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根及根茎类中药
根及根茎类中药1

气特异似焦糖,味甘,微苦
50.地黄
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气微,味微甜,微苦
51.胡黄连
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干燥根茎
气微,味极苦
52.巴戟天
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干燥根
无臭,味甘而微涩
53.茜草
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气微,味微苦,久嚼刺舌
54.续断
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的干燥根
60.川木香
菊花科植物川木香或灰毛木香的干燥根
气微香,味苦,嚼之粘牙
61.白术
菊花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
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62苍术
菊花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
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
63.紫苑
菊花科植物紫苑的干燥根及根茎
气微香,味甜,微苦
64.三棱
三棱科植物黑三棱削去外皮的干燥块茎
无臭,味淡,嚼之微有麻辣感
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及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29.远志
远志科植物远志的干燥根
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
30.白蔹
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干燥块根
气微,味甘
31.人参
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及根茎
香气特异,味微苦,甘
32.西洋参
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干燥根
气微而特异,味微苦,甘
33.三七
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及根茎
气微,味极苦
44.秦艽
龙胆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小秦艽的干燥根
气特殊,味苦,微涩
45.徐长卿
萝藦科植物徐长卿的干燥根及根茎
气香,味微辛凉
46.紫草
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内蒙紫草的干燥根
植物药类第五章根及根茎类中药ppt课件

内皮层明显。
有的明显的髓部,如龙胆、川乌等。
异常构造:
多环性异型同心环维管束,如牛膝、川牛膝; 皮层异型维管束,如何首乌; 韧皮部与木质部交错排列,如大戟、南沙参; 具内涵韧皮部,如华山参。
2. 单子叶植物
根一般均具初生构造。 表皮细胞一列,无木栓层,细胞外壁一般无角
叶柄基部横切面:
① 表皮细胞1列。 ② 厚壁细胞数列。 ③ 基本组织中有分体中柱5~13个,环列。每一分体中柱具周韧 维管束,外有内皮层。 ④ 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及棕色物质。细胞间有间隙腺毛。
【成分】
根茎含多种绵马酸类(filicic acids); 鞣质、挥发油、树脂等。
【理化鉴别】
(1)本品乙醚提取液+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显红棕色, 放置后逐渐沉淀。(检查间苯三酚衍生物)
蕨类植物的根茎常有鳞片或密生棕黄色鳞毛。
根茎的横断面
首先应注意区分双子叶植物根茎和单子叶植物 根茎。
双子叶植物根茎
维管束环状排列, 有髓。
