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风格

合集下载

高考热门作家作品风格

高考热门作家作品风格

高考热门作家作品风格
在高考语文考试中,现代文阅读部分常常会选取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进行分析鉴赏。

以下列举几位历年高考中可能出现的热门作家及其作品风格特点:
1.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其作品风格深刻、犀利、批判性强。

鲁迅的小说如《呐喊》《彷徨》中的篇章,散文如《朝花夕拾》等,以独特的讽刺手法揭示社会现实,笔触深沉,语言凝练。

2. 茅盾: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作家,茅盾的小说如《子夜》《春蚕》等,以其对时代变迁和社会矛盾的深度剖析著称,作品结构严谨,人物塑造饱满,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 巴金: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展现了深刻的人性和社会变革,作品情感真挚,叙述细腻,主题鲜明,充满了对旧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解放的追求。

4. 老舍:其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小说以京味儿十足的语言描绘了市井生活和民族命运,作品平易近人,情节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

5. 曹禺:作为中国戏剧大师,其作品如《雷雨》《日出》等戏剧剧本,情节紧凑,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冲突激烈,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矛盾与人性悲剧。

6. 余华:当代作家,作品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展现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悲欢离合,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以上每位作家的作品都有各自的艺术特色和人文关怀,成为高考中常见的分析对象,考生需要掌握这些作家的主要作品内容、艺术特点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思想内涵。

鲁迅作品赏析 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鲁迅作品赏析 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鲁迅作品赏析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是中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者。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鲁迅的作品进行赏析,以期能更好地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首先,鲁迅的作品在揭示社会现实中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深入社会底层,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言行,形象地表达出了当时封建社会对人的束缚和压抑,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腐败。

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鲁迅成功地让读者直面现实,思考社会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其次,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展示了他的创作特点。

他的作品语言简洁有力,篇幅短小,但却能通过精准的用词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抓住读者的眼球。

例如,在他的散文集《呐喊》中,他用现代白话文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愤懑和对人性的悲哀。

他的文字直指内心,鞭挞时弊,令人心潮澎湃。

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鲁迅的作品都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最后,鲁迅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设置是他独特创作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阿Q正传》中的阿Q、《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却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独特的个性。

从这些形象中,读者可以看到鲁迅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关注和同情,也能感受到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同时,鲁迅的小说情节紧凑,扣人心弦,通过各种冲突和起伏的情节设计,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正。

总而言之,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他通过揭示社会现实、运用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塑造鲜明的角色形象和情节设置,成功地展现了他的创作风格。

鲁迅的作品既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又是对人性的反思,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正是这些独特之处,让鲁迅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也是让我们欣赏他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写作特点和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倾向
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社会的弊病。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都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

二、独特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他的语言简练、精炼,富有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深刻的思想内涵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关注人性、社会、历史等问题,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四、独特的艺术风格
鲁迅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善于运用象征、意象等手法,
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蕴。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鲁迅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等特点,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 举例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 举例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举例鲁迅,中国20世纪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民主人士,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他创作的小说代表作《呐喊》、《仿徨》、《故事新编》三部。

鲁迅的风格作品具有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的语言风格,郁达夫说:“鲁迅的文体简练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

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再有就是直面现实,针针见血。

《呐喊》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作品通过写实际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手法,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的刻画了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

深刻地揭露了中国旧社会生活现状,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

《仿徨》描写细致入微,取材现实,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

大胆突破,带有急先锋的批判主义性质。

小说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人”的融合典型化手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刻广泛的社会历史内容,同时又具有个性化。

鲁迅还采用白描手法,用极精湛的笔墨写景咏物,勾勒形象,讽刺手法鲜明。

鲁迅的杂文特点,他的杂文有《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伪自由集》等,他的杂文广博深厚,对旧社会旧文明和复古更是批评的淋漓尽致。

