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

合集下载

中华文学理论体系主线图

中华文学理论体系主线图

中華文学理论体系主线图(1)2009-03-24 11:04第三章中華文学理论体系主线图中華文学以言志为本之主体文学特色,导致产生中華主体文学理论,并逐步發展完善而为优异先进之文学理论体系。

中国历代文论,浩若烟海,丛丛杂杂,目迷五色,难以备述。

而从中分清主次,尤其择出理论主线,至为重要。

疏漏则不能贯一,芜杂则迷其根本,捡拾偏枝尤害于主线。

绍秋不揣浅陋,遵循前贤遗教,寻其脉络,求其精神,择其正途主线,扬其卓见鸿论,而弃其旁枝,摈其异说,简明阐述中華文学理论体系主线图如下,以初步显现并有利于循此继进以研究發掘中華文学理论体系之先进性。

至若历代文论中枝节性發明,则恕概不覼缕也。

第一节先周文学理论大概先秦伪名理应正名为先周先周文学短评大舜言志说老子大音希声及美言不信孔子诗无隐志及兴观群怨说及文质彬彬说左传三不朽说子夏毛诗大序续言志说及怨刺说孟子以意逆志庄子贵真说及天地有大美屈原發愤以抒情礼記音生人心(一)先秦伪名理应正名为先周甲先秦伪名四相悖⑴先秦伪名与历史分期相悖夏商周三代之历史分期为中国之上古代,而嬴政秦朝则进入中古代。

故以“先秦”为名,与历史分期相悖谬,乃是伪名。

⑵先秦伪名与国家寿夭性质相悖放眼看中華,上下五千年,嬴政秦朝之国家职能作用尚未展开,其性质尚未成年,与王莽新朝以及唐末五代十国等等同类,不得视为“成年国家”,即国家成夭属性为“夭殇国家”,皆微不足道者也。

故以夭殇国家嬴政秦朝命名“先秦”,以指称成年且长寿之夏商周三代,便与成年国家属性全相悖谬。

夏商周三代皆为长寿帝国,合共一千八百年;而嬴政秦朝仅为昙花一现十五年之夭殇国家,于宏观历史中实际可以忽略不计,如同西汉末十四年夭殇之王莽新朝被世人实际忽略不计。

以须臾十五年之夭殇国家嬴政秦朝为重要历史分界点而命名“先秦”,以之称代一千八百年夏商周三代,如同以须臾十四年夭殇之王莽新朝命名为“先新”,以之称代一千八百年夏商周三代至二百年西汉,有是理乎?故属伪名。

高中语文知识框架图

高中语文知识框架图

高中语文知识框架图〔高一、高二〕年级必修一课文必修二同步必修三知识必修四点,重必修五难点选修点拨、同步练习高一古诗文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高二专题特解文学常识内容一、梳理各单元生字词及文章脉络。

二、整体把握作者其人其文,体会作者创意图、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学会解读同类章。

三、对课文重难点进行剖析。

四、掌握个文体知识、写作方法和语言表等一般技巧五、引导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质。

六、归纳各个单元的知识点及强化训练诗词〔意象分析、诗眼、练字、词等技巧析〕文言文根底〔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等〕散文戏曲 /小说论语专解阅读的根底知识储藏文学类文本阅读〔文章结构、思路分析〕实用累文本阅读〔科普说明文解读技巧,题语言组织〕外国小说演练文艺类文本阅读题答题方向的把握,答题语言组织文学体裁作家作品1 / 5高中语文知识框架图〔高一、高二〕年级内容高考应试心里透视技巧克服心里紧张、怯场等答题技巧审题角度、答题的语言组织等时间分配及突发问考试节奏把握、作文离题应急方法题的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高三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高考综考应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高考字词的识记和掌握标点符号常见错误分析扩张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修辞格巧妙运用语言表达应注意问题文段概括与图文转化作家作品文学体裁诗文名句古代文学常识古代诗文知识储藏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文言文整体阅读及答题2 / 5编号123高考 /中考、中考/初中作文高分冲刺、强化训练体系列表内容考试作文走思想倾向、题型变化,热点追踪势分析文体写作相记叙文记事类行文巧妙,结构的关知识储备写人类巧妙安排,语言风及写作技巧、写景状物类格等。

