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

合集下载

ICD-10第4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ICD-10第4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三、有关肿(地方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毒症(甲状腺功能亢进)伴有甲状腺肿 非毒性甲状腺肿 先天性甲状腺肿
2、糖尿病的分类轴心
糖尿病在ICD-10中分为五大类:
E10 胰岛素依赖型(1型)糖尿病
E11 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 糖尿病
E12 营养不良性糖尿病
E13 其他特指的糖尿病 E14 未特指糖尿病 糖尿病类目的分类轴心:糖尿病的类型
4、局限性淀粉样变性
局限性淀粉样变性的编码为E85.4,核对编码时可 见没有星剑号标记。但当指出是某一器官的淀粉样 变性时,索引中一般都附有星剑号编码。 例如,肝淀粉样变性E85.4† K77.8* 心脏淀粉样变性E85.4† I43.1* 此时,编码要按索引中执行。
5、E89操作后内分泌和代谢紊乱 NEC
内分泌腺包括: 甲状腺、肾上腺、垂体腺、胸腺、卵巢和睾丸
二、编码规则
规则一: 分类于本章的疾病有一些是由于药物或外因 所致,应以本章的编码为主,第二十章的编码作 为附加编码。 规则二: 当肿瘤具有功能活性或由于异位内分泌组织 所致的功能活性.可用本章的适当编码(如, E05.8,E07.0,E16-E31, E34.-)作为附加编码。
.0 伴 有 昏 迷
.9 不 伴 有 并 发 症
亚目的分类轴心: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在ICD-9中是以第 五位数来表达,但在ICD-10中则作为类目的分类 轴心。
ICD-10中E10-E14有十个共用亚目,其亚目分类轴
心是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糖尿病的
并发症需要指出糖尿病的类型才能准确分类,
第四章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E00-E90)
一:编码范围
本章包括下列各节:

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营养宣教

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营养宣教

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营养宣教单纯轻型糖尿病──────────────────────────────────1、尽量不用单糖或双糖,应严格限制蜂蜜、蔗糖、麦芽糖、果糖等纯糖制品,甜点心、冰激凌、软饮料、水果等尽量不用。

如果一定要吃甜食,可用甜叶菊、木糖醇、阿斯巴甜等甜味剂代替蔗糖,应适当减掉部分主食,时间要妥善安排,最好放在两餐之间。

2、鱼、虾、肉、禽、蛋、奶等动物蛋白不低于蛋白质总量的35%,同时补充一定量的豆类蛋白。

3、限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如牛油、羊油、猪油、奶油、黄油等。

少用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如动物内脏、全脂牛奶、蛋黄等。

增加植物性脂肪,如花生油、芝麻油、豆油、菜籽油、玉米油等,此外像核桃、瓜子、榛子等硬果类中的脂肪和鱼油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但椰子油例外。

4、适当限制钠盐摄入,适当增加钾、镁、钙、铬、锌等元素的补充。

蔬菜是无机盐、维生素的良好来源,乳类是钙的良好来源,酵母、牛肉、肝、蘑菇等是铬的良好来源。

动物性食物是锌的主要来源。

5、尽可能少食多餐,定时定量。

食物的选择:(1)谷类食物: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其他淀粉类食物如土豆、山药、芋头、粉条、凉粉等含有的碳水化合物也较多,选用时应注意其所含热量。

提倡多选用粗杂粮,如玉米面、荞麦、燕麦等代替部分米面。

富含植物纤维的藻类和豆类食品食后吸收慢,血糖升高缓慢。

粗粮、酵母中含铬较多。

(2)鸡、鸭、鱼、虾、猪、牛、羊肉、蛋、豆及豆制品等是含蛋白质食品,应按照规定量选用精瘦肉和豆制品,少选肥肉和内脏等富含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的食品。

