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露天煤矿环境影响报告书
露天开采煤矿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露天开采煤矿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煤炭作为主要能源资源之一被广泛开采和利用。
然而,露天开采煤矿作为一种传统的煤炭开采方式,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本文将就露天开采煤矿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首先,露天开采煤矿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在露天开采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开垦,植被被破坏,采矿区域成为一片荒凉的沙漠。
这种破坏性的开采方式使得土壤侵蚀严重,土壤贫瘠化,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同时,大规模的挖掘和运输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积,破坏水资源的自净能力,影响水质和水生生物。
其次,露天开采煤矿还会引发大气污染问题。
露天开采煤矿会产生大量的煤尘和废气排放,其中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
这些有害气体不仅会直接污染大气,还会参与大气化学反应,产生臭氧和细颗粒物等二次污染物,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煤尘还会因为风力和毛细作用进入土壤和水体,对陆地和水生生物造成间接污染。
此外,露天开采煤矿还存在水资源浪费和水环境污染的问题。
开采时需要大量水进行降尘、冲洗和运输,导致水资源的浪费。
同时,采矿活动会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水源减少或干旱。
开采过程中,水与煤炭接触会产生酸性水,含有大量重金属和有害物质,污染地下水和附近河流,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最后,露天开采煤矿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由于露天开采煤矿需要大规模爆破、挖掘、运输等作业,会导致地表和地下结构不稳定,增加滑坡、塌陷和地震等灾害的风险。
这些地质灾害不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还会对附近的建筑物、交通设施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综上所述,露天开采煤矿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破坏性的开采方式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大气污染,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以及地质灾害等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减轻露天开采煤矿对环境的影响。
首先,应推广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对煤炭的依赖。
七星关区何官屯镇华祥煤矿环评报告

七星关区何官屯镇华祥煤矿环评报告1. 背景华祥煤矿位于七星关区何官屯镇,是该地区主要的煤矿之一。
煤矿的开采和运营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煤矿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对周围的土壤、水源和空气质量造成了污染。
此外,煤矿的开采也会导致地质灾害的风险增加,如塌陷、地震等。
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华祥煤矿需要进行环境评估,确定其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2. 分析2.1 煤矿废水排放分析根据对华祥煤矿的调研和数据分析,煤矿废水主要来自开采过程中的排水和洗煤过程中的废水。
这些废水含有高浓度的煤尘、重金属和化学物质,对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
通过对废水排放的监测和分析,我们发现煤矿废水排放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对周围的水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2.2 煤矿废气排放分析煤矿的开采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主要来自煤矿井下的瓦斯和露天矿的煤尘。
这些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对大气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我们进行了煤矿废气排放的监测和分析,发现煤矿废气排放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严重影响了周围地区的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潜在的风险。
2.3 煤矿固体废弃物处理分析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煤渣、矸石和尾矿。
