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读后感3篇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读后感8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8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成语故事读后感(一):《成语故事》读后感《成语故事》是一本很精彩的书,书里面讲了许多成语故事,每篇都带有插图,十分吸引人,所以我十分喜欢看这本书,对它爱不释手。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滥竽充数。

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南郭先生,他没有真本事,却在宫里混吃混喝,之后朝中换了大王,改变了吹竽的规矩,由原先大家一齐吹改成了一个一个的吹,最后南郭先生实在混不下去,于是就逃跑了。

透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弄虚作假,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

记得有一次音乐课上老师要我们回家好好练习新学的歌,我回去没有好好准备,心里想反正唱歌是大家一齐唱的,老师不会发现的,但是第二天的音乐课上,老师请了几个同学起来单独唱,我被叫到了,结果我结结巴巴地没有唱出来,同学们听了都笑了,我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心里想我以后再也不滥竽充数了。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必须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也很有意思,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

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期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

于是他就跑到田里,把秧苗都往上拔了一大截,最后原先绿油油的秧苗,最后都枯黄死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把事做好。

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心急,凭自我的意愿去做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爸爸妈妈为了让我们多学点东西,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学,给我们跑东跑西报这个班那个班地学东西,到最后我们什么都没有学好。

我多么期望爸爸妈妈能为我们思考思考。

我喜欢读《成语故事》,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增长了知识。

成语故事读后感(二):书是知识的海洋,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感恩父母、成语故事这两本书,我十分喜欢成语故事,因为这本书看起来个性有意思,我们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成语,有些成语的字我认识了,也学会用了,却不明白它们从何而来,比如朝三暮四这个成语,这个寒假,我向妈妈提出了这个问题。

《成语故事》读后感(集合15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集合15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集合15篇)《成语故事》读后感1成语是我国最经定典一种文化,我最喜欢成语故事了。

老师布置我们暑假里好好读书,写好读书笔记,我就找了一本《成语故事》细细品读起来。

在成语世界里,我认识了心口不一的叶公;明白了“刻舟求剑”的愚蠢;领略了“守株待兔”的迂腐;见证了“掩耳盗铃”的可笑......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位“闻鸡起舞”的祖逖。

祖逖是我国晋朝时候的人,他年轻的时候想为国家效力,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听到鸡叫声,受到启发,决心练就过硬的本领,报效国家。

于是他和好友刘琨一起练习武艺。

这样,无论是凌烈的寒冬,还是炎热的酷暑,他们都坚持练习。

由于本领高强,祖逖当上了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他带领的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打了不少胜仗,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这就是祖逖,一个“闻鸡起舞”的青年,一个勤学苦练的模范,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对于我们这些小学生来说,或许还不需要“闻鸡起舞”,但是我们需要“闻鸡起舞”的这种精神。

这就是成语的魅力,简简单单一个小故事,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反映了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上就是为大家准备的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成语故事》读后感2读了这本成语书,我不仅学会了许多成语还学会了许多成语的意思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这本书中包含了战国时期人们会用的许多成语,表示了许多的意思。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和最熟悉的有:班门弄斧、乐极生悲、人杰地灵、暗箭伤人、草船借箭、千钧一发……等许多成语都得到我的喜爱,我觉得这本书有精英的编辑,深沉而有博大的知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品读它。

成语故事中的成语有很多有利于我们在写作文时用它。

我对大公无私的成语意思记得很牢我来给你说说:春秋时,晋平公对祁黄羊说:“南阳少一个县长,应该谁当比较合适?”祁黄羊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他能行的。

”平公惊奇的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上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上任去了。

读《成语故事》有感(精选13篇)

读《成语故事》有感(精选13篇)

读《成语故事》有感读《成语故事》有感(精选13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成语故事》有感(精选1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成语故事》有感1这几天我在读《成语故事》这本书,读着读着,不知不觉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

