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
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一、基础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0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
◇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为27.6%,相比2011年略有提升,规模达到1.56亿,比上年底增加约1960万人。
◇ 70.6%的网民通过台式电脑上网,相比上年底下降了近三个百分点。
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与上年底相比略有降低,为45.9%。
手机上网的比例保持较快增速,从69.3%上升至74.5%。
◇我国域名总数为1341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为751万,占比为56.0%;“.中国”域名总数为28万。
中国网站总数(即网站的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包括在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继续回升至268万个。
◇截至2012年12月底,受访中小企业中,使用计算机办公的比例为91.3%,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78.5%,固定宽带普及率为71.0%,开展在线销售、在线采购的比例分别为25.3%和26.5%,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活动的比例为23.0%。
二、趋势与特点网民规模增长维持放缓态势,手机网民增势良好 2012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普及率的增长幅度相比上年继续缩小。
手机网民4.2亿,年增长率为18.1%,网民中使用手机的比例继续提升,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但是手机网民规模与整体PC 网民(包括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CN域名增长率高达112.8%,超过中国域名总量一半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CN域名规模为751万,相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了112.8%,4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占中国域名总数比例达到56.0%,.COM域名数量为483万,占比为36.0%。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应用热点向手机端转移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在今年上半年的互联网发展中,手机作为上网终端的表现抢眼,不仅成为新增网民的重要来源,在即时通信、电子商务等网络应用中均有良好表现。
网民规模进入发展平台期手机成新增网民第一来源《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2%。
在新增加的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高于使用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互联网在农村普及速度较快,半年期新增网民中农村网民占到54.4%。
与此同时,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
3G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创新促成了我国手机网民数量的快速提升。
手机应用成为发展亮点PC应用增长趋于平缓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4.97亿,比2012年底增长了2931万,是各应用中增长规模最大的应用;使用率为84.2%,较2012年底增加了1.3个百分点,使用率保持第一且持续攀升,尤其以手机端的发展更为迅速。
手机即时通信网民规模为3.97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4520万,使用率为85.7%,增长率和使用率均超过即时通信整体水平。
《报告》显示,相较于2012年,各网络娱乐类应用的网民规模没有明显增长,使用率变化不大,整体行业发展放缓。
手机成为各类应用规模增长的重要突破点。
手机网络音乐、手机网络视频、手机网络游戏和手机网络文学的用户规模相比2012年底分别增长了14.0%、18.9%、15.7%和12.0%,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增长率。
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的一年,移动网络从3G向4G升级,移动设备用户数超越台式电脑数,移动应用数量成倍增长,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吸引了大量企业进入。
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PC端在移动端的延伸,它具有自身特性,需了解用户特点进行独立研究;另一方面移动网民的付费意识尚低,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尚不清楚。
基于这一背景,CNNIC发布了《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从网民角度对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展开调查。
手机网民规模快速增长,网民依赖度加大,应用深度加深随着智能手机性能提升及移动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多网民开始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在整体网民中占比74.5%。
其中,智能手机网民规模达3.3亿,在手机网民中占比达79.0%,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商业潜力巨大。
从网民行为来看,我国手机网民对手机上网依赖性较大,充满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根据调查,手机网民平均每天累计手机上网时长124分钟,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的重度手机网民比例达22.0%。
从应用层面来看,我国手机应用逐渐从碎片化的阅读、通讯等相对简单的应用向粘度较大、时长较长的视频、商务类应用发展,成为网民购物、社交、娱乐、媒体的综合性平台,呈现出较大经济效益。
手机网民广告接受度较低,产品付费意愿不高,盈利模式有待发掘移动互联网巨大的用户市场预示着移动互联网巨大的商业潜力,但就目前而言,移动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并不清晰:从广告营销来看,移动互联网广告尚未找到真正合适移动端的方式。
一方面在于手机广告覆盖效果有限,手机屏幕限制和碎片化使用降低了手机网民对广告的关注度,只有4.5%的用户主动点击过广告;一方面在于手机网民对手机广告的接受度较低,其中近五成明确表示反感。
APP内广告虽然相比其他手机广告接触度更高,但却面临用户卸载危险。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8月3日讯 8月3日上午10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国家网信办新闻发布厅发布了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
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的社会生活形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政企服务多元化、移动化发展。
网民规模突破7亿,互联网普及率增长稳健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上半年新增网民2132万人,增长率为3.1%。
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与2015年底相比提高1.3个百分点,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
CN域名仍是国内注册量排名第一的主流域名截至2016年6月,我国域名总数增至3698万个。
中国国家域名“.CN”注册量达到1950万个(占中国域名总数的52.7%),年增长率达到19.2%,持续保持国内注册量最大的顶级域名。
随着我国互联网文化、经济影响力的增强,中国网民更加热衷注册和使用“.CN”域名。
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手机上网主导地位强化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
随着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向用户各类生活需求深入渗透,促进手机上网使用率增长。
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保持平稳,城乡差异依然较大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保持稳定,截至2016年6月为31.7%。
但是,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5.6个百分点,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不会上网”和“不愿上网”仍是农村人口上网的主要障碍,68.0%的农村非网民因为“不懂电脑/网络”不上网,认为“不需要/不感兴趣”的农村非网民比例为10.9%。
2013年 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

