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题一、拼音汉字:xī( )戏luán( )生闷( )热liàngqiàng( )líng dīng( ) mián yán( )chéng( )澈dǎo( )告迂( )回mǎng mǎng( )榛榛piāo miǎo( )盘qiú( )卧龙lǒng zhào( ) 滑jī( )赏cì( ) zhù( )立yù pìn() nì( )笑忍俊不jīn( ) qī( )斜树chà( ) 水波lín lín( ) hàn dàn( ) 训jiè( ) chāi( )散憔cuì( ) jué( )别bèng( )溅sù( )杀dàng yàng( ) shùn( )间宽shù( ) huǎng( )然大悟nüè( )杀chàng( )谈劫lüè( )áng( )首挺立仙露qióng( )浆惊慌失cuò( ) xī sū( )作响静mì( ) bēi( )微yīn( )哑cuàn( )夺rǎo( )乱yǐn yǐn( )约约xuān( )嚣一shà( )间崩tā( )收liǎn( ) 轻yíng( ) mí( )漫chuò( )泣zhuì( )连峰luán( )hái( )骨cōng lóng( ) 梦mèi( ) lín xún( )委qū( ) 清liè( )枯hé( ) qī( )息肥shuò( ) liáo( )阔诱huò( ) zhù( )蓄pú fú( ) páng bó( )主zǎi( ) xiāng( )嵌发jì( ) 抖sǒu( )yùn niàng ( ) hōng 托( ) liáo( )亮cù( )然获益fēi( )浅róu lìn ( ) biān cè( ) è( )运qiān qiān( )细草mǐn( )灭bǐng( )告贪lán( )duò( )落点zhuì( )玲珑tī( )透jué jiàng( )洗zhuó( ) diàn( )污zǔ zhòu( ) xuàn( )染冉冉( ) 潺潺( ) 炫耀( ) 荫蔽( )荫庇( )愚蠢( )嫌恶( ) 海域( ) 哀号( ) 征兆( )黄晕( ) 头晕( )目眩丁丁( )( ) 鸟喙( ) 狩( )猎螽( )斯卖弄( ) 蜕( )作什( )物纳罕( ) 痴( )想竦峙( ) 扒( )窃浓yīn( ) 呵( )责匀称( )倏( )忽哞哞( )二、修改别字疲倦不甚( ) 生气篷勃( ) 眉开颜笑( ) 兴高彩烈( ) 害人听闻( ) 随声附合( )各得其索( ) 形隐不离( ) 苦心孤旨( ) 更胜一愁( ) 开堂破肚( ) 恣态万千( )闲情逸志( ) 轻飞慢舞( ) 碌碌终身( ) 险象叠生( ) 心痛如歌( ) 可望不可及( ) 阴晴园缺( )三、原文语句默写: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 。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试题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第四单元《散文诗两首》中的是哪一个?A. 沉默B. 聆听C. 憧憬D. 漫步2. 在《散文诗两首》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B.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C. 《荷叶母亲》的作者是冰心D. 《观潮》的作者是鲁迅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手法的是哪一个?A. 月亮升起来了。
B. 星星在天空中闪烁。
C. 阳光像一把利剑刺破云层。
D. 风吹过树梢,树叶沙沙作响。
4. 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下列哪一项描述了济南冬天的特点?A. 雪花飘飘B. 寒风凛冽C. 温暖如春D. 银装素裹5. 下列诗句中,出自《春》的是哪一句?A.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6. 在《荷叶母亲》一文中,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 母亲喜欢荷花B. 母亲喜欢荷叶C. 母亲喜欢莲花D. 母亲喜欢玫瑰7. 下列成语中,与《散文诗两首》中的内容无关的是哪一个?A. 春暖花开B. 风和日丽C. 雪中送炭D. 雨后春笋8. 在《观潮》一文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 作者通过观潮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B. 文中描述了潮水的壮观景象C. 文中提到了观潮的人数众多D. 文中讲述了观潮的历史典故9. 下列诗句中,使用了拟人手法的是哪一个?A. 风吹草低见牛羊B. 雨打芭蕉惹泪痕C. 日出江花红胜火D. 月落乌啼霜满天10. 在第四单元的课文中,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 《春》描绘了春天的美景B. 《济南的冬天》描绘了冬天的严寒C. 《荷叶母亲》讲述了母亲的勤劳D. 《观潮》描述了潮水的平静二、判断题:1. 《散文诗两首》中的《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描绘季节美景的散文。
()2. 在《荷叶母亲》一文中,作者通过荷叶赞美了母亲的伟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练习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练习题本单元所选散文描写,多数出自名家之手,文情并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巧,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
如:___ __先生的? ?写的是春光,_ ____先生的? ?写的是冬色,李汉荣的? ?写的是夏景,何其芳的? ?描绘了一幅诗意盎然的乡村秋景图,向读者展示了各不一样的四季特征。
?古代诗歌五首?那么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景:登山望海、行舟绿水、咏春悲秋、乡村夏夜独行……从而唤起我们美妙的情怀。
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汉字。
唱和.〔〕干涸.〔〕梦mèi〔〕xiāng〔〕嵌寥.阔〔〕贮.蓄〔〕zhàn 〔〕蓝liáo 〔〕亮3.以下作品、出处、作家、朝代、体裁连接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观沧海?—?乐府诗集?—曹操—东汉—乐府B.?钱塘湖春行?—?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绝句C.?次北固山下?—?全唐诗?—王湾—唐—诗D.?天净沙•秋思?—?全元散曲?—马致远—元—元曲(2)对以下句子所用修辞方法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反复、拟人〕B、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阔。
〔比照〕C、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拟人、设问〕D、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拟人〕5.默写〔13分〕〔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秋天?〕〔2〕?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6〈古代诗歌四首〉练习〔1〕.?观沧海?中的“〞最能表达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抱负。
