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历年中考试题汇编

合集下载

中考记承天寺夜游真题汇编及精品导学试题(共35页)

中考记承天寺夜游真题汇编及精品导学试题(共35页)

备战(bèi zhàn)2021中考:?记承天寺夜游?2021-2021年全国各地中考真题汇编及精品导学 2021年考题【,二〔一〕】阅读【甲】【乙】两篇选文,答复7——11题。

〔15分〕【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喜雨亭记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

既而弥③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⑤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那么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那么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⑥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那么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⑦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注释】①]扶风,即凤翔府,今凤翔府。

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

②雨麦,上天下麦子。

岐山,今岐山县。

占,占卦。

年,年成。

有年,指丰收。

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

③弥,满。

弥月,整月。

雨,下雨〔动词〕。

④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

⑤属,酌。

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⑥荐,重。

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

⑦优游,叠韵连绵字,沉着不迫的样子。

7.解释以下加点(jiā diǎn)词的意思。

〔4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_______ ②怀民亦未寝.寝:______________③志.喜也志:______________ ④雨麦于岐山之阳.阳:______________8.将【乙】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六)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六)

(二)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相关题目。

(15分)【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每空1分)(1)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3)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10.翻译句子。

(4分,每题2分)(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分)1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二)(15分) )文言文阅读9.(每题1分,共4分)(1)坠落(2)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共同,一起(4)只是10.(每题2分,共4分)(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1.(共3分,每句1分)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7.A 8.D 9.C(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怀民亦未寝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19、①遂:于是,就②寝:睡觉③但:只3分,每题1分)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1、文章分三层:叙事:赏月的时间、原因;写景:写庭中景物;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2、全句无一写月,却处处写月的好处?先写月色“积水空明”,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见月色之皎洁(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写出“水”(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见月色之浓。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文中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有哪些?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有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

5、“庭下如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竹柏什么特点?点出一个怎样的美好境界?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点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苏东坡用了比喻修辞和侧面烘托手法,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明亮美好,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9、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与张怀民的友情,说说理由。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可见唯独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

”可见心境相同,心有灵犀。

3、“相与步于中庭。

”可见相处融洽。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可见有相同的命运和审美情趣。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种种复杂微妙的心情尽在其中:既有被贬谪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旷达.,对自己情趣高雅脱俗的自得.。

1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为什么自称是“闲人”?“闲人”二字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苏轼此时被贬官黄州,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无事可做,所以他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包含了自嘲和自得两种情感:①自嘲是感慨自己被贬谪,只好自我排遣、苦中作乐。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附加答案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附加答案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解释下列加点の词(4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6)夕日欲颓()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相与步于中庭(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填空(8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の描写,为景增添动感の语句是“”和“”乙文写景の名句是“”(4分)(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の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の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の欣喜、漫步の悠闲、贬谪の悲凉、人生の感慨等微妙复杂の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の语句中(4分)5.解释加点词の词义。

①月色入户:()②沉鳞竞跃:()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沉鳞竞跃()6、词の用法、意思相同の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の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の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の亲近和热爱,但作者の心绪并不同。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附加答案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附加答案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解释下列加点の词(4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6)夕日欲颓.()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相与步于中庭(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填空(8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の描写,为景增添动感の语句是“”和“”乙文写景の名句是“”(4分)(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の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の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の欣喜、漫步の悠闲、贬谪の悲凉、人生の感慨等微妙复杂の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の语句中(4分)5.解释加点词の词义。

①月色入户.:()②沉鳞..竞跃:()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沉鳞竞跃.()6、词の用法、意思相同の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の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の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の亲近和热爱,但作者の心绪并不同。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专练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专练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沉鳞竞跃___________ (2)相与步与中庭__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B.实是欲界/之仙都C.盖/竹柏影也D.念/无与为乐者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面对美景,两篇文章的作者各发出怎样的感慨?情感有何相同之处?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1.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晓雾将歇(hé)B.沉鳞竞跃(yào)C.参差披拂(cī)D.佁然不动(tái)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五色交辉(_________)(2)四时俱备(_________)(3)青树翠蔓(_________)(4)俶尔远逝(_________)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相关题目。

(15分)【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每空1分)(1)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3)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10.翻译句子。

(4分,每题2分)(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分)1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二)(15分))文言文阅读9.(每题1分,共4分)(1)坠落(2)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共同,一起(4)只是10.(每题2分,共4分)(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资格考试PPT
17
【甲文】山川之美……有能与其奇 者。
【乙文】元丰……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 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语言资格考试PPT
18
10.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
语言资格考试PPT
4
11.(1)或:有时(1分) (2)奔:飞奔的马(1 分)(3)绝:消失(1分) (4)俱:全,都(1分) 1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分) 实是欲界之仙 都(1分) 1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 气氛(1分)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 14·(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 月亮 (2分) (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 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2分)
_ ”。(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 之美”,乙文描写了“ 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
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
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
的语句中。(4分)
语言资格考试PPT
20
答案: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 葱翠 【评分】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奇 异
语言资格考试PPT
13
台州市(09 浙江省) (11分) 【甲】山川之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夹岸高山,有时见日。
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 晨炊 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 泳
语言资格考试PPT
5
荆州市2007 山川之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元丰……如吾两人耳
9.
①晓雾将歇 ( ) ②月色入户 (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④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耳 ( )
语言资格考试PPT
6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 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
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
12.①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
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 仙 (1分,每对一处
给0.5分)
8分
语言资格考试PPT
10
2008年泰安市 [甲]风烟俱净,经纶世务者,窥谷 忘反横柯上蔽,有时见日 [乙]山川之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 将歇,与其奇者 7.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猛浪若奔 奔: ②负势竟上 上: ③猿则百叫无绝 绝: ④沉鳞竞跃 鳞:
。(2分)
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语言资格考试PPT
16
答案:19. B 20.⑴自从(南朝的)谢灵 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 种奇丽景色了。 ⑵治理政务的人, 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 返。 2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22. 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 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历年中考试题汇编
语言资格考试PPT
1
06云南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猿 鸣三声泪沾裳!”
山川之美,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④其奇 者
1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哀转久绝 (4)四时俱备
如吾两人者耳(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语言资格考试PPT
19
12.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
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
_”和 “_______ 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_________
语言资格考试PPT
11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9.甲乙两文在描写山和水时都抓了 其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山的 和水的 (4分)
语言资格考试PPT
12
(一)7.【答案】①(马一样)飞奔 ②向上 ③停止 ④鱼 【评分】4分每小题1分 8.【答案】①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 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②苍
语言资格考试PPT
7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语言资格考试PPT
8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 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 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 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 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 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 (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
10.(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
觉 (4)只是
语言资格考试PPT
2
1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 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 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1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 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 氛(2分)
语言资格考试PPT
3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 思(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C、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
语言资格考试பைடு நூலகம்PT
14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 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语言资格考试PPT
15
2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
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
是:
语言资格考试PPT
9
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 ③院
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
每对一处给0.5分)
10. B (2分)
11. 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
跳出水面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
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
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