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中国春秋战国的经济环境

中国春秋战国的经济环境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环境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华文明迈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环境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货币制度等方面,探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环境。
一、农业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
农业生产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产业,大多数人口都从事农业劳动。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封建贵族和诸侯国掌握着广大的土地资源。
他们通过出租土地或征收田租等方式获取丰厚的收入。
中国农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人们使用犁耕具,提高了耕作效率。
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稻谷、苞谷、豆类等。
同时,还大规模种植桑树和养蚕,发展了丝绸业。
但由于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的限制,农业生产仍旧比较落后,人口持续增长对农业的压力不断增加。
二、手工业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手工业是当时城市和乡村的重要经济支柱。
制陶、制瓷、制铁、制糖等手工业在这个时期逐渐兴起。
制陶业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手工业之一。
陶瓷制品在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中起到重要的角色。
许多陶器制坛、鼎、盆等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成为当时的奢侈品。
制瓷业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中国的千年瓷器传统就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基础。
人们开始使用砖瓦、陶瓷来建造房屋、道路等。
瓷器逐渐成为交流和贸易的重要商品。
制铁业也在这个时期有了一些进步,出现了一些铁器制造的技术和工具。
但相较于后来的汉代,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制造水平仍然较低。
三、商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活动逐渐兴盛起来,商业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分工,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商品的流通更加便利,货币交换也逐渐通行。
中国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市场中。
城市是商品和信息交换的中心,同时也是社会经济文化的集散地。
市场则是城市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市场上进行物品的交换和贸易。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经济与文化状况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经济与文化状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经济、文化的发展各不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特点。
一、各国的经济状况1.齐国齐国地处山东半岛,拥有良好的港口和运输条件,因此齐国经济相对发达。
齐国的手工业和商业也颇为活跃,特别是冶铁业发达,以生产兵器为主,流落到周边各国,也成为了齐国重要的出口货物。
2.鲁国鲁国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交通便利,海陆贸易发达,是各国中经济最为发达的一个,特别是文字的发明,对鲁国的文化发展和经济贸易起到了大大促进的作用。
3.秦国秦国作为当时的农业国,以农田开垦和农民战争为主要特点,而且也大力推行土地改革政策,从而扩大了农民的耕作面积,将农业生产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
同时,秦国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国家,不少外商来到秦国进行贸易活动。
4.韩国韩国虽然被齐、楚两大国夹在中间,但仍然是一个较为繁荣的国家。
韩国以农业为主,但也十分注重商业的发展,主要以钱币流通为中心,同时也开展了一些手工业和冶铁业,特别是生产刀剑等兵器。
5.楚国楚国位于江南水乡,是当时文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其经济以农业生产和手工业为主,尤以竹、漆、织、印刷等手工业颇为发达,为楚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各国文化的发展1.齐国齐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文化人物,如孟轲、孟子、韩非等。
其中,孟子是齐国人,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后儒”。
2.鲁国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发明和文字学研究中心,因此与文化的发展紧密相关,鲁国的学术成就是当时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是鲁国人,他的思想成就对儒家思想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3.秦国秦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国家,但其文化发展也无可忽视。
秦国的文化主要表现在其科技和儒家思想方面,例如,秦国的科技成就体现在前人难以企及的工程建设和冶金术上,而其儒家思想得到了改良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其中华文化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高中历史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高中历史知识点期末到了,大家要抓紧时间复习,历史知识点多,为方便大家,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高中历史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1.农业生产的发展(1)井田制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形成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士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宣布“除井田,民得卖买”,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2)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水利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木、石制的农具。
大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等。
(3)个体生产的小农经济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
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从此,“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兴起。
小农的家庭手工业生产也十分普遍,“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下,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业为主。
家庭手丁业的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有很少一部分也会进入市场。
3.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1)私营商业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在经营商业中发家致富,成为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
(2)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早期商业的发展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和鼓励。
但商业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经济特点多样且独特,反映了社会、政治和文化变革的脉络。
本文将要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特点,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土地制度的改变在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原本的封建土地制度开始瓦解,土地私有化现象逐渐出现。