鲁迅的杂文常常采用比喻的手法,绘声绘色的描写。

他的杂文更具有抒情性和讽刺性。

《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类抒情性杂文,都是情文并茂,情感浓烈深沉。

《友邦惊诧论》更是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的散文更具“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代表作《朝花夕拾》十分注意人物刻画,性格描写细致入微,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以浓烈真挚的感情叙事写人,以白描、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

他的文章犀利深刻,无不闪耀着对社会批判的锋芒,嘲谑讽刺,文笔朴实优美。

鲁迅作品赏析 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鲁迅作品赏析 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鲁迅作品赏析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深度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对鲁迅的作品进行赏析,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一、《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

这篇以第一人称叙事的短篇小说展现了一个疯子的内心世界,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讽刺,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力。

鲁迅通过疯子的视角,以日记的形式表达了对社会的无奈和愤怒,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示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考。

二、《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又一经典之作。

通过对阿Q这个衰落农民的描写,鲁迅笔下的阿Q代表了社会的弱势群体,以及他们所面对的无力和羞辱。

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述,巧妙地展示了社会阶级之间的冲突和不平等。

同时,他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矛盾,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三、《呐喊》《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其中的《狗》、《故乡》等作品也被广泛传诵。

这本小说集以对人的悲惨命运和社会不公的揭示为主题,描绘了普通人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抗争。

鲁迅的散文叙述简洁明了,语言犀利而富有震撼力,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四、《热风》《热风》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以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为起点展开故事。

全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助。

鲁迅以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勾勒出一个丑陋而残酷的现实社会图景,使读者深刻意识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五、《阿里郎》《阿里郎》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自卑而懦弱的男主人公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心灵的扭曲和虚伪。

鲁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深刻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弱者在社会中所受到的伤害和排挤。

鲁迅的作品独特的创作风格,突出的思想深度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赏析,不仅可以欣赏他的文学风采,还能引起对社会问题的深思和思考。

《故乡》的文学风格

《故乡》的文学风格

《故乡》的文学风格
《故乡》是中国作家鲁迅的短篇小说之一,它展现了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故乡》的文学风格。

首先,鲁迅在《故乡》中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

他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描写,真切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环境的氛围。

例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行为、语言和思想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同时,小说中的背景描述也很细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其次,鲁迅在《故乡》中运用了讽刺的手法。

通过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讽刺,他揭示了社会的丑陋和不公。

例如,小说中描绘的人物行为荒谬可笑,暴露了人性的丑恶和虚伪。

这种讽刺不仅让读者发笑,还让人们反思社会的问题。

此外,鲁迅在《故乡》中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他通过夸大人物的形象和事件的描写,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和观点。

例如,小说中的一些场景和对话经常夸张一些细节,以此来强调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社会现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鲁迅的《故乡》的文学风格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同时兼
具讽刺和夸张的手法。

通过这些手法,他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揭示了社会问题,让读者深思。

这也是他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以上是对《故乡》的文学风格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帮到您。

鲁迅的小说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鲁迅的小说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鲁迅的小说中的现实主义风格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他的小说以其犀利的观察和深刻的批判精神而闻名。

他的小说作品中常常呈现出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对人性的剖析,深刻地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残酷和人们的挣扎。

本文将通过分析鲁迅的小说中的现实主义风格,来展示他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首先,鲁迅的小说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为基础,呈现出了现实主义的特征。

他的作品多以中国社会的底层群体和边缘化人物为主要创作对象,描绘了普通人们的生活困境和社会问题。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他以主人公的视角,鲜明地描绘了封建社会荒诞的现实,用夸张的笔法展示了普通人的痛苦和绝望。

这种对现实的直接反映,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社会的无情。

其次,在鲁迅的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特点。

鲁迅的人物形象鲜活而具体,他们的个性特点往往代表了一定的社会类型。

比如,在《阿Q正传》中,阿Q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的代表,他的怯懦和自卑在其他人物身上也有所体现,从而使读者更好地认识到社会对于边缘人群的不公与冷漠。

这种细腻入微的人物形象刻画,使作品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同时,鲁迅的小说中也展现了现实主义的意识形态。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揭示,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陈旧观念和道德败坏。