这本书又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有巧夺天工的神话故事;富含真理的寓言故事。

这是一本蕴含了许多成语的﹑充满知识的书。

这里面有大义灭亲﹑画饼充饥﹑井底之蛙﹑黔驴技穷﹑卧薪尝胆等等。

我最喜欢其中的卧薪尝胆因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先苦后甜。

这个故事讲得是吴越两国在春秋末期为争取天下霸权,在夫椒激战,越军大败,越王勾践被俘,吴王夫差认为要完成霸业,必须要宽宏大量。

就没杀越王勾践。

没想到几十年后,越往东山再起,逼死了吴王夫差。

越王勾践后来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越王勾践是多么忍辱负重、老谋深算的一个人啊!勾践为了打败吴王夫差,睡在柴草当中,吃粗茶淡饭;为了打败吴王夫差吃饭睡觉都要舔尝苦胆;为了打败吴王夫差和战士们同睡同起;为了打败吴王,他放下身段,不耻下问。

功夫不负有心人。

越王勾践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做人要忍辱负重、不耻下问。

读完了整本书,这本书启示了我:人生就像大海,困难、挫折与艰辛,不过是海岸上泛起的一朵朵小小的浪花。

读《成语故事》有感2今天,我特别高兴——因为我把《成语故事》读完了。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滥竽充数》的故事。

故事主要讲,古代有一种乐器叫竽,吹起来十分动听,齐宣王特别喜欢听竽的大合奏,便下令邀请三百人来为自己演奏,并且有很高的工资。

一个叫南郭先生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

但他根本不会吹,只能跟着别人装着会吹竽。

后来,齐宣王去世了,齐泯王继位,不过他爱听独奏,南郭先生知道后,便悄悄的溜走了。

看了这个故事,我想起了在学英语是发生的故事。

那天,妈妈一如既往地把我送去学英语。

《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通用14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通用14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通用14篇)《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通用14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通用1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语故事》读后感1我囫囵吞枣的看完了一本《成语故事》,通过简单的阅读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成语,成语言简意赅,深刻隽永。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大事理,学习知识。

凿壁偷光说的是汉代学者匡衡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的故事。

囊莹映雪讲的是晋代有个叫车胤和孙康的人,因家境贫穷没有灯,把萤火虫放在袋子里,用其发出光束当灯来读书。

水滴石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水滴不止,必能将厚厚的石板滴穿。

与之相同的还有一个叫锲而不舍的成语,这个成语出自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苟子的《劝学》一文,其中一段写道:“如果只刻一下就放弃了不再刻,那就算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段,但是如果不听地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可以把它们刻穿。

”所以要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来学习。

这样就一定能成功。

这些成语故事只是浩瀚的成语海洋中的几朵奇葩。

通过阅读,让我感悟到学习和读书的重要性。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而学习和读书同时也是件很刻苦的事。

自古瓜儿苦后甜。

我们从中就应抓紧点点滴滴的时间来学习,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在学校上要灵活运用,不能按图索骥,更不能东施效颦,学会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这些古人是我学习的榜样,只要锲而不舍,不畏艰难,才会有辉煌的明天。

《成语故事》读后感2在《成语故事》这本书中,我看到画蛇添足的那一页,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

过了一会,我胸有成足的来到爸爸的面前,将画蛇添足的意思和由来都讲给爸爸听了,爸爸听了以后,竖起大拇指夸我懂的多。

就这样,我迷上了成语故事,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把《成语故事》这本书拿出来看,后来,我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的意思和由来。

成语故事读后感精选五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精选五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精选五篇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学习成语不但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还可以悟出很多的道理,所以学习成语的故事有很重大的意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读后感,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成语故事读后感(一)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当我重新翻开这本厚重的《成语故事》,指尖轻捻着泛黄的纸张,一缕缕沁人心脾的书香令我再次沉醉。

