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赏析诗歌赏析

合集下载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岑参的边塞诗1、作者生平: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

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

”《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

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

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

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

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

白雪点明写诗的背景。

歌,点明诗歌的体裁是乐府。

送武判官归京是写作的事由。

诗是咏雪送人之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岑参《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附作者简介)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岑参《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附作者简介)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岑参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译文】破晓的笛声催下我思乡的泪滴,秋日的冰水响过了奔驰的马蹄,我孤单一人置身于西北的塞外,几万里途程我处在遥远的天西。

终日里只见边塞上不断的征战,连年来只听中战鼓的敲击;亲爱的家乡你如今究竟在何处?昨日的梦中我又回故乡的清溪!【注释】⑴焉耆(yānqí):指焉耆都护府,为安西四镇所辖都护府之一,在今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

终南别业:指岑参在长安东南终南山所居住的高冠别业。

别业,即别墅。

⑵晓笛:清晨羌笛吹奏之声。

⑶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

⑷虏(lǔ):对西北边地的蔑称。

⑸鼓鼙(pí):战鼓,这里指征战之事。

鼙,鼓的一种。

⑹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

⑺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创作背景】天宝八载(749),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

此诗当为诗人于天宝九载秋天行役于焉耆时作。

【作品赏析】这首五律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它以苍凉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

那是一个边地的拂晓,深秋的塞外,天气寒凉,诗人又跨上战马,踏着秋日的冰水出发了。

晨风送来瑚婉的笛声,这笛声不由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两行热泪滚滚流下。

诗歌就从这里开头。

“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点示出“早发”之意。

而这种苍凉的意境中,透露出独处异地的乡思,这便是首句的“乡泪”,从而暗示出“怀”字。

“怀”,被渲染异地风情的“晚笛”所引发,所烘托,是统摄作者眼前这幅画面的中心,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以下六句便集中写“怀”。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这一联写边塞的遥远和自己的形单影只。

“一身”与“万里”互相对照,突出了独处塞外的孤零。

“虏云”和“胡天”说的都是塞外,而用两句反复来写,就突出了异地的感觉。

“虏云”而言“外”,“胡天”而言“西”,就都强调了边塞的遥远,归家的不易,也就暗示出“怀”的原因。

岑参诗歌鉴赏

岑参诗歌鉴赏

称岑嘉州。后来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前期: 以山水诗为主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山水 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 奇。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等。 暮秋山行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sa4)如有人。 苍旻(min2)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ti2jue2)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岑参
岑参 (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 阳,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荆州)。去世之时 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现存诗三百 六十首,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 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 擅长七言歌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 称“高岑”。
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所以
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
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这首诗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
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后期:以边塞诗为主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雄奇 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 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和悲惨。三首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走马川行》、《轮台歌》。 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 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 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 渐趋消沉。
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 都官至宰相。他父亲两任州刺史,但却早死,家道 衰落。早岁孤贫,从兄就读,自幼遍览史籍。二十 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京城), 漫游河朔(黄河以北)。744年三十岁时中进士, 授兵曹参军。

岑参经典十大诗词赏析

岑参经典十大诗词赏析
2.《赤壁怀古》:描绘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场景,抒发了对英雄事迹的敬佩之情。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描绘冬雪为主题,通过对武判官离别和对故乡的思念来表达离愁别绪的情感。
岑参最著名十首诗: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登润州馆楼寄归费县丞侍御》
代表作:
《白马篇》中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被誉为经典名句。
2. 通过对古代历史人物的追思,展现出岑参对古人丰功伟绩的赞叹和敬仰之情。
3. 诗中的意象精细而深刻,语言优美流畅,表达了岑参对人生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
怀古思人
PART FIVE
05.
《渡汉江》情感真挚,历史烈士感人至深。
PART FIVE
《渡汉江》
《渡汉江》
经典十大诗:
1.《登高》:通过登高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2. 文学表现手法:岑参在他的诗歌中运用了许多文学表现手法,如借代、比喻、联想等,使整个诗意更加深远而内敛。他的诗歌不仅展示了他的艺术才华,也启示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如何娴熟运用各种手法。
3. 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岑参的诗歌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更体现出了唐代文化的精髓和时代特色。通过对他的诗歌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唐代文学和文化的内涵和精神风貌。
3.对扬子江地区的文化感悟
岑参在诗中也表达了对扬子江地区文化的感悟。他在诗中用文字描绘出了那种瑰丽的山峦和蔚蓝的天空,表达了他对扬子江地区的文化之美的认同。同时,他的诗作还体现出他对扬子江地区人民的深深情感,它也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之一。
描写长江壮丽壮观景象
一、长江壮丽景象描述:
1.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句描述长江在青山之间蜿蜒流淌的壮美景象。青山之美和长江之妩媚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

