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析岑参《裴将军宅芦管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小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重阳节;“九日”;“登高”(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解析】【分析】(1)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故园菊”也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

(2)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登高有望远思人的意义,诗中“故园”,表明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写于长安被陷之时,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遥怜”直抒胸臆,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壁残垣间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

从而形象的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故答案为:⑴重阳节;“九日”;“登高”⑵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平时注意对节气的了解和我掌握,注意从诗句中去领悟,辨析,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和分析。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标题信息、诗句中的意象等进行分析,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1)本诗的作者是唐朝的著名诗人________。

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

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沁园春①刘过风雨中欲诣稼轩,久寓湖上,未能一往,因赋此词以自解。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②。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③,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注释①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断东安抚使,派人去召请住在临安(今杭州)的刘过来绍兴一聚,刘因故未能前往,便写信并作此调回复。

②驾勒吾园:强拉我回去。

③“天竺去来”以下大句:白居易在杭州时,很喜爱天竺寺一带的景色。

他的《寄韬光禅师》诗:“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便是写东西二涧和南北两高峰的。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借用樊哙“斗酒之肩”豪爽宴饮的典故,想象稼轩招待自己的饮食,用极强的画面感体现出主客二人豪气干云的性格。

B.苏轼和白居易都曾在杭州为官并留下许多名章隽句,林逋是在杭州孤山隐居的宋初高士,在本词中作者将不同时代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词风罕见,别出心裁。

C.词中化用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古诗名句,巧妙自然地描写出了令人施连忘返的杭州之美。

D.作者开篇用“风雨渡江”表明自己是因为天气原因而未能赴辛弃疾之约,同时又为末尾“须晴去”埋下伏笔,前后呼应,词意周到。

(2)后世学者评论这首词认为虽然词意简单却“文情谈论,妙趣横生”,请结合本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王维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

最新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九日寄子约①(明)皇甫汸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①子约:皇甫濂,作者之弟。

②黄河指故乡。

③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

(1)这两首诗歌标题中的“九日”是指________节。

(2)两首诗都与战争有关,但诗人的心境却不完全一样,请作具体赏析。

【答案】(1)重阳节(2)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

但是第一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主要表现对百姓疾苦的忧思和关切;第二首诗通过家书少,对宦游的厌倦,着重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从“登高”“菊”等词可以看出是重阳节。

(2)①同:“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意思是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作者以菊花代长安,由长安想到“战场”战火纷飞,血染天街的景象,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恨。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意思是本来因为战乱的缘故,兄弟之间赖以联系的惟一方式就受到了阻隔,偏又遇上这令人伤感的萧萧落叶!同样表现了对战争的厌恶。

②不同:第一首诗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一句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第二首诗“不堪羁宦日,同是阻干戈。

”意思是自己早已不堪忍受仕途的寂寞和不自由,兄弟都是为战乱所阻啊!则主要突出的是自己对宦游的厌倦,着重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故答案为:⑴重阳节⑵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

北京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

北京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秦观满天风雪,向行人、做出征途模样。

回首家山才咫尺,便有许多离况。

少岁交游,当时风景,喜得重相傍。

一樽谈旧,骊驹【1】门外休唱。

自笑二十年来,扁舟来往,惭愧湖头浪。

献策彤庭【2】身渐老,惟有丹心增壮。

玉洞【3】花光,金城柳眼【4】,何用生凄怆。

为君起舞,惊看豪气千丈。

注释:【1】骊驹:这里指告别歌。

【2】彤庭:指皇宫。

【3】玉洞:岩洞的美称,亦指仙道或隐者的住所。

【4】柳眼:形容初生的柳叶细长柔嫩。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先写秦观离开家乡,踏上征途,“满天风雪”也喻仕途艰难。