在《孔乙己》中,他通过对一个受封建伦理束缚的小人物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压迫和迫害。

这种批判性的观点贯穿于鲁迅的小说中,他用艺术手法以及悲剧性的结构展示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最后,鲁迅的小说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技巧。

他运用了夸张、讽刺等手法来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他通过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夸张,对社会现象的揭示进行讽刺,使作品不仅具有文学性,还更富有感染力。

同时,他还运用了写实而生动的描写手法,让读者能够生动地感受到作品中的场景和氛围。

这些写作技巧的运用使鲁迅的小说极具现实主义的特征,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思考作品所给予的意义。

探究鲁迅文学风格的演变

探究鲁迅文学风格的演变

探究鲁迅文学风格的演变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风格深受时代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呈现出了明显的演变特点。

本文将通过对鲁迅的代表作品进行探究,分析其文学风格的演变。

一、早期作品:激情张扬的写实主义鲁迅的早期作品,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展现出了他激情张扬的写实主义风格。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表达了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体制的不满和反抗。

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展现出了鲁迅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弱点的独特观察力。

二、中期作品: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经历的积累,鲁迅的文学风格逐渐从激情张扬的写实主义转向了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

在《呐喊》和《彷徨》等作品中,鲁迅以更为深沉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

他不再只关注个体的命运,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考察社会结构和历史变革对个体的影响。

他的文笔逐渐明晰起来,语言更加简练准确,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出对社会现象的细致观察。

三、晚期作品:深邃沉思的象征主义晚年的鲁迅在文学风格上进一步演变,转向了深邃沉思的象征主义。

《药》和《故事新编》等作品中,鲁迅将现实与象征紧密结合,通过对象征意象和隐喻的运用,抒发了自己对生死、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他的文字更加含蓄而意味深长,透过象征与隐喻的表达,传递出深远的人生观和思想理念。

四、总结与展望鲁迅文学风格的演变是与时代变迁和个人经历紧密相关的。

从早期的激情写实主义到中期的冷静现实主义,再到晚期的深思熟虑的象征主义,鲁迅的文学作品不断演进,展现出一个作家思想和艺术探索的过程。

鲁迅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总体来说,鲁迅文学风格的演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现实、人性和命运等问题的不断思考和深化理解。

他的作品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批判意味,又蕴含着对生命和人性的深邃思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文学风格演变是他艺术探索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风格浅析
“文贵独创。

”凡是成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这是作家艺术独创性的集中表现,也是其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但熔冶了前人优秀的成果,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而且铸就了自己完整的风格。

对于鲁迅小说艺术风格上的特点,我试图从以下方面进行阐术,那就是:简练的艺术形式、朴素的情节结构和沉郁的幽默感。

简洁和凝练,本来是许多大作家所共有的特点。

契诃夫就曾说过:“简洁是天才的姐妹。

”然而,这个特点在鲁迅身上却放射出了夺目的光彩,达到了杰出的成就。

且不说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如《阿q正传》,是通过一个人的遭遇就反映了辛亥革命时代的整个社会动态,成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精神的缩影;而《祝福》则以三个简短的生活片断就概括了中国农妇备受压迫而无奈的悲苦命运;或者是《孔乙己》《孤独者》《伤逝》等篇,都以一两个典型,概括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道路。

就是那些被称为类似速写的片断,又何尝不是概括了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呢?《头发的故事》只不过是一段关于辫子问题的即兴谈话,然而这一辫子却概括了多么沉痛的历史教训;《示众》是一幅随手画下的街头速写,但是在这一幅小小的场景中,又多么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的麻木不仁的社会相;《端午节》中的方玄绰,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就是那么一个模模糊糊的人,但是仔细一看,
便发觉这种不满现状而又无力反抗的怯懦性格,是这样深刻地反映着“五四”以后那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可以说,在鲁迅先生这些篇幅简短的作品里,无一不包含着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深刻的历史内容。

鲁迅先生说过,从事创作,“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这个创作信条正是使得他能在如此简练的形式中概括出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内容的重要保证。

