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案

合集下载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识别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古今异义词和复杂句式,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美景?”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幅自然美景。
《答谢中书书》教案
一、教学内容
《答谢中书书》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理解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和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生字词,如“悬”、“壁”、“漱”等,并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4.了解作者陶弘景的生平事迹,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修辞手法的深层理解:学生可能能够识别修辞手法,但对其深层作用和效果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对偶的平衡美、排比的强烈感染力等,需要教师引导分析。
-作者情感的深入体会: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作者对自然和友情的情感表达,教师需要通过课文内容的深入解读,帮助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通过实物、图片、例句等形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文言文词语;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修辞手法;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手段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这些方式,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有效突破学习难点。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答谢中书书》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策略,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魅力和作者的情怀。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b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5分钟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

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

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

(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答谢中中书教案

答谢中中书教案

答谢中中书教案【篇一: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绝对优秀教学设计】《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建安中学赵彩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过程与方法感知课文内容,赏析景物,分析思想感情态度与情感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重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难点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方法图片展示法、讨论归纳法、举例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导入、解题与背景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

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展示课件。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好读书,喜道术。

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

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看课件,听讲解,做笔记1、从学过的课文导入,形成比较。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答谢中书书》作为书信残篇,既无开头称呼,又无结尾落款,仅有一段写景文字和作者寥寥几语的感叹,给学生对为何无“能与其奇者”的解读留有了充足的空间。

店铺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导入(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

“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

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

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

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一)初读1. 听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 与yù ,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

两遍。

(二)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精选5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精选5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1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2、几个重点词语: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3、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答谢中书书》。

详细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与谢安、中书令褚遂良之间的交往故事。

通过王羲之给谢中书回信的过程,展现了王羲之高尚的品质和博大的胸怀。

文章以书信的形式展开,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王羲之、谢安、褚遂良三位人物的形象特点。

2. 能够领会文章所传达的真诚、善良、宽容的美好品质。

3. 能够默写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书信格式、古代文化常识以及词语的含义。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所传达的美好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互动话题引入,询问学生是否曾经给朋友或家人写过信,写信时的心情和感受。

通过回忆和分享,激发学生对书信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词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书信格式、古代文化常识以及词语的含义。

重点分析王羲之、谢安、褚遂良三位人物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传达的美好品质。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或段落,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交流和思考。

六、板书设计板书《答谢中书书》板书内容:1. 书信格式2. 古代文化常识3. 人物形象分析4. 美好品质体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描述王羲之、谢安、褚遂良三位人物的形象特点。

答案:王羲之:才华横溢、品德高尚、宽容大度;谢安:聪明睿智、善于辞令、真诚善良;褚遂良:忠诚正直、勤政爱民、谦逊有礼。

2.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谈谈你对真诚、善良、宽容的理解和体会。

答谢中书书的教案

答谢中书书的教案

答谢中书书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短文的及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以至背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丽意境,体会的思想感情。

2.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写景的奇妙。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语设计: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喜爱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山水美丽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日,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淌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2)、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要求大家通过研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漂亮风光,理解所表达的情感,并能够娴熟的背诵课文。

3)、解题,介绍及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最终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爽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乱,冲突锋利,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经常描山绘水。

说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劝慰。

本文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机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 歇(xiē) 鳞(ln) 与(y)(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b.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

(教师做适当点评)五、小组活动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然后提问⑴重点字词:四时(四季);歇(消散);鳞(鱼);自(从);复(再);与(参加,这里是观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课堂教学实录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师: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

(出示风景图),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生:山,水,树……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生1:翠绿的树,清澈的水。

生2:树很绿,水很清,很有大自然的气息。

生3:水清澈如镜。

师:说得好,老师觉得如果能多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描绘得更具体些,那就更好了。

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生:“奔流到海不复回”师: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生:“青山郭外斜”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生:“中书”是一个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

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哦,这位同学认为最后一个“书”是指信,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他当时写作的背景,看看这位同学的解释对不对。

(出示课件)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师生互动,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师:刚才我们说,这篇文章被称为:“清丽的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到底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一首什么样的诗呢?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了解文章的内容了。

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试读这篇短文,一边读一边找出你觉得难读或者不会读的字词。

(生:朗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哪个字读不好啊?生:“颓”、“与”师:那么,下面老师来为大家范读一次,大家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注意听短文里字词的正确发音,其次是要注意听老师在朗读时的节奏是怎么把握的,好吗?生:好。

师:(配乐范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听清楚了吗?生:听清楚了。

师:怎样来停顿?生:四字句每两个字中间稍作停顿。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和停顿。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好。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来比一比,看看他们谁读得更准、节奏把握得更准确,好不好?师:评评他读得怎么样?三、再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一)理解课文内容师:同学们读了几次课文了,那对课文的内容你理解多少呢?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然后来提问。

生:(自由朗读)师:哪位同学有问题想要提出来?生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师:这位同学不懂这句话的意思,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她解答这个问题?生2: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还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