B.上阕后写秦观喜逢好友,劝酒叙旧,以休唱“骊驹”故作洒脱。

C.下阕表现秦观忠心朝廷,壮心不已,而没有丝毫的气馁与凄怆。

D.秦观是一位婉约派词人,而本词的语言却体现出了豪放的特点。

2.这首词中的“金城柳”,借“桓公叹柳”典故,慨叹光阴易逝,年华易老。

下列写柳的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此最接近一项是()A.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唐·罗隐《柳》)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C.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宋·曾巩《咏柳》)D.颜色鲜明能几时,未辞黄叶已辞枝。

都缘爱管闲离别,多恨多愁故早衰。

(宋·李静独《柳》)3.词中秦观的“自笑”蕴含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杨炎正①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

2020-2021备战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练习(含答案)附答案解析

2020-2021备战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练习(含答案)附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兵杜甫北庭①送壮士,貔虎数尤多。

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妖氛拥白马②,元帅待雕戈。

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③波。

【注】①北庭:都护府名。

②妖氛拥白马:指安史叛贼。

③辽海:叛贼史思明的老巢,今辽河流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中的“虎”是指勇猛的战士,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虎”指如猛虎一样的气势。

B. 额联表现部队精锐,气势无敌,对其寄予了厚望;“边隅”指“邺城”,是指前线作战之地。

C. 题目“观兵”,“观”是指观看,“兵"是指正在出征的战士,本诗写了战前的预设与战后的喜悦心情。

D. 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融叙事、议论为一体,语言精炼,笔力雄健。

(2)结合全诗,分析“斩鲸”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C(2)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叛乱;用了比喻的手法。

②对出兵决战、平定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

③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和意志;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解析】【分析】(1)C项原诗是作者观看将士们出征,表现了他们的勇猛,主要写了战前的预设,对必胜的信心。

作者写的是战前,还没开始作战,也就无所谓“战后的喜悦心情”。

故选C。

(2)本诗“斩鲸”,是斩首的意思。

“斩鲸”运用了比喻,比喻平定叛乱势力;“斩鲸辽海波”,是指应该率军直捣敌人巢穴,平定叛乱。

本题要求结合全诗来分析“斩鲸”所表达的情感。

考生先要读懂诗歌,在读懂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题目、时代背景、注释等揣摩作者通过“斩鲸”所表达的情感。

本诗的意思是:北庭都护府派遣的豪壮勇猛的战士,数量很多。

这支精干勇敢的部队过去无敌于天下,现在把他们放到临敌的边境会怎么样呢?安史叛将气焰很盛,元帅等待着挥兵进击,荡平贼寇。

高二语文曲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语文曲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语文曲试题答案及解析1.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答案】借代,反问【解析】“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

“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

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羌笛”大诗句中常代音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明丽景色反衬出秦淮河的荒凉衰败,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直接写出其荒凉。

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析】“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

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

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

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7分)[中吕】普天乐·江头秋行赵善庆稻粱肥,蒹葭秀。

黄添篱落①,绿淡汀洲。

木叶空,山容瘦。

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

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

【注】①落:院落、村落。

【1】请赏析“添”、“淡”二字的妙处。

(4分)【答案】“添”是增添,写出了篱落已逐渐增添了收获庄稼的黄色,(1分)“淡”为淡退,写出了江中小洲的绿色逐渐淡褪;(1分)这两个动词描绘了秋日景物的深浅颜色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分)极富动感地表现了秋色逐渐加深的过程。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100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100

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100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品味诗歌语言,完成下列人物对话。

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①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裴给事宅白牡丹唐代卢纶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②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释】①芙蕖:荷花的别名。

②玉盘:诗中指白牡丹。

(1)这两首写牡丹的诗。

都运用了衬托手法,比如《赏牡丹》中,刘禹锡用________衬托牡丹的特点;《裴给啊宅白牡丹》中,卢纶用________衬托白牡丹的品质。

(2)是的,这两首诗运用的手法一致,但是表现出牡丹不同的特点,你能结合内容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吗?【答案】(1)芍药、芙蕖;紫牡丹(2)《赏牡丹》中,作者通过芍药的妖无格、芙蕖的净少情,表现出作者眼中牡丹花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裴给事宅白牡丹》中,作者通过写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来表现出无人欣赏的白牡丹具有孤傲、高洁、素雅的特点。