牛奶及奶制品含有较多的钙和维生素B2,有条件的病人最好每日选用250—500ml。

(3)蔬菜富含无机盐、维生素、膳食纤维,除了胡萝卜、蒜苗、豌豆、毛豆等含热量较高的蔬菜之外,常见的叶类、茎类、瓜类蔬菜可以任意食用。

(4)水果含有一定量的单糖、双糖,按照每150—200g带皮橘子、梨、苹果等可以换成25g主食适当选用。

医学信息学论文:ICD-10第四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2013

医学信息学论文:ICD-10第四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2013
激素来源异常、激素受体异常和由于
激素或物质代谢失常引起的生理紊乱
所収生的症候群。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概述
内 分 泌 腺 解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概述
临床医生使用的内分泌科疾病诊 断名称: 来自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和
IND(国际疾病命名法),以及内
分泌与业委员会。
第四章统计分类内容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章,是 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 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中的第四 章,属于按解剖部位分类章 编码范围(E00—E90),简称E编
谢性疾患迚行了分类。
第四章统计分类内容
本章定义的疾病分类: 覆盖范围小,比如E编码丌包括 垂体原位癌(D09.3)等解剖部位属
于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妊娠幵収糖尿
病、糖尿病患者妊娠(O24)等,以
及骨内分泌病。
第四章统计分类内容
包括下列各节
E00—E07甲状腺疾患
E10—E14糖尿病
E15—E16其他葡萄糖调节和胰 腺内分泌的疾患 E20—E35其他内分泌腺疾患
分类编码分析和练习题
E编码中易于其他章节混淆的疾病
维生素A缺乏病伴角膜软化 E50.4 不角膜软化症 H18.4
脚气病 E51.1 不脑型脚气病 E51.2+ G32.8*
黄色瘤 E75.5 不黄色瘤(黄色纤维瘤,结缔组细瘤) D21.9 特収性高脂血症 E78.3不酒精性高脂血症(齐夫综合症)K70.0
≥200 mg/dl (11.1 mmol/L)。
如果某人检查糖化血红蛋白≥6.5%,同时其余三项血糖检查 中只要有任意一项为异常就可诊断为糖尿病。(2013版《中国2型 糖尿病防治指南》)

内分泌系统及代谢性疾病ppt课件

内分泌系统及代谢性疾病ppt课件

第四节 糖尿病
1型糖尿病 遗传为基础、病毒感染为诱因 β细胞自身免疫性破坏减少
定义 血糖代谢紊乱标准 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分类 糖尿病发病机制 1、2型鉴别诊断 慢性并发症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高血糖危象
第四节 糖尿病
2型糖尿病 肥胖或超重或其他原因所致胰岛素作用不敏感 遗传性β细胞胰岛素分泌异常或代偿能力受限
表现为:
甲状腺毒症(高代谢症候群) 伴有或不伴甲状腺肿大 伴有或不伴突眼 该病发病以青年女性为主,女性发病率是男
性1~6倍
在老年和小孩甲状腺毒症可不明显或不典型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
定义 导致甲状腺毒症原因 Graves病 实验室检查 诊断原则 治疗原则 甲亢危象(诊断) 甲亢危象(治疗)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
定义 导致甲状腺毒症原因 Graves病 实验室检查 诊断原则 治疗原则 甲亢危象(诊断) 甲亢危象(治疗)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
定义 导致甲状腺毒症原因 Graves病 实验室检查 诊断原则 治疗原则 甲亢危象(诊断) 甲亢危象(治疗)
诱因:应激状态、严重躯体性疾病、口服过量 甲状腺激素、手术中过度挤压甲状腺
人民卫生出版社
定义 血糖代谢紊乱标准 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分类 糖尿病发病机制 1、2型鉴别诊断 慢性并发症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高血糖危象
第四节 糖尿病
胰岛素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所致的慢性血 糖升高性疾病
急性血糖紊乱表现为糖尿病酮症、高血糖 高渗昏迷
皮脂腺腺癌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致慢性并 发症,影响患者生活治疗和寿命
促激素
外周靶腺体激素 把组织信号
肾上腺
性腺
甲状腺
机体内环境 内分泌器官 内分泌调节 垂体-甲状腺轴 诊断原则 治疗原则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PPT课件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PPT课件
诊断流程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进行初步筛 查和确诊。对于疑似病例,还需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明 确诊断。
治疗方法与药物
治疗方法
根据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的类型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
常用药物
针对不同的内分泌及代谢疾病,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激素类药物、降 糖药、降压药等。
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 脏病变等。
治疗
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治 疗、血糖监测等。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症状
心悸、怕热、多汗、消瘦、食欲亢进等。
并发症
甲状腺危象、心脏病等。
治疗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放射性碘治疗、手术治疗等。
肥胖症
定义
症状
并发症
治疗
体内脂肪堆积过多,体 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
乏力、气喘、关节痛等。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概述
介绍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的定义、 分类和特点,以及与遗传、环境
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关系。
阐述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的常见症 状和体征,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
强调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对人类健 康的影响,以及预防和治疗的重
要性。
02
内分泌系统基础知识
内分泌腺体及其功能
内分泌腺体
内分泌腺体是产生激素的器官, 如甲状腺、垂体腺、肾上腺等。
06
总结与展望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研究现状与进展
诊断技术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的诊断技术 不断进步,如激素检测、影像 学检查等,提高了诊断的准确
性和效率。
治疗手段
针对不同类型的内分泌及代谢 疾病,治疗方法不断丰富和优 化,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等。

