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狡兔三窟的典故 狡兔三窟是什么意思?
狡兔三窟的出处和典故

狡兔三窟的出处和典故狡兔三窟指的是狡猾的兔子会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用来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但在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具有贬义色彩,通常在表示某人工于心计为人狡猾的时候使用。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其免死身,今君在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这个故事后来被提炼为成语“狡兔三窟”。
成语典故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非常喜欢与文学家、侠义之士交朋友。
为了能与他们常讨论国家大事,孟尝君经常邀请这些人到家中长住。
其中有位叫冯谖的人,常常住很长时间,但却什么事都不做。
孟尝君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仍然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讨债,但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券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对他充满感激。
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这才知道冯谖的才能。
这时,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才能在紧急关头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
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高枕无忧,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
”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
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
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
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
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
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成语寓意狡兔三窟指的是狡猾的兔子会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
用来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这个成语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留退路。
给自己留一个退路,就多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多了一份希望,是一种谋生之道。
狡兔三窟的意思及故事

狡兔三窟的意思及故事狡兔三窟的意思及故事【成语】:狡兔三窟【拼音】:[jiǎo tù sān kū]【意思】:窟:窝,洞穴;指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藏身的地方有很多,以方便自已躲避灾祸。
比喻事先做好防患末然的工作,免得事到临头不知如何是好。
【解释】:冯谖说:“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意思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险,你只有一处安身之所,不能高枕无忧啊!此即成语“狡兔三窟”和“高枕无忧”的来历。
【出处】:《战国策》的名篇《冯谖客孟尝君》【举例造句】:侦办此案的警员说:“纵然嫌犯狡兔三窟,我也要将他逮捕归案。
” 。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近义词】:移花接木、掩人耳目反义词:瓮中之鳖、坐以待毙【反义词】:瓮中之鳖、坐以待毙;【成语典故一】: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叫门客冯谖去薛地收债并顺便买回家里缺的东西,冯谖假借孟尝君的命令把债契全部烧毁,借债的百姓对孟尝君感激涕零。
冯谖回来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国家的重臣喜欢结交和收养各种各样有一定本领的人,做他的“门客”,给他出谋划策,并借此提高自己的声望,维持和巩固自己的地位。
这种做法一时成为风气。
如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收养的门客都很多,人们称他们为“四公子”。
这里我们给大家说说齐国的孟尝君的故事。
孟尝君名叫田文,是田婴的儿子。
田婴在孙膑指挥的马陵战役中担任过副将,因作战有功,齐国把他封于薛地(今山东滕州东南),称为薛公。
田婴死了以后,田文继承了父亲的官位和封地,号称孟尝君。
孟尝君懂得,收养大量门客,获得很多人的拥护和支持,这对于取得名望,巩固自己的地位是很必要的。
于是他到处搜罗人才,不论贵贱,只要有一技之长,都以客相待。
这样,他爱慕贤人的名声就慢慢地传开了。
别的国家的一些豪杰之土,甚至一些逃跑的犯人也来投奔他,把他当作知己朋友,为他办事。
狡兔三窟的成语故事

狡兔三窟的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狡兔三窟”出自《庄子·逍遥游》:
“狡兔三窟,故把谋略藏于心。
”
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一个故事:
有一只兔子,它拥有三个洞穴,每次它觉得有危险,就会跑到三个洞穴中的任何一个,藏起来,以防被捕。
这只兔子极其聪明,它有着敏锐的危险感,有着谋略和智慧,所以有了“狡兔三窟”这个成语。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提高自己的谋略和智慧,以便在遇到危险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以保护自己。
狡兔三窟典故