单子叶植物根茎
内皮层环纹, 皮层及中柱均有维管束散布, 髓部不明显。
二、显微鉴别
1. 双子叶植物根茎
木栓层, 少数有表皮。 如木栓形成层发生在皮层外方,则初生皮层仍然存在,如黄 连等; 有些根茎仅有栓内层细胞构成次生次层。
残基的根茎。
【产地】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 省。
【性状鉴别】
呈稍弯曲倒圆锥形,上端钝圆或截形,下端较尖。 表面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并有弯曲的
须根。 叶柄残基或根茎的断面呈棕色或深绿色,有黄白色
小点(分体中柱)5~13个,排列成环。 气特殊,味初微涩,渐苦而辛。
【显微鉴别】
(2)叶柄基部或根茎横切片+1%香草醛溶液及盐酸,间 隙腺毛显红色。
根及根茎类中药

根及根茎类中药根茎:狗脊、绵马贯众(带叶柄残基)、骨碎补、拳参、黄连、升麻、北豆根、川芎、胡黄连、白术、苍术、香附、石菖蒲、黄精、玉竹、重楼、知母(春、秋)、山药(冬季茎叶枯萎)、射干、莪术、姜黄、高良姜、根及根茎:细辛(夏季果熟期或初秋)、大黄(秋末-次春发芽前)、虎杖、威灵仙、板蓝根、南板蓝根、山豆根、甘草、人参(秋季)、三七(秋季花开前)、羌活、蒿本、龙胆、徐长卿、白前、白薇、丹参、茜草、紫苑、块根:何首乌、太子参、草乌、地黄(秋季)、红大戟、百部、天冬(秋冬)、麦冬、山麦冬、郁金(冬季茎叶枯萎后)根:牛膝、川牛膝、商陆、银柴胡、川乌、白头翁、白芍(夏、秋两季)、赤芍(春、秋两季)、防己、地榆、苦参、葛根、粉葛、黄芪、远志、西洋参、白芷、当归(秋季)、独活、前胡、紫花前胡、防风、柴胡、北沙参、秦艽、紫草、黄芩、玄参(冬季茎叶枯萎时)、巴戟天、续断、天花粉、桔梗、党参、南沙参、木香、川木香、漏芦、加工品:附子(乌头子根加工品)(6月下旬-8月上旬)、红参(人参蒸制)(秋季)块茎:延胡索(夏初茎叶枯萎时)、三棱、泽泻、天南星、半夏、天麻(立冬至次年清明前)、白及鳞茎:川贝母(夏、秋)、浙贝母(初夏)产地1、绵马贯众: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2、大黄:掌叶大黄(甘肃、青海、西藏、四川)(西南-西北)、唐古特大黄(甘肃、青海、西藏、四川)、药用大黄(四川、贵州、云南、湖北、陕西)3、牛膝:河南、河北、山东、安徽附子:四川、陕西(湖北、湖南、河南、云南)4、白芍:浙江、安徽、山东、四川、贵州5、赤芍:芍药(内蒙古、东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6、川赤芍(四川、甘肃、陕西、云南、青海)7、黄连(重庆、四川、湖北、陕西、甘肃)8、延胡索(浙江、湖南、湖北、江苏)9、甘草:甘草(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西北)、西北其他地区、东北、华北光果甘草:新疆10、黄芪:蒙古黄芪(内蒙古、山西)荚膜黄芪(东北、内蒙古、河北、四川)11、人参:吉林、辽宁、黑龙江12、三七:(云南、广西)13、白芷:川白芷(四川、重庆);杭白芷(浙江);禹白芷(河南);祁白芷(河北)14、当归(甘肃、四川、云南、山西、湖北)15、防风(东北、内蒙古东部、黑龙江产质量最好)16、北沙参(山东、江苏)17、玄参(浙江-江苏、湖北、四川)18、地黄(河南)19、党参(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及东北各地)20、木香(云南、四川、西藏)21、白术(浙江、安徽、湖北、湖南)22、苍术:茅苍术(河南、湖北、江苏)北苍术(华北、西北地区)23、泽泻(福建、江西、四川)24、石菖蒲(四川、江苏、浙江)25、麦冬(浙江、四川)26、山药(河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27、郁金:郁金(浙江、福建、四川);黄丝郁金(四川、福建、广东、江西);桂郁金(广西、云南);绿丝郁金(四川、广西、福建、浙江)28、天麻(四川、云南、贵州,东北及华北)性状鉴别:。
根和根茎类中药1

常见病虫害及其症 状:了解各种中药 材易患的病虫害, 如根部病害、叶部 病害等。
防治原则和方法: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包括农业防治、生 物防治、物理防治 和化学防治等。