4.第四章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4.第四章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糖调节和胰腺内分泌的其他疾病 (E15-E16)
E15 非糖尿病低血糖性昏迷 药物导致的非糖尿病性胰岛素昏迷 胰岛素过多型低血糖性昏迷 低血糖性昏迷 NOS 如果是药物导致的,必要时使用额外的外因编码(第 20 章),去界定相关的药物。
E16 胰腺内分泌的其它异常 E16.0 药物导致的非昏迷性低血糖
刺激甲状腺生长激素分泌过度 如果必要,使用辅助外因编码(见第 20 章),去界定相关的原因 E05.9 未明确的甲状腺毒症 甲状腺机能亢进 NOS 甲状腺毒性心脏病+(I43.8*)
E06 甲状腺炎 排除:产后甲状腺炎(O90.5)
E06.0 急性甲状腺炎 甲状腺脓肿 化脓性甲状腺炎 如果必要,使用额外编码(B95-B97),去界定传染媒介
E01 与碘缺乏相关的甲状腺疾病和合并症 排除:先天性碘缺乏综合症(E00.-) 亚临床碘缺乏型甲状腺机能减退(E02)
E01.0 碘缺乏相关的弥散型(地方性)甲状腺肿 E01.1 碘缺乏相关的多结节型(地方性)甲状腺肿
碘缺乏相关的结节状甲状腺肿 E01.2 未明确的碘缺乏相关的(地方性)甲状腺肿
地方病性甲状腺肿 NOS E01.8 其它碘缺乏相关的甲状腺疾病和合并症
E23.1 药物导致的垂体机能减退 如果必要,使用辅助的外因编码(见第 20 章),去界定相关的药物。
E23.2 尿崩症 排除:肾原性尿崩症(N25.1)
E10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包括:糖尿病性: .脆性糖尿病 .青少年发作 .易酮病型 .I 型糖尿病 排除:糖尿病性: .与营养不良有关的(E12.-) .新生儿(P70.2) .怀孕,分娩和产后期(O24.-) 糖尿性: .NOS(R81) .肾脏的(E74.8) .糖耐量低减(R73.0) .术后低胰岛素血症(E89.1)

内分泌系统与代谢疾病

内分泌系统与代谢疾病

内分泌系统与代谢疾病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代谢状况也逐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包括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

这些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失衡有关。

本文将从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代谢疾病的表现、病因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

内分泌系统是机体内部大脑和化学信使的传导中心。

人体内分泌系统包括:下丘脑-垂体-靶器官轴、内分泌腺和组织细胞。

下丘脑-垂体-靶器官轴由下丘脑神经元、垂体前叶和一系列靶器官组成,对生长发育、代谢、生殖和应激等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内分泌腺包括甲状腺、胰岛、肾上腺和性腺等。

