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公开课)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答谢中书书》全文。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了解作者谢灵运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意。
学会通过文言文翻译,理解古文表达的精妙。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之美,提升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提升个人的人生境界。
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答谢中书书》全文的学习与理解。
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分析和掌握。
谢灵运的背景及其文学成就的了解。
2.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的理解。
文中山水意境的深入体会。
作者情感态度的准确把握。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文句为例,讲解文言文的特点。
运用比较法,将《答谢中书书》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突出其特色。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本内容和相关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提供相关资料,如谢灵运的生平介绍、古代山水诗选读等,供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谢灵运的背景和文学成就,引起学生对《答谢中书书》的兴趣。
提问:你们对山水诗有什么印象?谢灵运的诗歌有何特点?4.2 文本学习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逐句讲解,分析重点词语和句式。
讨论文中的意象和哲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3 案例分析以具体文句为例,讲解文言文的特点,如省略句、倒装句等。
分析文中山水意境的描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对《答谢中书书》进行深入研究。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背诵《答谢中书书》全文。
5.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5.3 收集有关谢灵运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其文学风格。
2024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案完整版

完整版contents •课程介绍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参与与互动•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资源与支持目录01课程介绍与目标1 2 3通过《答谢中书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书信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欣赏《答谢中书书》优美的文辞和深邃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文学素养课程背景与目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讲解、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知识与技能掌握《答谢中书书》的作者、背景、内容及艺术特色等相关知识;能够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及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分析与选用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古代书信,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被选为公开课教案,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教材选用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作为主要教材,同时结合其他版本的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
在选择教材时,注重其权威性、科学性和适用性,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02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安排简要介绍《答谢中书》的作者、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
深入解读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魅力。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山水之美、隐逸之趣等。
分析文章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课文背景介绍文本解读与赏析主题思想探讨艺术手法分析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方法与手段01020304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

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谢中书及其作品《答谢中书书》的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谢中书书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1.3 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答谢中书书》。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答谢中书书》的文体特点,如书信格式、修辞手法等。
2.2 学生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3 分析谢中书书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探讨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第三章:词汇学习3.1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和巩固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2 学生进行词汇练习,巩固学习效果。
3.3 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和知识面。
第四章:朗读与背诵4.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4.2 学生进行分组朗读和背诵,互相交流和评价。
4.3 教师选取优秀的朗读和背诵进行展示和表扬。
第五章:写作练习5.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封回信给谢中书。
5.2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5.3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互相交流和评价。
第六章:文本比较6.1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答谢中书书》与其他古代书信文学的不同之处。
6.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不同之处,并展示给全班。
第七章:文化背景7.1 教师介绍古代书信文化的相关知识,如书信的格式、礼仪等。
7.2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了解古代书信文化的重要性。
7.3 教师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古代书信的交流场景,增强文化体验。
第八章:创意表达8.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答谢中书书》中的情感和主题运用到现代书信中。
8.2 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尝试将古文转化为现代书信,并展示给同学。
8.3 教师评价学生的创意表达,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九章:综合讨论9.1 教师引导学生综合讨论《答谢中书书》的学习体会和文化价值。
9.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对古代书信文化的看法。
部编版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公开课PPT课件

窗外,冬日渐至,此时的校园也有一番别样的景
致。让我们拿起笔,记录下校园一景,书写心中流淌 而过的美景。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文章写了哪几幅画面?
结合句子,感受画面的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
文章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呢?
谢灵运 (南北朝时期诗人、山水诗奠基者)
原名公义,字灵运,南北朝时期诗人、文学 家、旅行家。
谢灵运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 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开创了中 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他还兼通史学,擅 书法,曾翻译外来佛经,并奉诏撰《晋书》。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ppt课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课文翻译(一)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在阳光下)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 536),字通明,丹阳 秣陵(今江苏南京) 人。南朝齐、梁时期 思想家、医学家。隐 居茅山。梁武帝遇有 国家大事,常去山中 征询他的意见,时人 称为“山中宰相”。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导入新课
❖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 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 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 美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 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

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答谢中书书》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1.2 教学内容课文阅读与解析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介绍1.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简单介绍作者谢灵运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表达的情感,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理解并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
2.2 教学内容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析课文的文学价值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结构等,帮助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欣赏并感受课文的魅力。
第三章:情感体验3.1 教学目标理解并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
3.2 教学内容课文情感体验课文启示与人生境界的提升3.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体验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联系自身实际,提升人生境界。
3.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情感氛围。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联系自身实际,分享提升人生境界的感悟。
第四章: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元素,进行创意表达。
4.2 教学内容创新思维训练创意表达实践4.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激发创新思维。
给予学生实践机会,指导学生进行创意表达。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激发创新思维。
给予学生实践机会,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元素进行创意表达。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优秀课件