师:那你觉得这个“复”字是什么意呢?生2:“再”师:那这句话应该是什么意思会更准确一些?生2: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

师:说得真好。

师:(转问提问的学生)这位同学的回答帮你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生1:解决了。

师:真是谢谢这位乐于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同学。

其它同学还有疑问吗?勇敢地提出来。

生3:“沉鳞竞跃”什么是“沉鳞”?师:这位同学不明白什么是“沉鳞”,谁能来帮她解答呢?生4:“沉鳞”指的是潜游在水里的鱼。

师:那老师还是有点不明白,鱼为什么说成是“鳞”呢?生4:因为鱼身上有鱼鳞。

师:哦,那用鱼身上的鱼鳞来代指鱼,这种写法是我们学过的哪种修手法啊?生:借代。

师:说得真好。

又有一位同学的疑问得到解决了。

还有吗?师:同学们没问题了,可是老师还是有一些问题没弄明白,想请大家来帮老师解决。

我们来看一看。

1、词语积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师:上面这些加点字的意思老师都不是很明白,同学们谁能帮我解答呢?生:“歇”是消散的意思。

师:哦,那“晓雾将歇”说的就是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老师明白了,谢谢大家。

那这两个“与”字,两个“欲”字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生:“颓”是坠落的意思。

生:“沉鳞竞跃”是说潜游在水里的鱼比赛着要跳出水面。

师:哦,鱼儿在比赛,说得真形象。

生:第一个“与”字是欣赏的意思,第二个“与”字是跟、和的意思。

生:第一个“欲”字是将要的意思,第二个“欲”字指的是七情六欲。

师:哦,有个同学说“欲界”的“欲”是七情六欲,说得真好。

因为欲界指的就是人间,人间就是充满欲望的世界,所以这个“欲”指的就是欲望。

其实啊,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里它的意思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词多义现象。

师: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这么多问题,真是谢谢大家,现在老师都明白了,你们呢,都明白了吗?生:明白了。

师:既然对字词的意思能理解了,那相信大家对全篇课文内容也一定能理解了。

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篇文章,好不好?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试?生1:山川的美丽,向来是什么共同谈论的。

高高的山峰周围飘着云,水流很清,可以看见水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青翠的树木,四季都有。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有鸟在乱叫;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底的鱼比赛要跳出水面。

实在是人间的仙界,从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师:这位同学为我们很流畅地翻译了这篇短文,大家觉得他翻译得怎么样?生:好!(鼓掌)师:那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么翻译的,对照一下,看看是我们翻译得好,还是别人翻译得好。

(出示课件)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再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师:同学们觉得跟刚才那位同学相比,哪种译法更好一些?为什么?生:这种翻译更好,因为语句更流畅,也更形象。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现在,我们已经理解短文的内容了,现在我们男同学和女同学来进行朗读小竞赛,大家一边朗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语句中描写的画面,读出感情。

看看是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好不好?生:好!师:那么先请我们的女同学先来。

女生:(朗读课文)师:女同学读得很不错。

现在轮到男同学了,有没有信心读得比女生好?生:有!(朗读课文)师:是男同学读得好还是女同学读得好啊?生:男生、女生。

师:大家是各持已见,老师来说句公道话吧,男生女生平分秋色,读得都不错。

如果能够多加些想象,相信一定能读得更好。

(二)理清课文结构师:既然有说人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这幅画里画了哪些景色呢?生: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师:那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生:不是。

师:对,作者是通过精巧的布局把这些景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那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大家仔细想一想。

生1:作者是从按从早到晚这些的顺序来安排结构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从早到晚呢?生1:“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晓”和“夕”说明从早到晚。

师:很好,不过这篇文章是不是仅仅是从早到晚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时间变化呢?生:有。

还有四季之景。

师:哦,也就是说文章写了四季之景,再来写早晚之景。

那文章从一开始就马上具体地描写各种景物吗?从开始到结尾都写景,没有其它内容了吗?生:不是从开始就具体写景,而是先总写了山川之景。

生:结尾有不是写景的,“实在欲界之仙都……”是作者的感受。

师:那先总写山川之景,再具体描绘各种景色,最后抒发感慨,这样的结构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啊?生:总——分——总。

师:(小结)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四季常景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晨昏之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师: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向我们概括了山川的美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共同赞叹的,然后依次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最后自己作者也忍不住感慨,这么美好的地方真的是好比人间仙境啊。

师:同学们你们向往作者笔下这个美好的世界吗?生:向往!师:好,那么现在带着你的向往,看着屏幕,我们试着把这一幅幅画面带进我们的脑海里,试着一起来把这篇短文背下来吧。

生:(背诵短文)师:看来很多同学们都已经深深陶醉在这美好的自然景色当中了,基本上能把这篇短文背下来了,很好。

四、研读赏析,体会短文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那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师:大家说得真好。

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这里无处不在的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而作者的自豪之感也溢于言表。

师:最后,让我们深情地背诵这篇短文,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