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物理学

合集下载

蛟龙号潜水器物理知识

蛟龙号潜水器物理知识

蛟龙号潜水器物理知识
蛟龙号潜水器是中国自主研制的载人深海潜水器,它能够下潜到7000米的深海区域进行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

蛟龙号潜水器的下潜原理主要依靠水的浮力和球astatic原理。

在下潜过程中,蛟龙号潜水器通过舱内的大量钢铁球astatic
水池按照需要加水或排水。

当需要下潜时,水池内的钢铁球舱加水使得整个潜水器的总体密度增加,从而增加潜水器的下沉速度;当需要上升时,水池内的钢铁球舱排水,减少潜水器的总体密度,从而减小潜水器的下沉速度。

蛟龙号潜水器还采用了一系列的物理原理和技术来确保其在深海环境下的稳定和安全。

例如,由于深海水压极大,蛟龙号潜水器需要采用特殊的材料和结构来承受巨大的压力。

潜水器内部的舱室需要密封严实,以防止水压对其造成破坏。

此外,蛟龙号潜水器还配备了各种传感器和设备,用于观测和记录深海环境的各项物理参数,如温度、压力、水质等。

这些参数的测量对于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蛟龙号潜水器的下潜原理主要基于浮力和水池球astatic原理,而其稳定和安全则依靠特殊的材料和结构以及各
种传感器和设备。

这些物理知识的运用使得蛟龙号能够顺利完成深海任务,并为深海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潜水的原理

潜水的原理

潜水的原理
潜水是通过控制人体的浮力和压力,使得人们能够在水下停留和移动的一种活动。

其原理涉及到物理学中的浮力和压力原理。

首先是浮力原理。

在水中,一个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所排除水的重量。

当一个人潜入水中后,身体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水的压力会产生一个方向向上的浮力。

浮力与体积成正比关系,因此一个人的浮力取决于他的体积和所排除水的重量。

同时,潜水还涉及到压力原理。

水的压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每深入10米水下,压力增加大约1个大气压。

因此,潜
水员需要适应水下的压力变化。

一种方法是通过呼吸器等设备提供空气供给,以确保潜水员能够在水下呼吸。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潜水服等装备来平衡水压,保护潜水员的身体,减轻水对身体的压力。

潜水的原理在于通过控制浮力和压力,使潜水员能够在水下保持平衡和安全。

通过合理利用浮力和压力原理,潜水员可以在水中自由地移动和探索水下世界。

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是指潜水艇如何实现在水中的浮力与重力平衡,从而能够在水下进行航行和浮出水面。

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涉及到物理学中的浮力、密度、压力等概念。

下面将从浮力和重力、水密性、艇体结构和控制系统等方面来介绍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一、浮力和重力的平衡潜水艇实现浮沉的关键在于浮力和重力的平衡。

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或浮在液体表面的力,它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而重力是物体受到的由地球引力产生的向下的力,它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潜水艇通过调节自身的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差异,来实现浮沉。

当潜水艇希望浮出水面时,会增大浮力,使浮力大于重力,从而浮在水面上;而当潜水艇希望下潜时,会减小浮力,使重力大于浮力,从而下沉至水下。

二、水密性的保证潜水艇在进行浮沉操作时,需要确保压力外界的水不会渗入艇体内,否则将影响潜水艇的浮力和操作能力。

为了保证艇体的水密性,潜水艇采用了多种措施。

潜水艇的艇体采用了坚固的厚钢板或高强度合金材料制造,以承受水下高压环境的力量。

潜水艇设有密封门和舱口,确保没有水进入艇体内部。

潜水艇还采用了艇壳预充气和压缩空气供应系统,用以调节压力和保持压力稳定。

三、艇体结构和控制系统潜水艇的艇体结构和控制系统也是实现浮沉原理的关键。

潜水艇通常采用双壳结构,即内外两层壳体之间充满了水或轻气体,以增加潜艇的稳定性和浮力。

艇体还设有压力舱和油箱,用于存储压缩空气、燃料和其他必要物品。

潜水艇的控制系统包括浮沉系统、舵控系统和侧推系统等。

浮沉系统可通过增减压缩空气、水泵和球ast等方式来控制潜水艇的浮力;舵控系统则用于调整潜水艇在水下的航向和姿态;侧推系统则用于进行水中的横向移动。

总结回顾: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是通过调节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平衡来实现的。