【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简单分析即可,《赏牡丹》写了三种花,分别是:妖无格的芍药、净少情的芙蕖及真国色的牡丹,用芍药和芙蕖衬托牡丹;《裴给事宅白牡丹》写了白牡丹和紫牡丹,写紫牡丹就是为了衬托白牡丹的。

(2)《赏牡丹》前两句的意思是: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作者写这两种花是为了衬托牡丹既妖娆艳丽,又又骨格,既清雅洁净有有情韵,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裴给事宅白牡丹》写暮春时期百花即将凋残,只有慈恩寺里的紫牡丹还在吐蕊,纷芳满枝,于是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

而在裴给事的庭院中,一株冰清玉洁的白牡丹,却备受冷落,无人欣赏,在皎洁的月色下更显孤独、冷清、素雅。

全诗通过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赞美白牡丹的高洁,赞花意在写人,言白牡丹之高洁,乃是言裴给事之高洁,以花衬人,相得益彰。

2021新部编版(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类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1新部编版(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类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类文阅读-1 古诗三首溪居即事【唐】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第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描绘出一个()的农村儿童形象。

A.淘气顽皮、聪明伶俐B.热情淳朴、天真可爱C.遇事慌张、手足无措3.用自己的话写一写第三、四句的意思。

4.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乡村生活?答案1.悠悠飘荡的小船波光粼粼的溪水掩着的柴门2.B3.小孩子望到了喜出望外,以为是邻村的客人忽然到来。

他急急忙忙奔向柴门,赶紧把闭着的柴门打开。

4.例:宁静优美,闲适舒坦。

(意思对即可)清平乐(yuè)·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是一首词,其中()是这首诗的词牌名,()是题目。

2.对“亡赖”的理解正确的是()。

A.贬义词,说明小儿不好好干活,耍无赖B.褒义词,顽皮淘气的意思3.表现小儿无赖的一句是:。

4.这首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清平乐村居2.B3.溪头卧剥莲蓬4.通过描写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类文阅读-2 祖父的园子呼兰河传(节选)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

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

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

“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下来用帽兜子()着。

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

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

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草,我就给他()花。

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裴将军宅芦管歌
岑参
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

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

海树萧索天雨霜,管声寥亮月苍苍。

白狼河北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断肠①。

辽东将军长安宅,美人芦管会佳客。

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

夜半高堂客未回,只将芦管送君杯。

巧能陌上惊杨柳,复向园中误落梅。

诸客爱之听未足,高卷珠帘列红烛。

将军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注释)①白狼河北、玄兔城南:泛指辽宁中部一带地区,唐时为东北边防要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五至八句通过边地凄凉景象和戍边士卒们的心情,写出边地芦管声调“清且悲”。

B.裴将军宅中酒宴上的芦管曲,与洞箫、横笛比较,突出其清悲美妙,与前八句笔调相似。

C.酒宴上的芦管曲不仅使《折杨柳》、《落梅花》等名曲为之逊色,而且使陌上杨柳、园中梅花为之惊动。

D.辽东将军于长安宅中作乐,边地的芦管竟成了他们最为新巧别致的助酒之物,讽刺之意寓于笔端。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写诗人回忆和同伴游玩的不平凡岁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用洒酒祭奠江月的方式来抒发人生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听的角度写出石水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4)《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主人抱歉酒菜欠丰的情景。

14.B项,酒宴上的芦管声“清悲”“与前八句笔调相似”错。

以“啾飕”“窈窕”形容芦管声调之美妙,并与洞箫、横笛比较来突出其美妙。

宴中之人只觉其动听,而不觉其清悲,与上文比较,已另是一种笔调。

15.①传达了战士们远离乡土、久戍边地的愁情;②表达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
③对将军奢靡享乐生活的讽刺;④对戍边战士与长安将军苦乐不均的愤懑之情。

16.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