与儿时不同,再次翻开带着浓浓墨香的《成语故事》,我不再是草草略过,只了解故事人物和情节,而是仔细领悟,从中获得新的感悟与体会。

其中,《邯郸学步》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常用来形容盲目模仿他人不成,反而丢掉了原有的技能的人。

今日再读,竟觉得这位寿陵少年固然可笑,而故事令人深省之处却在于: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中等人才,可他缺乏自信心,常常感到事事不如别人。

因此,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

可见他十分没主见,才会在听到路人谈论邯郸人走路姿势十分优美时,义无反顾地去学习。

然而,这只是寿陵少年犯的第一个错。

第二个错就是他的方法错了。

如果这个少年一心一意地模仿,而不是三心二意地“跟在这个后面学几步,再跟在那个后面学几步”,他是有可能学成的。

但这个少年最大的错误在于他学步不成,却连自己原来走路的步伐都忘记了。

以至于故事最后,寿陵少年只能爬着回去,成为了千古笑柄。

反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位寿陵少年真能学步成功,回到自己的家乡,以一种优美但全新的走路姿势出现在众人面前。

他定会是与众不同的人,必然会受到他人的指点、评价,反而会使他受到困扰,效果适得其反。

由此我联想到当今社会:盲目追星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由此引发的事件可不少。

多少人疯狂地模仿明星衣着、发型、言行举止,甚至为了看一场演唱会而争得头破血流,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我们将目光转向校园,上百个“寿陵少年”不顾自身条件和家庭情况,一味模仿、追逐所谓的“潮流”,形成了攀比之风。

成语故事读后感(通用15篇)_1

成语故事读后感(通用15篇)_1

成语故事读后感(通用15篇)成语故事读后感1我读了《成语故事》,它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成语共有82个,它是按第一个字的音序归类的'。

有的成语比较好理解,比如胸有成竹,有的成语则需要探明出处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比如近水楼台,有的甚至失去原来的意义,比如朝三暮四。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成语是“八仙过海”。

这个故事讲的是八个神仙过东海去参加蟠桃盛会。

八个神仙有的把葫芦变成一叶扁舟,有的把花篮当船,其他几位神仙也把自己的宝物投入大海,最有趣的要算张果老,他从一只小箱子里拿出一只纸驴,吹了口仙气,它就变成了一只活蹦乱跳的小毛驴了,他倒着骑在驴背上渡海。

在渡海的过程中,他们各显神通,最终都顺利地渡过了东海。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各自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本领。

成语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符号。

读完这本成语故事,我说话的时候就会用到我读过的这些成语,妈妈经常会说我:“你还挺会用词的。

”写__的时候,我也会用到这些成语,我的__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师也夸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__词句很生动。

这就是我读《成语故事》这本书的收获。

希望大家也抽空多学成语,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成语故事读后感2你若要问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叫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那就是《成语故事》。

这本书的封面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你一翻开这本书,看了一点之后,就会被它彻底给吸引住的。

题目的下面是成语的意思,接下来就是这个成语的故事了。

这本书非常的周全,有用这个成语造的句子,还有这个成语的出处,更便于我们理解。

要是有空位子,还会刊登一些有趣的歇后语。

这本书可不是那么死板,每一个故事都有一幅插图。

这本书里有许多的好词好句,__写得很生动,好像自己就在现场一样。

这本书既能够长知识,还能提高写作能力。

那些歇后语引用到__中,能使__更幽默;“造句”里的好句引用到__中,能使__更生动,所以这是一本很实用也很有趣的书。

成语故事读后感(集锦15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集锦15篇)

成语故事(集锦15篇)成语故事(集锦15篇)成语故事1 今天我读了《中华成语故事》中的一个成语故事:不学无术。

故事的意思是西汉时有个名叫霍光的人,他为人乖巧慎重,是皇帝眼中最信任的人,但别人不知道的是:他什么书都没读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当他辅佐第三位皇帝时,已经是大司马将军了。