这些废弃物对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通过对煤矿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式进行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华祥煤矿的处理方式存在不足,未能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3. 结果基于对华祥煤矿环境问题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煤矿废水排放超过国家标准限值,对周围的水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2.煤矿废气排放超过国家标准限值,严重影响了周围地区的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潜在的风险。
3.煤矿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存在不足,未能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4. 建议综合考虑华祥煤矿的环境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废水处理方面:–煤矿应建设废水处理设施,采用先进的废水处理技术,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露天煤矿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露天煤矿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但是能源的采集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露天煤矿,其采矿过程会对周围的大气、水、土地等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环境和民众的健康,对于采煤企业,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提交“露天煤矿环境影响报告书”。
一、报告书概述(一)项目名称:xxx煤矿(此处以xxx为例)。
(二)项目地点:在xxx县,毗邻xxx铁路。
(三)报告书主要内容:1.项目概述:主要介绍该项目的采矿工艺、年产能力、矿区范围及开采时间等。
2.环境基础状况:包括矿区地质、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水资源状况等。
3.环境影响评价:详细分析煤矿开采可能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4.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分析煤矿开采可能对当地经济、人口、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5.保护措施与管理计划:提出保护措施及管理计划,包括环境监测和数据报告等。
二、报告书内容分析1.项目概述报告书中,对于采矿工艺、年产能力、矿区范围及开采时间等方面,都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和说明。
2.环境基础状况矿区地质、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水资源状况等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采矿过程中的安全与可行性。
报告书详细介绍了矿区基础环境状况,供相关部门和公众了解。
3.环境影响评价在这一部分,报告书主要分析煤矿开采可能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包括大气、水、土壤、噪音等方面。
例如,煤矿开采会带来大量的粉尘和废气,直接对周边大气产生影响,而绿地和水源可能会遭到破坏,土地沉降和噪音污染等都会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报告书还提出了相关的保护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4.社会经济影响评价采矿业的成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和社区的参与,因此在报告书中也需要考虑煤矿对当地社会、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计划,以保证煤矿开采的可持续性。
5.保护措施与管理计划在对煤矿开采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时,报告书还需要提出相关的保护措施和管理计划。
xxxx煤矿影响煤质的主要因素及提高煤质的措施

Xxxx露天煤矿影响煤质的主要因素及提高煤质的措施一、影响煤质的主要因素根据我矿煤层赋存条件及现场作业条件,影响我矿煤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露头风化煤的混入,浅地表煤层风化严重,若不分层采装、分堆存储,次煤混入好煤当中,影响好煤煤质。
2、煤层顶板砂岩混入,因煤层倾角较大,顶板为不整合接触,起伏不平,给顶板扫浮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极易将砂岩混入煤层当中,影响煤质。
3、爆破碎石的影响,由于我矿剥离严重欠产,二量严重不足,采煤面低于剥离面,部分剥离工作面爆破后,碎石因爆轰波作用抛向煤面,造成煤工作面碎石较多,影响煤质。
4、水的影响,由于剥离欠产,由剥离工作面涌出的水只能经煤工作面流向水仓,且我矿排水目前受外部供电影响,未能及时排出,在采煤过程中造成含水量增大,降低发热量。
5、煤层间夹矸石的影响,我矿现东区K8-k12之间,离煤层顶板约2米处煤层间赋存着约15cm厚的矸石,这些矸石因无法选采而直接混入原煤当中,直接影响了原煤质量。
在k6+50—k8+20之间煤层顶板一层4.5米左右的夹矸层,在后续采装中将会造成煤矸混杂,影响煤质.6、煤层底板片帮,砂岩或矸石滑落到煤面,如清理不彻底则会因煤岩混杂而引起煤质品位下降,从而影响煤质。
二、提高煤质的措施1、建立专门的煤质管理机构,加强煤质日常管理,统一协调原煤生产及分堆存储。
2、加强煤储量的地质、测量监督,并加强煤质品位的质量管理。
3、开采煤层露头时,煤质管理人员要加大采样力度,严格划分好煤层风化界限,对于风化煤要单独采挖单独存放。
4、揭露煤层顶板作业时,施工队要设专人监护,挖掘机要将顶板砂岩清理干净,对于不能装车的碎块要组织人员进行清扫,清扫干净后集中装出。