它们通过分泌激素调节身体的内稳态,保持器官和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

组织细胞则可以运用自主神经系统通过神经调节作用影响某些机体部位的功能。

代谢疾病的表现广泛,包括糖尿病、肥胖症、高尿酸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其中以糖尿病最为常见。

糖尿病是一组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血糖升高、蛋白质代谢障碍等。

糖尿病不仅严重损害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而言也会引发心血管病、肝肾病等并发症。

肥胖症是另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通常被定义为BMI ≥ 30 kg/m2,它和各种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异质性、动脉粥样硬化、内脏脂肪的积蓄等疾病密切相关。

代谢疾病的病因复杂,多种因素如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互相影响。

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发病存在诸多风险因素,例如肥胖、家族病史、日常饮食过量等。

研究表明肥胖症是糖尿病无疑的重要风险因素,因为它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引发糖尿病的发生。

此外,现代生活方式中的环境和社会因素也在加重人们代谢性疾病的病因,例如持续的压力、过度食物摄入、睡眠不足等。

治疗代谢疾病的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等。

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控制食物摄入、定期进行体育运动以及避免饮酒等不良习惯。

药物治疗方面,胰岛素类药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增敏剂等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而针对肥胖症的治疗方法则包括饮食治疗、运动、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诊疗与管理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诊疗与管理

03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内分泌及代 谢性疾病治疗的主要手 段之一,针对不同疾病 和症状,医生会开具相 应的药物处方。
对于甲状腺疾病,常用 的药物包括甲状腺素、 抗甲状腺药物等,用于 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和分泌。
对于糖尿病,常用的药 物包括胰岛素、口服降 糖药等,用于降低血糖 和控制病情。
药物治疗需要遵循医生 的指导,定期进行检查 和调整药物剂量,以确 保治疗效果和避免不良 反应。
非药物治疗
01
02
03
04
非药物治疗是内分泌及代谢性 疾病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包 括饮食调整、运动、心理治疗 等。
非药物治疗是内分泌及代谢性 疾病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包 括饮食调整、运动、心理治疗 等。
非药物治疗是内分泌及代谢性 疾病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包 括饮食调整、运动、心理治疗 等。
泌功能。
代谢产物
如血糖、血脂、尿酸等,反映 代谢状况。
生化指标
如肝肾功能、电解质等,用于 评估器官功能。
其他
如血常规、尿常规等常规检查 项目。
诊断流程
初步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和初步检查结果,做出初步诊 断。
鉴别诊断
对于相似症状的疾病,需进一步检查和鉴别,确诊 病因。
动态观察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监测病情变化,调整 治疗方案。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诊疗与 管理

CONTENCT

• 引言 •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诊断 •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治疗 •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管理 •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最新研究进
展 • 结论
01
引言
定义与分类
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胫前粘液性水肿(pretibial myxedema)本病主要见于弥漫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常伴有高代谢综合征、甲状腺肿大及眼部病症。

但也可于甲状腺手术后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

【诊断】1.皮损好发于双侧小腿的伸侧,可扩大到足背、大腿等处。

也见于头皮,两肩及手背,常对称分布。

2.皮损为高起皮面的坚实的结节或斑块,压之无凹陷,呈肤色、淡红或棕色,表面毛孔扩大如橘皮状,并有一些粗大毳毛生长。

结节损害发展严重者可使腿、足变形。

3.一般无自觉症状。

有时可伴瘙痒及针刺感。

4.部分患者甲状腺功能检查可见异常。

【鉴别诊断】1.皮肤淀粉样变苔藓: 主要见于小腿伸侧,对称分布,损害多数为褐红或褐黄色平顶或圆锥形丘疹,约粟粒至绿豆大,质坚硬,丘疹数目多,孤立散在或成片,有时可排列成念珠状。