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1、1月4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发了2013年1号文《广电总局关于促进主流媒体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意见》,要求将网络广播电视台提升到与电台电视台发展同等重要地位,鼓励电台电视台与宽带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新兴媒体结合,发展新形态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网络广播电视台,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确立网络广播电视台在新媒体传播格局中的主流地位。
2、1月25日,国家税务总局第1次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网络发票管理办法》,自2013年4月1日起施行。
这将对保障国家税收、规范网络发票的开具和使用产生重要作用。
3、2013年我国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问题受到重视。
2月1日,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实施,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进入法制阶段。
7月16日,工信部公布《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保护电信和互联网行业用户信息,维护网络信息安全。
4、2月17日,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打造物联网产业链,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
按照《意见》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印发了《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5)》,制定了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对2015年物联网行业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做出了规定。
5、6月25日,在公安部指导下,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新浪、盛大、网易、亚马逊中国等21家互联网企业,成立了“互联网反欺诈委员会”,以推进全网联合,打击网络诈骗,共建交易安全生态圈。
6、2013年6月,美国“棱镜门”事件中美国政府对本国公民以及海外公民数据信息隐私权侵犯行为,引起我国对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视。
我国将加快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建设,以此提升防护能力。
7、中美两国确定在中美战略安全对话框架下设立网络安全工作组。
7月8日,第一次网络安全工作组会议在华盛顿举行,双方就网络工作组机制建设、两国网络关系、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双边对话合作措施以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二、我国网民互联网行为分析
(三)手机端与PC端网民搜索使用差异
二、我国网民互联网行为分析
(四)手机网民首选某个搜索引擎的因素
二、我国网民互联网行为分析
二、社交网站:用户活跃度下降,用户向其它应用转移
(一)数字解读社交类网站用户结构变化
二、我国网民互联网行为分析
(二)社交类网站用户活跃度下降原因
网民电脑上常用的购物搜索网站类型中,购物网站达75.8%, 远超综合搜索引擎(23.7%)和垂直搜索引擎(0.5%)
二、我国网民互联网行为分析
(四)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拓展在线旅游预订渠道, 交互应用促进消费
根据CNNIC《2012-2013年中国在线旅游预订行业发展报 告》,线上预订用户中,有过手机预订经历的用户占20.3%。 安装了在线旅游预订APP的人绝大多数都在使用该APP。
(二)手机娱乐从“碎片化”向“长”时间发展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娱乐行为报告》,从时间 上来看,手机娱乐是手机使用的主要功能,占据了手机除短信电 话化使用总时间的60.6%
二、我国网民互联网行为分析
(三)手机地图将成生活信息服务的重要入口
截止到2012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用户规模达4.2亿,其中 手机地图在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达35.4%,手机地图用户数已 近1.5亿。
我国网络的市场规模
4.农村网民规模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 亿,相
比2012年增长2101万人。2013年,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 13.5%,城镇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8.0%,城乡网民规模的差距 继续缩小。
我国网络的市场规模
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27.5%,延续了2012年的 增长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前 言1997年,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自1997年至今CNNIC 已成功发布了30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本次报告是第31次报告。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形态的关键行业,CNNIC 的历次报告则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起步到腾飞的全部历程,并且以严谨客观的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业等各界掌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自1998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形成了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惯例。
第31次统计报告延续了以往内容和风格,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接入方式和网络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一如既往地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配合下,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在此,谨对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接受第31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网民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目 录报告摘要.................................................................................................... 4第一章 调查介绍.................................................................................... 6一、调查方法...................................................................................................................................... 6二、报告术语界定.............................................................................................................................. 9第二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1一、网民规模.................................................................................................................................... 11(一)总体网民规模.................................................................................................................... 11(二)手机网民规模.................................................................................................................... 13(三)分省网民规模.................................................................................................................... 14(四)农村网民规模.................................................................................................................... 