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历年中考及比较阅读附答案
2024年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5.两文都以写景为主,也有抒情的点睛之笔。摘出两文中的抒情句子。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独一无二 ②超过,比……更快 ③奔驰的马
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四时俱备 前人之述备矣 B.遂葺宇其上 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仆去月谢病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邑人奇之
1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分)
(吴均《与朱元思书》)
〖注释①缥碧(piǎobì):青白色。 ②轩邈(xuāunmiǎo):争高争远。 ③泠泠(línglíng):形容水声的清越。 ④嘤嘤(yīngyīng):鸟鸣声。 ⑤鸢(yuān):一种猛禽 ⑥戾(lì):至、达到。 ⑦经纶(jīnglún):筹划、治理。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天镜园》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天镜园》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中人日:“捞笋”!鼓枻⑧飞去。
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天镜园》)【注】①浴凫堂:天镜园中的一个堂名。
②樾yuè:树荫。
③兰荡:湖名。
④明瑟:明镜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
⑥轻舠dāo:小船。
⑦牙人:商人。
⑧枻yì:船桨。
17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四时俱.备字俱.碧鲜B.破塘笋必.道此必.有我师焉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余读书其.中D.山川之.美园丁划小舟拾之.174.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划一处。
牙人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175.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写景,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特征,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
B.【甲】文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表达情感。
【乙】则先写景,再描写商人卖笋、仆人捞笋的场面,富有生活情趣。
C.【甲】【乙】两文分别用“清流见底”“水木明瑟”。
突出水的清澈明净。
D.【甲】【乙】两文都选择代表性的景物入文,都从远近、高低、动静、色彩搭配入手,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器官进行描绘。
176.把选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177.【甲】文表达了陶弘景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乙】文中同样表达张岱这一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8.人们评价张岱的散文“笔墨淡,情却浓”,那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推荐的《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共含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13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10、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实是/欲界之仙都B. 蝉/则千转不穷C.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D. 水/皆缥碧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B.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跑)C.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D.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通“返”)12、甲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乙文中总领下文写景的句子是“ ”。
(2分)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14、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的热爱之情。
但两文的思想格调不尽一样,甲文全篇充满乐观情趣,而乙文则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从文中“ ”即可看出。
(3分)[参考答案]10、(2分)C11、(2分)B12、(2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13、(4分)(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列各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③怀民亦未寝()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②相与步于中庭。
(3)①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
②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 ______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_____”的语句中。
课外拓展阅读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
幼有异操,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
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
”及长,身长七尺四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
读书万余卷。
善琴棋,工草隶。
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①奉朝请。
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朝仪故事,多取决焉。
永明十年,上表辞禄,诏许之,赐以束帛。
及发,公卿于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填咽②,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于是止③于句容之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
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曾国藩家书》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曾国藩家书》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
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
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
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
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②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③,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
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
(选自《曾国藩家书》)注:①嚣嚣:喧哗,吵闹。
这里指沸沸扬扬。
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
③不售:不中。
35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B.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C.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D.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357.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四时俱.备俱②夕日欲颓.颓③幸甚幸.甚幸④恐.因愤激之久恐35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359.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
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析。
【答案】356.B 357.(1)全,都(2)坠落(3)荣幸(4)担忧,恐怕358.(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希望你们(诸弟)一定要仔细思考我说的话并深刻反省自己呀!359.甲文侧重描绘山川的自然之美,以此表明自己娱情山水的志趣。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①谢病,还觅薜萝②。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③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亦。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选自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去月:上个月。
①还觅薜萝:寻找一种山中生长的藤本植物,这里是指准备隐居。
①葺宇:修建房子。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沉鳞.竞跃(líng)B.与.其奇者(yù)C.葺.宇其上(róng)D.偏饶.竹实(rào)2.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①晓雾将歇.( )①孤峰限.日( )A.休息B.遮挡C.消散D.限制(2)①夕日欲颓.( )①岂徒.语哉( )A.坠落B.颓废,自甘堕落C.徒弟,学徒D.白白,空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4.【甲】【乙】两文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
汉阳、五老,俱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俱庐南面之.山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览不能.兼收C.实是.欲界之仙都始知是.山之阴D.自.康乐以来则五峰排列自.掩7.文中划曲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B.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C.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D.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4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C.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浅白色。
D.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筹划,治理。
149.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A.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B.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像凶猛高飞的老鹰一样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
D.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随行没有带任何一件东西。
150.选出对两篇古文赏析有误的一项()A.甲文首句点题,表明作者是把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也表达了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愿望;乙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B.甲文语言清新精炼,以散句为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而乙文虽然也运用了骈文,但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句,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
C.甲乙两文都紧紧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通过不同的视角,动静结合,多感官调用,写出山的高峻,水的清澈,表现出山川之美,传达了生命的强烈气息。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与施从事书》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与施从事书》文言文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乙】故鄣①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②,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
秋露为霜,春罗③被径。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④。
(《与施从事书》吴均)【注释】①故鄣:古县名,在今浙江安吉县西北。
②干天:直插云霄。
③罗:一种地衣类植物。
④散赏:散心,欣赏。
32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古来共谈..( )(2)沉鳞..竞跃( )(3)春罗被.径( )(4)风雨如晦.( )323.翻译文中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归飞之鸟,千翼竞来324.甲文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细细品读,你觉得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吗?325.陶弘景和吴均都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这两封书信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
请从艺术手法方面,选一个共同点,简要分析。
【答案】322.共同谈赏的指水中潜游的鱼覆盖(同“披”)昏暗、不明323.(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
(2)还巢的鸟儿,千翼相连,竞相飞来324.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写出其中一点即可)325.示例一:艺术手法方面,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夸张手法,如《答谢中书书》中“高峰入云”,《与施从事书》中“绝壁干天”,都写出了山之高峻。
示例二:两文都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
甲文描写自然美景,表现了自己欣赏美景的愉悦与自得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⒈解释⑴五色交辉
..竞跃()..()⑵晓雾将歇.()⑶夕日欲颓.()⑷沉鳞
⒉翻译句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5.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6.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8、“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⑴交相辉映⑵消散⑶坠落⑷潜游在水中的鱼
2.⑴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⑵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5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⒈解释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⑶怀民亦未寝.( )⑷相与
..步于中庭(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参考答案:(一)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月色,月光竹柏影比喻
4.复杂细微情感
9.解释①晓雾将歇. ( )②月色入户.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9.①消散②门③院子④只是10. B
11. 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2.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②闲仙
9.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1.翻译(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2.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
(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4分)
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1)消散(2)参与,这里指欣赏(3)睡觉(4)只是
11.(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12.(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热爱自然,沉醉山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三峡》、《答谢中书书》
11.解释(1)或.王命急宣(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哀转久绝.(4)四时.俱备
1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2分) 1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分)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参考答案:11.(1)或:有时。
(2)奔:飞奔的马。
(3)绝:消失。
(4)俱:全,都。
1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实是欲界之仙都
1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14·(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四、
(甲)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
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
蝉噪鹤鸣,水声响猿猴啼。
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我既然一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
幸而此地多菊花,旁边又有很多竹实。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哪里是随便说说呀!
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分)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
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
参考答案2、见译文
3、运用多角度描写,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
抓住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
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
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