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整理)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精编版(含答案)

《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精编版)(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二】仆①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②。
梅溪③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⑤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⑦。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注】①仆:自己的简称。
②薜萝:即薜荔和女萝,皆为香草。
借指隐者所居之处。
③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④幽岫:幽深的山穴。
⑤葺:修建。
⑥偏:特别。
饶:丰富。
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
这里指山中的物产。
⑦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清: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水尤清.冽(《小石潭记》)B.时:四时.俱备有时.朝发白帝(《三峡》)C.鳞:沉鳞.竞跃锦鳞.游泳(《岳阳楼记》)D.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2)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语段【一】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语段【一】和语段【二】同是写山水,除修辞外,在写景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请具体分析。
答案:(一)【乙文参考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
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
幸好菊花、竹米多。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1)B(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九篇

(一)【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⑧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注】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
②樾:树荫。
③兰荡:湖名。
④明瑟:明净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
⑥轻舠:小船。
⑦牙人:商人。
⑧枻:船桨。
1.解释字词。
(1)夕日欲.颓(2)破塘笋必道.此(3)类若.乘空(4)园丁划小舟拾之.(5)无可名.言2.解释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3.对两段选文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文分别用“清流见底”“水木明瑟”进行侧面描写,突出“水”的清澈明净。
B.两文都选择代表性的景物入文,都从远近、高低、动静、色彩搭配入手,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器官进行描绘。
C.两文写景,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特征,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
D.甲文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表达情感。
乙文则先写景,再描写商人卖笋、仆人捞笋的场面,富有生活情趣。
4.乙文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的句子是哪句?(二)【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在本县之西界,有雕山①焉。
其处闲远,水石清丽,高岩四匝②,良田数顷。
《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精练八篇(含答案)

《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精练八篇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一、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1~3题。
(16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1.解释加点词。
(4分)(1)五色交辉..俱备()..()(2)四时(3)与.其奇者()(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回答问题。
(6分)①《答谢中书书》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_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
(2分)②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

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 。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 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 要求即可
13.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 理解和评价的? 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 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 高洁的品性、宽 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 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怎么能用这不打紧的事 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17. 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愿望?
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 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 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 ,还觅 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 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 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 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 ,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 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王维《山中与裴 秀才迪书》(节选)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

《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资料使用方法:1.课外文言文参照译文及工具书,逐字翻译,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先独立完成,然后对照答案订正,最后早晚读反复朗读记忆。
1.【甲】《答谢中书书》【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岁除日,新旧岁之交,即除夕。
,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
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选自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6.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限一处)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7.解释下列划横线字词。
(4分)(1)晓雾将歇(2)夕日欲颓(3)烟云竹树而已(4)因作小楼二间:8.解释下列句子(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这。
(2)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9.乙文中作者说“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请结合原文分析,作者的志趣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10.甲/乙两文都采用什么手法?表达效果有何异同?(4分)6.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7.(1)坠落(2)消散(3)罢了(4)于是8.(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①谢病,还觅薜萝②。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③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亦。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选自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去月:上个月。
①还觅薜萝:寻找一种山中生长的藤本植物,这里是指准备隐居。
①葺宇:修建房子。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沉鳞.竞跃(líng)B.与.其奇者(yù)C.葺.宇其上(róng)D.偏饶.竹实(rào)2.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①晓雾将歇.( )①孤峰限.日( )A.休息B.遮挡C.消散D.限制(2)①夕日欲颓.( )①岂徒.语哉( )A.坠落B.颓废,自甘堕落C.徒弟,学徒D.白白,空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4.【甲】【乙】两文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
汉阳、五老,俱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俱庐南面之.山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览不能.兼收C.实是.欲界之仙都始知是.山之阴D.自.康乐以来则五峰排列自.掩7.文中划曲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B.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C.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D.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答谢中书书》的对比阅读

(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分)【甲】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
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鲼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奎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节选自刘基”《活水源记》)【注释】①刘基:字伯温,明朝开国元勋。
为官清明,体恤民情。
②罅(xià):裂缝。
③脊令:鸟名。
④奎上人:当时的一位僧人。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6.请用“1”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画两处)(2分)乃溢而西南流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①名.之曰活水源_▲②出之不穷._ ▲③恒.从竹中下_▲④晓雾将歇._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9.【甲】文画线句写活水源及其周围的小生物有何用意?(4分)10.同是写景,请结合【甲】【乙】选段内容,简析作者的志趣有什么不同之处。
(4分)分)。
(三)阅读名著,完成各题。
(12分)选段一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
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
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
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比较阅读练习6篇