我感受到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 之情和能与古今知音共赏山水美景的得 意之感。
扫除字词障碍,读通读顺。
xiē tuí 歇颓
lín 沉鳞
yù 能与
其奇者
第二遍,读出停顿和断句,初步领悟文体特征。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 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 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 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孔子曾经说过:“仁 者乐山,智者乐水。”自 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 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 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 水的优美诗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自由诵读课文三遍。第一遍,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_…_!_…_
• 用叹号。表现出作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 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 用省略号。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以及 对世人热衷于功名利禄、无暇欣赏山水美 景的惋惜之情。
结合以下材料,说一说:从文章中, 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1.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 齐梁时思想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 军,后隐居茅山。入梁,武帝礼聘 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 “山中宰相”。
第三遍,声情并茂地读,感受个中情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教研公开课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研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答谢中书书》,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2. 学习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答谢中书书》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习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把握作者的写作技巧。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文中的重点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谢灵运的背景和《答谢中书书》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勾画出文中的重点字词。
3. 讲解分析: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中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翻译并背诵文中重点句子。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答谢中书书》内容的掌握程度,包括作者背景、诗意、情感等。
2. 评价学生对文中的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包括字词含义、用法等。
3.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思考深度等。
4. 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翻译准确性、背诵熟练度等。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答谢中书书》的文本,确保文本准确无误。
2. 准备文中的重点字词的解释和例句,方便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3.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思考。
4. 准备课后作业的翻译和背诵要求,确保作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谢灵运的其他诗作,加深对作者风格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探讨其他古代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比较不同作者的写作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
作者简介 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 时期的思想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 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山水小品名作 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 篇短文写自然景物, 篇短文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 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 1、一句一景,一景一意 、一句一景, • 2、从不同的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 、 • 3、时间上:早晚结合: 、时间上:早晚结合: • 4、描写方法上: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 、描写方法上:动静结合(形体、 面)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古来共谈
美
2、山川之美,美在何处啊? 、山川之美,美在何处啊?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仰视 俯视 平视
美
青林翠竹
四 季 常 景 朝 夕 变 景
晓雾将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静
动
• 一、文中有 山 山水相映之美。 有水 : 山水相映之美。 五色交辉, • 二、 青 林 翠 竹,两岸石壁 两岸石壁 :色彩配合之美 常景,而四时的常景之中, 三、前文写了 四时 常景,而四时的常景之中, 又不同: 每天 早晚 又不同:早晚变化之美 四、高峰为 静 ,流水为 动 ,林青竹翠为 静 晓雾将歇、 五色交辉为 动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为 静 ,猿鸟乱鸣为 动 :动静相衬之美
自由朗诵(注意字音,停顿, 自由朗诵 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 ) 示范朗诵(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 ) 示范朗诵 注意字音,停顿, 情感朗诵(有情感,有节奏的朗诵) 情感朗诵 有情感, 男女交替朗诵( 男女交替朗诵(声音要洪亮)
• 提示: 提示: • 1、找出文中重点词语(我 、找出文中重点词语( 提醒同学们: 提醒同学们: 是重点字 词,意思是 ) •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 • 3.合作成果展示,教师指导 合作成果展示, 合作成果展示 纠正。 纠正。
再 参与, 参与,这里 指欣赏 消散
山川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的美丽,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 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 流明澈见底。 流明澈见底。
两岸石壁,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 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 交相辉映。
同学们,再见☺ 同学们,再见☺
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分 A、四时俱备 备 B、沉鳞竞跃 鳞 C、有时见日 见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备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鳞 胡不见我于王 见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
D、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 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 是缺少发现。
语文
八年级
上册
语文
八年级
上册
语文
八年级
上册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授课人: 授课人:段明海
•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理解及背诵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课文。 课文。 •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 赏析景物描写, 感情。 感情。 • 3 、学会感知山川之美。 学会感知山川之美。
题解
“谢中书” “中书”是一个官职,“谢中 谢中书” 中书”是一个官职, 指的是谢徵。 题目最后一个“ 书”指的是谢徵。 ,题目最后一个“书” 的意思是书信 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 的意思是书信、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 或曰“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 多记事陈情。
思想探究: 思想探究: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以来 隐含着什么感情? 隐含着什么感情?
自谢灵运以来, 自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丽 景色的了, 景色的了,但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妙 带有自豪之感 自豪之感, 处,带有自豪之感,也有与谢灵运比肩之 意。
青林翠竹,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 四季长存。 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 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 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 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 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 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 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 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 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 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 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 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为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康乐以来,为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谢灵运之后, 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 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1.小组合作,讨论并完成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并完成问题。 小组合作 2.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纠正。 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纠正。 小组派代表发言 3.在理解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尝试背 在理解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在理解课文 诵课文。 诵课文。
结合注释 解释划线 划线词句的含义 解释划线词句的含义
鱼 争着
赞叹
坠落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之仙都。 康乐以来 以来,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有能与其奇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背诵接龙
1、各小组推荐一人,一人背两句。 、各小组推荐一人,一人背两句。 2、背诵要流利,声音要洪亮。 、背诵要流利,声音要洪亮。
(中考链接) 中考链接)
• 1.“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古来共谈”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 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 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括) • 2、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 景的得意之感 3.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 • ⑴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⑵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