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 含答案
14《答谢中书书》(解析版)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真题汇编

14《答谢中书书》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对比阅读(2020·江苏吴江·八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颁,沉鳞竟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邀,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婴婴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叫无绝。
鸢飞庆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①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日“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②,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③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故即其事之所以然气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去。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选自曾巩《醒心亭④记》)[注]①作州:任知州。
②滋:生。
③洒然:不拘束的样子。
④醒心亭:古亭名,在滁州西南丰乐亭东山上,欧阳修所建。
1.下面哪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A.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猿则百叫无绝.(《三峡》)B.负势竞上.(《与朱元思书》) 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C.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D.山川之.美(《答谢中书书》) 使巩记之.(《醒心亭记》)2.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甲]文“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游庐山日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
汉阳、五老,俱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
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
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
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
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视野甚宽。
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
峰峰各奇不稍让,真雄旷之极观也!(节选自徐霞客《游庐山日记》)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山川之美俱庐南面之山天之骄子不毛之地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览不能兼收嫉贤妒能难能可贵C.实是欲界之仙都始知是山之阴实事求是物是人非D.自康乐以来则五峰排列自掩泰然自若妄自菲薄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杂乱的鸣叫声。
理解:此句描写动景,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突出了猿、鸟鸣叫声的不和谐。
【乙】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
翻译:从汉阳开始计算路程,将近三十里。
理解:写出了到达五老峰路途遥远,无近路可抄,为下文描写五老峰做铺垫。
3.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山。
甲文中陶弘景通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等语句突出了山①特点;而乙文中徐霞客则通过“凭空下坠者万仞”“两旁无底”等语句突出了山②特点。
甲乙两文分别用“③”和“④”表达了作者对所写景物的赞美之情。
(4分)答案:1.A2.【乙】3.①美②险③实是欲界之仙都④真雄旷之极观也”附【乙】文翻译下山走了二里路,沿着旧路,向五老峰前进。
汉阳峰、五老峰,都是庐山南面的山,有如两支角相对,而犁头尖则介于两者中间,退到后面,所以两座山峰相望很近。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及答案2020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2020中考试题汇编(一)背诵默写1《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语句是:。
(2020泰安中考模拟)2《答谢中书书》中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2020盘锦中考)3 《答谢中书书》中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2020玉门中考)4 《答谢中书书》中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2020鞍山中考)(二)解释词语、翻译句子与简答题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2020泰安中考模拟)(1)山川之.美 (2)五色交辉. (3)四时俱.备 (4)夕日欲.颓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2020赤峰中考)(1)答谢中书书.(2)晓雾将歇.(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2020玉门中考模拟)(1)四时.俱备(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翻译句子(6分)(2020泰安中考模拟)(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实是欲界之仙都5文中“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2020玉门中考模拟)6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中加点的字(4分)(2020鞍山中考)(三)阅读选择题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时俱.备(俱:都)B.晓雾将歇.(歇:停止)C.沉鳞.竞跃(鳞:鱼)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领悟)2.下列句中加点字或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晓.雾将歇(晓:早晨)B沉鳞竞跃..(竞跃:竞相跳跃)C.夕日欲颓.(颓:坠落)D.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实际)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才美不外见.( 《马说》)B.晓.雾将歇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C.实是.欲界之仙都是.亦不可以己乎( 《鱼我所欲也》)D.自.康乐以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爱莲说》)4下面句中加点字的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B.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C.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记》)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5下列各项是对字词的理解,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与“实是欲界之仙都”中的“之”字用法完全一样。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6篇《答谢中书书》作业(含答案)

第6篇答谢中书书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①物态:景物,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四时..俱备四时:(2)沉鳞..竞跃沉鳞:(3)实.是欲界之仙都实:(4)纵使..晴明无雨色纵使: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答谢中书书》中,描绘山高水清的句子是: 。
《山行留客》中,对春山美景进行整体描绘的句子是: 。
(2分)4.面对山川美景,陶弘景发出“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叹,张旭则是极力“留”客于春山之中,试比较两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6分)二、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5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二十三日,始过江山①之青湖。
山渐合,东支多危峰峭嶂,西伏不起。
悬望东支尽处,其南一峰特耸,摩云插天,势欲飞动。
问之,即江郎山也。
望而趋,二十里,过石门街。
渐趋渐近,忽裂而为二,转而为三;迫②之,则又上锐下敛,若断而复连者,移步换形,与云同幻矣!(节选自徐霞客《游九鲤湖日记》) 【注】①江山:地名,江山县。
②迫:靠近。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五色交辉..交辉:(2)四时俱.备俱:(3)晓雾将歇.歇:(4)势欲.飞动欲:(5)若断而复.连者复: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谢中书书》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答谢中书书》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2015 ?德州中考 ) 阅读下边二篇文言文,达成后边的题目。