一天,皇帝问霍光:“你读过什么书啊?”霍光什么也没读过,只好老实交待,皇帝知道后立即罢免了他的官。

我觉得霍光太无知了,用这样一个不学无术,缺乏深谋远虑的人为官,将给国家、人民带来多大的危害啊!他不好好学习、不明事理,擅长察言观色,以自己的“好恶”观来治理国家,最终落得害人害己的下场。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到:人在年少的时候要多读书、多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等到长大以后,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国家需要的人才。

假如不学无术的话,必将被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所淘汰,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不学无术”这个成语很好,有非常现实的教育意义,小朋友可千万不要学霍光哦。

成语故事2 我读了一本《成语故事》,其中有许多插图,非常吸引人。

故事对我们启发很深,有教育意义。

有《八仙过海》,《拔苗助长》,《画龙点睛》,《老马识途》,等故事。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拔苗助长这个故事。

讲了宋国有一位农夫,他每天都要去田里老动,非常辛苦,这个农夫是个急性子,他每天回家前,都要量一量长了没有,可是,几天过去了,秧苗还是老样子。

一天,他想到了一个方法,于是,农夫把秧苗一棵一棵的拔上来了一点。

回家后,他还告诉儿子秧苗都长高了,儿子一听,觉得很奇怪,于是跑到田里一看,秧苗全都耷拉着脑袋枯死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着急,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事。

应该每天除草,除虫,施肥,秧苗才能长大。

成语故事3 这个假期,我读了《成语故事》,我积累乐许多成语,意思我也懂。

如:汗流浃背,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还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安居乐业,形容安定的生活,快乐的工作。

《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成语故事》读后感1 读了这本成语书,我不仅学会了许多成语还学会了许多成语的意思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这本书中包含了战国时期人们会用的许多成语,表示了许多的意思。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和最熟悉的有:班门弄斧、乐极生悲、人杰地灵、暗箭伤人、草船借箭、千钧一发……等许多成语都得到我的喜爱,我觉得这本书有精英的编辑,深沉而有博大的知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品读它。

成语故事中的成语有很多有利于我们在写作文时用它。

我对大公无私的成语意思记得很牢我来给你说说:春秋时,晋平公对祁黄羊说:“南阳少一个县长,应该谁当比较合适?”祁黄羊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他能行的。

”平公惊奇的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上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上任去了。

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了话家都称颂他是个好县令。

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能算是大公无私啊!还有千钧一发拔苗助长等我也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

这些故事深受人们的品读和利用,成语真是妙不可言啊!希望大家多读一读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其中有几个故事教会了我们几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不要自作聪明,不然了话就会遭到深刻的教育,像掩耳盗铃,画蛇添足等等都是典型。

《成语故事》读后感2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中国成语故事》,里面讲了许多成语故事,并带有插图,非常吸引人,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滥竽充数”。

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南郭先生,他没有真本事,却在宫里混吃混喝,后来朝中换了大王,改变了吹竽的规矩,由原来大家一起吹改成一个一个的吹,南郭先生实在混不下去,于是就逃跑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不要像“南郭先生”那样弄虚作假,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

《成语故事》读后感3 这个学期我阅读了一本书《成语故事》,当我拿起这本的时候,会不假思索的回答说:“成语就是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读后感3篇
我读的这个成语故事叫做《邯郸学步》
古时候,在赵国都城邯郸,每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雅,个个风度翩翩。

有个小伙子住在燕国寿陵,他想去邯郸学上几招,回来显显本领。

他终于到了邯郸,看见没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美,之后他就每天上街学人家走路。

总是这次觉得这个人走路好看就学这个人走路,一会儿觉得那个人走路好看又学那个人走路。

最后什么都没学会,就连自己本来怎么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东西不能三心二意,如果机械的去模仿别人,不但学不会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