这一变革背后的推动力量是人口增加和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
大量的农民陆续沦为佃农,土地集中到少数地主手中。
这种土地私有化的趋势导致地主与佃农之间贫富差距加大,也加深了社会矛盾。
二、商业贸易的繁荣与土地制度的改变相呼应,商业贸易也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因为土地私有化改变了农民的经济地位,一部分农民开始转而从事手工业、手艺品生产和商业贸易。
这也使得商业活动的规模迅速扩大,商人成为了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
同时,国家间的交往和贸易也越来越频繁。
各个诸侯国之间不仅展开了政治上的争斗,也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交流。
贸易之路连接了整个中国,物资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三、货币的兴起与发展与商业贸易的繁荣相伴随的是货币的兴起与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恒古以来的无货币经济开始逐渐演变成以货币为媒介的经济形态。
作为一种方便的交换手段,货币的使用大大促进了商业和经济的发展。
然而,由于货币制度尚不完善,所以各地的货币种类五花八门,尺寸和形状也不统一,这导致了交易过程中的信任问题和造假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国家开始制造标准化的货币,如铜钱和金币,并开始兴起一些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机构。
四、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时期。
农业生产逐渐从人力劳动为主转向了畜力和水力劳动,同时在部分地区出现了以铁器为主的农业工具。
这些技术进步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力,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
另外,灌溉技术的改进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支持。
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和灌溉设施,使得更多的土地可以被开发,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经济政策比较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经济政策比较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剧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霸权,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进行较量,还通过实施不同的经济政策来增强自身的实力。
本文将从农业、商贸、税收和货币等方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经济政策进行比较。
一、农业政策农业是各个诸侯国的根本。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实行土地私有制,封建领主占有大片土地并进行经营,同时也对农民实行奴隶制度。
然而不同的国家对待农业政策的态度却存在差异。
以齐国为例,齐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
齐国的经济政策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上,他们重视农民的劳动和生产,通过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增加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来提高农民的生产力。
在齐国,农民的地位相对较高,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
相比之下,秦国的农业政策则与齐国存在巨大差异。
在秦国,农民面临巨大的赋税压力,严格的奴隶制度使得他们没有自由的土地和劳动权益。
秦国实行严格的军务制度,农民被征发到军队中参与战争,导致农业生产严重落后和不稳定。
二、商贸政策商贸在春秋战国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同的国家对待商贸政策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魏国是一个以商业贸易为主的国家。
魏国处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交通便利,商业繁荣。
魏国的经济政策主要集中在发展商业贸易上,他们积极开放市场,鼓励商人流通货物,提高商业文化。
魏国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逐渐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而赵国则对商贸政策持较为保守的态度。
赵国主要依靠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对外贸易相对较少。
赵国对外来商人持谨慎态度,限制商人流通,尤其对于与敌对国家的贸易更加严格控制,这导致了赵国的经济相对闭塞。
三、税收政策税收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也有不同的税收政策。
晋国是一个以重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晋国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晋国实行了一种以土地为依据的赋税制度,根据土地的质量和农田的面积来确定赋税的数额。
这种税收政策有利于调控资源分配,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发生了大量的战争和政治变革,也见证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这篇文章将探讨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货币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农业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仍然是经济的基础,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农业技术逐渐改进,农作物品种的丰富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在土地利用方面,人们开始采用轮作制度,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率。
此外,对农业的投资也增加,灌溉系统、水利工程等的建设不断推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条件。
二、手工业的繁荣在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陶器、铜器、纺织品等手工业产品得到广泛生产和流通。
手工业者开始出现分工,技术和经验的传承也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
许多城市和工坊的兴起,为手工业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手工业产品成为了经常的交易品,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三、商业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成为经济中的一大亮点。
城市的出现为商业的兴起提供了场所。
人们开始进行更多的商品交换,商业活动逐渐繁荣。
由于社会的分工和交流的增加,商人的地位和财富也逐渐上升。
部分商人甚至拥有自己的船只,通过水路贸易获得利润。
商业的兴起不仅为经济提供了推动力,也加剧了社会的流动性。
四、货币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开始发展并逐渐取代了物物交换的方式。
铜钱作为最早的货币形式出现,并得到广泛使用。
铜钱的使用在商业活动和交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
同时,货币的出现也推动了经济的货币化和市场化进程,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手段。
总结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个方面的特点。
农业的发展为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增加了生产和交流的需求,而货币的出现则加速了经济的货币化和市场化进程。
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也为后来中国的经济演变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与商业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与商业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商业迅速发展,为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繁荣。
本文将详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与商业繁荣。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