清扫完毕的煤工作面要经煤质管理人员验收签字后方准作业。
5、加大土方剥离力度,减少欠剥量,根据现场岩体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穿爆技术,尽量减少爆破对煤工作面的影响。
对于飞进煤工作面的碎石,要及时进行清扫,清扫完毕后方可作业。
白音华三号露天煤矿调研报告2017.1.11

白音华三号露天煤矿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白音华三号露天煤矿。
2.项目位置及交通(1)矿田位置白音华煤田位于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白音华木和哈日根台木。
三号露天矿位于煤田中部,距西乌旗巴彦乌拉镇91km。
地理坐标:东经:118°22′15″~118°36′15″北纬:44°50′45″~44°56′30″煤田呈北东――西南方向展布,三号露天矿与煤田展布一致,其长约14.25km,宽约3.80km,面积约51.05km2。
(2)交通矿区目前交通仍以公路为主,为开发白音华煤田,由政府出资建设的西乌旗至白音华矿区二级公路已开工,将在2005年建成。
由霍煤集团出资建设的白音华至霍林河砂石公路将在2005年建成。
——大坂——白音华矿区铁路已开工建设。
白音华三号露天矿至各地里程为:白音华——西乌旗(巴彦乌拉镇)91km——巴林左旗(林东镇)137km——巴林右旗(大板镇)168km——市林西县133km——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 190km——霍林郭勒市 120km3.注册资本、资金到位情况4.股权构成、隶属关系5.项目是否通过核准、计划投资情况、设计(核定)生产能力、各期设计规模、各期设计服务年限项目已通过核准,计划投资378645.12万元,设计生产能力1400万吨/年,设计服务年限90年。
6.项目建成投产分期情况7.员工数量及构成生产工人依露天矿设备装备水平按生产环节、工种、岗位分班配备;管理人员按职能配备;服务人员及其他人员按需配置。
经计算达到设计规模时,全矿在籍人数为893人,其中生产工人833人,占全矿在籍人数的93.28%,管理人员24人,服务人员及其他人员36人。
8.煤炭资源情况矿田面积约51.05km2,资源总量1451.99Mt,露天境界资源储量1393.91Mt,露天可采储量1314.05Mt,平均剥采比3.98m3/t,露天平均开采深度188m。
通富煤矿建设方环保汇报

鄂尔多斯市乌兰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富煤矿环境保护验收汇报鄂尔多斯市乌兰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富煤矿二○一三年八月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现在由我向大家简要汇报我矿环保设施建设情况:一、煤矿概述:鄂尔多斯市乌兰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富煤矿(0.6Mt/a露天煤矿)改扩建项目位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东南,行政区划隶属于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
具体位置东胜煤田勃牛川普查区西南部。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4′32″——110°26′09″北纬:39°23′02″——39°24′13″由本矿西行1km可至边(边家壕)—贾(贾家湾)公路(柏油路),沿边贾公路向西北约16km可到达纳林陶亥镇。
经边贾公路向东与曹—羊公路相接,可达准—东铁路西营子集装站及薛家湾、呼市等地,向西与包—府公路相接,可达东胜、包头及大柳塔等地。
从新庙镇沿西与包—府公路向南距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镇约18km,向北距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约60km。
故本矿所处地理位置交通比较便利。
通富煤矿为技术改造项目,原有工程为井工开采,生产能力为0.60Mt/a,矿区面积为2.1872km2。
技术改造后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生产能力仍为0.6Mt/a,面积不变。
项目实际总投资为17027.3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722.00万元,占总投资的4.24 %。
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交通条件比较便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2010年8月,内蒙古煤炭建设生态环境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鄂尔多斯市乌兰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富煤矿(0.6Mt/a露天煤矿)整合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2010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厅以内环字[2010]215号文对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进行了批复。