分类练习议论文立论立意,论证方法的驳论选择,素材取舍等说明文事物说明说明顺序、说明方事理说明法的运用等应用文书信体新闻各种体式范例及写调查报告作驾驭,语言要求个人网页设计等体例演讲文稿散文叙事散文情节的安排,散文抒情散文行文技巧等最新作文题片段散文型全解命题半命题散文相关题型题材对象范围的准确把握,新材料作立意的突破,文体选择,行文要点等文内化突破,意识提升,整体安排。

第四章 文学作品结构ppt课件

第四章  文学作品结构ppt课件

思考题
❖ 1、什么是文学典型? ❖ 2、典型人物的基本特征?结合实例论述之。 ❖ 3、什么是典型环境?结合作品阐释之。
❖ (一)典型人物性格
❖ A.人物与人物性格
❖ 1、文学作为正面人物、反面人
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落后人物、中间人物等; ❖ (2)以人物在作品结构中的地位为标准,可分为中心人物、
重要人物、次要人物 ❖ (3)从人物性格内涵来区分,种类更多。 ❖ 如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所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
❖ 性格核心:人物性格的有机统一性。
❖ 2)深刻地体现了某一阶级、阶层或类别的人的某些本质方 面——概括性
❖ 别林斯基指出,典型同时“又是很多人”,是“一个特殊世 界人们的代表”。
❖ 典型人物概括的范围多种多样。
❖ 典型人物的概括意义却主要通过性格的主导方面体现出来。
❖ 3)渗透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理想性
形状,人有其声口。” ❖ 独特:金圣叹:“《水浒传》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
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 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 鲁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 ❖ 例如,当人处于濒临死亡这一状态时,不同人物的内 心独白会很不相同,它们就非常生动地折射出了不同 人物的独特性格特征。 ❖ 周瑜——“既生瑜,何生亮!”——气量小;诸葛 亮——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自信无奈;黛玉—— “宝玉,宝玉,你好……”——哀怨;阿Q——“二十年 后又是一个……”——精神胜利法
❖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
❖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外国文学知识结构图

外国文学知识结构图

外国文学知识结构图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1】是奴隶社会的产物,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是西方文学的开端。

【2】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其基本精神,也是后来欧洲文学与文化的精神内核。

希腊神话的艺术特点:【1】高度人格化,神人同形同性。

【2】具有极强的想象力、故事性和哲理性。

【3】创作方法多样,既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描写,也有浪漫主义的想象与夸张。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的比较:【1】起源上,都是人类社会处于原始阶段的产物。

但是二者产生的具体时间不同,这反映在他们对人的起源的认识和表现上。

古希腊认为人类来源于男性,把普罗米修斯当作人类始祖;中国神话则认为人类来源于女性,女娲是人类始祖。

【2】内容和主题上,希腊神话多反映神的故事,但赞美的是人的能力和才智,肯定现实人生的幸福,表达了对智慧和力量的推崇。

中国神话多围绕劳动展开,神的故事和形象往往具有历史化的特点,多肯定神和英雄的优秀品质,表现出历史化和伦理化倾向。

【3】神的形象上,希腊神话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

中国神话多具有人兽同体的特征,其道德上的超凡之处常常得到突出。

《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1】通过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古希腊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

【2】通过众神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古朴的哲学观和人文意识。

【3】通过写人于命运的冲突,表现了古希腊文学和文化中的悲剧意识。

《荷马史诗》的艺术特征:【1】结构精湛,布局完整。

【2】采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3】语言质朴、自然,叙述明晰轻快又不失沉稳与庄严。

