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原文诗意及诗文赏析
《逢入京使》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逢入京使》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逢入京使岑参〔唐代〕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赏析: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
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色。
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因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
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
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此诗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示。
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路漫漫”三字不仅指出这种事实,而且很容易勾起“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一类的感触来。
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
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思,全句说:揩眼泪已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
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岑参《逢入京使》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逢入京使岑参(唐代)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创作背景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赏析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
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色。
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因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
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
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此诗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示。
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路漫漫”三字不仅指出这种事实,而且很容易勾起“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一类的感触来。
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
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思,全句说:揩眼泪巳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
逢入京使诗意

逢入京使诗意【注音】:feng, ying【【出处】:唐代岑参《逢入京使》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韵译】:在马背上与你相逢却没有纸和笔,请你把家信捎给我,向家乡报一声平安。
【评析】: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送别亲人朋友去边疆,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加上诗人又是客居他乡,亲友又在遥远的边塞,因此格外伤感,这首诗写得沉郁顿挫。
【译文】:在马背上与你相逢,只有无言相对,请你把家书捎给我,让我告诉家乡的亲人:我很好!【赏析】:此诗借逢人送行之机,充分表达了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抒发了年老还乡的愿望。
全诗意境雄浑阔大,气势流畅,具有苍凉悲壮的情调,并表达了友情之珍贵难得及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送别杨氏女:天津桥下东流水,远到前门五里铺。
父母已知行李别,月明空照未离身。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诗是写一个长期在外做官的人重回故乡,特别是重回到日夜怀念的故乡时,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诗人对往日的追忆和对今后的设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缠绵情思,使诗显得余味深长。
送人游洞庭刘长卿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送薛据之苏州李长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方城元判官往舒州柳中庸折柳送行舟,挥手泪沾巾。
无论君与妾,俱是异乡人。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诗借逢人入京使寄送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抒发自己贬谪失意的感慨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逢入京使》翻译及赏析

《逢入京使》翻译及赏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但无纸笔,请告诉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注释:(1)选自《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2)唐代诗人。
曾任嘉州(现在四川乐山)刺史。
(3)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4)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5)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6)凭:托,烦,请。
(7)传语:捎口信赏析:唐天宝八年(749年),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节度使高仙芝推荐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到节度使幕府掌书记之职。
作者抱着建功立业的大志,赴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境)幕府途中,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复杂的心情。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作者离别亲友,单身赴任,踏上漫长而遥远的路程。
“故园”,既指故土亲友,也指京都朝廷;“东望”,表示出一种一边走一边回顾的复杂心情。
“双袖龙钟泪不干”,写作者不断用双袖抹泪,但泪仍涌出,以致沾湿了袖子。
用动作写出心中的眷念之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写在路途中突遇人京使者,不禁欣喜有了传信回京的机会。
但不料却“无纸笔”,无法写信很是遗憾和失望。
“凭君传语报平安”,因无纸笔,又不愿放弃这样一个机会,就靠人京使者向家中报说自己一切平安。
这两句虽用语平常,却表达了作者心中矛盾:一方面要赴边塞,并对前途充满信心(从“平安”中可看出);一方面又牵挂家中亲人,不愿放过任何一个报平安的机会。
本诗通过对逢入京使时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思家情切而又开阔乐观的心情。
全诗不假雕琢,自然真切,虽似信口而出,却韵味深远,看似随手拈来,却是经过精心提炼和概括,具有典型意义。
岑参逢入京使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岑参逢入京使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岑参逢入京使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岑参逢入京使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
,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
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
处理得很,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逢入京使》原文、译文及注释

《逢入京使》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原文:逢入京使唐代-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对照翻译: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注释:⑴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文学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逢入京使》原文注释与赏析

《逢入京使》原文注释与赏析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①。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②。
注释
①故园:指长安。
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②凭:托。
赏析
这首诗是岑参调任安西途中所作。
诗中前两句,写东望故园,泪流不止,抒思乡之情。
后两句写诗人路上巧遇熟人去往长安,偏偏手边没带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能相托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
这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作者提炼出了特定环境下的典型的情节,以自然质朴的话语,说出了人类共同的真实情感,所以让人久久回味,不能忘怀。
岑参《逢入京使》原文译文及鉴赏

岑参《逢入京使》原文译文及鉴赏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龙钟:淋漓沾湿的意思入京使:回京的使者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鉴赏: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
”(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刘逸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
安”原文诗意及诗文赏析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未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④凭:托。
传语:捎口信。
译文:
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
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译文二: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但无纸笔,请告诉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
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
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
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
”(《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