[ 甲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顶峰入云,清亮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斜阳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酬谢中书书》[ 乙 ] 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联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12. 下边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C)A. 上使外将兵B.其一犬坐于前C. 腰白玉之环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3.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D)A.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与月上下。
C. ①复与疏钟相间。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①倘能从我游乎?②请从吏夜归。
1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斜阳欲颓,沉鳞竞跃。
斜阳要落山了,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假如你不是这样本性清爽文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15.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描绘,其作用有何不同?示例:“猿鸟乱鸣”使风景灵巧,充满活力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烘托了冬夜的空阔沉寂。
16.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梦想?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1 / 1。
专题18《答谢中书书》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2023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答谢中书书》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解析版)【2022·山西吕梁·一模】山川草木皆含情,沧海桑田尽动人。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1.学习古汉语时,读准字音,有助于理解文意。
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白头搔.更短(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国破.山河在 乘风破.浪B .浑欲不胜.簪 引人入胜.C .五色交辉. 灯火辉.煌D .清流.见底 流.光溢彩3.正确翻译下面的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翻译:______,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______,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______。
4.古人常常借自然景物抒写不同的人生感慨、情感操守。
请结合选文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答案】1.(1)sāo (2)yù2.C3.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4.爱国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少娱情山水的愉悦【解析】1.本题考查加点字注音。
(1)白头搔更短:读音为,bái tóu sāo gèng duǎn;句意为,白发越搔越短。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读音为,wèi fù yǒu nénɡyù qí qí zhě;句意为,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山水妙处的人了。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
A.陷落/冲开;B.经受/胜景、佳境;C.闪耀的光/闪耀的光;D.流水/像水那样流动不定;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重点词语:(1)晓雾,清晨的薄雾;歇,消散;(2)欲,想要;颓,坠落;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①《春望》中首句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①谢病,还觅薜萝②。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③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亦。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选自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去月:上个月。
①还觅薜萝:寻找一种山中生长的藤本植物,这里是指准备隐居。
①葺宇:修建房子。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沉鳞.竞跃(líng)B.与.其奇者(yù)C.葺.宇其上(róng)D.偏饶.竹实(rào)2.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①晓雾将歇.( )①孤峰限.日( )A.休息B.遮挡C.消散D.限制(2)①夕日欲颓.( )①岂徒.语哉( )A.坠落B.颓废,自甘堕落C.徒弟,学徒D.白白,空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4.【甲】【乙】两文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
汉阳、五老,俱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俱庐南面之.山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览不能.兼收C.实是.欲界之仙都始知是.山之阴D.自.康乐以来则五峰排列自.掩7.文中划曲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B.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C.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D.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与施从事书》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与施从事书》文言文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乙】故鄣①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②,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
秋露为霜,春罗③被径。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④。
(《与施从事书》吴均)【注释】①故鄣:古县名,在今浙江安吉县西北。
②干天:直插云霄。
③罗:一种地衣类植物。
④散赏:散心,欣赏。
32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古来共谈..( )(2)沉鳞..竞跃( )(3)春罗被.径( )(4)风雨如晦.( )323.翻译文中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归飞之鸟,千翼竞来324.甲文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细细品读,你觉得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吗?325.陶弘景和吴均都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这两封书信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
请从艺术手法方面,选一个共同点,简要分析。
【答案】322.共同谈赏的指水中潜游的鱼覆盖(同“披”)昏暗、不明323.(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
(2)还巢的鸟儿,千翼相连,竞相飞来324.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写出其中一点即可)325.示例一:艺术手法方面,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夸张手法,如《答谢中书书》中“高峰入云”,《与施从事书》中“绝壁干天”,都写出了山之高峻。
示例二:两文都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
甲文描写自然美景,表现了自己欣赏美景的愉悦与自得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集锦
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⑵晓雾将歇.()⑶夕日欲颓.
()⑷沉鳞
..竞跃()
⒉翻译句
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5.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6.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8、“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
..步于中庭(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二、参考答案:
1.信给谢中书的信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三、1.⑴交相辉映⑵消散⑶坠落⑷潜游在水中的鱼
2.⑴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⑵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5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参考答案:
(一)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2.月色,月光? 竹柏影? 比喻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
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12.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
②闲仙 (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