大量使用比喻和反复的叙述手法,便于记忆和传诵,也达到了修饰与强调的目的。

【4】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合。

《俄狄浦斯王》的结构艺术:【1】倒叙手法。

【2】利用和制造悬念。

【3】“突转”和“发现”来增强悲剧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知识结构图

人教版高中语文知识结构图

高中语文考试知识结构图:字音拼写拼音字词字词书写成语基础知识词语俗语语法——辨析修改病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文体知识文中信息的分析与筛选根据作品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现代文阅读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思想的概括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文学语言、表达技巧以及形象鉴赏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解释和辨析文言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文言文中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句式、内容的理解(翻译)古典诗词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诗词语言、表达技巧及意境、形象的鉴赏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文的默写句式仿写语句衔接综合性探究与学习语言简明表达句式变换语言表达连贯压缩语段材料作文作文漫画作文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高中语文教学知识框架图:一、新课改后教学理念和思想1、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提出三大语文能力:(1)应用能力(2)审美能力(3)探究能力(质疑并解决问题的能力)3、关注人的发展。

二、教材教学内容模块化1、阅读鉴赏(文体特征与人文内涵相结合)2、表达交流(作文教学与口语交际相结合)3、梳理探究(汉语文化和文学的积淀)4、名著导读(扩大视野,丰富阅读经历)三、模块化结构体系 单元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一 品味与赏析 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 情趣与理趣(抒情散文) 人物与环境(小说一) 性格与冲突(中外戏剧)情节与语言(小说二)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 含英咀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 感受与共鸣(唐诗) 情思与意境(宋词) 披文入情(古代抒情散文) 三 思考与领悟 品人与品文(记叙散文) 写景与抒情(古代写景散文) 质疑解难(古代议论散文) 理清思路(杂文、随笔)融会贯通(文艺学论文)四沟通与运用 博观约取(新闻、报告文学) 对话与交流(演讲) 启迪与想象(科普、科幻) 知人论世(古代传记) 概括与归纳(自然科学论文) 册次 单元 专 题第一册一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二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三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现个性 四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第二册一 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二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三园丁颂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四想像世界学习虚构第三册一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二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第三册三善待生命学习论证四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第四册一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二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三确立自信学习反驳四善于思辩学习辨证分析第五册一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二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三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四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朗诵演讲讨论辩论访谈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优美的汉字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交际中的语言运用逻辑和语文学习文言词语和句式奇妙的对联修辞无处不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走近文学大师古代文化常识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影视文化有趣的语言翻译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论语》《家》《红楼梦》莎士比亚戏剧《三国演义》《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高老头》《谈美》《堂吉诃德》(一)强化文体意识1、阅读——文学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实用类(新闻传记人物访谈报告文学)2、作文——正确运用各类文体进行写作,要求人文性和学科性(写作基本要求和关注人本)(二)建立人本意识——关注人的发展(三)坚持阅读和写作(四)开阔视野、积淀文化、提高素质——文史哲、古今中外五、文体教学体系(一)诗词现代诗歌文体意识文学常识1、诗歌朗读背诵理解内容和体悟情感品鉴赏析语言、技法、形象古代诗词知识迁移(归类整理)2、诗歌课程教学现代诗歌:第1册一单元(毛泽东戴望舒徐志摩艾青)古典诗词:第2册二单元(先秦-南北朝,诗骚孔古诗三首)第3册二单元(盛唐气象-唐末余音李杜白李商隐)第4册二单元(宋词柳苏辛李清照)第5册二单元(古代韵文陶渊明王勃庄子李密)3、古典诗词教学先秦—南北朝氓——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婚变曲采薇——西周时代的边塞诗离骚——爱国主义诗篇的源头孔雀东南飞(并序)——坚贞爱情的悲喜剧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短歌行曹操——青青子矜,悠悠我心归园田居(其一)——羁鸟恋旧林白马篇——曹植:蓬莱文章建安骨盛唐气象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马工程文学理论思维导图

