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案
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案

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案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跟着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2.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同时注意课文的结构,抓住文章的
主旨,理解文意。
3.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本文的特点有哪些?文中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四、重点难点突破——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一)品味优美语言:
4.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并解释其意义。
5.请同学们模仿课文的语言,写一段自己喜欢的山水小品。
二)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6.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课文中的“归隐山林”,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选择亲近自然?
三)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7.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本文中表达了怎样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你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___的《答谢中书书》,通过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多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多篇)篇:《答谢中书书》教案《答谢中书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 理解章内容及作本人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 品味章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学经典作品的能力。
3 背诵默写全。
过程和方法目标:1 通过诵读把握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 通过想象再现盛况,领会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雷西县中才大自然的纯净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介绍课题作本人。
本虽短,但是六朝山水本人品的名作。
“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
注意断句。
明确两个“书”的含义。
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种含有意味审美意味的纯数学体。
多本人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整体感知课。
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读出节奏。
本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
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意。
教师酌情逐步解决难字句意。
指名讲出章大意。
三读:品读。
1 找出中用的的词,说出其妙处。
(学生悟读,交流发言。
教师补充)2 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入(体现种向上的气势)——到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将歇将颓(展示出一下子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乱鸣竞跃(再现种生机勃勃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 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
同时行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话语的变化。
试着读出不同的语气。
4 你认为作本人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末两句的含义。
(赞美自豪)六读:背读。
附: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他们都在谈论。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
绿树翠竹,年四季都有。
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风光秀丽。
但从谢灵运后,已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2024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案完整版

完整版contents •课程介绍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参与与互动•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资源与支持目录01课程介绍与目标1 2 3通过《答谢中书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书信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欣赏《答谢中书书》优美的文辞和深邃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文学素养课程背景与目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讲解、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知识与技能掌握《答谢中书书》的作者、背景、内容及艺术特色等相关知识;能够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及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分析与选用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古代书信,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被选为公开课教案,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教材选用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作为主要教材,同时结合其他版本的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
在选择教材时,注重其权威性、科学性和适用性,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02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安排简要介绍《答谢中书》的作者、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
深入解读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魅力。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山水之美、隐逸之趣等。
分析文章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课文背景介绍文本解读与赏析主题思想探讨艺术手法分析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方法与手段01020304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

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答谢中书书》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1.2 教学内容课文阅读与解析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介绍1.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简单介绍作者谢灵运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表达的情感,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理解并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
2.2 教学内容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析课文的文学价值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结构等,帮助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欣赏并感受课文的魅力。
第三章:情感体验3.1 教学目标理解并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
3.2 教学内容课文情感体验课文启示与人生境界的提升3.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体验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联系自身实际,提升人生境界。
3.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情感氛围。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联系自身实际,分享提升人生境界的感悟。
第四章: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元素,进行创意表达。
4.2 教学内容创新思维训练创意表达实践4.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激发创新思维。
给予学生实践机会,指导学生进行创意表达。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激发创新思维。
给予学生实践机会,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元素进行创意表达。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完整版)

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 消散。 此起彼伏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 地鸣叫着;
夕日欲颓, 沉鳞
竞 跃。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争相。跳出水面。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 相跃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指人间 指仙境。 南朝的谢灵运
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的人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 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 种奇丽景色了。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 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
描 绘
高峰入云, 仰视 极力描写山之 清流见底。 俯瞰 高,水之净
晨昏变化之美
意 境 美
高峰……俱备 沉鳞……猿鸟 动静结合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 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文 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 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 然。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 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 突出。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 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 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 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 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 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 是什么?
提示:找出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 想感情的语句品味一下。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答谢中书书》作为书信残篇,既无开头称呼,又无结尾落款,仅有一段写景文字和作者寥寥几语的感叹,给学生对为何无“能与其奇者”的解读留有了充足的空间。
店铺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导入(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
“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
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
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
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一)初读1. 听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 与yù ,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
两遍。
(二)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听课教案[五篇]
![答谢中书书听课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4877a20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1c.png)
答谢中书书听课教案[五篇]第一篇:答谢中书书听课教案《答谢中书书》课堂教学实录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伟壮观、清幽秀丽。
其实,中华大地,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生:“奔流到海不复回”师: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生:“青山郭外斜”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哦,这位同学认为最后一个“书”是指信,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他当时写作的背景,看看这位同学的解释对不对。
(出示课件)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师:通过对作者和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大家说,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对不对啊?生:对!师:不过,刚才那位同学说“谢中书”是一个人名,是不是完全正确呢?生:不是。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精选5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1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2、几个重点词语: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3、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俱,全都。
(3)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指代鱼。
(7)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8)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9)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
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根据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教师稍加点拨。
)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讲解:
(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缤纷的色彩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想想,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现实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
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
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
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八、板书设计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九、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