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级公路设计说明
四级公路设计说明书

总说明一、概述本项目位于闽侯县**乡,经业主委托对**现有道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进行路面改造,以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增强行车安全性。
本工程为旧路路面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注意交通组织,在确保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施工。
(一)设计标准1、公路等级:四级(福建省)2、设计速度:20km/h3、道路横断面:路基宽4.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3.5米。
4、高程、坐标系统:项目独立系统,详见平面图。
二、设计依据(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等三、道路设计概述(k0+000~k0+580.617)(1)技术标准(a)四级,设计车速20Km/h;(b)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采用砼路面。
(c)设计荷载:公路-Ⅱ级。
(2)平面设计以现有路面线形为基础进行平面设计。
(3)纵断面设计纵坡设计主要考虑与前后原有道路的衔接,并尽量减少工程量,纵断面设计标高采用路基中线设计标高。
(4)横断面设计全段一般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道路外侧采用土路肩,保护路面,路拱横坡为1.5%,土路肩为2%。
具体见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5)路基设计(a)路堤边坡为1:1.5;路堑边坡1:0.75。
旧路路基已基本形成,只需少量开挖。
(b)路基设计参照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木标准》和有关路基设计规范要求。
(c)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路基压实度0—80cm深度范围按重型击实法最大干容量密度达94%,80--150cm以下深度密度应达93%,150 cm以下深度密度应达90%以上。
(d)路基底面设计回弹模量值应大于30MPa。
路基填方方案掌握在易排水、干燥为原则。
路基顶面与路面设计横坡度相同。
(e)路基路面排水依靠路面纵坡及横向坡度汇集水流,排入自然山体。
(6)路面结构路面结构层:18cm厚水泥混凝土面层+15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垫层。
四级道路宽度标准

四级道路宽度标准
四级公路定义:四级公路是沟通县、乡、村等的支线公路。
通常能适应各种车辆行驶,四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双车道1500辆以下;单车道200辆以下。
四级公路一般只有一条车道,需在适当距离内设置错车道。
四级公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平原微丘,路基宽度7.5m;二是山岭重丘,路基宽度5.5m。
情况不同,设计标准也就有所不同。
通过以上对村村通公路的解释,大家应该也了解了村村通公路的等级及路基宽度,一般具体的行车路面肯定没有所说的基路那么宽,因为要预留出约1米左右的路边保护,真实的行车宽度,也就是4.5~6.5米。
四级公路设计说明要点

四级公路设计说明要点⼀、概述(⼀)、项⽬背景为进⼀步加快象⼭县经济发展、完善公路⽹建设,打造平安交通,加快泗洲头镇经济建设步伐,⽅便群众的⽣活和经济往来。
受象⼭县泗洲头镇⼈民政府的委托,我公司承担了泗洲头横埕~杨⼤场公路⼯程的测量及设计任务。
本⼯程起点与位于横埕村的已建⽔泥路⾯接顺,已建⽔泥路⾯路基宽度为5m,路幅为2×0.5m⼟路肩+1×4.0m⾏车道,终点⾄位于杨⼤场村的已建⽔泥路⾯,路线全长1.577公⾥。
本⼯程是农村联⽹公路的组成部分之⼀。
农村联⽹公路主要满⾜农业⽣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标,合理利⽤各种有限的资源,实现区内的连接互通,保障区内和区外的顺畅衔接,形成统⼀、⾼效的系统,⽅便群众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承接任务后,我公司于2013年1⽉组织⼯程技术⼈员对全线进⾏了勘测。
在测设过程中,本着“质量第⼀,结构合理,节约投资,便于实施”的指导原则进⾏勘测设计。
