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比赛课教研课公开课优质课一等奖
部编初中语文试讲稿八上11《答谢中书书》说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初中语文试讲稿八上11《答谢中书书》说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初中语文试讲稿八上《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标题导入老师:"山水之美,自古濡染文人笔墨。
当面对壮美的山川景色时,历经时光沉淀,已经成为无数文人雅士倾心感怀的题材。
他们或描绘山水之雄奇,或沉浸于山水之间,表达心灵深处的豁达和憧憬。
就如同杜甫在《望岳》中写道:“愿闻此事天下无”,展现了诗人毫不畏惧困境,敢于攀登,俯瞰世界的雄心壮志。
而南朝梁陶弘景以灵动的笔墨,绘就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山水画卷。
今天,我们将一同踏入《答谢中书书》,感受这首如山水般流动的诗篇。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题目《答谢中书书》。
1.在阅读这个题目时,应当如何停顿呢?答/谢中书/书2.对于这个题目,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理解方式呢?答是回复谢中书的意思;谢中书是特定的人名;书即书信,是一种实用性的文体;这是一封回应给谢中书的书信。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在这篇《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通过怎样的文字描写表达了山水之美呢?学生1:他用形象生动的词语描绘了高耸入云的山峰,清澈见底的溪流,五彩斑斓的石壁,还有四季常绿的青林和翠竹。
老师:你的回答较为全面,涵盖了文章中多个景物的描写,表现了对文中描写手法的理解。
老师:在陶弘景的描述中,有哪些词语或句子突出展现了奇特之处呢?学生2:他用“高峰入云”形容山峰直插云霄,感觉很壮观,好像山峰有生命一样。
老师:你的回答突出了“高峰入云"这个词组的形象描写,表达了对景物生动性的认识。
老师:在文中提到的“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两句,描绘了山川的怎样的状态?学生3:夕日欲颓应该是傍晚太阳下山的时候,山川进入了一个即将结束的状态。
老师:你的理解了“夕日欲颓"表达了一天即将结束,山川进入安静状态。
老师:陶弘景在描写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给大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学生4:他用了比喻,比如“高峰入云”,让人感觉山峰像是直插云霄的巨人。
答谢中书书的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标题:答谢中书书的教案导言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曾得到过许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然而,有一位老师的教学和教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中书书老师。
他的教案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设计独特,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向中书书老师表达我的答谢之情,并分享他的教案对我学习的影响。
正文一、中书书老师的教案概述中书书老师是我大三时的英语教师,他对教学的认真和敬业让我非常钦佩。
每次上课,他都会准备详细的教案,为我们提供清晰的学习路线和目标。
他的教案不仅包含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还包括了学习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以及评价方式等。
二、教案的内容分析中书书老师的教案内容丰富多样,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英语水平。
以下是他教案的主要特点:1. 清晰的学习目标:每个教案都明确列出了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2.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中书书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游戏等。
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他还注重运用多媒体资源,如音频和视频,以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
3. 详细的教学步骤:每个教案都有详细的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知识、梳理旧知识、互动讨论等。
这些步骤的设计合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
通过有序的教学步骤,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系统和完整。
4. 合理的评价方式:除了教学过程的评价,中书书老师还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评估任务,如小组讨论、口语表达等。
这些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调整。
三、教案对我学习的影响中书书老师的教案对我学习英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通过他的教案,我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每堂课的学习目标,并从中得到明确的指导。
其次,教案中的多样化教学方法让我在课堂上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听说读写的各项能力。
此外,教案强调互动和合作学习,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4、夕日欲(颓 ),(沉鳞 )竞跃。 潜游在水中的鱼 5、未复有能( 与 )其奇者。 指观赏
二、本文运用了什么构造?运用了什么写法来体现山川之美?
总—分—总的构造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课后任务:纯熟背诵全文。
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 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 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 隽雅,像诗普通优美动人。体现作 者亲近自然的喜悦。
文言字词我不怕, 互助学习你我他
预习的时候,有某些 字词查过字典都弄不懂 吗?提出来,让咱们帮
你解决!
