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丰乐亭记翻译赏析
《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

《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丰乐亭记》是范仲淹的著名古文,通过对事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愤懑和不甘心的抱负,下面是《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原文: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
中有清泉,翁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
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以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应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译文:我到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甘甜的泉水。
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百步远近的地方找到了泉源。
上有丰山高耸而突兀,下有溪谷幽静而深藏,其中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势盛大,向上喷涌。
我上下左右观看,非常高兴。
于是凿开岩石,疏通泉流,开辟出一片地方建筑亭子,与滁州的人们前往游乐。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
当年,太祖皇帝曾率领周朝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的兵马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于是平定了滁州。
丰乐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丰乐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庆历新政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捏造罪名,由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降知滁州,十月到任。
他在《滁州谢上表》中,犹愤愤不平地辩解:谤谗始作,大喧群口而可惊;诬阁终明,幸赖圣君之在上。
究其根源,实乃尝列谏坦,论议多及于贵权,因之若臣身不翻,则攻者不休必欲措臣少安,莫若里之闲处,使其脱波而远去,避陷阱之危机。
欧阳修三次遭贬使他对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官场的倾轧,使他希图摆脱世俗纷扰,向往恬静的归隐生活。
滁州在与淮河之间,正是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的闲处,高水清,风景宜人。
这里地处偏僻,民风淳厚。
欧阳修被贬至此,倒也悠闲自在。
在这里,清山绿水涤除他心头的烦恼,大自然触发了他无拘无束的天性和丰富的感情。
他几乎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
由于他把与民同乐看成是刺史之事也,虽然是载评流徙,远离了政治斗争的中心,不能直接向朝廷指陈时弊了,其心倒也安然,作者这时的人生观比较旷达的。
《丰乐亭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名句
作者:佚名
在这篇散文中,最有深意、最能引起时人和后人共鸣的句子就是: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也就是说,百姓必须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够在丰年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是因为天下和平安定,没有战事,因此应该倍加珍惜。
无论哪朝哪代,老百姓最盼望的就是没有战争,国家和平安定,因为这是幸福生活的根源。
所以,一定要珍惜这种生活,消除不利于和平安定的负面因素。
全文可分三段。
首段简介建亭的缘起。
《丰乐亭记》的文言文翻译

《丰乐亭记》的文言文翻译《丰乐亭记》的文言文翻译《丰乐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丰乐亭记》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原文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
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翻译/译文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
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
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乐亭记》文言文鉴赏及译文注释

《乐亭记》文言文鉴赏及译文注释《丰乐亭记》是由欧阳修所创作的,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借写景而抒情,情景交融。
文章用了大量笔墨写滁州的山水景色,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丰乐亭记》的译文及赏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丰乐亭记》宋朝:欧阳修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
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古诗简介《丰乐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丰乐亭记》翻译/译文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
《丰乐亭记》的原文及翻译

《丰乐亭记》的原文及翻译《丰乐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丰乐亭记》原文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
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翻译/译文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
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
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
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
《丰乐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优秀

《丰乐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优秀评析篇一本文名为“记丰乐亭”,实际上作者却用了较多的篇幅,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歌颂了当时的“太平盛世”。
尽管北宋前期的局势还远远比不上以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但从结束了唐末开始形成的战乱纷争的割据局面这一点来说,还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作者虽把这种安定局势的形成归功于“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但是,他能同情并讴歌滁州百姓的“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的安闲生活,确实有积极意义的。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本文是在欧阳修被贬后写出的。
当他在宦海失意,地位一落千丈时,还能处之泰然,从中可以看到他的胸襟是何等开阔!文中写景的地方有两处。
开头介绍清泉附近的环境,作者用了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
在第三段中,作者描绘游客们在一年四季中的不同感受时,只用了“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寥寥十五个字,其用字之节省真令人拍案叫绝。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参看后面的《醉翁亭记》,便可悟出其中的奥妙。
此外,本文充分反映了作者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他身为地方长官,能在百忙中“与滁人往游其间”,“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正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
其主要政治思想体现在“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中。
延伸篇二稍后于欧阳修的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教战守策》一文中写到了人民的安乐生活,但他有自己的忧虑:“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苏轼居安思危,在和平安定的年代,想到国家和人民所存在的不利因素,这当然与他生活的社会背景有关,但也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清朝乾嘉年间著名学者洪亮吉,在他的一篇题为《治平篇》的文章中,也写到了处于安定时代人民的快乐,但同时他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
丰乐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丰乐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丰乐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的内容,具体内容:《丰乐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散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应予珍惜的命意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同学们学习。
丰乐亭记原文欣赏:...《丰乐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散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应予珍惜的命意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同学们学习。
丰乐亭记原文欣赏: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原文翻译: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
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