农药使用注意事项 :合理选择和使用 农药,注意安全用 药和保护环境。
预防措施:加强田 间管理和养护,提 高中药材的抗病能 力。
采收时间:根据中药材的生长情 况和需求确定采收时间,一般遵 循“适时采收”的原则。
法使用
注意药物配伍 禁忌,避免不
良反应
孕妇、儿童、 老年人等特殊 人群需谨慎使
用
保存中药材时 要注意防潮、 防虫、防晒等
措施
配伍原则:根据 药材的性质、功 效和适应症进行 合理搭配,避免 不良反应和相互 作用。
配伍禁忌:某些 药材之间存在相 互克制、相互制 约的关系,如果 搭配不当,会影 响药效或产生不 良反应。
加工方法:对采收的中药材进行 清洗、干燥、炮制等加工处理, 以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长环境选择合适的采收方法, 如挖掘、剪摘、摘取等。
注意事项:在采收和加工过程中, 需要注意保持中药材的完整性和 新鲜度,避免受到污染和损坏。
当前中药材市场的现状和特点
采集加工:甘草一般在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泥土和杂质,晒干后即可入药。
功效作用: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咳嗽痰多、咽喉肿痛等症状。 注意事项:甘草虽然具有多种功效,但也有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例如,甘草具有激素样作用,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导 致水肿、高血压等不良反应。此外,甘草还可能引起低血钾症,需要与保钾利尿药合用时应注意观察血钾浓度。
国际化趋势:中药材逐渐受到国际市场的关注,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2第五章 根及根茎类中药(总论)

(4)髓部不明显。
正常构造:蕨类植物根茎(骨碎补):
(1)外表常为表皮。
(2)内部为基本组织。
(3)网状中柱,常为周韧型维管束,维管束外围有 内皮层。
(4)木质部为管胞。有的具间隙腺毛。
表皮
木质部
基本 组织韧Βιβλιοθήκη 部分体 中柱骨碎补
双子叶植物根茎的异常构造
(1)髓部异常维管束:由原形成层里端细胞恢复 了分生能力,向内分生韧皮部,向外分生木质部 形成。如大黄。 (2)内生韧皮部:位于木质部的下方细胞恢复分 生能力,产生的初生韧皮部,由于韧皮部的产生 和存在的位置不同而形成双韧维管束或在髓部周 围形成各个分离的韧皮部束。如茄科、葫芦科植 物。
1
大黄粉末
人参粉末
针晶:兰科(白及)、百合科(知母、玉竹)、
天南星科(半夏、天南星)、薯蓣科(山药)。
知母中的草酸钙针晶
方晶:豆科(甘草、葛 根)、芸香科(黄柏)
晶鞘纤维: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中
含有草酸钙或其他结晶体,形成晶 鞘纤维,如豆科(甘草、葛根)、 芸香科(黄柏)等。
甘草中的晶鞘纤维
石细胞
第二节:根茎类中药
二、性状:
1、形状: (1)根状茎,柱状,石菖蒲 (2)块茎,半夏、天麻 (3)鳞茎,类圆形,鳞片,肥厚肉质(川贝) (4)球茎,荸荠 2、表面: 蕨类根茎(带有叶柄残基);鳞茎(鳞叶肥厚)
石菖蒲
川贝母
天 麻
狗
脊
紫萁贯众
3、 横断面: (1) 区分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
二、性状: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
气味。
1. 形状: (1)根:一般多呈圆柱形(甘草、牛膝)及长圆锥 形(白芷)。 (2)块根:形状多样;有纺锤形、圆锥形、不规则 形。如:郁金、麦冬、草乌、何首乌。
根及根茎类中药

2、粉末: 淡黄色 ①纤维:韧皮纤维细长,胞腔小;木纤维
壁较厚。 ②石细胞:较少,壁厚,胞腔较大。 ③导管:网纹或具缘纹孔导管。 ④木栓细胞:多角形,棕色。 ⑤淀粉粒:多单粒,偶见2-3分粒组成的复
粒。根及根茎类中药【分】 黄芪含黄酮类、皂苷类;黄芪皂苷甲(Ⅳ)
具有降压、利尿、强心作用。 蒙古黄芪还含黄芪多糖等多种多糖,有些
根及根茎类中药
【成分】 含黄酮类物质。 注意:葛根长霉后总黄酮含量显著降低。
根及根茎类中药