然而,与此同时,农业经济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一方面得益于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例如铁制农具的普及,使农民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土地的重新分配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以土地作为政治和经济的核心,并通过重新分配土地来调整社会的阶级结构,这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手工业的兴盛除了农业,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铁器的广泛应用使得工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各个国家纷纷建立了独立的冶铁作坊,推动了冶铁技术的发展。
与此同时,陶器、丝织品等手工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内需,还向周边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出口贸易。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商业贸易成为了推动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手工业的兴盛,商品生产不断增加,市场需求也日益旺盛。
各个诸侯国建立了市场和商业中心,商人们纷纷涌入这些地方开展贸易活动。
同时,货币的出现也为商业交易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手段。
商业贸易的繁荣不仅促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还催生了一批优秀的商业家和企业家。
他们通过合理的经营和创新的商业模式,积累了巨额财富,并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商业文化的传播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商业文化也开始在社会中传播和影响。
商人们广泛交流,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商业活动还催生了一批商业文化的产物,例如商业法规的形成以及商业纪律和商业道德的确立。
这些都为商业的规范化提供了基础,推动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与商业繁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和商业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和商业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经济和商业思想飞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经济和商业的发展不仅给中国的封建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也成为了历史上独特的现象。
一、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特点1. 以封建土地经济为主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经济以封建土地经济为主体,而这种经济模式是通过土地的固定性和长期性来建立的。
农业是当时中国经济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上层贵族的特权,富人和贫民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加大。
2. 贸易的兴盛在这个时期,贸易的兴盛也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不仅周边的诸侯国之间进行贸易,而且一些海商和漂泊在江湖上的商人也顺应贸易的潮流,到城市里来开展交易活动。
这种贸易模式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国的商业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3. 劳动力的充足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劳动力充足,同时也有不少文化、技术和科学方面的进步。
这促进了商业采用义工或契约制度招募工人的发展,也为商品经济创造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从而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拉开了中国历史上商业发展的序幕。
4. 供需相对平衡在这个时期,随着城市、乡村和经济技术的进一步健全,供需关系开始相对平衡。
这使得人们更为便捷地获得生活所需,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思想的演进1. 努力满足消费需求在这个时期,商业思想逐步形成,经营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商业运作方式。
一些长期的供货关系和在农村设立门店销售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商人们开始通过创新、捕捉市场机会和满足消费需求来和顾客建立长期关系。
2. 核心思想在这个时期,商业思想的核心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商人们开始探索利润和投资之间的关系,经常出现合资和合作的方式进行谋取利益。
同时,他们也重视诚信和品质,认为这可以帮助他们赢得客户的信任,进而赢得长久的客源。
3. 发展',基础商业的发展还依赖于贸易和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井田、开阡陌--贵族土地所有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过渡
1、春秋:井田制遭到破坏
思考: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还有哪些原因?破坏的表现有哪些?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
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 齐:相地而衰征 BC594 鲁国初税亩 ②表现:不事公田,私田私有
2、战国:私有制确立过程
战国铁农具
铁制农具推广的原因 ①铁农具质地坚 硬、经久耐用,相 对于木器和骨器的 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②而铁资源在自 然界中的分布又远 远超过铜、锡、铅 等。
垄作法: 它的特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 而不种在垄上。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 不种在沟内。
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 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
3.商业的发展
(1)发展表现 繁荣:打破官府控制局面、市场、商人※ (2)政府政策※
• 相传孔子的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耕 字子牛,这反映出 A .孔了的弟子注重 B .当时牛耕开始普及 • C .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D .农本思想基本确立 • 右图青铜器的出土说明我国农用动力 革命的出现,最迟不晚于 ( ) •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 C.战国时期 D.东周时期
民营手工业
③ 农户的 家庭副业
春秋战国: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都会兴起
★自相矛盾
从前,有个楚国的商人在 市场上出卖自制的长矛和 盾牌。他先把盾牌举起来 一面拍着一面吹嘘说……
★郑人买履
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 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他先 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 做了一个尺子……
春秋战国
战国齐都临淄
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时期 国别与出处 收获量与 播种量之比
秦朝
6世纪 公元前27年476年 中国 《齐民要术》
10倍或十几倍
粟:24-200倍 麦:44-200倍
罗马时代 4-5倍 《克洛米拉农书》 13世纪 英国 3倍 《亨利农书》 “精耕细作”的含义,即它是以土地利用方式为基
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作物生产能力的 一系列技术措施,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