2.神经性皮炎:皮损为苔藓样变,多见于颈部、肘伸侧、背部和小腿伸侧,瘙痒剧烈,病程慢性。

3.类脂质渐进性坏死:与糖尿病有关,好发生于小腿伸侧,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坚硬斑块,边界清楚,边缘常呈棕红或紫色,中央萎缩,呈淡黄色,表面光滑,毛细血管扩张,有皮损破溃。

4.下肢慢性淋巴水肿:下肢淋巴循环障碍引起的局限性水肿,开始为凹陷水肿,随着纤维化的发生而变硬,表面角化过度,色素沉着和疣状改变。

【治疗】1.治疗原发病。

2.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

粘液水肿性苔藓(lichen myxedermatosis)病因不清,部分患者与肝功能异常、骨髓瘤等疾病合并发生。

【诊断】1.多见于30~50岁成人,无性别差异。

2.皮疹为肤色、淡红色或黄色的苔藓样丘疹与结节,表面有蜡样光泽。

皮疹多少不定,可以密集成群,排列成环状或盘状,也可呈线条状、带状或串珠状。

3.硬化性粘液性水肿是本病的亚型,皮损密集形成浸润斑块者类似硬皮病样外观,发生在颜面部形成狮面状。

引起张口受限,指(趾)弯屈困难等功能障碍。

4.好发于面、四肢伸侧、手指背、足背及上胸部等处。

5.病程慢性,常持久不退。

常伴有瘙痒。

6.组织病理示各型真皮特别是深部有大量粘蛋白沉积,阿新蓝染色阳性。

7.辅助检查:90%患者血中出现副蛋白,多为IgGα型,部分患者有高α、β、γ球蛋白血症,清蛋白降低,有异常α2球蛋白,尿中酪氨酸排出增多。

骨髓中见异常浆细胞增生。

【鉴别诊断】系统性硬皮病:皮损为全部皮肤发硬,不能推动,无丘疹出现,合并有系统病变,以胃肠道及肺部受累为常见,组织病理学为胶原纤维肿胀或变性。

【治疗】1.查找原发疾病并进行治疗。

2.损害内去炎松(曲安西龙)封闭注射或皮质激素制剂封包外用。

3.对各种治疗抵抗者可试用免疫抑制剂。

黑棘皮病(acanthosis nigricans)可能与一种在细胞水平上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因子水平升高有关。

以出现对称性色素沉着及乳头样增生性损害为其特点。

【诊断】1.好发生于颈、腋窝、腹股沟、外生殖器、肘、膝、脐、乳房及肛周等皱褶部位,个别患者皮损可波及全身。

2.初为灰褐色至黑色弥漫性色素沉着,皮损逐渐增生,产生多数密集的乳头样增殖;常平行排列,触之柔软,呈天鹅绒样外观。

3.可伴掌跖角化过度,粘膜亦可累及,出现乳头瘤样损害或色素沉着斑。

4.本病分为多型,皮损基本相同,但严重程度、范围有所区别。

临床上常见类型有肥胖型、良性型、恶性型和症状型。

(1)肥胖型:本病最常见的一型,男女均可发病,肥胖者好发,多见于25~60岁,皱褶处可伴发皮赘。

随着体重下降,皮损可消退,但色素持续存在。

(2)良性型:可能为不规则的显性遗传病,见于肾上腺功能减退、结核病、婴幼儿畸胎瘤、体型肥胖的儿童等,青春期症状可加重,以后可长期处于静止状态。

也可见于大剂量服用烟酸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儿童或成人。

(3)恶性型:好发于壮年或老年,约80% 病例伴发内脏癌症,以腺癌居多,大多数是胃肠道、肺或乳房腺癌。

(4)症状型:见于某些综合征患者,如B1oom综合征、Rud综合征及先天性脂肪代谢障碍等。

5.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和乳头状增生,间以棘层萎缩,显著色素增加,在基底层尤为突出。

【鉴别诊断】1.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皮肤及粘膜只有色素沉着,而无乳头样增殖,伴有周身无力,血压过低及其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状。