甘草
【来源】 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 胀 果 甘草G. inflata、 光 果 甘 草 G. glabra 的 根 及 根 茎。
根及根茎类中药
【性状鉴别】 一、甘草: 1、根呈圆柱形,
【来源】 豆科植物野葛
或甘葛藤的根。
根及根茎类中药
【性状鉴别】 1、野葛根: 常为斜切或纵切的块
片,类白色或淡棕色, 表面有时可见残留的 棕色栓皮;切面粗糙, 纤维性强;质轻松; 气微,味淡。
根及根茎类中药
2、甘葛藤根: 纤维性较弱,有
的呈绵毛状。质 坚硬而重,富粉 性。气微,味微 甜。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膜荚黄 芪A. membranaceus的 根。 以栽培的蒙古黄芪质 量佳。
根及根茎类中药
【性状鉴别】
蒙
1、圆柱形,极
古
少分枝,上粗下
黄 芪
细。
2、表面灰黄色
或淡褐色,有纵
膜
皱及横向皮孔。
荚
栓皮易剥落,露
黄 芪
根及根茎类中药
2、红芪:豆科植物 多序岩黄芪的根。通 称“晋芪”。
根和根茎类中药

【显微鉴别】
1、主根横切面: ①木栓层为数列细胞,内侧有数列栓内层
细胞。
②韧皮部中有树脂道散布,内含黄色分泌 物。近形成层处树脂道成环。初生韧皮部 常有裂隙,韧皮射线宽3-5列细胞。
③形成层成环。
④木质部导管多单列,径向稀疏排列。木 射线广阔。
⑤薄壁细胞具有多数细小淀粉粒(红参已 糊化)。栓内层、木薄壁细胞及木射线中 具有草酸钙簇晶。
含挥发油约0.12%;含少许人参多糖。
【理化鉴别】
1、人参旳乙醇浸出滤液,置蒸发皿中蒸干, 滴加三氯化锑饱和旳氯仿溶液,再蒸干, 呈紫色。(检验甾萜类)
2、人参总皂甙薄层层析: 层析图谱由下往上依此为:人参皂甙R0、
Ra、Rb、Rc、Rd、Re、Rf(浅)、Rg1。
【伪品】(主要是伪充红参及朝鲜红参) 1、豆科植物野豇豆旳根 2、商陆科植物商陆或垂序商陆旳根 3、茄科植物华山参旳根:河南称“热参”
简图
2、粉末:淡黄色(生晒参)或红棕色(红参) ①树脂道碎片:呈管状,内含黄色分泌物。 ②草酸钙簇晶:较小,棱角锐尖。 ③淀粉粒:众多,单粒类球形,脐点点状、
裂 缝 状 或 星 状 ; 复 粒 由 2-6 分 粒 构 成 。 (红参旳已糊化) ④导管:多为网纹或梯纹。 ⑤木栓细胞:类方形或多角形,壁薄,微 带棕色。
4、气微香,味微苦、 后甜。
人参加工旳假洋参
人参加工旳假洋参
人参加工旳假洋参
人参加工旳假洋参片
三七
【起源】 五加科植物三七
Panax notoginseng 旳根。 【产地】 多系栽培,以云南 产者为地道药材。
【采收加工】
筋
剪下旳芦头、侧
条
根、须根晒干后,
分别称为“剪
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别要点

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别要点一、引言根及根茎类中药是中药材中的一种重要类别,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营养成分。
因此,在中药鉴别过程中,对于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别要点需要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
二、根及根茎类中药的分类1. 根类:是指以植物根部为原料的中药材,如黄芪、天冬、当归等。
2. 根茎类:是指以植物地下茎部为原料的中药材,如人参、党参、白术等。
三、外观特征鉴别要点1. 根类:(1)外形:粗壮而直立,表面多皱纹,枝干少。
(2)色泽:颜色较浅,常呈淡黄色或淡棕色。
(3)质地:质地较硬而坚实。
(4)断面:断面光滑而均匀。
2. 根茎类:(1)外形:表面粗糙不平,有明显的节间和节瘤。
(2)色泽:颜色较深,常呈灰褐色或灰白色。
(3)质地:质地较软而有弹性。
(4)断面:断面纤维分明,有明显的韧皮层和木质部。
四、气味和味道鉴别要点1. 根类:(1)气味:气味清香,具有特殊的药味。
(2)味道:味甘或微苦。
2. 根茎类:(1)气味:气味浓郁,具有特殊的药味。
(2)味道:味微苦或微甜。
五、理化性质鉴别要点1. 根类:(1)水分含量:水分含量较低,一般在10%以下。
(2)灰分含量:灰分含量较高,一般在5%以上。