本⼯程设计依据以下⽂件和技术规范执⾏:1、《宁波市农村公路建设最低技术标准指导意见》(宁波市农村公路建设领导⼩组⽂件,甬农发[2003]03号);2、《浙江省乡村康庄⼯程建设管理若⼲规定》(浙江省交通⾏业⽂件,浙交(2004)110)3、《公路⼯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D30-2004)6、《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7、《公路⽔泥混凝⼟路⾯设计规范》(JTG D40-2011)8、《公路⽔泥混凝⼟路⾯施⼯技术规范》(JTGF30-2003)9、《公路桥涵设计通⽤规范》(JTG60-2004)10、《公路钢筋砼及预应⼒砼桥涵设计规范》(JTG62-2004)11、《公路圬⼯桥涵设计规范》(JTG61-2005)1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63-2007)13、《公路桥涵施⼯技术规范》(JTG/T F50-2011)14、《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33-2002)1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16、《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册》(JTG D82-2009)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18、浙江省交通厅《浙江省公路交通标志标线管理办法》(浙交[2007]63号);19、其他交通部颁发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等。
四级路路基路面说明

说明一、概述本项目临洮县红旗乡巴下至扎马圈公路改建工程,是红旗乡连接G212的重要乡道,其中达板乡达板料场路段,因承受周边多个大型项目用料运输,交通量较大。
工程位于定西市临洮县境内,起点位于临洮县红旗乡巴下村;终点位于临洮县红旗乡扎马圈村,路线由南向北布设,全长25.730Km。
二、施工图标段(合同段)划分情况说明由于全线里程较短,且地形较平缓,施工难度小,因此将全线划分为一个施工标段,见下表:施工标段表1.1本项目第一标段起讫桩号K0+000~K25+730三、路基设计原则、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案的说明1、路基设计原则1.1、路基工程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度及耐久性;1.2、路基设计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避免引发地质灾害,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3、路基设计应贯彻“安全、耐久、节约、和谐”的设计理念;1.4、对路基工程提倡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1.5、做好工程地质勘察,查明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获取设计所需要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1.6、从地基处理、路基填料选择、路基强度与稳定性、排水系统及关键部位路基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1.7、为保证路基稳定,设置必要的防护类型,尽早恢复原有地貌。
2、施工图设计采用的主要标准、规范和规程2.1、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2、部颁《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 003-86)2.3、部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2.4、部颁《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JTJ 006-98)2.5、部颁《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6)2.6、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2.7、部颁《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2.8、部颁《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D50-2006)2.9、部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F40-2004)2.10、部颁《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2.1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1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04-2011)2.1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D30-2003)2.14、其它有关规程、规范。
四级公路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编制依照及说明一、编制说明我企业收到业主的招标文件,有关人员立刻组织技术人员仔细研究招标文件。
在全面检查仔细议论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施工组织设计。
本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方法的合理性、施工技术的可行性、达成计划任务的靠谱性都作了充足的论述。
它反应了我企业对本工程的高度重视,也表现了我企业在达成施工任务上的信心。
我企业一旦中标,将依据业主及有关合同规定,进一步编制详尽的工程施工方案,以指导本工程的施工,以保证优良高速达成业主交给的任务。
二、编制依照1、建设项目施工图及招标文件。
