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故事及解释
20个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故事情节,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以下是20个常见成语及其故事和解释:1. 画龙点睛故事:相传古代有位画家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但觉得还差点什么,于是在画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点墨,瞬间龙焕发出生机。
解释:比喻在文章或艺术作品的关键处加以点染,使之更加生动深刻。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别人劝他不必多虑,他却认为这是大事。
解释:比喻无端地、不切实际地多虑多惧。
3. 指鹿为马故事:秦始皇时期,有人故意指着鹿说它是马,希望见风使舵,试探人心。
解释: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4. 杀鸡儆猴故事:一位官员为了警告众猴子,就杀了一只鸡,猴子们都吓得不敢再犯错。
解释:用严惩少数人的错误来警告其他人。
5. 鹤立鸡群故事:鹤本身高洁孤傲,站在鸡群中显得格格不入。
解释:形容一个人在一群人中,因为过于出众而显得格格不入。
6. 画蛇添足故事:有人画了一张蛇,又画了一只脚,以为足够完美,实际上画错了。
解释: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7. 掩耳盗铃故事:有个人偷了别人的铃,把铃藏在耳朵底下,自以为没人听见了。
解释: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盖不了真相。
8. 纸上谈兵故事:战场上没有实际经验,只是在纸上谈论兵法。
解释:比喻只是空谈理论,没有实践经验。
9. 对牛弹琴故事:传说有个人对着牛弹琴,牛当然不会懂音乐。
解释:比喻对对方讲解、说明,而对方却不懂。
10. 狐假虎威故事:一只狐狸借用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
解释: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11. 亡羊补牢故事:羊跑掉了,主人赶紧修牢,以防止更多的羊跑掉。
解释:比喻为了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失而采取的补救措施。
12. 画蛇添足故事:有人画了一张蛇,又画了一只脚,以为足够完美,实际上画错了。
解释: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13. 守株待兔故事:有个农夫守着树根,等待兔子自己送上门来。
解释:比喻不做实际努力,只是幻想着奇迹出现。
古代成语典故与释义_成语故事大全

古代成语典故与释义是语言中的精华,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习俗。
汉语成语有形式简洁,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民族特色鲜明的特点。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成语典故与释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代成语典故与释义篇一:老牛舐犊的故事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杨修。
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
这时,杨修忽听曹操说道:“鸡肋,鸡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说:“丞相打算退兵了。
”这样,全营的人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撤退。
曹操巡营时,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吃惊,便向士兵询问原因,才知道是杨修私传军令。
由于杨修平时屡次卖弄小聪明令曹操不满,今次又在自己尚未下令撤退之时私传军令,于是,便以杨修扰乱军心,把他杀了。
杨修死后,杨修的父亲杨彪非常伤心,因思念儿子而日渐憔悴。
曹操问他说:“杨公为什么会这般消瘦啊?”杨彪叹气说:“我惭愧啊,没有能够像金日磾[dī]一样具有先见之明,现在还有一种像老牛舔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子之心!”曹操听后。
十分感动,不免内疚。
【解释】舐:舔;犊:小牛。
老牛舔小牛。
比喻父母疼爱子女。
古代成语典故与释义篇二:有备无患的故事春秋时,晋悼公当了国君以后,想重振晋国的威名,像他的先祖晋文公一样,称霸诸侯。
这时,郑国是一个小国,一会儿和晋结盟,一会儿又归顺楚国。
晋悼公很生气,公元562年,他集合了宋、鲁、卫、刘等11国的部队出兵伐郑。
邻简公兵败投降,给晋国送去大批礼物,计有兵车一百辆,乐师数名,一批名贵乐器和十六个能歌善舞的女子。
晋悼公很高兴,把这些礼物的一半赏赐给魏绛,说:“魏绛,是你劝我跟戎、狄和好,又安定了中原各国;八年来,我们九次召集各国诸侯会盟。
现在我们和各国的关系,就象一曲动听的乐曲一样和谐。
郑国送来这么多礼物,让我和你同享吧!”魏绛说:“能和狄、戎和好相处,这是我们国家的福气,大王做了中原诸侯的盟主,这是凭您的才能,我出的力是微不足道的。
不过,我希望大王在安享快乐的时候,能够多考虑一些国家的未来。
历史成语典故及解释大全

历史成语典故及解释大全是历史的一部分,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经过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成语典故及解释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历史成语典故及解释大全篇一:不识时务东汉献帝时,政权完全操众在大臣的手中,汉室已经面临危机,作为皇帝的子孙刘备想找机会挽救汉朝的危机,可是他始终找不到好的根据地。
有一天他特地去拜访当时很有才学的隐士司马徽。
司马徽被他的诚心感动了,问明了情况后对刘备说:你之所以没有很好的机会,是因为你没有好的人才帮助你。
刘备想了一会儿,不明白地问说:帮助我的人都很有才华,糜竺和简雍两人能文,张飞和关羽能武。
他们都是很优秀的人才呀!司马徽笑着说:他们确实很有潜力,可惜都是没有经验的年轻人,不知道时事,更不明白该如何来适应时代的潮流,而你要找的应该是懂得人情事理,能够通权达变的人,来帮助你,才能完成统一大业。
【解释】时务:当前的形势和潮流。
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
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历史成语典故及解释大全篇二:茕茕孑立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晋灭东吴,所谓“降孙皓三分归一统”,结束了几十年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
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一统,采取了有效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广揽贤能”,着重于西蜀与东吴的遗老故臣,凡有声望的、有本事的,都极力笼络;笼络不成,就设法除去,以达到不为我用也不许为我害的目的。
同时,把“以孝治天下”作为其伦理总纲,提倡孝父母,敬老人,抚恤孤寡。
在“广揽”中,西蜀的一个故臣引起了司马炎很大的关注。