秦国:商秧变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 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句 话的实质问题是 • 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 B.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 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 D.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的发展 (1)生产力(工具) 铁器※、牛耕※、耕作方法※、水利※ (2)土地制度 井田制破坏,私有制形成※ (3)经营方式 个体生产的小农经济※ ①时间: 春秋战国 ②条件: 铁、牛、封建私有土地制、水利 ③特点 : 生产资料、单位、模式、产品分配、生产技术※ ※ ④评价 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⑤地位及原因: 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要地位 (4)土地兼并问题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的发展经营形式 (1)官营手工业 (2)民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
玉 垒 山
都 江 堰 水 利 工 程 示 意 图
: 3、组成:3
2、位臵 分洪:“鱼嘴” 使 岷江水从两边分流, 左边的外江用于,右 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控制进水流量: 宝瓶口
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 飞沙堰
1、地位:全世界迄今为止, 4、作用: 旱涝保收 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宏大 千里沃野 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地位:
(1)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2)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要地位
原因:
(1)小农经济与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2)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具有生产积极性 (3)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为保证财源,统治者 采取保护小农的政策。
4、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 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主要是因为: A、统治者的雄才大略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C、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D、中国“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的影响
26.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 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 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 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 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 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省庄田桑土舍宇,便 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 葺屋植树,敢致功力。 摘自《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白圭准确掌握时常 行情,在别人觉得多 而抛售时,他就大量 地吃进,等别人缺少 货物需要吃进时,他 就大量抛出。
★与西施一起泛舟齐 国。至陶,操计然之 术以治产,因成巨富 自号陶朱公。因经商 有道,逐成巨富,民 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
★秦朝相国吕不韦, 由仕而商,成为成功 的大商人后,又由商 而仕立国定君,也是 中国第一位顺利从政 贵居相国之位的富商
(1)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 材料三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 自耕农具有较强的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籍而公(官府)役之。…… 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 (2)有利因素:在每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初往往采取奖励垦 其田,或逃而去。 荒和扶植自耕农的政策。不利因素:封建国家加在自耕农身上的 摘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 沉重徭役负担;自耕农经济难以抵抗自然灾害;封建地主阶级的 材料四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 土地兼并。 中产之家 (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 (3)封建统治的安定依赖于大量自耕农的存在,但是封建 政府的剥削和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又不断破坏自耕农经济,从而 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形成了封建社会一个深刻矛盾。 摘自董煟《救荒活民书》
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经 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古代社会中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 生存的诸因素。 (3)通过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内在 矛盾。
艰难经营的的民间手工业
棉纺织业
民 ① 家庭消费、纳税、少量出售 间 家庭手工业 手 私人经营的作坊或工场 工 ② ④ 业 产品出售供 民间消费
材料二:雍正帝:“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 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通过上述两则材料分析,统治者为什么 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具体: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
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 题。 根本:生产力落后
(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
直接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 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四)开始于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时,首 倡“重农抑商”:农本商末,鼓励 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
(五)评价
1、积极意义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国家的 经济基础,维护了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2、消极意义
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强化了自给自足 的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抑制了社会经济的活力,中国在近代大大 落后于西方
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比较稳定;②、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①、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阴碍 近代社会发展;②、非常脆弱; 总体: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 主导地位,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 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 重要原因。
1、“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 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特点是少投人多产出 2.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 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吕不韦问其父亲:种田能获利几倍啊?
他的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经营珠宝生意能获利几倍?
其父答:一百倍。 吕不韦再问:帮一个国王 登上王位安定国家呢? 父亲说:那就获利无数了。 吕不韦对父亲说:我现在想做这件事了。
重农抑商政策
(一)含义
重 视 农 业
抑制商业和手工业
材料一:战国时期,法家认为,商人依仗 其雄厚的财力,生活上“田池射猎之乐, 拟于人君”,政治上“交通王侯,力过吏 势”,因而被韩非子视为“邦之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