2、有关规范、规程和查收标准《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公路填砂路基施工技术规范》(DB36T655-2012)《混凝土路面砖》(JC/T446-2000)《公路工程无机联合料稳固资料试验规程》(JTGE51-2009)《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淆料试验规程》( JTGE20-2011)《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 CJJ169-201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F40-200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E30-2005)《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查收规范》(CJJ1-2008)《市政排水用塑料检查井》(CJ/T326-2010)《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隶属设备》(06MS201)《沥青路面施工及查收规范》(GB50092-9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三、编制原则1、依照《招标文件》的原则严格依照招标文件中的工程规范、工期、质量、安全目标等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知足招标方各项要求。
2、依照设计文件的原则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仔细阅读查对获取的设计文件资料,认识设计意图,掌握现场状况,严格按设计资料和设计原则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知足设计标准要求。
3、依照施工技术规范和查收标准的原则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严格按施工技术规范要求优化施工技术方案,仔细履行工程质量查验及查收标准。
四级道路总说明

说明书1 概述1.1 项目概述本项目为复兴镇烈神路改建工程,包含1条主线,2条支线,总长3653.295m。
本项目沿现有老路改建,局部优化调整。
本项目设计标准为单车道四级公路,设计速度采用20Km/h(局部路段受地形限制降低标准),路基宽度4.5m,局部受限路段参照重庆市农村公路管理办法。
1.2 任务依据1.我院与甲方签订的建设工程设计合同;2.1/500地形图;3.其它相关资料。
4.有关规范、规定、标准、会议纪要。
1.3技术标准按照交通部现行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及交通部交公路发[2004]372号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结合沿线地形地质条件、项目在区域公路网中的地位与作用、交通量预测结果及与相邻路段技术标准的衔接及远期发展的需要,本项目按单车道四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采用4.5m,设计速度20公里/小时(局部路段受地理条件及造价影响降低设计标准)。
其余各项技术指标参照执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的规定,主要指标见表1-1。
主要技术指标表表1-11.5测设简述根据现状地形图,控制测量路线全长3.8km,本项目所采用坐标及高程系统均为假定独立系统。
1.6路线起讫点、中间控制点、走向及里程本项目位于北碚区复兴镇,路线总体为南—北走向,项目起点与小湾至白云水泥路平面交叉,向北可至小湾,向东南可至白云,本项目沿现有碎石老路向北至项目终点,终点为断头,设置回车场。
在K0+719.847处支一线与主线平面交叉,在K2+525.714处支二线与主线平面交叉。
路线主要控制点:本项目为原有道路加宽改建项目,主要控制点为沿线房屋、鱼塘,避免大量拆迁、占用。
路线里程:主线:2660.536m(K0+000~K2+660.536);支一线:282.759m(Z1K0+000~Z1K0+282.759);支二线:710m(Z2K0+000~Z2K0+710);本项目总里程3653.295m。
设计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四级公路版本)

舒城经济开发区韩家山公墓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第一章工程概况1.1 工程规模及建设范围舒城经济开发区韩家山公墓地处舒城县春秋塘,220KV变电所东北侧,规划用地面积约100亩。
本次设计的是公墓区主要道路,东起始于村道,道路全长486.31m,为公路四级,混凝土路面宽度5m,两侧人行道为0-3米,设计车速为20km/h。
1.2 设计内容本次施工图设计包含道路、管道排水、路边沟及路灯基础工程,共一册。
第二章设计依据2.1 设计依据⊙《舒城经济开发区韩家山公墓详细规划》⊙该道路区域1:1000地形图2.2 设计采用的规范⊙《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04.01⊙《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第三章工程建设条件3.1 建设区域自然条件(1)拟建区属西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季风显著。
年平均温度在12.915.6度,无霜期224天年平均降水量在1033.51596mm之间。