此人姓李名密,又名虔,字令伯,武阳人。
生下六个月时丧父;四岁时,其母何氏改嫁;靠祖母刘氏扶养成人,西蜀时,官居尚书郎,是个不大不小却很重要的官。
入晋后,蜀地的先后两名的地方官都曾推荐李密做官,可李密却故国难忘,不肯出仕,都借故谢绝了。
司马炎格外看重他,特地下了一道诏书,要李密做供职于宫廷的郎中,李密未允。
成语典故及解释

成语典故及解释成语故事是语言中历史悠久,经过长时间筛选和提炼出来的固定的语言形式,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的精华所在,能够从多个角度充分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成语典故及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典故及解释篇一:百步穿杨的故事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
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
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
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
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
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
接着,他拉开弓,“唆”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
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
这一来,喝采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那人平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
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
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
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苏厉介绍的向白起讲了上面这个故事。
白起听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成语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篇1【成语】:邯郸学步【拼音】:hán dān xué bù【解释】: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
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成语故事】:据说,赵国的首都邯郸的人走路的姿态很好看,动作非常优雅、轻快。
燕国有一个少年听到这个传说,非常羡慕邯郸人,就走了很远的路去赵国,想学习邯郸人走路的方法。
刚开始,他整天站在街头,仔细研究每个人走路的.姿态,再慢慢模仿他们,可是都没有成功。
后来,他想可能是受到过去走路习惯的影响,所以,他决定要忘掉以前走路的方法。
从那时候起,他更专心研究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不过,再怎么努力他还是学不会,最后他只好放弃。
可是,因为他把以前走路的方法忘得一干二净,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走路,只好一路爬着回去。
当别人看到他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他。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篇2铁杵磨针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20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20篇)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1尔虞我诈【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
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
于是两军讲和。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2大放厥词【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柳宗元与刘禹锡主张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
他在官场上屡屡失意。
但文学成就很高。
散文说理透彻,山水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他死后,韩愈写《祭柳子厚文》称赞他:“玉佩琼琚,大放厥词。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3乘人之危【成语故事】东汉凉州刺史梁鸿的属官苏正和不畏强权,依法查办武威太守。
梁鸿担心会牵连朝廷高官,想杀了苏正和灭口,就找好友盖勋商量对策。
虽然盖勋和苏正和是死对头,但他还是认为不能趁别人危难时候去害别人,这是不仁的表现。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4才气无双【成语故事】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平定吴楚等地诸侯叛乱,他立了大功,调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
公孙昆邱担心他的安危就上书汉景帝,请求保护这个才气无双的将领。
汉景帝就把他调往内地任职。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5道不拾遗【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因逃难到秦国,主张法制国家,受到秦孝王的重用,他先后制定一系列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严明,不循私情。
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是汉语中的特殊表达方式,它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故事作为成语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些成语的来历和含义。
1. 画蛇添足。
相传古代有一个画师,他画了一条蛇,但觉得画得不够生动,于是又在蛇身上加上了腿。
有人看到后告诉他,“画蛇添足!”意思是原本已经很好了,反而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2. 杯弓蛇影。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原文是“杯弓蛇影,不能自见”。
比喻因为害怕而产生的错觉。
3. 杞人忧天。
传说春秋时期,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大家都劝他不要杞人忧天。
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形容人胡思乱想,杞人忧天。
4. 画龙点睛。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原意是画龙时点上眼睛,形容最后一笔或最后一个动作使整体更加完美。