2012年10月,锡林郭勒市智星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鄂尔多斯市乌兰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富煤矿(变更开采方式)技术改造修改初步设计说明书》,2013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局以内煤局字[2013]210号对该修改初步设计进行批复。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团鱼山北部45万吨年露天煤矿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团鱼山北部45万吨/年露天煤矿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公布日期】2015.06.29•【字号】青环发〔2015〕275号•【施行日期】2015.06.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团鱼山北部45万吨/年露天煤矿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青环发〔2015〕275号青海省能源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你公司《关于申请审批团鱼山露天煤矿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请示》(青能源〔2015〕38号)及海西州环境保护局《关于青海省能源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团鱼山北部45万吨/年露天煤矿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预审意见》(西环字〔2015〕66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拟建项目位于海西州鱼卡煤田西部团鱼山矿区,项目矿田总面积2.43平方公里,采掘场最终开采境界地表东西长1570米,南北宽700米,最大开采深度220米,划分为东、西2个采区。
项目设计规模为45万吨/年,服务年限25年,采用单斗铲-卡车开采工艺。
项目工程包括:建设露天采场、外排土场、内排土场。
配套工程包括地面生产系统、储煤场、场内道路、供热、供电、给排水、加油站等设施。
环保工程包括矿坑水及生活污水处理站、储煤场挡风抑尘墙等。
省发展改革委以青发改能源〔2015〕58号印发了《青海省能源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团鱼山北部45万吨/年露天煤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的通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我厅原则同意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所列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和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你公司须全面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生态保护及污染防治措施,缓解和控制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二、项目建设及生产管理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提高项目水资源综合利用率,鉴于项目周边无地表水系分布,煤矸石淋滤液及矿井涌水经矿井水处理站处理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中有关标准后用于采场和排土场洒水降尘。
环评报告书-甘肃陇原煤矿年产30万吨露天开采项目

前言甘肃陇原煤矿30万吨/年露天开采项目由原甘肃陇原煤矿和原民勤县新盛煤矿组合而成。
原甘肃陇原煤矿和原民勤县新盛煤矿是两个独立法人的矿井。
前者属集体企业,始建于2003年,2004年底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规模6.0×104t/a,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达到设计生产能力,采用斜井开拓方式,矿田范围走向长0.61km,倾斜宽1.011km,面积0.6168km2,从投产至2010年5月,共生产原煤24.51×104t。
后者属个人独资企业,始建于1996年,1998年正式投入生产,设计生产规模6.0×104t/a,后来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斜井、立井混合开拓方式,设计生产规模达到9.0×104t/a,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矿田范围走向长0.50km,倾斜宽1.18km,面积0.59km2,从投产至2009年底,共生产原煤47.05×104t。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的通知》(甘政发【2007】38号),原甘肃陇原煤矿(6.0×104t/a)和原民勤县新盛煤矿(3.0×104t/a)应整合为一个采矿主体。
两矿分别于2010年5月和2009年底停产。
由于以上两矿井采煤方法落后,装备水平低,资源回收率低,因此数年来,矿井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生产,不但严重制约矿井的经济效益,而且给安全生产带来诸多隐患。
为了提高矿井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提高矿山经济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有关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82号)及《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矿产资源整合总体方案的通知》(甘政发[2007]38号)关于煤炭资源整合、整顿、关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文件精神,原甘肃陇原煤矿和原民勤县新盛煤矿两矿自由组合为一个采矿主体——甘肃陇原煤矿,以露天开采方式开采上述两矿井矿权范围内的剩余资源储量,并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露天煤矿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2018年10月1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概况1.1 自然环境概况1.1.1 地势地貌铧尖露天煤矿行政区划隶属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准格尔召镇,矿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区域性地表分水岭“东胜梁”的南侧,属黄土高原地带。
