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答谢中书书的优质教案

答谢中书书的优质教案

答谢中书书的优质教案答谢中书书的优质教案1教学目标: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__,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__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__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导入(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

“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

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

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

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一)初读1. 听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与yù,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

两遍。

(二)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全体朗读这一部分。

2. 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可以同桌合作。

有疑问先做记号,待会儿提问。

3. 质疑、释疑。

板书:交――交杂歇――消散竞――争(三)欣赏“高峰入云――沉鳞竞跃”所描述的山川之美。

1. 朗读这一部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脑海中出现画面。

答谢中中书教案

答谢中中书教案

答谢中中书教案【篇一: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绝对优秀教学设计】《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建安中学赵彩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过程与方法感知课文内容,赏析景物,分析思想感情态度与情感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重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难点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方法图片展示法、讨论归纳法、举例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导入、解题与背景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

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展示课件。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好读书,喜道术。

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

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看课件,听讲解,做笔记1、从学过的课文导入,形成比较。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答谢中书书》作为书信残篇,既无开头称呼,又无结尾落款,仅有一段写景文字和作者寥寥几语的感叹,给学生对为何无“能与其奇者”的解读留有了充足的空间。

店铺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导入(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

“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

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

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

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一)初读1. 听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 与yù ,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

两遍。

(二)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文意。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以至背诵。

2.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六)学情分析:这是一篇很美的山水小品文,篇幅短小却很有意蕴。

对于学生来说也很好理解,文章的重点在于美字,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去品味美。

在课前应让学生熟读成诵并自主的理解课文大意,这样在理解课文上就变得简单一点。

教学过程:。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准备:U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们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眺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多媒体显示课题《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37岁辞官隐居于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

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教学设计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21世纪教育网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猿(yuán) 颓(tuí) 与(yù)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6、请学生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四时:四季俱备:都晓雾将歇:消散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翻译并进行解读。

(3)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古文,培养阅读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

(2)懂得珍惜友情,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翻译并进行解读。

3.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子和表达方式。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读。

结束后,简介作者谢灵运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阅参考资料。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教师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建议。

4. 探究学习(1)作者为什么答谢中书书?(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读完课文后的感受,引导他们珍惜友情,学会感恩。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

(3)思考:作者为何能够写出如此优美的山水之作?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课文背诵评价:评估学生对课文《答谢中书书》的背诵情况,包括准确性、流畅性和理解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反应、课堂氛围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教案
【预习提示】
自主阅读,了解作家作品;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3.感受陶弘景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

【评价任务】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熟读并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现象,掌握重点词语,积累文言知识。

3.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欣赏自然山水图片,谈谈感想。

教师指导: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里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山水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
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重点文言字词。

2.作家作品。

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多媒体展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读,并提示朗读节奏。

重点:品味四字句的节奏,再让学生朗读。

2.多媒体显示课文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第一层(第1句):总引。

第二层(第2~5句):描写四时之景与一日之景。

第三层(第6~7句):抒发赞美之情。

四、利用翻译记忆法,初背全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如有拿不准的可以与同桌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老师预留的地方。

2.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3.请一个小组接龙翻译全文。

4.学生尝试背诵全文。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落实文言字词的积累,为学生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

)
五、品读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1.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师:有的同学已经背得八九不离十了,有的同学还需努力。

为了方便理解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明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描写山川之美,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结尾,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这样,首尾呼应,写景、抒情相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2.合作学习,赏读语言,朗读全文。

(1)分小组承接任务,小组合作共同描绘美景,赏析重点语句。

师:已经有更多的同学可以背诵本文了,可是我最大的遗憾是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我们却还没有读出情味,让它重新焕发活力。

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描绘文中抒写的美景,让文字美起来。

(2)集体交流各小组讨论成果,创造意境,描摹美景。

明确:“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水相伴相映,神采焕然,情味盎然。

这里是“高峰入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

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

峰高水清,水的灵动给山增添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石壁,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生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

两岸犹如
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做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绚丽动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备,生机勃勃。

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情趣。

(3)学生尝试背诵全文。

(这一环节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理解文章所创设的意境。

)
六、小组竞赛,背诵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小组接龙训练背诵全文,推举一名组员参加比赛。

2.小组间开展竞赛,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评价标准:字音正确,富有节奏,感情充沛,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辅助手段:教师提供一些乐曲供学生自由选择配乐背诵。

3.在评点中总结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文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如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

“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遗。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写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期与谢公比肩的自豪之感溢于言表。

(这一环节以多种形式的诵读来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同时启发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运用一定的诵读技巧将之表现出来。

当文章在学生的朗读中焕发活力的时候,文言的魅力就以最恰当的方式感染了学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