16二、网民属性.................................................................................................................................... 17(一)性别结构............................................................................................................................ 17(二)年龄结构............................................................................................................................ 17(三)学历结构............................................................................................................................ 18(四)职业结构............................................................................................................................ 19(五)收入结构............................................................................................................................ 19三、接入方式.................................................................................................................................... 20(一)上网设备............................................................................................................................ 20(二)上网地点............................................................................................................................ 21(三)上网时长............................................................................................................................ 21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22一、基础资源概述............................................................................................................................ 22二、IP 地址........................................................................................................................................ 22三、域名............................................................................................................................................ 23四、网站............................................................................................................................................ 25五、网页............................................................................................................................................ 25六、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26第四章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28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2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一)信息获取............................................................................................................................ 29(二)商务交易............................................................................................................................ 30(三)交流沟通............................................................................................................................ 34(四)网络娱乐............................................................................................................................ 37二、手机网民应用状况.................................................................................................................... 40第五章 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 47一、中小企业互联网基础条件发展状况........................................................................................ 47(一)计算机普及状况................................................................................................................ 47(二)互联网普及状况................................................................................................................ 47(三)宽带普及状况.................................................................................................................... 49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发展状况................................................................................ 51(一)电子商务普及状况............................................................................................................ 51(二)网络营销使用情况............................................................................................................ 53三、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特点与趋势............................................................................................ 53附录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55附录2 调查支持单位............................................................................. 67附录3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介绍 (6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4报告摘要一、基础数据◇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络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其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备受瞩目。
本报告将对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一、互联网用户规模截止2021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9.6亿,占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的三分之一。
相比于2010年的3.84亿,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了150%。
这可以归功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二、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比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对互联网用户规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9.1亿,占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的95%以上。
这显示出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普及程度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的高度一致。
三、互联网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是衡量一个国家互联网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69.3%,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互联网应用和服务中国互联网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各种互联网应用和服务。