潜水艇依靠增减浮力的方式来控制浮沉,同时确保艇体的水密性以承受水下高压环境。

潜水艇的艇体结构和控制系统也对浮沉起着重要的作用。

潜水艇的浮沉能力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水下航行工具,应用于军事、科研和海洋勘探等领域。

ow潜水证考试内容

ow潜水证考试内容

ow潜水证考试内容
潜水证考试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潜水理论:包括潜水物理学、潜水生理学、潜水装备和潜水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要了解潜水的原理、潜水期间的气压变化对身体的影响、常见的潜水装备和安全规范等。

2. 水下导航:考生需要掌握水下导航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包括使用指南针、水下定向、水下地形认知等。

3. 潜水规程和安全:考生需要了解潜水的基本规则和安全常识,如潜水计划制定、潜水伴侣配对、潜水信号、潜水事故应急处理等。

4. 水下环境保护:考生需要了解水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如不破坏珊瑚礁、不捕捞水下生物等。

5. 水下急救和自救:考生需要了解常见的水下急救处理方法和自救技巧,如水肺破坏、溺水、中耳压力失调等。

6. 潜水实操:考生需要进行潜水实操训练,包括在池塘或者海洋中进行装备调试、下潜、浮力控制、水下导航、安全认证等。

考试形式一般为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相结合,考核考生对潜水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最后,通过考试并且达到相关标准才能取得潜水证书。

潜水艇下沉的原理教案设计

潜水艇下沉的原理教案设计

潜水艇下沉的原理教案设计一、力学原理潜艇下沉的原理主要涉及到以下两个力学概念:浮力和牛顿第三定律。

1.浮力原理浮力原理是指任何物体在液体中都会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其大小等于液体中所排除的体积的重量。

因此,如果潜艇想下沉,就需要克服长期以来作用在潜艇上的浮力。

在这个意义上,潜艇下沉的原理就是减少浮力使潜艇下沉。

2.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是力学中广为人知的定律,指出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这就意味着,如果潜艇想下沉,就必须要提供向下的作用力,而这个力必须要比浮力大。

因此,潜艇下沉的原理实际上是要克服浮力,同时提供一定的向下作用力。

二、物理学原理潜水艇下沉的过程中,还伴随着许多物理学原理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且筛选出来的就是密度、压力及水的性质。

1.密度密度是物体所包含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对于潜水艇而言,需要使其下沉,就需要在潜艇中注入足够的水和其他重质物,以使潜艇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那么潜艇下沉时,就会受到更大的重力而向下运动。

2.压力随着水深的增加,水压也会随之增加。

当潜水艇下沉到一定的深度时,压强会变得越来越大,甚至有可能造成潜艇结构的破坏。

因此,潜艇设计者需要在开发潜艇的时候,考虑到潜艇的设计极限及所需承受的压强,以确保潜艇在不同的深度下,都能够稳定运行。

3.水的性质水的性质对于潜艇下沉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低温下,水的密度会变大,从而使潜艇下沉的速度变快。

还有一点就是海水中会存在混杂物,例如沙子、盐、气泡等等,这些混杂物都会影响潜艇下沉的速度和稳定性。

三、化学原理除了物理学原理之外,化学原理也会影响潜水艇下沉的原理和过程。

其中最为基础的化学准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及氧化还原反应。

1.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自然趋向于熵的增加,即趋向于无序状态和平衡。

因此,在潜艇下沉的过程中,当其遭遇到越来越大的水压时,也会遭遇到更多的摩擦。

这种摩擦会生成热量,从而导致潜艇周围的水体温度升高。

为了防止潜艇周围的水的温度过高,潜艇设计者会在潜艇周围装上一层散热器,以确保潜艇周围温度的稳定。

潜水艇压强物理典型例题

潜水艇压强物理典型例题

潜水艇压强物理典型例题篇一:潜水艇是一种用于水下航行的船只,其工作原理涉及到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其中压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有关潜水艇压强的典型例题。