展现海岛活力勃勃的诗句是描写草木风光的句子是,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壮志豪情的诗句是。
〔2〕.?次北固山下?中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抒发作者浓浓乡愁的诗句是: , 。
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 。
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 。
〔3〕.?钱塘湖春行?的颈联是:, 。
(含答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套同步练习题

(含答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套同步练习题七年级语文讲练同步练习[全套]-人教版第一单元【知识在线】新学期开始了,又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之旅启程了。
第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本单元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
《在山的那一边》是一首抒情诗,作者借一个山里孩子追求理想的经历,说明不懈努力就能达到目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美国作家的作品,文章通过作者少年时的一次经历,启示我们遇到困难要努力去面对。
《生命生命》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散文名篇,通篇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语言十分精美的散文,文章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童趣》是古代散文,表现了作者小时候的生活乐趣,全文想象丰富奇特,充满童真童趣。
这五篇课文,既涉及理想,有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个人的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有讲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示。
为我们日后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心灯。
【重点锁定】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文章主旨。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
第一课《在山的那一边》(建议安排1课时)[学法导引]这是一首抒情诗。
学习诗歌,必须了解诗的特点,即:①思想感情强烈②联想想像丰富③形象意象鲜明④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多讲求押韵。
全诗以抒情的笔调通过写童年时的想望、困惑和成年后的感悟、信念,告诉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学习这首诗要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鲜明生动的形象及诗中所表述的思想感情。
[典题例析]例题:阅读这首诗的第一节,完成下列问题。
在山的那边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妈妈,那个海呢?1、为什么我爬上了山顶,却哭着回来了?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个诗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各章节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各章节练习题
概述:
本文档主要为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各章节的练题提供答案和
解析。
通过完成这些练题,学生可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章节练题答案:
1. 第一章:表达的艺术
- 选择题:1. A 2. B 3. C 4. A 5. B
- 填空题:1. 无力的 2. 善于 3. 表示感情的 4. 平静的
- 简答题:根据个人理解回答。
2. 第二章:文字与真理
- 选择题:1. B 2. A 3. C 4. B 5. C
- 填空题:1. 实话 2. 今天 3. 背后的
- 简答题:根据个人理解回答。
3. 第三章:细致的观察者
- 选择题:1. C 2. A 3. B 4. C 5. B
- 填空题:1. 沈从文 2. 红烛照离人
- 简答题:根据个人理解回答。
4. 第四章:文学与人生
- 选择题:1. C 2. B 3. A 4. B 5. C
- 填空题:1. 人的快乐 2. 思考 3. 人的一生
- 简答题:根据个人理解回答。
……
(依次列出其他章节的练题答案)
结语:
这些练题答案仅供参考,建议学生在独立完成练后,对照答案进行自我检查和巩固知识点。
享受研究语文的过程,并加以实践,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文档结束)
请确认是否满意。
七年级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上册

七年级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上册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倔强(juè)B. 迸溅(bèng)C. 应和(hè)D. 矗立(chù)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狼藉B. 蹂躏C. 缭绕D. 潦草3.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精力充沛,真是老当益壮。
B. 他总是喜欢独来独往,真是孤芳自赏。
C.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并不骄傲自满,真是虚怀若谷。
D. 他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真是少年老成。
二、填空题1. 请填写下列诗句的上一句或下一句。
- 春眠不觉晓,_________。
(《春晓》)- 欲穷千里目,_________。
(《登鹳雀楼》)2. 请根据题目所给的语境,填写合适的词语。
- 他虽然失败了很多次,但仍然_________地继续尝试。
三、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短文内容略)1. 短文中提到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 短文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3. 短文中“他”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四、作文题请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内容具体,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答案:一、选择题1. C2. D3. A二、填空题1. 处处闻啼鸟,更上一层楼。
2. 锲而不舍三、阅读理解1. 短文中的“他”是一个坚持不懈、勇于面对困难的人。
