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2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2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重点)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

(重点)3、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江南山水美景的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及作品。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代表作有《陶隐居集》等。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第二个书是指书信。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古今异义词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2)一词多义欲:①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3)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4)重点字词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全都)备晓雾将(将要)歇猿鸟乱鸣(此起彼伏的鸣叫声)沉鳞(鱼)竞跃实(的确,实在)是欲界之仙都自(从)康乐以来,未复(再)有能与(欣赏)其奇者(5)重点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答谢中书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陶弘景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

3.欣赏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欣赏山水之美。

2.难点:掌握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山水画卷或图片,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山水之美的感受和理解。

2.新课讲授
1.作者简介:介绍陶弘景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背景介绍:讲解《答谢中书书》的写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3.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疏通文意。

2.分析山水之美,从山、水、林、竹等方面入手。

3.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如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俯仰结合等。

4.理解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4.主题探讨: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强调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3.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背诵课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2.开展“山水之美”摄影比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山水之美和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山水之美的短文,要求运用文言文的写作手
法。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3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3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1、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读--写--说【教学准备】教学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

解释课题。

2、读资料。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

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篇5学习目标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过程教学设备:录音机和磁带课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标答:答复。

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

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颓:tuí与:yù2、释词四时:四季。

有关《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3篇

有关《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3篇

有关《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由《三峡》引入新课二、介绍课题、作者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

注意断句。

明确两个“书”的含义。

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

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

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

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

(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

(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

(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

(学生悟读,交流发言。

教师补充)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过程与方法感知课文内容,赏析景物,分析思想感情态度与情感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重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难点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方法图片展示法、讨论归纳法、举例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导入、解题与背景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

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展示课件。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好读书,喜道术。

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

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看课件,听讲解,做笔记1、从学过的课文导入,形成比较。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答谢中书书》教案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答谢中书书》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及反思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及反思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及反思导语:《答谢中书书》是浅易文言文,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的教学设计,相信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育感知写景类文章中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妙,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育感知写景类文章中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一)、主题引入"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简介朗读课文1.走近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

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

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

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老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理清文路学生自由读课文,对比解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沟通,解决疑难问题。

老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过程与方法
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徜徉于秀美的山水之中,欣赏大自然的神韵,忘却一切烦恼,并将这份快乐与朋友分享,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今天就让我们体味这种人生的惬意,一起来学习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陶弘景的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二、解题
谢中书:即谢征,曾任中书舍人。

是作者的一个朋友。

答:回复
书:指书信、书札。

明确: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回复谢中书的书信
三、教学过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分为四个篇章。

分别为读得准确、读得清楚、读得好听、读得有味。

(一)第一篇章:读得准确
读文言文,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落字。

请一位女生来试试。

你先来。

点评:你读得很认真!请大家特别注意这两个字的读音,请同学读两遍,并请你把拼音写在原文这个字的上方,不光是写在纸上,还要记在脑海里哟!
(二)第二篇章:读得清楚
要求:读得清楚,就是要讲得清楚。

1、请大家对照注释(红色字体,书上有注释),并借助老师提供的词义(绿色字体),边读边译,小组(邻座)合作。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论,赞美)。

高峰入(耸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都)备。

晓(早晨)雾将歇,猿鸟乱(此起彼伏)鸣;夕日欲颓,沉鳞竞(争相)跃。

实(的确)是欲界之仙都。

自(从)康乐以来,未复(不再)有能与其奇(奇丽的景色)者(……的人)。

2、翻译接力。

点评:大家表现得非常自信,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讲解!
(三)第三篇章:读得好听
要求:读得好听,就是读得抑扬顿挫,读好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

1、请一位男生试试。

点评:哇,你前面四字短语的节奏把握得真准,两字一顿,特别好听;就是还要注意最后两句的停顿。

2、朗读指导。

提问:那么我们如何来把握散句的停顿呢?
明确:最关键的是根据文意来划分朗读停顿。

补充:读的时候在需要停顿的那个字后面稍微拖长点,就能读出句子的节奏来;
其实读得抑扬顿挫,还有一个诀窍。

就是把每句的末字的声调读得饱满。

3、教师示范。

4、学生齐读课文。

(四)第四篇章:读得有味
要求:读得有味,就是读懂情怀。

提问:有没有直接抒发作者情怀的句子呀?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
情景朗读:下面请同学们用你自己的方式朗读这一句,根据你的朗读需要可以加增添一些语气词(啊、呀、哇等)、加上合适的表情和动作。

