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合集下载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注释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注释

答谢中书书【1】山川之美【2】,古来共谈【3】。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4】。

青林翠竹【5】,四时俱备【6】。

晓雾将歇【7】,猿鸟乱鸣【8】;夕日欲颓【9】,沉鳞竞跃【10】。

实是欲界之仙都【11】。

自康乐以来【1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3】。

词句注释1.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山川:山河。

之:的。

3.共谈:共同谈赏的。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6.四时:四季。

俱:都。

7.歇:消。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2.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13.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白话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赏析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注释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卷四十六。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山川:山河之:的美:美景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青林:青葱的林木翠竹:翠绿的竹林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7.晓雾将歇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初二语文《答谢中书书》全文及翻译

初二语文《答谢中书书》全文及翻译

初二语文《答谢中书书》全文及翻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山川之美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山峰直插云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作者简介】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

工草隶行书尤妙。

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

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另著有《陶隐居集》、《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答谢中书书》解析

《答谢中书书》解析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乱:此起彼伏。

(3)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4)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5)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赏析】《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徽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和注释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和注释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字词注释】
1、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山川:山河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和注释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6、四时:四季。俱:都。
7、歇:消。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注释(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注释(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注释初二上册课文《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注释(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与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部编版语文八上《答谢中书书 》注释译文赏析

部编版语文八上《答谢中书书 》注释译文赏析

部编版语文八上《答谢中书书》注释译文赏析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奇:指山水之奇异。

文言现象一词多义与参与,这里指欣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和,念无与为乐者。

与“中”合用为官职名,谢答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一、原文重点字词及译文: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原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原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二、理解性默写(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2、晓雾将歇(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3、夕阳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四、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五、文章主题文章描写了山川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六、重点问题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有什么作用?(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奠定了全文的写景抒情的基调。

(3)有高雅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意。

(4)反映作者的一种思想观念:描写山水美景既是人们的共同爱好,也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

(5)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2、作者描绘了哪些美景?所写景物有何特征?(1)高山流水、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2)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的生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激趣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所陶醉。

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现在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学习要点【一】重点1.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 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难点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整体感知【一】理解文题〝答谢中书书〞即作者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答〞是回复的意思,〝书〞即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二】结构梳理1. 说说课文分几层,概括各层的意思。

一层:〔1句〕概述山川之美的无穷魅力。

二层:〔2-6句〕具体描绘〝四时〞〝晨昏〞的山川之美。

三层:〔7句〕总体评价,侧面衬托山川之美。

2. 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总——分——总3. 文章的主题。

本文以清峻的笔调描绘了秀美的山川,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三】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

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文学家,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对本草学贡献尤大,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注»«陶隐居集»等。

课文解析【一】分析课文,疏通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 重点词语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时:季节。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歇:消散。

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⑤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之:的。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复:再。

与〔yù〕: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2. 重要句子〔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二】品读课文,探究写法与情感1. 分析本文写作手法的妙处明确:〔1〕优美的意境自然景物的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包含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发起读者审美的兴趣,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主要表现在:其一,〝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那么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其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其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态,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

〔2〕凝练的语言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句之冗。

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

〝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词语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本文以四言句子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来源:学#科#网Z#X#X#K]2. 文中描绘出景物怎样的特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答谢中书书»中〝高峰入云〞等十句具体地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绘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视、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中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了动景,夕阳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四句通过表现朝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整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

拓展延伸«答谢中书书»与«天镜园»比较阅读〔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假设乘空。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

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中人曰:〝捞笋!〞鼓枻⑧飞去。

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张岱«天镜园»〕注: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

②樾:树荫。

③兰荡:湖名。

④明瑟:明净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

⑥轻舠:小船。

⑦牙人:商人。

⑧枻:船桨。

1. 解释以下加点词。

①晓雾将歇_________ ②夕日欲颓_________③类假设乘空_________ ④无可名言________ _2. 以下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四时俱备字俱碧鲜B. 山川之美园丁划小舟拾之C. 但有惭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 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甲〕文表达了陶弘景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乙〕文中同样表现作者张岱这一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以下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甲乙两文分别用〝清流见底〞〝水木明瑟〞突出〝水〞的清澈明净。

这与〝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游鱼戏石,直视无碍〞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来源:Z。

xx。

]B. 甲乙两文都选择代表性的景物入文,都从远近、高低、动静、色彩搭配入手,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器官进行描绘。

C. 甲乙两文写景,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特征,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

D. 〔甲〕文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表达情感。

〔乙〕文那么先写景,再描写商人卖笋、仆人捞笋的场面,富有生活情趣。

参考答案1. ①消散;②坠落;③好像;④说出2. C3. ①从谢灵运以后,已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②形状有如象牙一样,如雪一样白,如花藕一样鲜嫩,如蔗糖一样甜。

4.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5. B«天镜园»参考译文;天镜园浴凫堂,高高的槐树,幽深的竹篁。

林荫千层,坐对兰荡,一泓湖水荡漾,水木明亮,瑟瑟多姿,鱼鸟藻荇,好像大乘空灵境界一样。

我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的全是绿色,推开窗子,打开书卷,所有的文字,全是一样的青碧鲜绿。

每年春末,破塘笋必经过这里。

轻舟飞出,牙商就选择最大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

呼唤园中人说:〝捞笋!〞然后划桨飞逝而去。

园丁划小舟拾起大笋,形状有如象牙一样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糖。

煮着吃,无可名言,只有惭愧。

知识清单1. 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②晓雾将歇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③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④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2. 一词多义3. 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4. 文学常识«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中书,古代掌朝廷机密文书的官。

书,即书信。

5. 理解性默写〔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来源:学&科&网]〔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同步测试〔答题时间:30分钟〕【一】课内阅读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四时俱备四时:__________ ②晓雾将歇歇:__________ _____③夕日欲颓颓:___________ ④与其奇者与:__________ _____2. 把下面的文字翻泽成现代汉语。

①五色交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沉鳞竞跃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_______两种视角,写_______,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感慨,赞叹山水之美,传达出自己_______的志趣,将在山水之中_______流露于笔端。

【二】课外阅读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薜〔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4. 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5. 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 ①四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