据统计,社交媒体平台是中国互联网用户最喜欢使用的应用之一,微信和微博是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
此外,电子商务、在线视频、在线教育等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五、互联网安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安全问题,加大了网络安全管理和监管力度。
近年来,中国加强了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了一系列网络安全体系和监管机构,以保障互联网用户的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六、互联网发展前景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前景仍然广阔。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互联网将进一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个行业。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进一步推动互联网的发展。
同时,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将加快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持续向好,并且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媒咨询: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
2013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爆发时增长的一年,整个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日前,由国家十大部委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高交会前日深圳开幕,汪洋等国家领导揭幕,受大会组委会官方邀请委托,中国移动互联网数据挖掘和整合营销机构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作为唯一年度中国移动互联网报告发布权威机构,面向全球发布了《2013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
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产值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达到1650.4亿元,同比增长94.1%;报告还从各个角度全方位解读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最真实的发展状况。
手机第一上网终端地位更加稳固
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对于智能手机的依赖在不断加强,智能手机正在从各方面改变人们的生活。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经突破5亿大关,2013年年底这一数据将达到5.7亿。
在智能化大潮下,中国手机网民用户规模已经逐渐逼近PC网民规模,预计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将超过整体PC网民规模,手机第一上网终端地位将更为稳固。
2009-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发展状况
在智能手机出货量方面,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屡创新高,单季度出货量保持继续增长。
艾媒咨询显示,2013Q3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销量达到8217万部,同比增长64.0%,环比增长11.0%。
值得关注的时,三星继续领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但其售后与质量问题面临挑战;苹果新机中国市场首发,与中移动合作拉开序幕;小米一枝独秀,抢购模式备受争议;中华酷联奋力追赶,高端市场与海外市场成为其尝试焦点。
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销量状况
在手机操作系统分布方面,截止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操作系统分布方面,安卓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达到76.7%。
国内部分智能手机厂商与互联网企业虽然在智能手机系统方面付出了较大努力,但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中国移动互联网各领域全面发展
《2013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从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市场动态、行业趋势展开解读,并对移动互联网各细分领域做发展解读,包括手机游戏、移动电商、移动广告、手机安全、手机浏览器、手机阅读、手机音乐、手机视频、移动教育、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等。
在手机游戏方面,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规模达到58.7亿元,2013年全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将突破100亿元,达到122.5亿元。
艾媒咨询点评称,2013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得到了高速发展,已有一批优秀手游月流水超过5000万元,同时,手游渠道的重要性得到充分体现。
2013年,手机游戏成为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上的焦点,手游概念的火热带给整个市场的虚火在2014年将逐步得到缓解。
2013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规模发展状况
在无线音乐方面,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3Q3中国手机音乐第三方客户端用户规模达2.91亿人,环比增长7.0%,到2013年年底,中国手机音乐第三方客户端用户规模超过3亿。
艾媒咨询点评称,无线音乐市场竞争继续加剧,促使运营商和音乐客户端开发商不断探索新的业务增长方式,保证了无线音乐市场持续发展。
在手机视频方面,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手机视频市场规模达2.91亿元,环比增长10.6%。
艾媒咨询点评:2013年中国手机视频市场开始了规模性商业化,手机视频流量、装机量和营收均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流量与网速依然是制约用户在线观看手机视频的重要因素,随着wifi覆盖热点的增多以及运营商在流量方面的优惠,将为用户使用在线手机视频提供一定的条件,手机视频未来将呈现较快发展态势。
在可穿戴设备方面,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各种设备出货量将达到675万部,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超过4000万部;预计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各种设备市场规模达将到20.3亿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达到114.9亿元。
艾媒点评:1、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为下一个市场热点,产业链各方积极参与,争相布局;2、目前可穿戴设备产品的概念性强于实用性,可穿戴设备市场缺乏带动整个市场迅速发展的“引领性产品”;3、目前可穿戴设备本身处理能力较弱,设备处理能力的提升需要有强有力的芯片的支持。
在移动医疗方面,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
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达到125.3亿元。
艾媒点评:随着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对医疗健康
的关注,移动医疗将得到一定的成长,但很多医疗机构和政府对移动应用、云计算等概念还需一段时间的引导和教育,移动医疗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医生与用户两端的共同接受、认同。
在中国,移动医疗在未来几年将有望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水平。
在移动教育方面,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教育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6亿元,到201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3亿元。
艾媒点评:中国手机网民和智能手机用户数的激增使移动教育迎来较大发展机会,移动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的结合将给教育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智能手机端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给在线教育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总的来看,“未来的互联网将以无线接入为主,有线互联网将只是互联网的一部分”正在成为一种共识。
在可预测的将来,移动互联网将引领发展新潮流,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和空间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