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比较阅读练习6篇一)甲】山川之美,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高峰插入云霄,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彩缤纷,青林翠竹四季常绿。
清晨的雾气即将消散,XXX和鸟儿们开始喧闹;傍晚的夕阳渐渐西下,鱼儿开始跃出水面。
这里真是一个仙境。
自从康乐以来,再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与此相比。
XXX《答谢中书书》)乙】夜晚登上XXX,辋水在下面流淌,与月亮一同升起。
远处的山上有篝火在燃烧,明灭不定。
深巷里的狗狗发出豹子一样的嗥叫声。
村庄里有人在舂米,与敲钟声交替响起。
此时独自一人静静地坐着,仆人们也静静地站着,我多想起曾经和朋友一起赋诗、漫步在清澈的溪水边的情景。
等到春天来临,草木萌发,XXX可见,轻盈的鱼儿跃出水面,XXX在空中翱翔,青草上挂满了露珠,麦田里传来欢声笑语。
这样的场景并不遥远,如果你能和我一起来游玩,那该多好啊!如果你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也不会因为这些琐事而邀请你。
但是这其中却蕴含着深深的意境。
摘自XXX《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实是欲界之仙都。
2.(1)XXX将歇: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
(2)XXX:傍晚的夕阳渐渐西下。
3.(1)傍晚的夕阳渐渐西下,鱼儿开始跃出水面。
(2)如果你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也不会因为这些琐事而邀请你。
4.【甲】文中的“猿鸟乱鸣”是描述动物的声音,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是描述狗的声音。
两种声音描写的对象不同,表现的情感也不同。
5.【甲】和【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美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二)甲】山川之美,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高峰插入云霄,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彩缤纷,青林翠竹四季常绿。
清晨的雾气即将消散,XXX和鸟儿们开始喧闹;傍晚的夕阳渐渐西下,鱼儿开始跃出水面。
这里真是一个仙境。
自从康乐以来,再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与此相比。
XXX《答谢中书书》)乙】在西山游玩了八天之后,我在XXX往西北走了两百步,发现了钴鉧潭。
在潭的西侧二十五步处,有一种捕鱼的设施叫做鱼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16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5.解释加点词。
(4分)
(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
(3)与其奇者()(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分)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3分)
7.回答问题。
(6分)
①《答谢中书书》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
(2分)
②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分)
答谢中书书课内外比较阅读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7—9题(12分)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tiá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gāo),麦陇朝雊(gò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节选)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负势竞上()(2)鸢飞戾天者()
(3)白鸥矫翼()(4)倘能从我游乎()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然是中有深趣矣!
9. 同为书信,【甲】【乙】两文写作目的有何不同?(4分)
《答谢中书书》与《小石潭记》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可知其源
B、自康乐以来以其境过清
C、夕日欲颓日光下澈
D、清流见底以其境过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都突出了水的共同特点:。
但各采用的描写角度不同,甲文
是描写,乙文是描写。
4、仔细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两文描写景物的空间顺序不同,甲文是由到,乙文是从到。
②从人的感官来看,甲乙两文所描写的景物给人的感受不同,甲文给人的感受是,乙文给人的感受
是。
5、下面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醉翁亭记》《答谢中书书》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
2.在描写景物方面,两文都充分调动感官,将景物写得有声有色。
请举例加以说明。
3.两文都写到作者与山、水等自然景物的融合,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试结合下面句子作一下分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醉能同其乐
答案: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16分)
5.(4分)(1)交相辉映(2)四季(3)参与,这里指欣赏(4)向西北,朝西北
6.(6分)
(1)(3分)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2)(3分)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
7.(6分)(1)异奇状(2)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
三、7.(1)凭借(仗恃,依靠,依仗)(2)至(到)(3)举起(抬起,展开)(4)跟随(随从,跟着,随着)
8.(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2)但是这其中(游览观赏之中)有很深的意趣啊。
9.甲段借景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和自己不热衷功名利禄的心志;乙段邀请裴迪共赏山中美景,委婉希望他不要热衷功名利禄。
四、1、C 2、①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②(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清澈(或:清)正面(或:直接)侧面(或:间接)
4、①高低近远②美丽而愉悦幽静而凄清(或: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5、①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流露出作者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的情。
②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五.1.(1)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译: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欢乐,但是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2.示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充分将视觉与听觉结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
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调动嗅觉、视觉、触觉等,将四季的景物的各自特征很好的体现出来,这样更好地体现出作者娱情山水的情怀。
3.(1示例: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示例:作者娱情山水,但让他陶醉的是与滁洲的老百姓一起出游,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