马工程文学理论思维导图

马工程文学理论思维导图引言马工程文学理论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理论体系,它深受马克思主义和工程学思想的影响。

通过运用工程学的思维方法和原理,马工程文学理论试图分析和研究文学作品的创作、传播和接受过程。

本文将介绍马工程文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和其中包含的主要概念,并简要讨论其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马工程文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工程学思维在文学领域的应用马工程文学理论借鉴了工程学的思维方法,将其应用于文学领域的研究。

工程学思维强调系统性、实用性和创造性,它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工程设计来达到特定的目标。

将这种思维方法应用于文学研究中,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本质和内涵,同时也能提供一种实用的框架来分析和研究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马工程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工程项目的过程。

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是项目经理,他们负责整个创作过程的组织与协调。

创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如创意的产生、素材的收集、表达形式的选择等),可以被视为工程项目中的不同部门或任务。

马工程文学理论强调创作过程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倡导利用工程学的管理方法来提高创作效率和质量。

文学作品的传播过程马工程文学理论还关注文学作品的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可以被看作是生产工程中的产品销售和推广过程。

在传播过程中,文学作品需要经过市场营销的策划和推广活动,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提高其传播效果。

马工程文学理论强调创新性和多样性,倡导运用工程学的方法和技巧来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从而使文学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马工程文学理论还关注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

接受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产品的使用和消费过程。

在接受过程中,读者通过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来获取知识和情感体验。

马工程文学理论强调用户体验和满意度,在接受过程中注重读者的反馈和需求,以提高文学作品的品质和可用性。

马工程文学理论的主要概念文学项目文学项目是创作一部文学作品的整个过程。

它包括项目启动、需求收集、创意设计、素材收集、写作、编辑、发布等多个阶段和环节。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分析时注意三特色:①时代特色(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
显的时代气息)
②地域特色(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
③语体特色(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前者充满生活气息,后者则典雅庄重)
标题意蕴理解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双关、比喻、 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 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境写
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4.主题方面:①暗示(象征)主题。
题作

社会环境描 写的作用
1.展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2.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 3.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因素。
4.预示人物或悲或喜的命运。
5.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小说主题。
人物形象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 用 莫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陪衬人物 1.衬托主要人物;2.渲染气氛定基调;3.同主要
注:次要人物“我” 线索人物
人物一起揭示主题;4.贯穿全文充当线索;5.推 动情节发展;6.是故事的见证人。
物 象 1.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2.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
的 3.从环境方面思考:一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二是它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
作 用
境的刻画作用。4.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 用。
理解重要语 句的含义
1.自身作用:指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 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2.牵线搭桥,推动情节: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 展。他们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常常起到线索作用。 3.侧面衬托,突出主要人物:凸现主要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增添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外国文学知识结构图

外国文学知识结构图

外国文学知识结构图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外国文学知识结构图【1】是奴隶社会的产物,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是西方文学的开端。

【2】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其基本精神,也是后来欧洲文学与文化的精神内核。

希腊神话的艺术特点:【1】高度人格化,神人同形同性。

【2】具有极强的想象力、故事性和哲理性。

【3】创作方法多样,既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描写,也有浪漫主义的想象与夸张。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的比较:【1】起源上,都是人类社会处于原始阶段的产物。

但是二者产生的具体时间不同,这反映在他们对人的起源的认识和表现上。

古希腊认为人类来源于男性,把普罗米修斯当作人类始祖;中国神话则认为人类来源于女性,女娲是人类始祖。

【2】内容和主题上,希腊神话多反映神的故事,但赞美的是人的能力和才智,肯定现实人生的幸福,表达了对智慧和力量的推崇。

中国神话多围绕劳动展开,神的故事和形象往往具有历史化的特点,多肯定神和英雄的优秀品质,表现出历史化和伦理化倾向。

【3】神的形象上,希腊神话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

中国神话多具有人兽同体的特征,其道德上的超凡之处常常得到突出。

《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1】通过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古希腊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