这一次,我就跟这个小伙子犯了一样的错误,我爸爸教我学毛笔,叫我先练横,我才练了三天,就想练竖,连着连着就又想练点,最后什么都没学会,爸爸生气的说;“做什么事都这么三心二意,这样能学好什么?”我跑到小房间把门用力的一关,趴到了床上,嘴里嘀咕着;“只不过是一个毛笔吗,有什么好计较的,切!”
就这样,我跟爸爸僵持了一天没说话了,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跑去像爸爸道歉爸爸也原谅了我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我们又开始学毛笔,听了爸爸的话,我的毛笔字写得越来越好了。

我一定会好好学,把毛笔学会,不会再三心二意了。

成语故事读后感
成语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流传下来的,而且每个成语还带有一个个小故事,不愧为精华。

今天我学习了两个成语故事,分别是“铁杵磨针”和“凿壁偷光”。

“铁杵磨针”主要写了李白小的时候不爱学习,有一天,他看见河边有个老太太在磨一根铁棍,便过去问她:“老奶奶,你在干什么呢?”那位老太太说:“我准备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又问:“这跟铁棒这么大,而针又这么小,能摸成吗?”老太太告诉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李白听后大为感动,牢记在心,最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

这个成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是啊,“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这个简单的道理几乎任何人都知道,可是真正用到里面道理的人又有几个呢?只要人人都有决心,肯下功夫,那么世界就不会有什么做不成的事,世界也就会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凿壁偷光”主要写了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就这样,经过匡衡的刻苦学习,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凿壁偷光”意思是: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看完这个故事,我感觉我们的学习条件比匡衡好得多。

家里整天开着电灯,还有许多书和电脑,可是为什么没有获得像匡衡的成就呢?我想:还是和我们没有像匡衡那样刻苦学习的情况分不开的。

今后我下定决心,以匡衡为目标,努力刻苦的学习,争取早日取得成功。

成语故事教会我为人处世,教会我哲学道理,教会我太多太多。

我不会忘记这位良师益友,我会继续学下去?
拔苗助长
最近我读了《成语故事》这本书。

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很有意思,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讲拔苗助长这个故事。

以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

有一天,他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希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

他几次去田里看秧苗,都没看出秧苗长高,心里很着急。

有一天,他突然想:如果把秧苗往上拔一拔,秧苗不就长高了吗?想到
这里,他快步跑到田里,把秧苗一株一株地都往上拔了一大截。

就这样整整干了一天,他才把田里的秧苗都拔高了。

晚上,他回到家里高兴地对家人说:“我今天辛苦了一整天,总算是帮田里的秧苗长高了!”
第二天,他的儿子跑到田里一看,原来绿油油的秧苗,现在全都枯黄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做事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把事做好。

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着急,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做好。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成语故事》的书,他是围绕着一个成语来说的一个故事,最后把成语的意思写在最后一段。

比如说: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写了楚襄王当上了国君很开心,整天吃喝玩乐,敌军打下了都城,在内的不少土地也被占领了,他还沉迷在享乐之中,到快要攻入城池,他心里才后悔万分,于是他去请回庄辛向他道歉,希望可以挽回局面。

庄辛告诉他只要把破掉的羊圈赶紧补上就不算迟,只要齐心协力,还是有希望的。

楚襄王最后用了庄辛的方法,终于收复了大部分的地盘。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在收到损失之后,要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杨时和游酢去请教老师,游酢要敲门时,杨时说:“让老师在休息一会”,于是他们便在外面等候,不一会儿,下雪了,越下越大,他们的身上挤满了雪,当老师推开门看见大雪中屹立着杨时和游酢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以颂扬尊师敬道的可贵精神。

这两个故事让我记忆很深,因为这两个故事让我知道了两个道理,第一个是:我们在学习时,如果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要尽力去补习;第二个是:要尊敬老师。

这本书真好看,又能让我们知道许多道理,还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故事,所以我建议大家都去买这本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