2. 短文中“他”遇到了学业上的挑战和生活中的压力。
3. 短文中“他”通过不断学习和积极寻求帮助,最终克服了困难。
四、作文题(作文内容略,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创作)。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读读写写及重点词语复习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读读写写及重点词语复习训练练习题含答案(最全)1.给加点字注音水涨.( ) 窠.巢( )应和.( ) 黄晕.( )暖和.( ) 着.落( ) 看.护( ) 贮.蓄( ) 澄.清( ) 娇媚.( ) 彩棱.镜( )粗犷.( )高邈.( ) 莅.临( ) 侍.弄( )整宿.( ) 菡萏..( ) 荫.蔽( ) 欹.斜( ) 飞窜.( )脊.梁( )攒.成( )脑髓.( ) 倜傥..( ) 给.予( ) 譬.如( ) 殉.职( ) 狭隘.( ) 纯粹.( ) 坍.塌( )琢.磨( ) 晕眩.( ) 抽噎.( ) 怂恿..( ) 蜷.伏( )嗔.怪( ) 温驯.( ) 匍匐..( ) 禁锢.( ) 爵.士( )称.职( ) 滑稽.( ) 钦.差( ) 附和.( ) 掺和..(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jiàn( )壮jié()毛静mì() lìn sè( )干sè() chuí( )打jué( )别烂màn( )jiàn( )赏nì( )笑帐péng( ) huǎng hū( ) xūn( )章 dù( )金 péng( )勃bì( )护翻来fù( )去喜出wàng( )外人迹hǎn( )至凛liè( )hùn( )为一谈花团jǐn cù( ) niān( )轻怕重云xiāo( )见yì( )思迁páo( )根问底cēn cī( )不齐惊慌失cuò( ) 怪dàn( )不经大相jìng( )庭迫不jí( )待hài( )人听闻兴高cǎi( )烈3.根据解释写出词语(1)():形容人生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2)():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4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4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1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沙漠奇遇(俄)伊·罗索霍瓦茨基①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②考古学家米哈伊尔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
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
米哈伊尔那稍稍绷紧的瘦削身材比起被风吹得粗糙的褐色面庞来,要显得年轻些。
脸上有一双疲倦的过于安详的眼睛。
但这双眼睛一盯住两座雕像,立即变得神采奕奕、炯炯发光。
米哈伊尔端详着巍巍耸峙的雕像,竭力回忆当时的情景。
③五年前,正在准备学位论文答辩的米哈伊尔有机会参加沙漠考察队,实地考察将对他的论文有很大帮助。
在前往沙漠古城遗址的途中,米哈伊尔和另外两名考察队员因掉队而在沙漠中迷了路。
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
那男人雕像的身材比女人雕像略微高些。
米哈伊尔清楚地记得,那两座雕像的脸是用粗线条雕刻出来的,几乎分辨不出鼻子,也看不清耳朵,宽阔的嘴巴只是一个窟窿。
④一对轮廓分明的眼睛在整个脸上显得异常突出,极不协调,菱形的瞳仁、虹膜上的青筋,以及直愣愣的梳状睫毛十分醒目。
雕像的身材很不匀称,甚至令人感到诧异:躯干和胳膊很长,两条腿却又短又细。
考察队员们争论不休,却终究不能确定这两座雕像属于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代。
⑤米哈伊尔无论如何也忘不了自己乍一看见雕像的眼睛时的感受。
他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
他受着某种莫名其妙的外力的驱使,伸开双臂,像梦游似的向雕像走去,直至他的胸口撞到一座雕像的腿才停住。
他感觉到他的大腿被什么东西灼了一下。
他将一只手伸进口袋,不禁“哎呀”一声惊叫起来,他的黄铜烟盒滚烫滚烫的,仿佛在火上烤过一样。
⑥米哈伊尔定了定神,朝四周扫了一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第一周周末习题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溃()退歼()灭纤()维当()真锐不可当()荻()港芜()湖要塞()阻塞()殷()切殷()红二、填空1.新闻又称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部分。
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________。
3.选词填空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________(A.溃退B.溃败C.溃逃),毫无斗志。
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________(A.顽固B.顽强C.坚强)。
③我已________(A.战胜B.消灭C.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地区,正在向南________(A.扩大B.发展C.扩展)中。
4、名句填空①少壮不努力,。
②,山山唯落晖。
③乡泪客中尽,。
④,波撼岳阳城。
⑤?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判断1.对本文标题和导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标题点明了军名、军队的数量,并概括了事件。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导语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D.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2.对本文中第⑧⑨句议论的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赞扬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B.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姓名:C.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D.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四、阅读与简析(一)(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 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这些内容说明了,。
2.导语点明的事件是,导语概括地介绍了报道的事实的词语是:_____ __,_____ _。
“横渡”写出了怎样的气势?3.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其中“百万”说明了。
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4.导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