【2】通过众神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古朴的哲学观和人文意识。

【3】通过写人于命运的冲突,表现了古希腊文学和文化中的悲剧意识。

《荷马史诗》的艺术特征:【1】结构精湛,布局完整。

【2】采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3】语言质朴、自然,叙述明晰轻快又不失沉稳与庄严。

大量使用比喻和反复的叙述手法,便于记忆和传诵,也达到了修饰与强调的目的。

【4】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合。

【1】倒叙手法。

【2】利用和制造悬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编导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文学作为活动第二编文学活动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第三编文学创造文学创造过程(发生、构思、物化)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真实、伦理与情感、美的创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四编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叙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文学风格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文学接受过程(发生、发展、高潮)文学批评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学科归属一、文学理论的性质对象任务应有品格实践性---坚持和发展价值取向为: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二、文学理论的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理论的基石)①从文学的角度: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文学社会学②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基石:文学活动论(人类学)文学反映论(哲学)艺术生产论(经济学)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美学的社会学)艺术交往论(媒介学)2.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新问题当代性20C批评的挑战新方法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动物性人类生活的性质有意识的活动两层面理解(发生学、认识论)一、活动与文学活动a导致人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b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c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地展现,使人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柏拉图:(艺术最终是对理念的反应,对艺术西方:模仿说存在的否定)①世界亚里士多德:(艺术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忽视主观心灵在创作中的重要,强调文学与世界的联系a文学的表现活动—艺术表现论b福柯—作者缺席二、文学活动构成②作者ca文学的创造活动③作品b20C西方文论中:(1)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2)英美新批评:“文学本体论”(3)结构主义a文学的接受活动(再创造)b对文本意义的能动再创造ex:仁者见仁智者见智④读者c从“重视作者和作品读者”的转变A姚斯(接受美学创始人)B伊瑟尔(隐含的读者)弗雷泽《金枝》相似律发生①巫术发生说接触律评价a评价:宗教产生晚于巫术,所以晚于艺术活动②宗教发生说所以该说法不成立ba康德:艺术是“自由的游戏”三、文学活动的发展③游戏发生说b席勒:“过剩精力”说(艺术作为人精力过剩的发泄)c评价a原因A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B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减轻疲劳,④劳动说发表意见和交流等)C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D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诗乐舞一体)狩猎动作为舞诗乐舞一体劳动号子为诗劳动声音节奏为乐A发展的根本力量:劳动(生产劳动)发生时,起决定作用发展时,起制约作用B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发展a有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的阶段ex(古希腊神话和史诗)b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呈正比ex(18C德国19C俄国,经济下滑但文艺上上升)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化含义审美含义+总结: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化的含义通行含义a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b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文学与非文学(标准为)形象具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c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d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一般意识形态作为特殊意识形态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目的:无功利与功利方式:形象与理性态度:情感与认识三、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话语及其五要素话语蕴藉的蕴藉(名词解释)文学蕴藉名词解释两种典范形态(含蓄、含混)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此章无需重点掌握,学生大致浏览一遍即可了。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一、名词:精神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基础、独立性)精神生产的特殊性a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b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c是富于个性化的自由创造活动文学与科学、宗教文学言语与科学言语、日常言语二、A两种解释有:自然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模仿说、为自然社会)情感说(诗言志、艺术职责是表现心灵与情感于社会生活)客体B真正客体为:特殊的社会生活(把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相统一)C唯一源泉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D客体与科学的不同(是否具认识价值、是否可转化为具审美价值的事物价值为原则)A两种解释为: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旁观者与移情者B真正主体为:a存在与艺术生活中的艺术生产者b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创造者c是具体的社会人三、A关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B关系的特征:创造主体对客体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创造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C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主体始终受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主体是客体的主体)(PS:文学创作所追求的主客体统一:是审美精神上的统一、是主体的审美追求与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融合)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一、1、材料(信息)储备:获取a按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有、无意获取)b按作家获取渠道(实践、直接获取)2、艺术发现(领悟)A名词解释(“艺术家的眼睛”)B表现:从习见的事物中发现新成分从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发现潜藏的从平凡平淡中发现不同的C心理特征为:a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b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c是外在事物的某一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d 