灾害性天气较多,旱涝均有。
拟建处原有路基和冲田。
(2)工程东侧为村村通水泥路,便于接入,利于道路建设。
3.2 地形地貌拟建道路原地面高程30~32m。
总体地势起伏不大。
第四章道路工程4.1 设计标准4.2 平面设计道路平面线形详细规划线形未作改动,道路起点接村村通水泥路,起点桩号K0+000.000,终点桩号K0+486.31,道路全长486.31m。
4.3 纵断面设计道路起点处以1.3%坡度与村村通道路纵断面接顺,至K0+040.000处为低点,以0.1%的上坡接下段,至K0+260处下坡,K0+380为全段最低点,后以0.6%的上坡至终点。
四级公路机耕路施工图设计说明(四级公路机耕路设计模板)(完整版)

工程机耕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一、概述1.1 项目概况项目位于--内,某某工程机耕路是通往某某村唯一交通道路。
承担该区域内各建制村或自然村对外联通的交通要道,对各乡镇的居民活动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已迫在眉睫。
本工程设计起点桩号为K0+000,终点至某某,终点桩号为K0+2818,道路全长2818m,道路宽度为4.5m。
1.2 任务依据项目背景1、本项目的设计合同委托书;2、交通部颁布的有关公路设计的标准、规范、规程;3、电子版地形图1:1000;二、总体设计方案2.1 设计原则1、贯彻“全寿命周期成本”思想,用新理念新思路推行灵活设计,将“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这一环保设计理念始终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中,注重地形选线、环保选线,合理运用技术标准,尽可能避免与河网的干扰,以减少高填深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注重公路景观设计,处理好项目工程与区域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使公路线形、沿线设施等构造物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2、采取“远而不疏,近而不进”的原则,并紧密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及国土开发计划。
考虑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所产生的交通需求,通过协调交通与土地施工的关系,降低敏感区域内的交通需求,减少污染。
另外,在规划区内进行空间敏感性调查,按其生态环境划分敏感区,并根据其保护价值确定敏感程度,使路线走向尽可能避免敏感等级高的地区,从而避免对生态环境的过大影响。
2.2 横断面布置本项目按单车道标准,设计车速采用15km/h,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宽度4.5米,其中单车道宽共4.0米,两侧硬路肩各宽0.25米。
挖方段设置边沟,填方在外侧边坡高陡,需收缩坡脚路段设置重力式挡土墙或护肩墙墙及波形护栏。
2.4 施工水土保护的措施1、努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实行“三同时”制度,加强对施工人员水土保持的教育。
严格遵守有关水土保持的法规、条例。
2、制定详细的水土保持施工措施,实行水土保持责任制。
3、尽快做好边沟等路基排水工作,已确定的疏通河道,防护河道等工作尽快予以实施,在汛期之前力争完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述(一)、项目背景为进一步加快象山县经济发展、完善公路网建设,打造平安交通,加快泗洲头镇经济建设步伐,方便群众的生活和经济往来。
受象山县泗洲头镇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公司承担了泗洲头横埕~杨大场公路工程的测量及设计任务。
本工程起点与位于横埕村的已建水泥路面接顺,已建水泥路面路基宽度为5m,路幅为2×0.5m土路肩+1×4.0m行车道,终点至位于杨大场村的已建水泥路面,路线全长1.577公里。
本工程是农村联网公路的组成部分之一。
农村联网公路主要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合理利用各种有限的资源,实现区内的连接互通,保障区内和区外的顺畅衔接,形成统一、高效的系统,方便群众出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承接任务后,我公司于2013年1月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全线进行了勘测。
在测设过程中,本着“质量第一,结构合理,节约投资,便于实施”的指导原则进行勘测设计。