例题 1:一艘潜水艇潜入水下 500 米,其深度每增加 100 米,压强增加 1 个标准大气压。

如果潜水艇内的气压为 600 帕斯卡,则潜水艇需要向上移动多少米才能回到水面上的正常气压?解答:潜水艇内气压为 600 帕斯卡,说明潜水艇受到了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压强。

根据压强公式 P=ρgh,可以计算出潜水艇需要向上移动的高度为:h = (P1 - P2) / (ρ1 g)其中,P1 是潜水艇外的压力,P2 是潜水艇内的压力,ρ1 是潜水艇外的密度,g 是重力加速度。

将数值代入公式,得到:h = (600 - 1000) / (1.0 x 103) ≈ 495 米因此,潜水艇需要向上移动 495 米才能回到水面上的正常气压。

例题 2:一艘潜水艇潜入水下 1000 米,需要多少时间才能上升到水面上的正常气压?解答:根据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潜水艇需要克服压强差来上升或下降。

在本题中,潜水艇从水下 1000 米上升到水面上的正常气压,需要克服 10 个标准大气压的压强差。

根据压强公式 P=ρgh,可以计算出潜水艇上升的速度为:v = (P1 - P2) / (ρ1 g)其中,P1 是潜水艇外的压力,P2 是潜水艇内的压力,ρ1 是潜水艇外的密度,g 是重力加速度。

将数值代入公式,得到:v = (60 - 1000) / (1.0 x 103) ≈ 5.98 米/秒因此,潜水艇需要大约 5.98 秒才能上升到水面上的正常气压。

以上是两道有关潜水艇压强的典型例题,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和压强的概念。

篇二:潜水艇是一种用于水下航行的交通工具,它需要通过压缩空气来增加内部气压,以便在水下航行。

在这个过程中,潜水艇的压强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潜水艇的物理学原理

潜水艇的物理学原理

潜水艇的物理学原理英文回答:The principle behind a submarine is based on the laws of physics, specifically the principles of buoyancy and pressure.Buoyancy is the upward force exerted by a fluid on an object submerged in it. It is determined by the density of the fluid and the volume of the object. In the case of a submarine, it is designed to have a lower density than water, allowing it to float on the surface. This is achieved by using air-filled tanks called ballast tanks, which can be filled with air to increase the submarine's buoyancy or filled with water to decrease it.To submerge, the submarine needs to decrease its buoyancy and become negatively buoyant. This is done by flooding the ballast tanks with water, which increases the submarine's weight and causes it to sink. Once submerged,the submarine can control its depth by adjusting the amount of water in the ballast tanks. To resurface, the water in the ballast tanks is replaced with air, decreasing the submarine's weight and allowing it to float back to the surface.Pressure is 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operation of a submarine. As the submarine descends deeper into the water, the pressure increases. This is due to the weight of the water above pushing down on the submarine. The ability of a submarine to withstand this pressure is crucial forits survival. The hull of a submarine is designed to be strong and watertight, capable of withstanding the immense pressure at great depths.To withstand the pressure, the hull is typically made of high-strength steel or other materials with similar properties. The shape of the hull is also important. Submarines are often cylindrical or have a streamlined shape, which helps to distribute the pressure evenly and minimize stress points.In addition to buoyancy and pressure, submarines also rely on various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to navigate,control their speed, and maintain life support for the crew. These include propulsion systems, such as electric motorsor nuclear reactors, as well as navig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Overall, the physics behind a submarine involve balancing buoyancy and pressure to control its depth and movement in the water. By understanding these principles, engineers are able to design and operate submarines effectively and safely.中文回答:潜水艇的原理基于物理学的法则,特别是浮力和压力的原理。

物理学中的水的密度和浮力

物理学中的水的密度和浮力

物理学中的水的密度和浮力在物理学中,水的密度和浮力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而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本文将探讨水的密度和浮力的原理和应用。