狡兔三窟典故狡兔三窟典故是一个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故事,它讲述了一只狡猾的兔子利用自己的智慧建立了三个窝来躲避猎人的追捕。
这个典故也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困境中寻求多种解决方法的智慧和聪明才智。
故事开始,一只狡猾的兔子发现了一只猎人在森林中悄悄接近。
兔子意识到自己面临被捕的危险,于是它迅速想到了一个聪明的办法。
兔子决定建立三个窝,每个窝都有不同的藏身之处,以便在猎人射击时能够及时躲藏起来。
第一个窝是兔子在森林中挖掘的一个洞穴。
兔子将洞穴的入口隐藏在叶子和树枝下面,使其看起来像一个普通的地洞。
当猎人接近时,兔子迅速钻入洞穴中躲避。
猎人找遍了周围的地方,但却找不到兔子的踪迹。
第二个窝是兔子在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建造的。
兔子利用树洞的形状和树叶的掩护,将树洞伪装得和周围的树木一样。
当猎人靠近时,兔子迅速跑到树洞里躲藏起来。
猎人找遍了树林,但却找不到兔子的下落。
第三个窝是兔子在河边建造的一个小洞穴。
兔子利用河边的草丛和树枝,将洞穴的入口隐藏得非常巧妙。
当猎人接近时,兔子立刻钻入洞穴中躲避。
猎人绕着河边搜索了很久,但仍然找不到兔子的踪迹。
在这三个窝的帮助下,兔子成功地躲过了猎人的追捕。
猎人最终失望地离开了森林,而兔子则安全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聪明才智能够帮助我们在困境中寻找到多种解决方法。
就像狡猾的兔子一样,我们应该善于思考,灵活运用自己的智慧来面对困难和挑战。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具备这种聪明才智,以便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除了在困境中寻求多种解决方法之外,狡兔三窟典故还可以引申出其他的含义。
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能够善于变通,灵活应对不同的情况。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和困难,但只要我们能够像狡猾的兔子一样,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就能够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狡兔三窟典故是一个寓意深远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智慧和聪明才智的重要性。
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我们要善于思考,寻找多种解决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要善于变通,灵活应对。
狡兔三窟成语故事

狡兔三窟成语故事
狡兔三窟是一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便于躲避灾祸。
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有个门客叫冯谖。
一次,冯谖奉命到薛地收租,他到达薛地后却在百姓面前焚毁了借契,并说这是孟尝君的意思。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债款收齐了吗?买回什么来了?”冯谖说:“都收齐了,考虑到您家什么也不缺,只是缺少此‘仁义’,于是我私自用您的债款买了仁义回来。
”孟尝君听后很不高兴,但也只能作罢。
一年后,齐王辞退了孟尝君,孟尝君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地,百姓扶老携幼,前来迎接。
孟尝君深受感动,对冯谖说:“先生给我买的仁义,今天见到了。
”冯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现在还只有一处,让我再为您布置两个巢穴。
”于是,冯谖带上车马、黄金去游说梁国。
冯谖在梁惠王面前极力赞扬孟尝君的才能。
梁惠王被冯谖的话打动,马上派使者带着许多财物来聘请孟尝君。
冯谖先赶回来告诫孟尝君一定不要接受聘请。
梁国的使者来了三次,孟尝君都婉言谢绝了。
齐王听说后很害怕,急忙修书向孟尝君道歉,请他回来继续做相国。
接着,冯谖又劝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赏赐先王传下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庙供奉,以保证薛地的安全。
这时,冯谖对孟尝君说:“三个洞穴都已凿成,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有关兔子的典故及寓意

有关兔子的典故及寓意
1、狡兔三窟: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意思是狡猾的兔子准备
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但在现实生活中,兔子并不一定需要“三窟”,因为它们通常都有多个洞口可供选择。
2、兔死狗烹: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意思是兔子死了,猎狗就
没用了,也比喻为达到目的后,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这个成语在历史上曾多次被引用,表达了人们对于权力和利益的追求所带来的残酷和无情。
3、兔儿爷:这个词汇在北方地区用来尊称月亮,因为兔子是月宫
的象征,而“爷”则是对长辈或神的尊称,所以兔儿爷在传统文化中是月亮的象征。
4、兔子尾巴长不了:这个成语出自民间,意思是兔子的尾巴很短,
比喻事物或人的命运短暂,难以长久。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劝告人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贪图眼前的利益,否则只会加速灭亡。
5、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个成语出自《史记》,
意思是鸟和兔子都死尽了,猎狗就没用了,所以被杀死煮食。
这个成语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出过大力的人一脚踢开或杀掉。
狡兔三窟成语

