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集锦[含参考答案]
2024年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5.两文都以写景为主,也有抒情的点睛之笔。摘出两文中的抒情句子。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独一无二 ②超过,比……更快 ③奔驰的马
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四时俱备 前人之述备矣 B.遂葺宇其上 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仆去月谢病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邑人奇之
1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分)
(吴均《与朱元思书》)
〖注释①缥碧(piǎobì):青白色。 ②轩邈(xuāunmiǎo):争高争远。 ③泠泠(línglíng):形容水声的清越。 ④嘤嘤(yīngyīng):鸟鸣声。 ⑤鸢(yuān):一种猛禽 ⑥戾(lì):至、达到。 ⑦经纶(jīnglún):筹划、治理。
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集锦1.台州市(09 浙江省)(二)(11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4分)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二、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⑴五色交辉..()⑵晓雾将歇.()⑶夕日欲颓.()⑷沉鳞..竞跃()⒉翻译句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5.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6.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8、“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及答案

一、2021年荆州市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 ②月色入户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参考答案: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10. B (2分)11. 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12.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仙 (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
答谢中书书历年中考及比较阅读附答案

一、⒈解释⑴五色交辉..竞跃()..()⑵晓雾将歇.()⑶夕日欲颓.()⑷沉鳞⒉翻译句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5.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6.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8、“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⑴交相辉映⑵消散⑶坠落⑷潜游在水中的鱼2.⑴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⑵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5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⒈解释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⑶怀民亦未寝.( )⑷相与..步于中庭(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参考答案:(一)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月色,月光竹柏影比喻4.复杂细微情感9.解释①晓雾将歇. ( )②月色入户.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部编文言文系列《答谢中书书》中考题

部编文言文系列《答谢中书书》中考题一、(2019海南卷)【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与)谢中书书》【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晓雾将歇(hé)B.沉鳞竞跃(yào)C.参差披拂(cī)D.佁然不动(tái)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⑵四时俱备()⑶青树翠蔓()⑷俶尔远逝()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实是欲界之仙都。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
【答案】1. C【解析】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要及时查字典。
A项:歇(xiē);B项:跃(yuè);D项:佁(yǐ)。
2.(1)交相辉映 (2)四季(3)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4)忽然【解析】本题考察文言实词的解释。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法,“四时”为古今异义词,答题时千万不能以今释古。
3.(1)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
)(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解析】本题考察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直译讲究句句落实,特别是关键词必须呈现出来。
第(1)句重点词语:欲界、仙都。
第(2)句重点词语:可、许。
4.清澈、透明、纯净【解析】本题考察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
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含答案)

《报答中书书》中考题集锦之迟辟智美创作1.“书”的意思是________,“报答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3.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⑴五色交辉..()⑵晓雾将歇.()⑶夕日欲颓.()⑷沉鳞..竞跃()⒉翻译句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5.讲究色彩搭配,暗示一年之美,出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6.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暗示一日之美,转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8、“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短文两篇《报答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⑴念.无与为乐者() ⑵遂.至承天寺()⑶怀民亦未寝.() ⑷相与..步于中庭()⒉用现代汉语翻译(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12.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其实分歧.《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报答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二、参考谜底:1.信给谢中书的信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三、1.⑴交相辉映⑵消散⑶坠落⑷潜游在水中的鱼2.⑴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⑵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3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5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8表达了作者沉浸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满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四、参考谜底:(一)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而已.3. 2.月色,月光竹柏影比如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年夜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获得的满足和自慰.12.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仙 (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集锦.doc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集锦1.台州市(09 浙江省)(二)(11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4分)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2分)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二、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⑵晓雾将歇.()⑴五色交辉..竞跃()⑶夕日欲颓.()⑷沉鳞..⒉翻译句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5.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6.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8、“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答谢中书书》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2015 ?德州中考 ) 阅读下边二篇文言文,达成后边的题目。
[ 甲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顶峰入云,清亮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斜阳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酬谢中书书》[ 乙 ] 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联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12. 下边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C)A. 上使外将兵B.其一犬坐于前C. 腰白玉之环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3.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D)A.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与月上下。
C. ①复与疏钟相间。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①倘能从我游乎?②请从吏夜归。
1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斜阳欲颓,沉鳞竞跃。
斜阳要落山了,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假如你不是这样本性清爽文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15.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描绘,其作用有何不同?示例:“猿鸟乱鸣”使风景灵巧,充满活力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烘托了冬夜的空阔沉寂。
16.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梦想?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1 /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集锦1.台州市(09 浙江省)(二)(11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4分)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二、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⑴五色交辉..()⑵晓雾将歇.()⑶夕日欲颓.()⑷沉鳞..竞跃()⒉翻译句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5.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6.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8、“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一)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06云南(一)(11~14小题,共12分)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lIl南}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答谢中书书(课外阅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②,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③以来,未复有能与④其奇者。
[注]①五色:形容“石壁”色彩缤纷。
②歇:消散。
③康乐:指山水诗人谢灵运。
④与:参与,引申为赞赏。
1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哀转久绝. (4)四时.俱备1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2分)1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分)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荆州市2007三、(8分)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 ) ②月色入户.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2008年泰安市(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2分)[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落,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山川之荚,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解释加点的词。
(4分)①猛浪若奔奔:②负势竟上上:③猿则百叫无绝绝:④沉鳞竞跃鳞:8.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②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9.甲乙两文在描写山和水时都抓了其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山的和水的。
(4分)1.台州市(09 浙江省)19.B20.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2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22. 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二、参考答案:1.信给谢中书的信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1)对偶(2)对偶,借代4.三(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
(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
(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
5.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1.⑴交相辉映⑵消散⑶坠落⑷潜游在水中的鱼 2.⑴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⑵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5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参考答案:(一)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2.月色,月光竹柏影比喻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
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53. A.√B.×C.√ D.√11.(1)或:有时。
(1分) (2)奔:飞奔的马。
(1分)(3)绝:消失。
(1分) (4)俱:全,都。
(1分)1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1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1分)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1分)14·(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分) (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2分)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10. B (2分)11. 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12.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仙(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一)7.【答案】①(马一样)飞奔②向上③停止④鱼【评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