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1.A2.D3.C《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2二、阅读(46分)(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10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4分)①月色入户()②但少闲人()③念无与为乐者()④相与步于中庭()7.翻译句子。

(4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分)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分)8.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备注:含原文、译文、教案、全国各省市相关习题及答案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4.欲:想要,准备。

5.月色:月光。

6.入:照入,映入。

7.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8.起:起身。

9.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10.行:出行。

1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12.遂:于是,就。

13.至:到。

14.寻:寻找。

15.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16.亦:也。

17.寝:睡,卧。

18.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19.空明:清澈透明。

20.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21.交横(héng):交错纵横。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参考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参考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参考答案记承天寺夜游夜晚,一轮明月高悬于天空,照亮了整个承天寺。

我迫不及待地参加了夜游活动,期待着在这个神秘的夜晚里,探索这座古老寺庙的奥秘。

承天寺位于中国的一个古老城市中,建于唐朝时期。

寺庙内有许多古老的建筑,文化底蕴深厚。

夜晚的承天寺,更显得神秘而诱人。

当我踏入寺庙大门时,一股宁静的气息扑面而来。

灯光昏暗,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我沿着石阶慢慢向上走去,寺庙的古老建筑在黑暗中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我来到了一座古井前,这口井据说已有千年历史。

我凑近井口,只见井水清澈见底,仿佛能看到井底的世界。

传说,承天寺的井水能够洗去人们的烦恼,给人带来好运。

我伸手掬起井水,轻轻洒在自己的脸上,心情顿时舒畅了许多。

继续向前走,我来到了一座古塔前。

这座古塔高耸入云,寺庙的钟声从塔内传出,回荡在夜空中,宛如佛陀的呼唤。

我沿着石阶一直爬上塔顶,俯瞰着整个城市的夜景。

城市的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与承天寺的宁静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不禁想到:在这喧嚣的城市中,是否还有人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呢?接着,我来到了一座佛殿前。

佛殿内供奉着一尊庄严的佛像,金光闪闪。

我跪在佛像前,默默地祈祷。

夜晚的佛殿内弥漫着一种神圣的气息,让人心生敬仰之情。

我在这里静静地坐了一会儿,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夜晚的承天寺还有一处特别之处,那就是一片竹林。

我走进竹林,只听到竹叶沙沙作响,仿佛是一首自然的乐曲。

我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着这美妙的声音,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竹林中的清风拂过脸颊,带来一丝凉爽,令人心旷神怡。

夜晚的承天寺,真是一个让人心旷神怡的地方。

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了古老文化的底蕴,还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平静。

承天寺夜游之旅,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应该学会静心,去感受内心深处的宁静和平静。

夜晚的承天寺,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让人暂时远离尘嚣,寻找内心的宁静。

我深深地被这里的神秘与美丽所吸引,希望有机会再次来到这里,再次感受夜晚的承天寺带给我的宁静与平静。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

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

觕⑤恶不可食。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

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

①南迁:贬谪到南方。

①梧、藤:梧州、藤州。

①鬻(yù):卖。

①觕(cū)同“粗”。

①饮湿:指润湿嘴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3)共买食.之(____________)(4)饮酒但.饮湿(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如果你是苏东坡,在(乙)文的情景中,会对九三郎说些什么?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B.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慕:仰慕。

C.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尊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20—22题。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和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和答案【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小题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簋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小题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小题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小题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2分)小题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参考答案:小题1:D小题2:A小题3: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小题4: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小题5: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小题6:月色美好;幽静小题1:试题分析:D:两次/估计、考虑;A都为“门:;B都为“比”;C都为“听到”。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一)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括为:□□□□。

(3分)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答案:3.2分 A4.3分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3分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6.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二)(一)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1题。

(共7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解词。

(1分):念( )8、译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9、品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

(2分)答:。

10、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

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

揣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答:。

答案:7、考虑、8、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9、“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记夜游承天寺阅读及参考答案

记夜游承天寺阅读及参考答案

记夜游承天寺阅读及参考答案记夜游承天寺阅读及参考答案「篇一」记夜游承天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段文字叙事、描景、抒情集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事之雅者;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景之美者;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情之深者。

4.整段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2.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3.月夜行步月色如水发闲人之叹4.(意思对即可)《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记夜游承天寺阅读及参考答案「篇二」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⑴念无与为乐者⑵遂至承天寺⑶怀民亦未寝⑷相与步于中庭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知识(8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5分)
(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
(3)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
(5)念无与乐者()(6)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7)庭下如积水空明()(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盖竹柏影也()(10)相与步于中庭()
3.对下列划线字注音。

(2分)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水中藻荇交横( )
(3)盖竹柏影也()(4)怀民亦未寝()
4.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5.填空(5分)
(1)文中描写庭中月光的句子是
(2)本文借月景抒发内心感慨的句子是
(3)贯穿《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线索是
(4)古代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你最喜欢的,并注明出处
(的《》)
6.找出全文记叙要素(6分)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7.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刘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答案:
1.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南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2.高兴的样子交叉错杂罢了门户想到于是清澈透明只是原来是共同3.suìxìng baǐqǐn
4.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共同在庭院中散步。

只是少了像我们两人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罢了。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松柏的影子。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色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6.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7.运用比喻修辞,将月光比作积水,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体现了月光的清亮皎洁,呈现出一幅似真似幻的人间仙境。

8.C
9.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