只有这样,一个小插曲才能反映出历史的大事件,一个个别的人物才能概括出深刻的社会典型。

鲁迅小说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不但被凝结在简洁而洗练的艺术形式中,而且总是通过朴素而平实的情节结构表现出来。

构思的朴素和平实,是鲁迅小说艺术风格的另一个重要特色。

翻开鲁迅的小说,无论碰到哪一个人物,无论遇到哪一个场合,总是这样的简单、朴素、平实,毫无离奇曲折之处。

从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到痛苦地寻路的史涓生;从华老栓茶店中无聊的议论到慰老爷府上威严的谈判,无一不是生活中所常见的人,无一不是生活中所常见的事。

就拿《肥皂》来说吧,写的是多么普通的一个生活场面:一个道学先生在街上受了学生的骂,回来没头没脑地骂儿子;他一面俨乎其然地讲孝道、讲读经,可是自己和自己的一伙里就存在着最下流的心思。

这故事本身的确毫无动人之处,但是作者通过这一平凡的生活场面,深刻地揭露了新文化时期敌人的丑恶嘴脸和反动本质。

对《伤逝》来说,故事也是同样的简单:一对青年男女受了时代风浪的影响,冲出了封建专制的家庭,自由结婚
了。

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又没有坚定的经济力量作后盾,终于在旧势力的打击之下失败了。

但是,这么简单扼要的情节,经过鲁迅先生艺术的笔墨一点染,却变得那样的深沉隽永,成为一篇深刻地激动读者心弦的抒情诗篇,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

此外,如单四嫂子、祥林嫂、闰土等人都是普通的农民和劳动妇女,他们的生活遭遇真是太平常了。

在旧中国,几乎在每一个城镇、每一个村庄,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人。

而鲁迅正是从这些平凡人物的普通的生活遭遇中,深刻揭示了旧时代农民的命运。

沉郁的幽默感和深刻的讽刺,也是他那寓热于冷的性格的又一方面的表现。

鲁迅小说这种喜剧性的根源,在于他高远的革命理想和积重难返的社会恶势力的深刻的矛盾。

它是革命的理想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遭到沉重的压抑,而且暂时还难以实现的结果。

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喜剧的特点固然在于撕破那些无价值的丑的事物,但他的心中却首先必须具有对于有价值东西的美的理想,没有美的理想,就无力否定丑的事物。

鲁迅生在腐朽、屈辱的晚清时代,黑暗的社会现实激起了爱国人士变革的要求,鲁迅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寻找着救国救民的道路。

他从西方资产阶级武器库里找到了进化论和个性主义,以此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

并且以此出发,把他的革命的希望寄托在启发人民觉醒这一点上,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改造国民性”。

他弃医学文,也正是从这个理想出发的。

然而,理想
虽则高远,事实上却难以实现。

在当时的思想界,他这主张就得不到应和;而且,在实际上,经受着长期压迫而变得麻木了的人民又是这样的难以觉醒,这间沉闷的古老的铁屋竟这样地不能破毁。

革命的理想遭到了旧势力的沉重的打击,于是,在热情的呼喊无效之后便选中了幽默和讽刺作为他“深沉的韧性的战斗”的手段了。

就以《阿q正传》为例。

……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有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
“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

自己说。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

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径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

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有一回,他在赌摊上赢来的一堆洋钱被抢走了,于是无论说是算
被儿子拿去了罢,或者是说自己是虫豸罢,总是忽忽不乐。

看来,“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痛苦了”。

但是——
……他立刻转败为胜了。

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刺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

——虽然还有些热刺刺,——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他睡着了。

鲁迅的小说,常常这样将喜和悲、笑和泪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幕带有喜剧的大悲剧,给人以含泪的微笑。

鲁迅小说不但沉痛地鞭挞了旧社会农民身上的弱点,而且还将锐利的讽刺锋芒对准了虚伪的知识分子和伪善的统治阶级,无情地揭露出他们那掩饰在美丽的外衣下面的丑陋的灵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