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之美教案

合集下载

沪教版(五四学制)13山川之美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学制)13山川之美教学设计

13 山川之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学生能掌握“颓”、“与”的读音并积累“歇”、“欲”、“颓”等常用文言字词的解释;准确翻译、背诵。

2、美读课文,了解‘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学习多角度的写景方法。

3、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2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刚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常用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是学习这篇文章的基础。

只有把基础打扎实,才能让学生们对本文的情感态度把握得更准确。

因此我将本课的知识目标确定为:掌握“歇”、“欲”、“颓”等常用文言字词的解释;概括景物特点,体会文章的优美意境,了解文章大意。

文中有许多优美的景物描写,其中动静结合是主要的写作手法。

通过分析景物特点使学生了解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将本课的过程目标确定为:通过分析景物特点了解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而通过感受语言的优美进而产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是建立在把握景物特点、深刻体会文章优美意境的基础之上,这也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理解文意,体会写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自豪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寄托了无数文人的无限情思。

你能说几句描写山水的诗句吗?活动2【讲授】听读感知1、范读,引领学生走进多媒体配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

2、指点朗读节奏。

3、互动掌握文言实词的意思。

4、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活动3【活动】美读理解1、全文共计68个字,主要写的是什么?2、文中描画了哪些景物?从哪些角度写的?3、你觉得“美”在哪?句式:我从句中,读出了之美。

活动4【练习】品读拓展1、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此美景,传递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补充背景)2、选择文中美景,写导游词,介绍一处风光。

(范例)活动5【作业】总结与作业1、总结文章的内容、写作手法、情感。

山川之美教案

山川之美教案

一三山川之美教学目标:1、感受古人眼中的江南山川之奇美,体会作者从多角度观察体验自然的魅力。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赏图片,听故事,了解作者。

在中国古代南朝时候,有一位博学多才的隐士,叫陶弘景,隐居南京边上的居曲山中,当时的皇帝都经常去向他请教学问,于是他被称为“山中宰相”。

有一次,当时的皇帝下诏问陶弘景所隐居的“居曲山”中,都有些什么,令他如此留恋,多次下诏征聘,他都不肯出山。

陶弘景于是写了一首小诗《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幻灯片展示,欣赏山水美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全诗短短20个字,充分说明其所爱的生活与世俗不同,表达了诗人不为功名富贵所打动,甘于淡泊,寄情山水的情怀。

《南史》中传说他“性爱山水”。

(PPT陶弘景像)(二)讲解课题,概述内容今天我们要读一篇陶弘景的山水短文,这是他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所以原题为《答谢中书书》(PPT课题),我们可以读一下P54注释1。

因为这段只有68个字的小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山水之奇丽秀美,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所以编写教材的老师,就用这段文章的开头一句,把课题定为“山川之美”。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

(板书课题山川之美)(2’30”)二、讲读品味(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在预习的基础上,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2、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2分钟时间,读的时候,(4’)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6’)3、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猿(yuán)颓(tuí)与(yù)(板书正音)(8’ )4、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邵东县四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寄情山水 第13课《山川之美》教案2 沪教版五四制六年级语文上册

邵东县四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寄情山水 第13课《山川之美》教案2 沪教版五四制六年级语文上册
(父亲知道了真相,心中充满了愧疚,也充满了对儿子无尽的爱。)
四、总结,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
叙利奥为了帮助父亲维持家中的生活,减轻父亲的重荷,默默帮助父亲工作,虽被误解仍坚持着,表达了他对父亲、对家人深沉的爱。同样,父亲对这个家、对儿子也是十分挚爱,宁可自己受累,也不愿意耽误儿子的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父子间那份真挚的爱.
教学难点:对“无复有能与其奇者”的理解。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这些都是我们很熟悉的文人写的脍炙人口的诗篇,而今天,我们接触的这位文人切实我们很少听说的,他是谁呢?
生:未复有/与其/奇者
【请几个学生读一读这句话】
师: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再有能够和我一样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了.
师:这奇丽景色是什么景色?
生:高峰如云,清流见底.
师:为什么这两个放在一起?
生:一高一低,观察顺序由上到下。
师:还有什么景色?
生: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师:交辉怎么解释?
生:交相辉映
生: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教法
朗读-质疑-探究—感悟
学法
质疑、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齐读课题,质疑、解疑。
什么是抄写员?本文说的小抄写员是谁?