狡兔三窟成语狡兔三窟成语【汉字书写】:狡兔三窟【汉语注音】:jiǎo tù sān kū【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狡兔三窟的意思】:窟:窝,洞穴;指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藏身的地方有很多,以方便自已躲避灾祸。
比喻事先做好防患末然的工作,免得事到临头不知如何是好。
【狡兔三窟的近义词】:移花接木、掩人耳目;【狡兔三窟的反义词】:瓮中之鳖、坐以待毙;【狡兔三窟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一些达官贵人们喜欢结交三教九流的人做他的“门客”,给他出谋划策,并借此提高自己的声望,维持和巩固自己的地位。
齐国国相孟尝君也结交了许多门客,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可是投靠他的门客也越来越多,靠他的收入已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他想到薛地还有笔债已经很久没收上利息了,就想到了有位名叫冯谖的食客,此人足智多谋,聪明善辩,派他前往薛地收债是最佳人选。
冯谖出发前问孟尝君需要买点什么东西回来。
孟尝君想了想说:“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吧!”冯谖到了薛地,见大部分欠债者都是贫苦农户,少数有钱的还了利息,没钱都躲得无影无踪了,就以孟尝君的名义宣布还不起钱的,债款一笔勾消,还将各户的债务契约全部烧掉了,百姓们都对孟尝君感激涕零,到处颂扬他的美名。
冯谖返回后,孟尝君问他买了什么。
冯谖开诚相见地说:“您嘱咐我带你家缺少的东西,我看你财宝马匹美女应有尽有,就替您买了‘仁义’回来。
”当孟尝君知道冯谖以他的名义免除了薛地的债务,虽然非常生气,却也是哑巴吃黄莲也无可奈何了。
但从此冷淡了冯谖。
事隔不久,齐王听信谗言罢免了孟尝君,孟尝君只好退居薛地。
薛地百姓听说孟尝君来了,扶老携幼夹道欢迎。
孟尝君这才恍然大悟,明白冯谖的苦心,连连向冯谖道谢。
冯谖推心置腹地说:“狡猾的兔子尚且有好几个窝,您只有一个,怎么够呢?”后来,冯谖又用计,使得齐王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
狡兔三窟什么意思典故出自哪里

狡兔三窟什么意思典故出自哪里
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
比喻避祸藏身的地方多或藏身的计划周密。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 窟:洞穴。
扩展资料
例句
1. 在旧社会,官僚政客们常常八面玲珑,为自己多留后路,正所谓狡兔三窟。
2. 尽管这帮歹徒狡兔三窟,但最终还是难逃法网。
3. 尽管犯罪分子狡兔三窟,但仍然被干警们一网打尽。
4. 歹徒不停地变换藏匿地点,就像狡兔三窟一样,总让治安人员四处奔忙。
5. 如今罪犯都是狡兔三窟,我们必须严加防范,多布几个点严阵以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成语狡兔三窟的典故狡兔三窟是什么意思?
成语,语出《战国策》的名篇《冯谖客孟尝君》。
冯谖说:“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意思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险,你只有一处安身之所,不能高枕无忧啊!此即成语“狡兔三窟”和“高枕无忧”的来历。
战国时,齐国宰相孟尝君家中养了三千门客,其中一个名叫冯谖(xuān)。
有一次,孟尝君让冯谖到他的封地薛邑去收债。
临走前,冯谖问孟尝君收债之后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少什么你就买什么吧。
”冯谖到了薛邑后就和债民们说:“孟尝君不要你们还债了。
”说完,冯谖当众把账单全部烧掉了,薛邑百姓为此非常感
激孟尝君。
冯谖回去,孟尝君问道:“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给我买什么东西了吗?”冯谖说:“我觉得你家什么都有,所以就自作主张给你把‘义’买回来了。
”孟尝君听了
很不高兴。
一年后,齐王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之职,孟尝君只好回到封地薛邑。
薛邑的男女老幼都去迎接他,孟尝君这时才体会到冯谖为他买“义”的意义。
可是冯谖却对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原文是‘狡兔有三窟’),才能免除一死。
如今你才有一个
洞,还不能放宽心啊。
让我再替你开两个洞吧。
”接着,冯谖到了魏国,对魏王说:“孟尝君这个人非常能干,凡是接待他的诸侯,都能富国强兵。
”魏王相信了,便把丞
相的职务留给孟尝君。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