【诗歌鉴赏】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原文翻译及赏析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原文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注释、凉州:唐朝河西节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馆:客舍。

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

2、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

半解:半数人懂得。

解,懂得,明白。

3、萧萧:象声词。

此处形容风声。

漫漫:形容黑夜漫长。

4、河西:汉唐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

此处指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

故人:旧交;老友。

5、花门楼: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

贫贱:贫苦微贱。

6、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

斗酒,比酒量。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翻译弯弯的月儿爬上了凉州城头,城头的月儿升空照着全凉州。

凉州方圆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

动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兮长夜漫漫。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

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赏析《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这是一首七言古诗。

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赴北庭途经凉州时,就有很多老朋友前来迎送,常欢聚夜饮。

此诗写的就是与河西幕府的老同事们的一次欢聚夜饮。

此诗写作者赴北庭途经凉州在河西节度府作客,与老朋友欢聚宴饮的景况,同时写到了凉州的边境风格及民俗风情。

全诗格调豪迈乐观,尤其把夜宴写得兴会淋漓,充满了盛唐的时代气象。

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

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

岑参《冬夕》原文及赏析

岑参《冬夕》原文及赏析

岑参《冬夕》原文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描写冬天夜晚的古诗:岑参《冬夕》
冬夕
朝代:唐代
作者:岑参
原文:
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

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译文
作者:佚名
大风夹杂着霜雪猛烈地肆虐在天地之间,温泉火井(火井可能是炭炉)旁边也了无生气。

河海中的龙蛇也冻得不得伸展(或者是,河海像龙蛇一样冻得不得伸展),连四季常青的松柏都退去了绿色,显得消瘦了许多。

赏析
人抒发的寒冬下触景生情,主旨就是表达了冷、冬季得严寒。

若是还有深意,那就只能找下当时的时代环境了,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可能还存有战士对归家的向往吧,冬日思乡,更感冷冽。

作者介绍
岑参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
冬天,指冬季。

北半球一年当中最寒冷的季节。

描写冬天夜晚的古诗《冬夕》,就是描写了冬天最冷时候人内心的无助!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逐句赏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逐句赏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逐句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意境豪壮是这首诗的一个特点。

诗人把他的思想感情凝聚到艺术形象中,变成深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写中军帐内,为饯别武判官,设下了盛情的酒宴,奏起了优美的乐曲。

帐内:主客举杯劝酒,乐曲舒缓悠扬,深情话别。

帐外呢?暮雪纷纷落于辕门内外,冻僵的红旗挂在杆头,任随寒风吹拂,纹丝不动。

极写了天气的寒冷,与前两句酒宴饯别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一种庄严沉滞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里,离别自然是依依不舍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最末的四句表明,诗人不仅把武判官送出辕门,送出了轮台东门,而且还一直望着雪地上留下的马蹄印,伫立沉思着武判官归途的遥远,行路的艰难。

我们从此可以体察到诗人那种依依不舍、怅然若失的情状。

结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同一的境界,意境悠远,耐人寻味。

至此,咏雪与送人已浑然交融了。

这首诗造句平易,除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个词组带句的特别句子和“将军角弓”“都护铁衣”这个对偶句外,其余都是散文句子,不用典故,没有生僻词,用词精炼确切,如“风掣红旗冻不翻”的“掣”字,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在冷冻的天空中,旗幅被冰冻了不能翻卷的情状。

只这一个“掣”字,把旗的重量与风的力量一并表现了出来,有质感,有量感,描绘得真如浮雕一样。

这种用得确切的词,看来只是单词只字,好像是细微末节,但要是拈出这样的字而换用别的,那就会减损表现的力量。

在用韵上,诗人利用歌行体换韵的特点,使换韵与转换画面互相结合,既奔腾跳跃,又转换自如。

全诗韵脚先由撮口呼起,依次转换为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开口呼,齐齿呼,开口呼,最后由合口呼煞尾。

韵脚的这些变化和北风呼啸、白草摧折、梨花盛开、狐裘不暖、饯行话别、雪上马迹、惘然若失这些诗情的起伏,二者配合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使诗歌富于音乐美,或铿锵,或圆润,开合舒促,情韵悠扬,纯乎天籁,音调与诗情融合无间。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注释及赏析10篇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注释及赏析10篇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注释及赏析10篇全诗鉴赏篇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写的歌行体送别诗。

