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b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5分钟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

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

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

(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答谢中中书教案

答谢中中书教案

答谢中中书教案【篇一: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绝对优秀教学设计】《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建安中学赵彩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答谢中书书教案(多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多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3)了解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领会山水之美的真谛,提高审美情趣;(3)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培养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答谢中书书》的字词句式和语言特点;2. 理解文中描绘的山水之美和作者的情感表达;3. 掌握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2. 体会作者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技巧;3. 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2. 学生预习《答谢中书书》,了解作者背景及文本内容;3. 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和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谢灵运的生平介绍;(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山水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答谢中书书》,理解文本内容;(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赞美;(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如朗读、背诵等。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完成相关的练习题;(2)选择一篇类似的山水诗进行鉴赏,下周分享。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6教学目的: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进步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进步表达才能。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风光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打破。

一、导入〔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老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

“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方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方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

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

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议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

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一〕初读1.听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与yù,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

两遍。

〔二〕理解“顶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议论的话题。

终究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顶峰入云――沉鳞竞跃”。

全体朗读这一局部。

2.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可以同桌合作。

有疑问先做记号,待会儿提问。

3.质疑、释疑。

板书:交――交杂歇――消散竞――争〔三〕欣赏“顶峰入云――沉鳞竞跃”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1.朗读这一局部,发挥你的想象力,脑海中出现画面。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答谢中书书》作为书信残篇,既无开头称呼,又无结尾落款,仅有一段写景文字和作者寥寥几语的感叹,给学生对为何无“能与其奇者”的解读留有了充足的空间。

店铺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导入(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

“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

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

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

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一)初读1. 听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 与yù ,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

两遍。

(二)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听课教案[五篇]

答谢中书书听课教案[五篇]

答谢中书书听课教案[五篇]第一篇:答谢中书书听课教案《答谢中书书》课堂教学实录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伟壮观、清幽秀丽。

其实,中华大地,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生:“奔流到海不复回”师: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生:“青山郭外斜”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哦,这位同学认为最后一个“书”是指信,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他当时写作的背景,看看这位同学的解释对不对。

(出示课件)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师:通过对作者和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大家说,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对不对啊?生:对!师:不过,刚才那位同学说“谢中书”是一个人名,是不是完全正确呢?生:不是。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7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7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7篇一、教材把握:二、教学目标: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1、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中书”、“答谢”、“山水”、“奇景”等。

(3)了解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山水美的欣赏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欣赏古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答谢中书书》,提问:“中书”指的是谁?为什么作者要答谢他?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汇。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5.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课文中所描述的山水美景。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6.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关于山水美景的作文。

7.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古文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8. 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究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以及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答谢中书书
B、色彩配合之美(板书)。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
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
一却使人感到冷寂。

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
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C、晨昏变化之美(板书)。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
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
出水面。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
景。

D、动静相衬之美(板书)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
响,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参考答案: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5、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参考答案: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6、、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观察角度有什么变化?感官角度有什么变化?找出课本相应的句子?
参考答案:高峰…四时具备用的观测角度仰视、俯视、远眺。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用的感官角度视觉和听觉
7、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