矿田北部边界距“东胜梁”约10 km,矿田内地势总体趋势是北部高、南部低,最高点位于矿田西北角的边界邻近,海拔标高为1430.2m,最低点位于矿田南部勃牛川内,海拔标高为1279m。
最大地势相对高差为151.2m;一样地势海拔标高在1325~1400m 之间,一样地势相对高差为75m 左右。
矿田属高原腐蚀性丘陵地貌,大部分地区为低矮山丘,基岩(延安组J2y)大面积出露,植被稀疏,为半荒漠地区。
矿田内沟谷发育,将矿田分割得支离破裂。
一样季节干涸无水,丰雨季节大气降水在地表形成迳流后流入沟谷,这些溪流或洪流具有历时短、流量较大的特点。
暴雨时勃牛川在矿田西南部由西北向东南穿过矿田,店沟、黑桥沟分不在矿田的中部及东部由北向南汇入勃牛川,通过陕西省境内的窟野河,最终注入黄河。
1.1.2 气候特点本区属干燥的半沙漠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寒时刻长,夏热时刻短,秋季凉快多雨,春季风沙较大。
年降雨量少,蒸发量大,霜冻期较长。
据准格尔旗气象局提供的气象资料,最高气温36.6℃,最低气温-27.9℃。
降雨多集中在7、8、9 三个月,年降水量194.7-531.6mm,平均357.3mm;年蒸发量2297.4-2833.7mm,平均2457.4mm,是降水量的5-11 倍。
结冰期一样为10月初至次年4月底,冰冻期长达半年之久,最大冻土深度1.71m。
矿田内夏季风小,一样为2-3 级;春冬两季风力较大,常在4级以上,最大可达10级。
风向多为西北风,最大风速可达24 m/s。
1.1.3 地质灾难据调查,矿田内从未发生过较大的破坏性地震,亦无泥石流、滑坡及塌陷等不良地质灾难发生。
依照内蒙古地震烈度划分,本区抗震烈度为6度。
1.2 社会环境概况由于准格尔召距东胜区较近,近几年随着地点经济的不断进展,其周围投资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道路交通、电力设施已初具规模,部分居民开办乡镇企业,经济收入比较可观,已成为当地经济进展较快的地区之一。
目前,所有行政村均通电、通邮,绝大部分村庄通电话、公路,有5个村接入自来水。
准格尔召镇现有耕地4254公顷,其中水浇地595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3322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3980千瓦,大小畜2.7万头(只)。
粮食总产量6918t,农民人均纯收入4197元,镇财政收入969万元。
镇内储存有鄂尔多斯地区最大的召庙群,准格尔召宝堂寺是自治区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位于准格尔旗西部、东胜区东南39公里处,位于本项目西南矿田境域20km。
召庙群地处项目区主导风向上风向,项目开发可不能对其产生阻碍。
1.3环境敏锐因素分析依照现场调查,评判区内没有铁路、公路、水库、水源爱护区、自然爱护区及国家珍稀动植物,要紧环境爱护目标为矿田范畴内及矿生产附属设施邻近的14个村庄的村民和耕地。
最终确定的环境敏锐区域及环境爱护目标见表1-3-1。
表1-3-1 评判区环境敏锐区域及环境爱护目标2 项目概况2.1 项目名称、建设规模、地点、投资及建设性质项目名称:内蒙古北联电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铧尖露天煤矿建设规模及目标:设计生产能力3Mt/a,打算2018年投产。
建设性质:新建工程建设地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准格尔召镇,位于东胜煤田东部。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7′00″~110°23′30″,北纬:39°41′45″~39°46′30″。
总投资:92605.12万元。
2.2 项目组成及总平面布置本项目由采掘场、外排土场、地面生产系统、工业场地、组装场地、爆破器材库、油库及加油站所组成,占地面积见表2-2-1。
表2-2-1 铧尖露天矿占地面积一览表项目占地面积(hm2)采掘场61.21排土场119.94工业场地8.52组装场 2.00加油站0.80爆破器材库 2.50总计194.972.2 服务年限与工作制度铧尖露天煤矿工作制度为每年330d,每天工作 3 班,每班工作 8h 连续作业。
可采储量132.92Mt,设计储量备用系数为 1.1,设计服务年限40.3a。
露天矿建设工期为 12 个月。
露天矿达产后全矿在籍人数466人,全员效率25.90t/工·日。
3 矿区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判3.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判评判区共有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林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沙地生态系统和村庄矿区生态系统六种生态系统。
草地生态系统由本氏针茅、克氏针茅、百里香、达乌里胡枝子等组成,为评判区最大的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要紧由糜黍、谷子、玉米、土豆为主,在矿田范畴内零星分布;其它生态系统分布面积相对较小。
评判区常见的哺乳动物要紧有:沙狐、獾、蒙古兔、酚鼠、仓鼠、和小家鼠。
通过调查共发觉鸟类48种,分11目、24种,其中雀形目种种类最多计有21种,其次是雁形目4种,鸻形目4种、隼形目4种、鸡形目4种。
由于项目区分布在草原带,因此,草原带的动物种类差不多上代表了项目区的动物种类。
评判区共有五个土类,八个土壤亚类,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亚类,并与黄绵土交错分布。
在河谷阶地和丘间洼地,以及极度腐蚀的沟坡,要紧分布有草甸土和粗骨栗钙土。
矿区处于黄土丘陵沟壑区,评判区域范畴内土壤腐蚀的特点是以水蚀为主,风蚀为辅,属于极强度腐蚀区。
评判区生态环境质量EI为49.74,评判区域内草地拼块占有较大的优势,草地为评判区的模地。