这首诗前十句写"壮丽的雪景',后八句写"送别'。

著名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比喻描写雪景而不是梨花,生动形象。

一夜之间,突然春风吹拂,万千树木全都像开满了梨花。

诗人的联想:诗人望着披上银装的树木,突然觉得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中,仿佛是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这个春意盎然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象和主观感受,可是却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

这个新奇的联想,表达了诗人的开阔胸襟,也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通过"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侧面描写漫天大雪所造成的酷冷气候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

又通过"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其中"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愁云'既写景也写情,自然引出了送别。

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阔的背景上,给人奇异壮伟的深刻印象。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墓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

"掣'精确真实的描绘出红旗冻住,北风吹着也不动的情况。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想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这样的结尾,正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这首诗表现的情调是豪放的。

全是关键在四个"雪'字,一送别前的雪景,二饯别时的雪景,三临别时的雪景,四送别时的雪景。

故虽全诗转折突兀,结构错综变化,但以雪为中心线索抒情写景,章法严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岑参赏析诗歌赏析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古诗内容繁多,诗人各有千秋,每个诗人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我们通过了解诗人,分析他们的诗。

这样可一举两得,既可以了解诗人的情况,又可以同时学会诗的分析。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边塞诗人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两度出塞,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歌颂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背景:天宝八年(七四九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

诗人在赴任途中,遇到入京的人,请他给自已家里带个口信,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大意: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主题: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赏析: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意思了。

“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西北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表现了诗人雪中送客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

1)诗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咏雪名句,请结合该句的修辞方法谈谈它的艺术效果。

一夜大风雪造出来的冰雪世界,好像是春风吹了一夜,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运用比喻的修辞,以梨花比雪花,以千万株梨树枝头的繁花来比边塞的茫茫雪原,加上“忽”的配用,写出了雪下得大而急,也描绘了充满浓郁春意的奇丽壮美境界。

诗人笔下呈现出来的这个春意盎然的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象和主观感受,可是却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也为这个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

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作用这两句是过渡性的,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下面写送别的场面,天色已晚,暮雪纷纷,红旗不卷,“归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

但诗人却抛开了离愁别绪,以高昂的格调收束全篇。

3)赏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在白雪的辉映下,那面静止的红旗多么瑰丽。

以纷纷下辕门的“暮雪”映衬冻不翻的“红旗”,以“动”衬“静”,以“白”衬“红”,表现送行人郁结不开的惜别情意。

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诗句奇特而壮美。

4)古人称赞本诗最末一句是景中藏情,你能体会出本句诗中暗含怎样的思想感情吗?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两句是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这样的结尾,犹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写作特色:①这首歌行体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兼送别,而以“雪”贯串全篇。

以雪起,写送别前、送别时所在地的雪;以雪终,写送别后目送友人望到的雪景;以雪为叙事线索,写了送别友人的过程;又以雪为寄托离情之物,美丽纯洁。

②这首诗通篇写景,通篇有情。

借景抒情,景中有情。

如:饯别友人分手之际,“愁云惨淡万里凝”恰是诗人此刻心境的写照。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更是意味深长,不但流露了诗人当时“送君去”的依依惜别之意,而且揭示出作者“不见君”后心灵深处若有所失的虚空和惆怅,甚至还可能夹带着因友人归去而触发起来的思乡之情。

③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

这首诗不但出色地刻画了我国西北边疆奇特瑰丽的风光,还成功地表现了将士们的精神风貌。

写送别却豪壮、乐观,全无令人神伤之情,把依依的送别写得豪迈奔放,体现了诗人浪漫乐观的本色。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文解释:你没看见走马川在雪海边,黄沙扬起茫茫一片,一直连接到天上。

轮台到了九月狂风整夜地呼啸,走马川的石头像斗一样大,随着风势被吹得满地乱滚。

现在匈奴牧草茂盛军马正壮,金山西边,烟尘飞扬,汉家的大将就要出兵西征了。

将军的金甲在夜间也不脱下,半夜行军,枪戈相互触碰。

风头凶猛锐利,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

马身上的毛挂着雪片仍然汗气蒸腾,五花马身上斑纹的汗气立即变成冰。

在幕帐中起草檄文砚台里的水也凝结了。

料想敌军听到汉军出征定会惧怕,不敢短兵相接来交战,将士们一定可以在西门等候捷报。

主旨:充分表现将士英勇艰苦的战斗生活和积极激昂的精神面貌,诗的最后表达了诗人对胜利的信心。

赏析: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

语句豪爽,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

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

“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

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

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

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

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

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

“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

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

诗人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

“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

“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

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

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自然水到渠成。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