5. 掩耳盗铃。
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耳盗铃。
6. 杀鸡取卵。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比喻为一时的利益而毁掉长远的利益。
7. 守株待兔。
这是一个出自《列子》的故事,比喻不劳而获,坐等幸运降临。
8. 亡羊补牢。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比喻事情出了问题后及时补救。
9. 狐假虎威。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别人。
10. 画蛇添足。
相传古代有一个画师,他画了一条蛇,但觉得画得不够生动,于是又在蛇身上加上了腿。
有人看到后告诉他,“画蛇添足!”意思是原本已经很好了,反而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以上就是一些成语故事及其解释,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内涵和意义。
希望大家在学习成语的同时,也能了解其中的故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成语故事和意思

成语故事和意思成语是汉语中的特殊词汇,它们既有独特的意义,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成语故事是成语的来源和故事背后的含义,通过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几个常用成语的故事和意思。
1. 画蛇添足。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人很擅长画画,他画了一条蛇,别人看了说,这条蛇画得太生动了,就像真的一样。
这个人听了别人的话,自己却不这样认为,于是他又在蛇身上加了几笔。
结果,这条蛇就变得怪模怪样的,不再像蛇了。
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做事过分,反而弄巧成拙。
2. 杯弓蛇影。
据说古代有一个人去打猎,他在树林里行走,突然看到一条蛇,他吓得连忙跑开。
后来他回头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一根弯曲的树枝。
从此以后,他总觉得树林里有蛇,只要有一点声音,他就以为是蛇。
这个成语就用来比喻疑神疑鬼,多疑不安。
3. 杀鸡取卵。
相传古代有一个人,他养了一只下金蛋的鸡。
他每天都杀鸡取卵,想一次拿到更多的金蛋。
结果,他最后不但失去了金蛋,还失去了那只下金蛋的鸡。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贪心,不知满足。
4. 守株待兔。
相传古代有一个农夫,他种了一棵树,每天都在树旁边等着兔子撞死。
结果,他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兔子撞死。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切实际,不切合实际情况。
5. 亡羊补牢。
相传古代有一个人,他养了一群羊,有一天一只羊走丢了。
他没有及时找回丢失的羊,结果其他羊也跟着走失了。
后来他才明白,应该在羊走丢的时候及时补牢,这样就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事情出了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内涵。
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智慧。
希望大家在学习成语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和意义,更好地运用这些成语,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成语故事及解释
汉语成语是汉语言长期习用的、形式简洁、含义丰富而又历史悠久的固定词组。
以下是精心整理的中国成语故事及解释,希望能够帮到你!
中国成语故事及解释篇一:克已奉公的成语故事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颍阳人。
祭遵从小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
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颍阳一带,祭遵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下吏。
后随军转战河北,当了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
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循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后,依法把这小侍从处以死刑。
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边的人,欲降罪于祭遵。
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
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
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
”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
后来,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颍阳侯。
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
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
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祭遵死后多年,汉光武帝刘秀仍对他的克己奉公精神十分怀念。
【解释】克己:克制、约束自己,克制住自己的私心;奉公:以公事为重。
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
比喻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
中国成语故事及解释篇二:空前绝后的成语故事晋朝顾恺之,才华出众,学识渊博,他的绘画才能更是出色,闻名于世。
顾恺之画人物,神态逼真,形象生动。
与众不同的是,他画人物,从来不先点眼珠。
有人问其原因,他说:人物传神之处,正在这个地方。
一语道出了其中的诀窍,使人叹服。
当时被人称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南北朝时的梁朝,又出了一个叫张僧繇的大画家。
他善画山水、人物、佛像,在当时名气很响。
梁武帝建了很多寺庙佛塔,都命他作画。
据说,有一次他在一个寺庙的墙上画了四条龙,却没有给龙点眼珠。
旁人问他为什么不点上眼珠,他说:“恐怕点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去。
”众人不信,坚持要他试一试,他便点了两条,果然破壁飞去。
这一传说虽夸张得近于荒诞,但说明了他作画技艺得很高超的。
到了唐朝,又出了个更有成就的画家吴道子,集绘画、书法大成于一身。
他的山水、佛像画闻名当时,且写得一手好字,有书圣之称。
据传说,他曾为唐玄宗画巨幅嘉陵江图,几百里山水竟在一天内画好了。
他在景玄寺中画了地狱变相图,不画鬼怪而阴森逼人,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