6、“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中“不含”的意思是。
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7、“……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它在这里的作用是。
(二)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杨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文段报道的两个主要内容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 _________2.文中的一段议论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此句从侧面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准确地运用了系列动词,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报道准确及时,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中“此种情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分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时,前一个略写,后一个详写,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选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A.记叙说明B.记叙议论C.议论抒情D.说明议论(三)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段话分几层?层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在词类划分中属词,它具体指。
4、“这”指的是什么?“国民党的广大官兵……泄气”一句与上一句的关系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是巧妙地交代这则新闻的,揭示了敌军溃退的,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
6、这段文字既有记叙,也有评论。
第句是记叙,第句是评论;评论的语句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句(2)与句(1)形成鲜明对比。
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一词和两个“”字,行文很严谨。
2. 从句(4)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
这种感情是()A.藐视敌人的豪情B.胜利的自豪感C.必胜的信念D.对敌人的嘲讽3. 句(5)中的“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前几句中与句(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相应的内容应是“”。
5.句(6)、(7)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是:。
五、分析下列句中加黑词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百万:不含:均是:2、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封锁长江。
较为:然:一切:一、略二、1.消息、及时、准确2.标题、导语、主体、记叙、议论3.①A②B③C④C 4、略三、1.D2.C四、(一)1.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消息发得及时,材料真实可靠。
2.横渡长江;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遇难而上,所向披靡的气势。
3.人民解放军;渡江人数之多,声势之浩大;不好。
改后语气没有气势,缺乏感染力,不能很好地表现我军迎难而上,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4.表达了胜利的豪情和对我军英雄的赞美。
5、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
6、不包括;不可以,因为时九江还没有解放,这样写语意准确。
7、都: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二)1.东路军和西路军渡江情况。
2.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3.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4.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5.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
6.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藐视敌军,赞扬我军。
7.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详略得当,略写点明我军渡江英勇善战是不言而喻的,详写则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完全正确。
8.B (三)1 写我西路军所遇敌人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2 分两层;第一句一层,写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后两句为第二层,写敌人溃退无斗志的原因。
3 代,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4 指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具体分析上一句的原因。
5 背景;原因。
6 ①;③;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低落、不堪一击的军情,有力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四)1.不料首先已 2.B 3.真实,及时。
4.句(1)前半句 5.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五、1 百万:从内容看,中路30万,西路35万,东路35万,约合百万。
交代了人民解放军渡江的人数,同时,写出了解放军的所向披靡的气势。
不含:不包括。
因九江当时尚未解放,这样写体现了新闻必须真实准确的特点,不会产生歧义。
均是:都是。
写出了人民解放军渡江战线之长,烘托出战绩辉煌。
2 较为:比较。
与上文中路军、西路军相比,抵抗比较顽强。
同时呼应上文“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说明敌人确实负隅顽抗,做了垂死挣扎。
然:但是,表示转折。
充分写出人民解放军不畏强敌英勇善战的气概,也说明敌人的抵抗终究抵挡不住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
一切:所有的。
写出敌人失败得非常彻底,说明人民解放军力量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