教师设置情景示范朗读
请学生朗读
点评:你读得真入情!你读得很陶醉!
提问:作者这份陶醉之情,是怎么生发出来的吗?
明确:得益于上文的景物描写。

补充:这种写法叫作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提问:作者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人们一直都在谈论的山川美景作者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提问:请大家读读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读?
明确:作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自豪之情。

请男生齐读,读出作者的得意与自豪!
补充:在作者看来,只有谢灵运和他自己的才能欣赏到这奇丽的景色。

作者笔下的美景堪称奇丽!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奇”字。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表现景物的“奇丽”的呢?
女生齐读这组写景佳句。

提问:这组句子写得特别有特色,女孩子们也读出了她的奇丽;下面我就来用自己的慧眼来寻找一字之“奇”。

提示:同学们可以借鉴我们刚刚在朱自清先生的美文《春》这一课学到的扣“关键词语”赏析的方法。

示例:
如:我特别喜欢“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的“入”字,写出了山向上生长的态势,让我感受到了山的灵动。

“清”字我也很喜欢,让我想到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出了水之清澈、水的流动的特点。

畅所欲言,分享发现:
预设:“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明确:这句绘色彩,从色彩的角度,写出了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的绚烂画面。

这里是从平视的角度。

预设:“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明确:在作者眼里林木青葱、竹子青翠。

这里也是写色彩,也是从色彩的角度,也是看到的景物,属于视觉效果。

写出了山林一年四季绿意盎然、富有生机的特点。

预设:“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提问:这一句与上面的写景对象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师生(合作):上面写的都是山呀、水呀,石壁,树林、竹子,是静态的景物,属于静态描写;而这一句则写了猿、鸟,写到了它们的啼鸣。

这是写动态的景物,属于动态描写,这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提问:作者形容猿鸟的鸣叫用了一个什么字?(乱)形容鱼儿的跳跃用了一个什么字?(竞)
“乱”字一般我们用来形容东西摆放很凌乱、杂乱,这里也是这个意思吗?(不是)这里是形容猿鸟的鸣叫此起彼伏;“竞”,一般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竞争、竞赛,这里用来形容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样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那么在山林里听到猿鸟此起彼伏,不停地鸣叫;看到鱼儿特别活泼,争相跳跃的情景,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热闹非凡、生机勃勃)
提问:这里除了视觉所见,还有听觉效果。

提问:这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林江河充满动感的特点,表现了自然界的勃勃生机。


小结:这组写景佳句作者紧扣哪个字行文?(奇)从多个描写角度,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向我们呈现了一幅有形有趣,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山水画卷。

提示:
现在我们就可以更加深情、自信地朗读这篇美文啦!这次我们一起读出那份陶醉、那份得意!
师生合作,深情配乐诵读。

四、拓展延伸:
我呢,也算是陶弘景的半个知音,特别喜爱山水美景,每个假期我都会去走走,去感受祖国山川的美丽与神奇!下面我选取了部分照片和分享在微信朋友圈的截图做了一份小视频,希望带给我快乐的美好的瞬间也能给你带来快乐!
1、分享视频
2、分享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即兴写作。

提示:这是去年在青海湖附近拍摄的一张照片,美不美呀?(美)下面请同学也当回老师的知音,请你动笔写一写。

记得用上今天学到的方法,描写画面。

可以从你喜欢的角度,运用一种或几种修辞手法,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融入自己的情感。

哪怕从一个角度、运用一种修辞,写上一句话也行哟!
3、请大家大胆地分享。

五、结束语
人生最美的风景,就是在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很高兴遇见你!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把这篇美文有感情地背诵出来!
七、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绿意盎然多种描写角度
奇勃勃生机多种修辞手法
蓬勃生命融情于景
动静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