一、水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基本特性,可以用来描述物质的紧密程度。

在物理学中,以水作为标准物质,其密度记作ρ。

水在常温下的密度约为1g/cm³。

这意味着在1cm³的水体积中所含有的质量为1克。

水的密度在不同温度下会有所变化,但相对变化较小。

物体在水中的浸入程度受到密度的影响。

对于一个具有较大密度的物体,其下沉的可能性较高,因为其质量大于水体积所能支撑的力。

相反,如果物体的密度较小,则可能浮在水的表面上。

二、浮力的原理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浮力的大小等于液体中所排斥的体积乘以液体的密度和重力加速度之积。

换句话说,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所占据的体积成正比,并且与液体的密度和重力加速度成正比。

比如,当我们把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时,它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其浮力将大于其自身重力,物体就会浮起来。

反之,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其沉重力将大于浮力,物体就会下沉。

当物体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时,浮力和沉重力相等,物体将悬浮在水中。

三、浮力的应用浮力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例子:1. 潜水:潜水员在水中可以感受到浮力的作用。

他们穿着特殊的装备,通过调节装备的空气容量来调整浮力的大小。

这使得他们能够在水中浮动、悬停或下沉,以完成各种任务。

2. 船舶浮力:船舶设计时必须考虑到浮力的原理。

船的设计要使得其总重量小于或等于所排开的水的重量。

这样,船就能够浮在水面上,而不会下沉。

3. 水下石油钻井:在水下进行石油钻井时,钻井平台上部分漂浮在水面上,部分则浸在水下。

通过控制平台的净重和浮力,稳定平台在水下的位置,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4. 水下管道:在将管道敷设在水底时,必须考虑到浮力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潜水减压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一、前言减压病来的及时治疗最关键。

如果诊断失误,失去治疗时机,减压病可导致无法恢复的后遗症。

关于减压病的描述有很多,但正确诊断减压病需要很多经验和技巧。

二、一型减压病一型减压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关节痛、皮疹、皮肤瘙痒和淋巴结水肿。