一、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都
消散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季
tuí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坠落 实是欲界之仙都。 潜游在水中的鱼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回复 谢征,作者的朋
信
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 叫“尺牍”或曰“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 陈情。
书
教学目的
• 1、朗诵,品味语言之美。
• 2、研读,品味意境之美。
•
理解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 得。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陶弘景
• 陶弘景(456—— 536),字通明,丹 阳秣陵(今江苏南京
)人。南朝齐、梁时 期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梁武帝遇
有国家大事,常去山 中咨询他的意见,时 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介绍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等奖公开课

模拟对话
在角色扮演的基础上,引 导学生进行模拟对话,深 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和 内心世界。
创意写作与分享
创意写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以 《答谢中书书》为蓝本, 创作一篇现代版的感谢信 或回信。
分享点评
学生完成作品后,在班上 进行分享,其他同学和老 师给予点评和建议。
佳作欣赏
选取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 示和欣赏,激发学生的写 作兴趣和自信心。
位。
0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流派
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流派,如玄言诗派、山水诗派等,分析《答
谢中书书》所属的文学流派及其特点。
03
《答谢中书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阐述《答谢中书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后世文学创
作的影响。
04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小组讨论与交流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 ,围绕《答谢中书书》的主题、 情感、文学手法等进行深入讨论 。
02
阐述书信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答谢中书书》
作为书信文体的代表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山水诗画的艺术成就
03
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画的艺术成就,以及《答谢中书书
》所展现的山水之美与诗画意境。
作者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
陶弘景的生平与思想
简要介绍陶弘景的生平事迹、主要思 想及成就,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作 品。
自主创作与展示平台
文学创作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仿写、续写、改编等,提高学生的文 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朗诵表演
组织学生进行朗诵表演,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学习成果展示
定期举办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创作作 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答谢中书书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最新

答谢中书书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最新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中借山水,反映了娱情山水的思想,表达了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下面作者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等奖最新,以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知识,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题目导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上节课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给大家说一下题目该如何理解呢?(答:回复;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用于陈情记事的。
《答谢中书书》指的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那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封书信,看看这封书信写了什么吧。
【板书:答谢中书书】(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
明确: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
2.指名读,多媒体呈现重点的文言知识。
明确:实,确实;俱,都;与(yù):参与。
3.学生自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思考:这封书信主要写了什么?明确:写了山川之美。
(三)深入研读1.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作者描写了山川的哪些美景呢?【板书:美】明确: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水相映之美。
【板书:山水相映】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色彩配合之美。
【板书:色彩配合】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晨昏交替之美,动静相称之美。
【板书:晨昏交替、动静相称】2.谈谈你如何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这句话的意思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
”作者写的都是常见之景,但是语言清丽,而且说了自己能够发现它的神奇之处,表现了作者深得山水之乐的喜悦之情和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初中语文11《答谢中书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11《答谢中书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音韵美并背诵。
2.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3.合作学习,分析景物特点、写景方法及蕴含于景中的情感。
4.研读文章,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景物特点、写景方法及蕴含于景中的情感。
难点: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一、新课导入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好河山,曾引起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也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一同去感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情趣。
二、知识简介(一)理解课题这个题目如何理解,又如何停顿呢?《答谢中书书》1.答:回复,答复。
2.第一个“书”与谢中相连,谢中书即谢征,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3.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一种实用型文体。
(二)作家简介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三)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征的一封回信,赞颂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朗读课文,感受音韵之美(一)预习检测:1.你能读准下面的字吗?颓tuí能与yù其奇2.你能准确的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本文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
四字句,两字一顿,最后两句,该怎么读呢?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形成良好的古典语感,多角度欣赏诗歌意境。
2.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发挥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精美、语言精炼、意境优美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自然和谐美、心境生活美,欣赏和评价多角度手法表现出的这种情感美。
4.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唤起学生感受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语句,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他才高八斗,具宰相之才,却固守山林,他爱深山白云,有仙风道骨,听风吹松林。
他就是南朝人陶弘景。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山水小品名作,它不仅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什么样的美文呢?这个题目怎么读,怎么断句?从这个题目你读出了什么?二、【读——读音韵的美】1.自由读:反复朗读加标点,注意朗读的语音,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2.文言读:读出文言味有技巧读出四字词语的二二节拍;读出领起字的短暂拖音;读出特别之处的顿音)文言的味道出来了。
3.入境读:边听边想象。
作者可能会有的动作、语气。
4.选择读: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再简洁一点?美!奇!仙都!三、【赏——赏山水的景】小组活动1.山川美奇,美不胜收。
在我们入情入境的反复朗读中,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呢?请用“你看,"句式,在课文旁写下你的批语,欣赏一句或者一点之美,等会为大家描绘一番。
(1)“入”“乱"“竞”洋溢着生命活力,边想象边读。
(2)“青翠"生命滋润美,“五色交辉”色彩斑斓美(3)“晓雾"朦胧美,“夕日”悠闲美。
......2.合作探究。
我把大家的说法形成一篇小短文,这样既积累了词句又理解了文意,小组合作一起补充完整!看,高峰入云,瞧,清流见底。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1 答谢中书书一、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
可适当调节。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的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重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布局的匠心所在。
难点: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课前导入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四、知识链接1.作者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陵(今南京)人。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茅山)。
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2.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五、积累词语1.重点字阙处(què) 素湍(tuān) 属引(zhǔ) 襄陵(xiāng)绝谳(yǎn) 沿溯(sù) 曦月(xī) 涧肃(jiàn) 飞漱( shiù)2.重点词语一词多义:欲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目标学习一:品读文章,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二次备课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批注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
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作者)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韵律、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
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
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
读出情味儿,从而体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成效只有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
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肯定离不开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掌握了些什么。
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概括现在文言文教学的极端。
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之嫌,语文课又变成了政治课。
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所以,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可以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来质疑,其余学生来释疑。
这样学生的参与度更高,积极性更强,重点文言词也更落实。
教师也可从繁琐的解说中解脱出
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想想,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现实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
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
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
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