本工程设计依据以下文件和技术规范执行:1、《宁波市农村公路建设最低技术标准指导意见》(宁波市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文件,甬农发[2003]03号);2、《浙江省乡村康庄工程建设管理若干规定》(浙江省交通行业文件,浙交(2004)11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D30-2004)6、《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9、《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60-2004)10、《公路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桥涵设计规范》(JTG62-2004)11、《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61-2005)1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63-2007)1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14、《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33-2002)1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16、《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手册》(JTG D82-2009)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18、浙江省交通厅《浙江省公路交通标志标线管理办法》(浙交[2007]63号);19、其他交通部颁发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等。
(二)、设计标准本工程设计采用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的四级公路设计标准。
设计速度20公里/小时。
根据乡镇规划,结合公路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确定该项目主要指标如下:1、路线设计标准①设计速度20km/h;②路基宽度:K0+000~K0+970为5.0m,其中:路幅为:2×0.5m土路肩+1×4.00m行车道;路基宽度:K0+970~K1+576.623为4.5m,其中:路幅为:2×0.5m土路肩+1×3.5m行车道;总说明书③设计汽车荷载等级路面:标准轴载BZZ-100桥涵:公路-Ⅱ级④路拱横坡:行车道1.5%,土路肩2.5%。
2、道路交叉标准本工程道路与其它道路交叉采用平面交叉,加铺转角式接顺。
3、设计高程①本工程坐标采用假定坐标系,高程采用假定高程基准。
②路线设计高程为道路中心线路面顶标高。
③路基设计表中W1、W2、W3分别代表土路肩、硬路肩、行车道的宽度;A1、A2、A3分别代表土路肩、硬路肩、行车道外侧标高。
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一)地形地貌本工程所经区域位于丘陵与滨海相平原区交结地带,地势相对平坦。
(二)水文气象本工程所在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同时由于地处半岛,海洋性气候明显,夏热无酷暑,冬冷无寒冬。
本工程所在地区年降水天数154天,年平均降雨量1495.2mm,年平均蒸发量1505.6mm,年平均日照时数1734.3小时,年平均雷暴日数28天,年平均无霜天数257天。
历年平均气温17.1℃,极端最低气温-7.2℃,极端最高气温39.7℃。
最冷月的一月份平均气温为6.0℃,最热月的七月份平均气温28.2℃,八、九月份为台风季节。
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其中,夏季主导风向为南到南南东,冬季主导风向为北到北北西。
(三)区域稳定性测区大地构造隶属华南褶皱系东南褶皱带,地质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不同展布方向和不同切割深度的断裂相互交织,其中以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成本区域的构造格局并控制了区内的地震活动和区域稳定性。
宁波市区地处我国华北地震带与东南沿海地震带之间的过渡带内,地震活动水平较低,是相对较稳定地块。
路线所在区域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地震动峰值加速系数为0.05g,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路线区域稳定性好。
本工程不进行专门的抗震设计。
三、路线(一)平面本工程起点与位于横埕村的已建水泥路面接顺,终点位于杨大场村的已建水泥路面,路线全长1.577公里。
(二)纵断面纵断面设计主要参考的因素:1、与沿线各被交道路接顺。
(三)安全设施本工程依据国家有关的最新标准及规范,在全线设置了各种安全设施,使之达到最优组合,为道路使用者提供安全、快速、经济、舒适的服务。
本次设计设计内容为标志、示警柱、百米桩、橡胶减速带等。
1、标志标志结构形式采用单柱式结构,立柱采用镀锌钢管,立柱与标志板直接采用抱箍、抱箍低衬和螺栓连接,立柱通过法兰盘固定在基础上。
标志基础均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
标志版面设计应以驾驶员按设计速度行驶时能及时辨认标志内容为基本原则,各类标志的图案、文字、颜色均按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的要求进行制作,布置应美观、醒目。
夜间反光要求设计,采用工程级(四级)反光膜,其逆反射系数应不低于表3-1的规定,其它各项技术指标还应满足《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33-2002)中的规定要求。
反光膜应具有10年的使用寿命,在使用期末至少保持80%的初始亮度。
所有标志结构均不得侵入公路的净空范围。