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以独特的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D地位和作用: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3、创作动机(内驱力)作用: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实现的枢纽是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艺术构思按层次推论法、心理机制:①回忆与沉思(回忆的方式:挨次扫描法)直接回收法②想象与联想(想象:再现想象接近联想比拟想象联想类比联想虚构想象对比联想)③灵感与直觉(灵感的特征:非预期性转瞬即逝性亢奋性创造性)④理智与情感(动力因素与约束规范因素)⑤意识与无意识(主从之分又相互补充)3、构思方式有:综合(定向性、选择性、刷新性)突出和简化变形和陌生化“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过程:转化、操作(语序、配字序等等)常见问题: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作家创作动机中途的转换、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要为物化主要形象、意念的内在物理服务要为作家们通过形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即兴与推敲:A即兴:特点:趁热打铁产生:材料、情感的积累气氛和契机作家综合心力爆发、长久酝酿的产物与作家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及后天技巧有关推敲:精雕细琢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一、1、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础2、艺术真实 名词解释主观性、假定性、内蕴性、诗艺性 3、真实的发掘与表现(艺术发现)二、1 2、“善与美的统一”情感与善的价值追求 高尚的品德 利他的取向 情感的表现方式 诚挚的情态 3、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三、 1、审美理想 名词解释特征 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 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 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是作家进行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2、文学形式的升华 内容的形式化和形式的内容化 化丑为美与美丽地描写悲哀3、文学形式之美 “有意味的形式”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1、类型:作品反映现实、表现审美情感的方式2、体裁: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1、现实型文学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再现性和逼真性作者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以描写见长的2、理想型文学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表现性和虚幻性以形象呈现3、象征型文学4、演变古代初步形成近代充分发展现代多向演变1、诗歌n: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特点: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2、小说n: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特点: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3、戏剧n:以任务台词来塑造形象,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样式特点:浓缩的反映生活集中表现矛盾冲突以任务台词推进戏剧动作4、散文n:题材广泛,结构自由灵活,语言优美而短小精悍,抒写真实情感的文学样式特点:题材广泛结构自由灵活语言优美而短小精悍抒写真实情感5、报告文学n: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特点: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一、1、文学言语层面 n :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在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特点: 内指性、心理蕴含性、阻拒性 2、文学形象层面 n :指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想象和联想而在头 脑中唤起的一系列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特征: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3、文学意蕴层面 n :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类型: 历史内容层面、哲学意味层面、审美意蕴层面二、 1、n :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2、美学的特征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的名词解释 典型环境充分地体现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两者的关系三、 1、n :指抒情性作品中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2、特征: 情景交融--形象特征(表现特征) 虚实相生--结构特征韵味无穷—审美特征3、分类(刘熙载、王国维、樊志厚分类) 四、1、审美意象: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型和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 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2、特征: 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3、分类 从表意的方式 寓言式意象 符号式意象从形象特征分 现实型意象 荒诞性意象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叙事 n :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特征: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性及其结果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构成: 叙述内容--讲什么 叙述话语--怎么讲 叙述动作--谁来讲、故事 事件 推动情节的 为塑造形象的 基 