山川之美教案设计及练习

山川之美教案设计及练习

山川之美陶弘景一般常态教学目标:通过散读、范读、个别读、集体读、默读、男女生读、配画面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了解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特征,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自豪之感。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1、准确掌握“颓”、“歇”、“与”等词的解释;“欲”的一词多义现象。

2、了解本文“总-分-总”的写作结构特点及以动衬静的写作特点。

口语交际训练目标: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阅读需突破的核心问题:1、既然有说人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这幅画里画了哪些景色呢?2、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写作训练借鉴目标: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描绘扩展文中的景色(可任取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扩展),写一写,读一读。

教学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自豪之感。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学业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注视我们教室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

天的晴朗,树的葱笼,桂花的飘香,……让你心旷神怡。

现在啊,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大家说说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PPT出示风景图)学生发言:山,水,树……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翠绿的树,清澈的水,……)师:说得好。

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又比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的作品,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山川之美》。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山川之美12 与朱元思书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山川之美12 与朱元思书

12*与朱元思书设计说明这篇小品文是作者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信的一部分,它以清丽的文辞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奇山异水,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课文骈散结合,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的突出特征。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学习此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3.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感受作者厌弃尘俗、向往自然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品味妙语佳句。

2.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吴均的《山中杂诗》《与顾章书》《与施从事书》。

2.影视作品:课文朗读音频。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有这样一条江水,有人为它作诗云:“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有人为它作画,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有人为它写文,成为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它就是位于浙江省中部的富春江。

它究竟有多美?今天我们跟着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一起游览富春江。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邈.(miǎo)泠泠..(yīng yīng)经纶.(lún) ..(líng líng) 嘤嘤窥.(kuī)谷鸢.(yuān)飞戾.(lì)天2.文学常识。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南朝梁文学家。

好学,有俊才。

他的散文以写山水景物见长,文体清拔而有古气。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吴朝请集》。

别有小说《续齐谐记》。

骈体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的一类文章。

也称“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寄情山水第13课《山川之美》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寄情山水第13课《山川之美》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

《山川之美》1教学目标1、疏通文句,巩固文言文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感受文章的清幽淡远的意境。

3、学习以动衬静、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学情分析本届学生整体学习气氛较浓,尊敬师长,勤于朗读,具有较强的学习自觉性。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对自然山水有初步的情感体验,是实施本课教学的重要条件。

从“知识与能力”的角度来说,六年级学生刚开始比较系统地接触文言文,首先应该让学生有基本的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初步具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所以我设计了“疏通文言文,巩固文言文知识”这一目标,并将其作为本节课的基础目标。

3重点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感受文章的清幽淡远的意境。

2、了解以动衬静、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1、疏通文句,巩固文言文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感受文章的清幽淡远的意境。

3、学习以动衬静、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4.1.2学时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感受文章的清幽淡远的意境。

4.1.3学时难点了解以动衬静、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导入今天上课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

(放映) 这些图片中有山有水,非常漂亮。

可惜我们上海是平原,没有这么秀美的山水景致。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活动2【活动】朗读感知朗读(1)学生自由快速朗读。

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同学们是这样读的,老师给同学们读一遍,注意老师读的节奏和声调,看和你们读的有什么区别。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山川之美》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山川之美》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

《山川之美》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作者观察体验思路的梳理和多种形式的朗读,把握对偶句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以听读想象、各种诵读等形式,感受古人眼中的江南山川之奇美,体验多角度观察体验自然的魅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文章首末议论句的讨论,感受运用对偶句及以动衬静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验古人山川之美中蕴含的别趣情怀。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首末议论句的讨论,感受运用对偶句及以动衬静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验古人山川之美中蕴含的别趣情怀。

教学方法朗读法、置疑法、讨论法、合作法、探究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毛泽东写了现代的山,在南朝的时候也有人写了古代的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陶弘景的《山川之美》。

二、新课学习1.介绍作者:陶弘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通明。

陶弘景是一位博学的文人,精通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医术本草、琴棋书法乃至阴阳五行。

2.介绍“书”:“书”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3.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4.再读:自读3——5遍,读熟。

注意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盖竹柏影也5.三读:大体疏通文意(借助课下注释)我会了:(写出自己会的词语解释,或者在文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我不会:(提出自己不会解释的词语或句子,或者在文中用三角号标出来。

)疏通: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夕日:夕阳。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指代鱼。

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

山川之美

山川之美
五、揣摩情感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那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①自豪之感。因为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这种美景,而作者自己就是一个懂得欣赏人,可见他的自豪之感。
②作者描绘江南的山水风光,既是想从友人那里得到共鸣,又是希望和友人共同欣赏。
学生分析:预备年级学生对自然山水的感受虽有初步的情感体验,但要体会中国古人以凝练简洁之语寄情山水的别趣情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有相当的难度的。为此,本课通过诵读、理解来沟通语言与画面美景的联系;从文章首末议论句的讨论,结合对偶句,以动衬静手法运用目的思考,引发学生融情于理,融情于景。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
1、回顾所学的描写山水的诗句。
2、导入新课。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山川之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3教师范读①标记字音;②标记节奏、断句
4 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三、再读短文,理清课文结构。
1、文章中感慨山川美丽景色,评价这山川之景的句子是哪一句?
实是欲界之仙都。翻译: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2、古时的文人墨客也多喜欢游览与此,谈论这样的人间仙境、为这样山川之美留下诗句、文章的人多不多?
多。从哪里看出?
1、背诵课文,积累重点词语及文学常识。
2、完成《点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三山川之美教学目标:1、感受古人眼中的江南山川之奇美,体会作者从多角度观察体验自然的魅力。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赏图片,听故事,了解作者。