尽管区域内自然体系仍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和受干扰以后的复原能力,但随着人类活动和开发的加大,区域生态系统存在向低级不生态系统演变的趋势。
3.2 空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判铧尖矿田内除散布零星村庄外,无工业企业。
矿田外西侧分布永利、和泰、三鼎石等地点小煤矿及砂石厂。
此外无其它工业企业,各地点煤矿多无采暖设施,没有燃煤污染。
本次环评监测托付鄂尔多斯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于2018年9月进行。
结果讲明,SO2、NO2小时浓度、日均浓度均不超标,PM10、TSP日均浓度各监测点均有超标现象,超标率20%~40%。
讲明评判区空气污染较轻,植被稀少、气候干燥引起的地夸奖尘是造成本次监测结果超标的要紧缘故。
3.3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判矿田范畴内沟谷一样情形下干涸无水,形成散居村户的乡路,仅在丰雨季节产生短暂的溪流或洪流。
黑桥沟自露天矿工业场地至勃牛川入口处约10km,勃牛川由西北向东南汇入陕西省境内的窟野河,最终注入黄河。
本次地表水现状监测为雨后第二、第三天。
监测结果讲明,勃牛川地表水水质优良,各项水质指标均满足《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多项水质指标均低于检出限。
且勃牛川在黑桥沟入口上下游水质相同,讲明期间无污水混入。
3.4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判目前,区内居民用水多采纳在地势较低的沟谷地段分散打井的方式取用地下水,取水量较小。
本次环评托付鄂尔多斯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区内可采典型水样进行了现状监测。
监测结果讲明,区内地下水水质良好,不存在超标现象,各项水质指标均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
3.5 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判本次噪声监测共布设13个噪声监测点,分不为工业场地四周、排土场四周、采场四周、道路及噪声敏锐点闰家圪堵和补花沟。
监测结果讲明,各监测点昼夜间噪声监测结果均符合相应的标准限值要求,未见超标现象。
区域内声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4 矿区环境阻碍推测与评判4.1 生态环境阻碍评判评判区生态系统要紧为草地生态系统,草地面积约129.48km2,占评判区总面积的91.90%;其次为农田生态系统,面积约7.27km2,占评判区总面积的5.16%。
项目在开发后生态环境的主体变化将表现出如下趋势:(1)项目开发总体上可不能引起评判区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但在局部(如工业场地周边、采掘场、排土场、场外运输道路及管线工程区)会使人工生态环境的比重有所加大。
(2)采煤造成的挖损地貌和堆垫地貌会对矿田内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不利阻碍。
(3)由于露天矿的开发建设,评判区景观破裂程度将增加,生态系统各类型的比例将发生变化,但可不能大幅度改变,生态系统的异质性略有增加。
(4)评判依照目前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阻碍的分析结果,按照《生态环境状况评判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对项目实施后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判,得到本矿田全部开采终止后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48.77,相比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减少0.97,ΔEI 仅为0.97讲明露天矿的实施对当地生态环境状况没有明显的阻碍,当地生态环境状况仍可坚持在一样的水平。
同时随着土地复垦等减缓措施的实施,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阻碍可得到进一步的修复,对当地生态环境状况的阻碍将进一步的降低。
4.2 空气环境质量阻碍评判(1)外排土场扬尘:阻碍时段包括建设期及运行初期,由于与各居民点保持了距离,外排土场扬尘对居民点阻碍程度轻微,可不能造成居民点TSP超标。
(2)采掘场扬尘:阎家圪堵距首采工作面仅约150m,在E风条件下扬尘可能对其形成显著的不利阻碍,建议在建设初期即对其进行搬迁。
此外,本项目首采区可能阻碍的区域为工业场地生活区;六采区末采掘场可能阻碍的区域为北界外区域及黑桥沟、武家渠零散分布的居民。
SW风条件下首采区采掘场、六采区末采掘场下风向扬尘厂界外浓度值分不低于0.10 mg/Nm3、0.20 mg/Nm3,符合GB16297-1996中规定的厂界无组织排放浓度限值(1.0 mg/Nm3)。
采掘场扬尘对居民点短期浓度奉献值在0.1 mg/Nm3以下,阻碍程度轻微,可不能造成居民点TSP超标。
(3)场外道路扬尘:扬尘阻碍要紧表达在运营期,可能阻碍的区域为道路沿线及邻近道路的零星居民。
本工程场外道路原设计方案为砾石路面,其表面覆尘量较大,导致运输车辆扬尘将在较大范畴内造成明显的不利阻碍。
本次评判提出:关于场外运输道路应采纳起尘量较小的沥青路面设计方案,以爱护沿途环境空气质量。
采取该方案后,在距离路肩10m以远,其TSP浓度值差不多可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级标准日均限值,沥青路面方案相应的场外道路扬尘对环境阻碍程度轻微,且显著优于原砾石路面方案,环评单位就此对业主单位提出建议,业主单位已承诺采取优化的沥青路面场外运输道路设计方案。
(4)工业场地锅炉燃煤烟气:可能受不利阻碍较显著的散户居民敏锐点分布在锅炉的NNW方向, 5、10月主导风向为SSW风,现在可能对工业场地北侧、东北侧零星居民构成较不利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