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丰乐亭记》宋代:欧阳修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
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
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丰乐亭记翻译赏析文言文《丰乐亭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丰乐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原文】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海内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ORg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注释】丰乐亭:在今安徽滁县城西丰山北,为欧阳修被贬滁州后建造的。
苏轼曾将《丰乐亭记》书刻于碑。
《舆地纪胜》:“淮南路滁州:丰乐亭,在幽谷寺。
庆历中,太守欧阳修建。
”清《一统志》:“安徽滁州丰乐亭在州西南琅玡山幽谷泉上。
欧阳修建,自为记,苏轼书,刻石。
”明年:第二年,即庆历六年。
问诸滁人:向滁人打听泉水的出处。
诸,兼词,之于。
《与韩忠献王书》:“山川穷绝,比乏水泉,昨夏天之初,偶得一泉于川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
”又有《幽谷泉》诗。
耸然而特立:高峻挺拔地矗立着。
耸然,高耸的样子。
特,突出。
窈然:深幽的样子。
然:水势盛大的样子。
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干戈:古代兵器,此指战争。
“昔太祖”五句:公元956年,宋太祖赵匡胤仁后周大将,与南唐中主李李璟的部将皇甫晖、姚凤会战于滁州清流山下,南唐部队败于滁州城。
随后赵匡胤亲手刺伤皇甫晖,生擒皇甫晖、姚凤,夺下滁州城。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太祖皇帝引兵出后,晖等大惊,走入滁州,欲断桥自守。
太祖皇帝跃马兵麾涉水,直抵城下。
······一手剑击晖中脑,生擒之,井擒姚凤,遂克滁州。
”周,指五代时后周。
李景,即李璟,南唐的中主。
清流山,在今滁州城西南。
图记:指地图和文字记载。
清流之关:在滁州西北清流山上,是宋太祖大破南唐兵的地方。
“所在”二句:指到处都割据称王,难以计算。
胜,尽。
及:等到。
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
“向之凭恃险阻”二句:如先前那些凭借险阻称霸的人,有的被诛杀,有的被征服。
向,从前。
遗老:指经历战乱的老人。
舟车商贾:坐船乘车的商人。
畎:田地。
乐生送死:使生的快乐,礼葬送死。
《孟子·离娄》:“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涵煦:滋润教化。
事简:公务简单。
掇幽芳而荫乔木:春天采摘清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荫下休息。
掇,拾取。
荫,荫庇,乘凉。
“风霜”二句:秋天刮风下霜,冬天结冰下雪,经风霜冰雪后草木凋零,山岩裸露,更加清爽秀丽。
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
岁物:收成。
刺史:官名,宋人习惯上作为知州的别称。
欧阳修此时为滁州知州,根据习惯自称为刺史。
名:起名,命名。
【翻译】我担任滁州的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向滁州人讯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
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
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
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
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
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因为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
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成为敌国的,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
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
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
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
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
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
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
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下乘凉,秋迎风霜,冬赏冰雪。
秋冬草木凋零,山岩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
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便写下“丰乐”二字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太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鉴赏】《丰乐亭记》写于庆历六年(1046)。
所谓“庆历新政”,仅经过一年多时间,就在庆历五年春宣告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捏造罪名,贬于滁州。
滁州五代时为争战之地,备受破坏,经过宋初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已初步恢复元气。
州西南琅玡山为游览胜地,欧阳修政事之暇,颇喜寻幽访胜,辟地筑亭。
此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无论是记述还是描绘,全文都是围绕“乐”而写: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
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
欧阳修的散文,语言简洁,含义深远。
全篇不足500字,却多角度、深层面地写出了“丰乐亭”的“乐”意。
欧阳修能够在滁州饮到甘甜的泉水,赏到优美的景致,都是大自然所赐,当然乐;看景致,仅在距滁州百步的地方,上有“耸然而特立”的“丰山”,下有“窈然而深藏”的“幽谷”,中有“滃然而仰出”的“清泉”,能不乐?乐是乐,但作者不想只得一时之乐,也不愿独享其乐,于是在自然赐“乐”的基础上,又用人力去创造“乐”,去丰富“乐”——“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真可谓是由“乐”而造亭,由亭而生“乐”,“乐”何其多,人“丰乐”,亭也就叫“丰乐亭”了。
作者写处时之“乐”,是从四个方面来写的。
一是“乐”之久。
滁州在五代时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没有什么安定可言,而宋太祖赵匡胤“尝以周师”平定此地。
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再想去寻战争的遗迹,已经不可得,因为“故老皆无在也”,“天下之平久矣”,百姓“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二是“乐”之源。
远源是“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近源则是“宋受天命,圣人出而海内一”。
说白了,这“乐”之源其实就是大宋皇帝,是他使得“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三是“乐”之况。
既然处于“乐”之地,“乐”之时,那百姓到底是怎么个“乐”法呢?看吧,“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于是作者“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多么惬意呀!这是想当年陶渊明连做梦都想过的生活,现在让宋朝的欧阳修和滁州百姓过上了,这种“乐”,局外人怎么能体会得到呢?四是“乐”之思。
人常说:饮水思源。
既然尝到了“乐”的甜头,那就一边“乐”,一边思——让百姓“知上之功德”,“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而作者更没有忘记“宣上恩德”是自己的职责。
在“乐”的过程中,让百姓思德报恩,懂得这“乐”来之不易,应当加倍珍惜,以拥护赵宋王朝。
这也是本文的深层内涵。
这篇散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以“乐”开篇,以“乐”终结,“乐”贯串始终,景怡人,情动人,理启人。
《醉翁亭记》让人跟着“醉”,《丰乐亭记》让人跟着“乐”,真不愧为传世的姊妹篇。
当然,还必须认识到,这两篇散文都间接、含蓄地抒发了作者“乐”与“醉”之中的愤郁和不平。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