情节: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本 人物:性格与情节的主次地位--根源于人物自身二重性 行动元 成 角色 分 场景: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 、结构(两个向度为) 历史性向度 为存在形态 共时性向度行动 基本形式为:三段式序列“可能性取得结果” 为根本 复合序列的典型形式:首位连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连式 途径、视角(聚焦) n :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分类: A 传统上: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B 热奈特: 内聚焦--故事中的某一人物 外聚焦--戏剧式,只描述人物对话等 零聚焦--是类似无所不知的上帝 n :以什么样的方式讲述内容叙述者叙述接受者 作者(叙述者与真实的作者) 声音(显在的/隐在的)、独白、复调 接受者(隐含的读者)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第十三章文学风格一、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1、独特的言语形式2、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3、主体与对象相契合的特色4、读者辨认出的格调二、风格的定义和内涵1、n: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2、定义的要点内在根据--创作个性基本条件--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外部特征--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3、文学风格、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日常个性经审美创造的升华转变为创作个性的)4、风格是问题的最高范畴和体现:体裁、语体、风格三、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1、分类:简分法、繁分法2、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a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b风格的审美价值可以超越时代,但它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却往往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四、文学风格与文化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流派文化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一、 1、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 文学生产 广义狭义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 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见表格)2、消费的二重性 作为一般的商品消费作为特殊的精神产品的消费 消费需求与目的不同 消费价值不同 消费方式不同 消费实现不同 3、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文学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消费作为意识形态消费的特殊性 4、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界定二、 1、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 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审美属性的原因文学接受审美价值属性的三层次 悦耳悦目悦心悦意 悦神悦志 、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 文学接受的认识属性 文学接受的认识价值方面 认识社会现实 认识人类自我 、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 文学接受的文化价值阐释属性 具体诸方面:民俗学价值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 宗教价值哲学价值(最为深刻的)、文学接受作为交流活动 文学接受的交流属性 诸方面表现:文学接受的的文化属性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期待视野姚斯名词解释层次: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原因:接受者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分类:个人期待视野、集体期待视野分类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接受心境接受心境形成的原因三种情况为:欣悦、抑郁、虚静影响伊瑟尔名词解释原因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选材与隐含读者文本内涵与隐含读者1、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2、填空、对话与兴味填空、对话兴味产生的原因3、还原与异变异变的原因异变的类型作家形象的异变情感的异变思想观念的异变异变与读者的期待视野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某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文化视野会导致异变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社会共通性(两个涉及点:异变、期待视野)4、理解与误解正解与误解前理解正误反误5、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顺向相应逆向受挫完全遇挫文本艺术魅力三、1、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2、共鸣名词解释产生的原因从接受客体来说从接受主体来说思想观念想通情感经验相似意志愿望相近历史处境相类3、净化名词解释净化的表现审美教育的特征4、领悟名词解释领悟的特征基于理解的体味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5、余味名词解释(又称之“延留”)影响PS:判断一部作品价值高低:期待视野的扩充余味的长短和效果的性质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一、1、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 文学接受 鉴赏性接受 诠释性接受批评性接受 关系 鉴赏是批评的基础 批评则不仅是鉴赏的提高,也是对鉴赏的指导 2、标准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文学批评的标准 名词解释 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 (反映历史真实,坚持知人论世) 运用要注意三个点:a 就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考察其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b 就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考察其是否是具有进步的倾向性c 就作品影响人的特殊途径考察是否具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遵循艺术规律,揭示审美价值) 运用要注意三个点a 文体的构成的完美性b 艺术形象的评价:鲜明性、主动性、独特性、概括性c 意蕴的深刻与丰富 二、 1、传统批评模式 伦理道德批评(出现在20C 之前) 社会历史批评 审美批评 2、现代批评模式 心理学批评 (出现在20C 之后) 语言学批评 文化批评三、 1、了解对象(基础)2、选点切入3、确定要旨4、布局安排 根据批评内容选择批评文体 根据批评文体决定文章章法 根据章法运用行文笔法5、力求创见 发前人之所未发--指全新见解发前人之所已发--指对前人发现的深化、推进和修正、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