(3)挥发油含量:挥发油含量较低,一般在0.5%以下。
2. 根茎类:(1)水分含量:水分含量较高,一般在15%以上。
(2)灰分含量:灰分含量较低,一般在3%以下。
(3)挥发油含量:挥发油含量较高,一般在1%以上。
六、显微特征鉴别要点1. 根类:(1)细胞构造:细胞壁较厚,细胞间隙小。
(2)组织结构:木质部发达,髓部较少。
2. 根茎类:(1)细胞构造:细胞壁较薄,细胞间隙大。
(2)组织结构:韧皮层发达,木质部较少。
七、总结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别要点主要包括外观特征、气味和味道、理化性质以及显微特征等方面。
在实际的中药鉴别工作中,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些要点,并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根类中药
含义:药用为根或以根为主带有部分根茎的药 材。
特点: 一、性状鉴别: ①形状:圆柱形、圆锥形、纺锤形等。
圆柱形根(牛膝、甘草等)
圆锥形根(桔梗、白芷等)
块根(何首乌等)
须根系(威灵仙、龙胆等)
龙胆
纺锤形(麦冬、郁金等)
②表面:多有纹理,有的可见皮孔。 ③顶端:有的有根茎或茎基。 ④质地:松泡、角质、粉性强 ⑤断面:油点、云锦花纹、罗盘纹等
②双子叶植物次生构造不发达的根(极少数 中药):
与双子叶植物根的一般构造的三大区别是: 有表皮(无木栓层)、内皮层和髓。
少数双子叶植物根类生药为初生构造,皮层 宽,中柱小,木质部束及韧皮部束数目少 ,相间排列,初生木质部束呈星芒状,一 般无髓。如细辛。
③异常构造: a、多环性同心环维管束 b、皮层维管束(次生皮层) c、内涵韧皮部
中柱大
二、显微鉴别: 1、双子叶植物根(一般具有次生构造):
①双子叶植物次生构造发达的根(即双子叶 植物根的一般构造):
外侧为木栓组织,韧皮部较发达,形成层环 多明显,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 木薄壁细胞及木射线组成,中央大多无髓 。
双子叶植物根横切面构造简图
双 子 叶 植 物 根 的 次 生 构 造
导管(A环纹、B螺纹、C梯纹、D网纹、E孔纹)
多环性同心环维管束(川牛膝)
异常维管束(何首乌)
2、单子叶植物根: 一般具初生构造(表皮、内皮层、髓、辐射
型维管束)。
单子叶植物根横切面构造简图
第二节 根茎类中药
含义:指地下茎药材或带有少许根部的地下茎 药材,鳞茎则带有肉质鳞叶。
特点: 一、性状鉴别: 1、形状:圆柱形、纺锤形、扁球形、不规则块
⑥折断面:纤维状或角质状,略平坦等。
皮孔(白芍)
根茎(人参)ຫໍສະໝຸດ 云锦花纹(何首乌)切面: 可区分双、单子叶植物根
双子叶植物根
单子叶植物根
外表有木栓层(粗糙)
外表无木栓层,有表皮
(较平滑)
有一圈(形成层)环纹
有一圈(内皮层)环纹
自中心向外有放射状纹理 无放射状纹理(有限外韧
型维管束)
中心无髓,木部比皮部大 中心髓部明显,皮部比
状。 2、表面:有节和节间、叶或芽。 3、质地:
块茎(半夏、天麻等)
球茎(荸荠等)
鳞茎(川贝母、百合等)
4、断面:
双子叶根茎 外表粗糙(有木栓层)
有形成层环纹 维管束环状排列 中心髓部明显
单子叶根茎 外表较平滑(无木
栓层,有表皮) 有内皮层环纹 维管束小点散布 中心髓部不明显
双子叶植物根茎横切面构造简图
大黄根茎髓部“星 点”
3、单子叶植物根茎(一般具初生构造):
单子叶植物根茎横切面构造简图
3、蕨类植物根茎:
一般具网状中柱,多由断续环状排列的周韧 型维管束组成,每一维管束外围有内皮层 。网状中柱的一个维管束又称分体中柱, 分体中柱的形状、数目和排列方式是鉴定 品种的重要依据。
根及根茎类中药的横切面显微鉴别,首先应 根据维管束的类型和排列形式,决定其为 哪一类根茎,再进行观察各个部位的组织 构造。
根及根茎类中药的显微鉴别
应注意 有无分泌组织的存在(油室、树脂道、乳管
等) 有无草酸钙或碳酸钙结晶(簇晶、方晶、针
晶、砂晶等) 有无淀粉粒、菊糖等 有无厚壁组织(石细胞、韧皮纤维、木纤维
等)
油室(当归) 树脂道(人参) 油细胞(姜) 乳汁管(桔梗)
草酸钙簇晶(大黄) 草酸钙针晶(山药) 草酸钙方晶(甘草) 草酸钙砂晶(牛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