1.《游褒禅山记》2.《文艺美学概论》,吕叔湘3.《文化深度解读:游褒禅山记》,王永生七、教学资源1.投影仪2.板书、黑板3.课件4.小组合作展示用的白纸和画笔八、教学总结本次公开课教学,我用多种教学方法把“文章解读”、“文化内涵探究”和“意象分析”结合起来,并通过小组合作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将所学内容在实践中体现,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游褒禅山记》教案2

《游褒禅山记》教案2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游褒禅山记》全文;(2)理解文中涉及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游记文学的艺术特色;(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3)树立正确的旅游观,提倡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3)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2)对文中涉及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的掌握;(3)对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游褒禅山记》;(2)引导学生关注游记文学的特点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和意境;(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3)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对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2)示范解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游记文学。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尝试创作自己的游记;(2)组织旅游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2. 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和艺术特色,写一篇短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篇游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游记写作:评价学生在游记写作中的创新能力和文言文运用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所学习的古文大都是实用类文言文,其中有史传(《鸿门宴》、《郑伯克段于鄢》)、行状(《段太尉逸事状》)、奏表(《陈情表》)、书信(《报任安书》),那《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什么?(游记)。

人们常说游记是:“纸上山水”,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对这篇“纸上山水”有了一些初步感受。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王安石一起来继续欣赏褒禅山的风景并一同感悟风景之外的人生体验。

二、课文分析:
1 、第一段: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
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 、第二段: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按照游踪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为什么?
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

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

着重写后洞。

为下一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作者游洞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兴致盎然--有人怠,与之俱出—悔。

3、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写游华山洞的心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精华部分。

层次划分: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具体分析志、力、物之间的关系。

明确:王安石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

4、第四段:这一段写由仆碑所得到的感悟,指出对待传闻要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本段中作者是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出来的?
明确: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者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

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6、梳理课文的整体结构:
(1-2):记叙——游山经过。

(3-4):议论——游山心得。

(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从文章结构梳理出其主要写作手法:因事见理。

三、课堂小结:
本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因此深感后悔和遗憾。

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本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

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

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

这两点都是值得后来人借鉴的。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