在中国古代南朝时候,有一位博学多才的隐士,叫陶弘景,隐居南京边上的居曲山中,当时的皇帝都经常去向他请教学问,于是他被称为“山中宰相”。

有一次,当时的皇帝下诏问陶弘景所隐居的“居曲山”中,都有些什么,令他如此留恋,多次下诏征聘,他都不肯出山。

陶弘景于是写了一首小诗《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幻灯片展示,欣赏山水美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全诗短短20个字,充分说明其所爱的生活与世俗不同,表达了诗人不为功名富贵所打动,甘于淡泊,寄情山水的情怀。

《南史》中传说他“性爱山水”。

(PPT陶弘景像)(二)讲解课题,概述内容今天我们要读一篇陶弘景的山水短文,这是他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所以原题为《答谢中书书》(PPT课题),我们可以读一下P54注释1。

因为这段只有68个字的小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山水之奇丽秀美,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所以编写教材的老师,就用这段文章的开头一句,把课题定为“山川之美”。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

(板书课题山川之美)(2’30”)二、讲读品味(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在预习的基础上,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2、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2分钟时间,读的时候,(4’)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6’)3、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猿(yuán)颓(tuí)与(yù)(板书正音)(8’ )4、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9’)5、请学生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10’)(二)疏通文意,理解内容1、请同学串讲翻译课文,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PPT出示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四时:四季俱.备.:都俱备晓雾将歇.:消散夕日欲.颓.:将要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2、再次散读课文,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翻译,让学生与自己的翻译进行对比,从而领略文章写景的美丽。

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着充沛的感情朗读课文。

(三)深入文本,理清结构1、老师提问:本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让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文章的诸多景物是用精巧的布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从而引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

2、老师边板书便引导学生分析明确文章的结构特点:(总)议论——美高峰、清流两岸、五色四时(分)描写—青林、四时美晓雾、猿鸟晨昏夕日、沉鳞(总)抒情——仙都、未复(四)研读品析,领悟感情1、老师提问:这短短的几句话到底蕴含着哪些美呢?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要求来说一说(多媒体出示要求):本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感受到哪些美丽的画面呢?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这里有之美,你看”例句: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镜的溪流清澈见底。

2、让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描绘自己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3、老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从许多角度描绘了头脑中的课文画面,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见解也很独特。

刚才有同学说到“动静结合之美”,那么,哪些句子是写动景的呢?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些句子?4、让学生对以下两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将原文中的加点词换掉好不好?为什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晓雾将歇,猿鸟啼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日欲颓,沉鳞跳跃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高度凝练生动的特点,特别注意体会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感情——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

5、(备用)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多媒体展示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简介: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而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正是这样一位遁隐山林的文人雅士。

虽然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但却因看透混浊的人世而不愿在朝为官。

但国家有重大事情却常常咨询于他,所以他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退隐山林的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了自己的什么感情呢?明确: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以及娱情山水的得意之情。

(PPT明确中心)7、再次朗读全文。

三、回顾小结(一)欣赏画面,当堂成诵1、学生试着看图片背诵;2、不看画面完成背诵。

(二)学生小结作者情感(三)教师小结写作特色四、作业1.(抄写本、必作)抄写翻译注释全文。

2.(口头、必作)背诵默写全文。

3.(随笔、选作)以简洁的文字来描写自己观察感受到的一处山川别趣之景。

附:板书设计总领——美高峰、清流两岸、五色四时写景—青林、四时美晓雾、猿鸟晨昏夕日、沉鳞抒怀——仙都、未复资料:山川之美(《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山峰直插云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还没有人能够置身于这奇丽的景色中了。

注释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卷四十六。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山川:山河之:的美:美景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青林:青葱的林木翠竹:翠绿的竹林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7.晓雾将歇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15 .自:从。

16 .未:没有。

17.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8.奇:指奇山异水。

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一词多义: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词类活用五色交辉(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山川之美》说课稿一、教材(一)教材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山川之美》是试用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寄情山水”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

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山水景物表达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根据以上要求和本文特点,我们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能力:1、感受古人眼中的江南山川之奇美,体会作者从多角度观察体验自然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优美意境。

”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为此,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作为六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诵读时的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讨论法,学生相互讨论,在讨论中解决词语疑难,疏通文意。

3、自学法:让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三)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四、教学程序设计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板块的教学活动:(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主要步骤有两个:1、欣赏山水美景,听故事(幻灯片展示);2、简介文题(板书)。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一开始用美丽的山水图片和故事导入,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将学生带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之中,为整堂课铺设一个优美的感情基调。

而题目与注解一是文学常课,又容易让学生发生误解,所以解释,并交代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环节有:1、学生自读;2、听朗读录音;3、学生展示读;4、用一句话说说文章内容。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教学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方法,通过读学生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学生读的时候,老师提出具体的朗读要求,既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能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主要环节: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划出来;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3、老师引导掌握重点字词;4、学生口头翻译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点拨为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