2.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青年发病,好发于两乳房间、前胸部、两肩胛间区、损害初为略粗糙的、黄棕色扁平丘疹,以后逐渐融合成网状斑片,部分皮损表面呈乳头状,病程慢性,无自愈倾向。

【治疗】对因治疗:包括查找恶性肿瘤、内分泌疾病并加以积极治疗。

儿童患者控制体重,停服特殊药物等。

对症治疗:局部外用0.05%维甲酸软膏。

病情严重影响美观者可以电灼或手术祛除皮损。

黄瘤病(xanthomatosis)黄瘤病是含脂质的组织细胞和吞噬细胞的局限性聚集于真皮或肌腱等处形成的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的丘疹、结节或斑块。

患者常伴有全身性脂质代谢紊乱和其他系统的异常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上主要有以下几种类。

【诊断】(一)扁平黄瘤1.扁平稍隆起界线清楚的黄褐色或橘黄色斑片,无明显自觉症状。

2.多见于颈、肩、躯干、腋、股内侧及肘和膝窝等处。

3.常伴有脂蛋白血症。

(二)睑黄瘤1.发于上下眼睑及内眦部,对称分布。

2.扁平、柔软表面黄色小斑片,缓慢加大,须经数年或更久可达10~20mm,并可数小片融合。

3.睫黄瘤是黄瘤病中最常见的,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

4.部分患者可有高胆固醇血症,有些患者可并发扁平黄瘤,皮肤网织组织细胞瘤,糖尿病。

(三)结节性黄色瘤1.多发四肢、躯干伸侧处,如肘、膝、指关节伸侧、足跟及臀部,亦可见于肩胛、足背、腋下、腹股沟、颜面等部位。

2.皮损为米粒大、黄豆大或杏核大球形或半球形结节,呈黄色至橙黄色,结节较硬、微有弹性,可单个、孤立或数个聚集。

3.此种黄色瘤伴发于多型高脂蛋白血症,最常见于家族性脂蛋白血症Ⅲ型。

4.可伴有血浆中等密度及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以及乳糜微粒增高,也可伴有血管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或和周围血管循环障碍,高脂蛋白血症Ⅱ或Ⅲ型,也可伴有其他黄瘤病。

(四)腱黄瘤1.发于肌腱、韧带及骨膜。

常见于手背、手指、肘、膝、足跟等部,尤以指腱及跟腱多见。

2.皮损为直径约1cm大小的无痛性坚实结节,好发于肌腱上,与皮肤不粘连。

3.本型黄瘤发展很慢。

4.见于Ⅲ及Ⅳ高脂血症者。

5.可同时具有结节性黄瘤及睑黄瘤,亦可偶见于血脂正常患有脑苷腱黄瘤病患者。

6.本病需与痛风、腱鞘囊肿、腱鞘巨细胞瘤及类脂质皮肤关节炎等鉴别。

(五)发疹性黄瘤1.成批出现红色、黄色、针头至豌豆大的半圆形丘疹,急性期炎症明显,周围绕以红晕,有瘙痒。

2.皮损通常局限于四肢伸侧,特别是肘、膝以及臀部、背腹、躯干的受压部位。

口腔损害常为孤立的可聚集成斑块状。

3.血浆高浓度甘油三酯,可见于I、V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

4.应与播散性黄瘤、发疹性汗腺腺瘤、播散性环状肉芽肿、粟粒性肉样瘤、平滑肌瘤以及类银屑病鉴别。

(六)播散性黄瘤1.临床较罕见。

2.为黄红色至褐色丘疹,可融合成较大损害,有些损害可有蒂。

3.本病好发于屈侧及皱褶等处,如腋窝、颈、肘膝、腹股沟等部。

亦可见于粘膜、中枢神经系统。

角膜、巩膜,偶可累及口腔、舌咽、喉及上部支气管、肺部,垂体受累后可导致尿崩症。

心脏及肾脏偶可受损。

4.青春期及年轻成人最常见5.患者可伴有血脂异常,组织中无胆固醇沉集。

【组织病理】各型黄色瘤组织病理特征主要为真皮内可见多数胞质中充满脂质微粒的单核或多核泡沫细胞,也可见有各型Touton巨细胞。

成熟损害主要为泡沫细胞,晚期损害呈纤维组织增生。

【治疗】1.对合并高血脂蛋肉血症者,根据不同类型分别控制饮食,给低脂、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降低总卡量。