2、护栏该工程右侧K0+150~K0+190设置波形护栏(Gr-B-4C ),左侧K0+450~K0+580, K0+780~K0+910段也设置波形护栏(Gr-B-4C )。
波形梁、立柱等所用钢材为普通碳素结构钢(Q235),其技术条件应符合《碳素结构钢技术条件》。
所有波形梁钢护栏的冷弯型钢材部分均应做防腐处理,一般可采用热浸镀锌处理,镀锌量应满足表3-2要求。
热浸镀锌所用的锌应为《锌锭》(GB/T 470-2008)中所规定的0号锌或1号锌。
为安全行驶的需要,填方大于2米路段、沿河小桥及盖板涵路段设置钢护栏,采用波型钢板护栏。
对于未设置挡墙路段,护栏设置在土路肩上:设置挡墙路段,护栏设置在挡墙上。
防撞等级采用B 级,采用预埋式施工。
施工时注意对于打入式或预埋式护栏柱位置处基础构件位置预留。
四、路基、路面、排水及防护 (一)路基1、路基标准横断面布置K0+000~K0+970为5.0m ,其中:路幅为:2×0.5m 土路肩+1×4.00m 行车道; K0+970~K1+576.6230为4.5m ,其中: 路幅为:2×0.5m 土路肩+1×3.5m 行车道; 路拱横坡:行车道1.5%,土路肩2.5%。
本工程对于没有进行挡墙路基防护的填方路段,路基边坡采用1:1.5放坡。
2、路基填筑及压实标准 ① 一般路基处理新建路基填筑路堤前进行场地清理, 清表厚度一般按20cm 计,并清除路基范围内的树根和草皮,在填筑前基底应进行压实。
本工程K0+000~K0+120段为老路路段,在路基填筑前,应用镐头机对老路进行板块破碎,敲除宽度为4.5m,对老路路基整平、压实、调拱,以满足路基设计强度及横坡要求;老路及低填路段路基根据设计路床回弹模量确定是否进行换填,路床顶面设计回弹模量要求≥40MPa ,宕渣最小填筑厚度不小于60cm ,若清表后填筑厚仍不满足路基压实度要求时,采用换填的措施。
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满足设计要求时,路床整平后可直接施工路面结构层,不满足设计强度要求时,应进行翻挖,换填宕渣。
路基设计控制干湿类型为干燥状态。
② 特殊路基1)半填半挖及填挖交界路基处理土质半填半挖结合部,当土质横坡陡于1:2.5,按挖台阶处理,台阶宽度0.5m ,台阶高度0.5米。
③路基填料路基填料主要采用宕渣填筑。
路堤填料,必须进行野外试验。
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有机土、含草皮图、生活垃圾、树根和含有腐殖质的土。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应符合表4-1的规定。
④路基压实标准及压实度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并均匀压实,桥头两侧30m 范围及涵身背后和涵洞顶部的填土压实方面,对大型机具作用不到之处应采用小型机具辅助压实。
压实度应符合交通部颁发《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D30-2004),表中的压实度系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501)中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
注:当路基填料含石量≥30%时,可采用固体体积率标准。
路堤基底应在填筑前进行压实,基地压实度不应小于90%。
(二)路面结构设计根据交通量和公路等级对强度的要求,并考虑路面面层的耐磨和抗滑的要求,结合沿线气候、水文、地址和材料供应的情况确定路面结构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
1、 结构设计18cm 水泥混凝土面层+15cm 水泥稳定碎石(4%)基层,在水泥稳定碎石层顶上设置沥青封层,厚度不小于6mm.2、 路面结构材料及质量控制路面的施工应遵循《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0)。
①水泥稳定碎石1)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均可以结合料,宜选用终凝时间较长的水泥2)集料:碎石压碎值值≤25%,碎石颗粒中细长及扁圆颗粒的含量≤20%,集料液限<28%,塑性指数<5,混合料必须拌合均匀,没有粗细颗粒离析现象。
3)压实度及强度要求: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在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准)要求达到97%。
7d(25℃条件下湿养6d,浸水1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为2.5MPa.为了降低水泥稳定碎石的收缩性,应控制水泥剂量宜为4%。
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最低气温应在5℃以上。
②透层和下封层半刚性基层上的下封层和透层改为一层实施,要求:1)采用SBS改性的改性乳化沥青,洒布质量不少于1kg/㎡(沥青净含量);2)石料采用3-5mm的等粒径碎石,撒布量6-8m3/1000m2;3)施工机械宜采用智能沥青洒布车、碎石撒布车和轮胎式压路机。
在保持基层表面洁净后,用智能型沥青洒布车喷洒改性乳化沥青,洒布行驶速度不宜过快,宜控制在2.5km/h之内,一般采用单层施工,纯沥青用量不少于1kg/ m2,每段改性沥青喷洒后,立即用集料撒布机撒布集料,数量宜为6-8m3/1000 m2,撒布车应倒车撒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