给降脂药如消胆胺(考来烯胺)、安妥明(氯贝丁酯)、烟酸等。

治疗有关疾病。

2.对局限性、数目少而小的皮损可酌用电分解、电凝、激光、或液氮冷冻去除,较大者可行外科切除。

如不纠正患者的血脂异常,则术后易复发。

类脂蛋白沉积症(lipoid proteinosis)有称皮肤粘膜透明变性,一种发生于的皮肤或粘膜有无定形嗜伊红透明物质沉积的罕见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

【诊断】本病分原发型(非光感型)和继发型(光感型)两型。

(一)原发型1.婴儿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可发生声音嘶哑,为婴儿期的主要症状。

至幼年期皮肤改变逐渐突出,2.基本损害为粟米至绿豆大,淡黄或带淡棕色,半透明丘疹或小结节,有蜡样光泽,可密集成片而呈橘皮状外观,头皮受累可致秃发,睑缘受累可出现串珠状丘疹和睫毛脱落。

3.好发于手指伸面、肘、膝和面、颈等处。

4.粘膜损害可发生于口唇内侧、舌下、咽、腭垂及食管等,表现为黄白色丘疹。

(二)继发型本型实质就是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对光线敏感,以暴露部位的炎症及继发改变为主的皮肤变化。

【组织病理】二型组织病理相同,组织病理示真皮上部血管、汗腺和毛囊周围大片无定形嗜伊红物质、随后这类物质向真皮深层发展呈宽带状沉积,PAS染色呈强阳性。

【治疗】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原发型者至成年期发展停止。

光感型者避免日光照射后常能改善症状。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juvenile xanthogranuloma)为原因不明的反应性肉芽肿。

是最常见的非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

【诊断】1.主要发生在新生儿和半岁内的幼儿。

2.初起为红色丘疹,迅速发展,可达1~2cm直径大小,圆或椭圆形,境界清楚,随之色转红黄,棕黄色。

数目不定,粘膜可以受累。

常在1~2岁内可自行消退,可有轻微色素沉着或萎缩。

3.损害主要分布于头、面、躯干和肢体近端等处及皮肤粘膜。

4.少数病例可有肺、肝、脾、睾丸或心包膜受侵的系统症状。

5.个别病例可合并神经纤维瘤或白血病。

6.组织病理示真皮中有泡沫细胞、Touton细胞和异物巨细胞等。

7.需要与高脂蛋白Ⅱ型黄瘤、色素性荨麻疹及急性播散性组织细胞增生病等疾病相鉴别。

【鉴别诊断】1.高脂蛋白血症Ⅱa型黄瘤病:发病年龄较迟,皮损面积较大,好发于四肢伸侧。

2.色素性荨麻疹:也可出现结节,皮损部位摩擦可出现风团。

【防治】无特殊治疗,由于病程常有自限性,一般并不影响健康。

皮肤卟啉病(porphyria)皮肤卟啉病是血红素生物合成过程中因遗传缺陷或后天原因致其中间产物——卟啉和(或) 卟啉前体的产生和排泄增多,并在体内积累而产生的一组以光敏性皮肤损害表现为主的疾病。

临床类型包括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红细胞生成性粪卟啉病、急性间隙性卟啉病、混合性卟啉病、迟发性皮肤卟啉病、遗传性粪卟啉病、肝性红细胞生成卟啉病等。

其中以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病较多见。

【诊断】(一)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erythropoietic protoporphyria,EPP)1.皮肤于日晒5~30分钟后,在面部、手背等暴露部位有刺痒或灼痛感,继之出现片状红斑和高度水肿,严重者可出现水疱、血疱和紫癜,继而出现糜烂、黑色厚痂或奇特的线状结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