关于减压病的诊断,有一个傻瓜定律:如果疼痛远离掖窝和腹股沟,是一型减压病;如果疼痛接近掖窝和腹股沟,是二型减压病。

可能有一定道理。

(一)关节痛关节痛是最常见的减压病症状。

痛的程度轻重不一,有的会影响关节功能。

即使疼痛十分严重,只要没有神经系统表现,仍然属于一型减压病。

减压病关节痛的典型表现是疼痛逐渐加重,开始位置不确定;随着时间延长,疼痛更加剧烈,位置也逐渐确定;疼痛有时受关节活动影响,患者常自主控制患肢活动。

与外伤不同,即使不活动疼痛仍然持续存在。

绝大多数一型减压病在出水一段时间后才发作,少数出水后立刻发作。

(二)皮肤症状一型减压病最常见的皮肤表现是皮疹。

单纯皮疹可自愈,不需要再加压治疗。

皮肤斑纹也是一型减压病常见的皮肤表现,同样不需要再加压治疗。

通常开始表现为剧烈瘙痒,逐渐变成红蓝相间的花纹,类似于麻疹和脑膜炎的皮肤表现。

(三)淋巴阻塞症状一型减压病发生淋巴阻塞。

表现为定位明确的局部疼痛和水肿。

局部压迫可缓解疼痛,水肿一般要持续较长时间。

发生淋巴阻塞,一般一次加压治疗能完全恢复。

三、二型减压病只要症状出现在掖窝和腹股沟附近,应该假定为二型减压病。

二型减压病的典型症状不一定在刚出水时出现,如果没有严重的症状,如共济失调、耳聋或者排尿困难,潜水员常常忽视自己的病情。

因此即使患者看上去类似一型减压病,如果躯干皮肤上出现皮肤减压病症状,你应该慎重考虑,宜按照二型减压病进行治疗。

任何时候把一型减压病当作二型减压病进行治疗都不是错误。

有时候,患者家属把患者送到医院,其原因可能是人格发生改变。

遇到这类情况,治疗前一定要预测到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症状。

(一)神经系统表现即使出现非常轻微的神经系统表现,也属于二型减压病。

神经系统表现决定于气泡分布的位置。

神经系统减压病的症状很多,包括麻木、刺痛、肌无力、瘫痪和惊厥状态等。

(二)呼吸系统表现如果肺内出现血管弥散性气泡(气哽),患者将发生肺栓塞和肺水肿,常有胸痛、呼吸急促、咳嗽等表现。

有时病情发展成爆发性肺水肿。

持续严重的肺充血可导致循环衰竭,甚至死亡。

(三)潜伏期如果减压病是由于减压不当或者放漂,减压病的症状常在出水后就开始出现。

如果无明显减压不当,属于患者个体差异,减压病的症状常在出水后数小时才开始出现,或在出水后数小时后才引起患者注意。

症状开始出现的时间与减压病的严重程度、死亡率和后遗症关系密切。

作为一条原则,患者任何主观症状均可作为迅速加压治疗的依据,以减少因延误治疗发生后遗症的可能。

四、影响减压病发生的因素(一)脱水减压病患者的典型主诉是:“昨天晚上我喝了很多酒,今天早上仍然不清醒,没吃早饭,只喝了一杯咖啡。

因为海况很差,在船上也没喝水,出水后我感觉很差,所以没喝多少水。

”脱水是促进减压病发生的最常见因素,其具体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是因为脱水使组织灌流减少和血液粘稠度增加,从而限制了气体从体内的释放。

由于浸泡利尿机制,潜水情况下一般排尿会增多。

原因是水压使末梢循环向中心回流增加,心脏和肾的容积感受器感受为体液增加,通过体液调节使尿量增加。

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潜水员在潜水时没小便,可能喝水不够。

如果潜水结束后,潜水员不增加饮水量,很容易出现脱水。

反复潜水间隔期间,这种因潜水引起的脱水就很容易促进减压病的发生。

(二)活动强度潜水前、中和后的剧烈活动都会促进减压病的发生。

潜水前和潜水过程活动都会增加肌肉和软组织的血流速度,使这些组织中氮的溶解量增多。

潜水结束后剧烈活动使组织中的氮释放加快,气泡形成的可能性增大。

另外剧烈活动时,体内乳酸和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也能促进气泡形成。

(三)冷热环境表面上看,这两种环境应该产生相反的效应,但实际上两种环境都能促进减压病的发生。

在温热环境中潜水,由于血管扩张,血流增加,体内溶解的氮会增多。

在寒冷环境中潜水,从理论上看,寒冷直接作用下可使体内溶解的氮减少。

但问题是潜水员不会始终被动暴露在寒冷环境中,一般是通过增加活动量来增加体热产生,这样必然会增加氮在体内的溶解量。

随着潜水时间的延长,寒冷环境使氮的释放速度下降。

因此寒冷环境也促进减压病的发生。

(四)减压病发病史曾有减压病发病史的潜水员更容易再次发病。

原因既有个人生理性因素,也可能有心理性因素参与。

应该坚持的原则是,如果该患者发生减压病是由于违反减压程序引起,如果他能在将来的潜水中注意遵守规则,避免一些不利因素,可同意他继续潜水;如果该患者发生减压病没有违反减压程序,应不同意他继续潜水。

(五)肥胖对于鲸鱼和海豹来讲,肥胖是好事,但对于潜水员来讲,肥胖绝对不是好事。

肥胖可以保护鲸鱼和海豹,但我们应该注意,鲸鱼和海豹是使用屏气式潜水,水下没有气源。

如果潜水员拥有海豹一样的体形,请告诉他首先减肥,再去潜水。

过多脂肪组织能溶解更多氮气,促进减压病的发生。

(六)年龄一般来讲,年长的潜水员发生减压病的可能性更大。

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增大,环境适应能力下降,血管硬化。

(七)性别关于性别是否影响减压病的发生,有很多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女性身体脂肪含量高,容易发生减压病;另一种观点认为,男性喜欢冒险,更容易故意增加深度和停留时间,增加了发生减压病的可能。

(八)潜水经验潜水次数与减压病发生关系有两种情况。

Haldane曾经发现,新沉箱工人比老沉箱工人更容易发生减压病,似乎存在适应现象。

船上的潜水员,减压病发生的几率似乎随潜水次数增加而增大,其原因可能与疲劳和脱水等因素有关。

当潜水结束后,体内氮气会释放出来,有时这些释放的气体会在身体某些部位形成气泡,减压病就发生了。

减压病的发生过程比较简单,而影响减压病发生的因素很多。

因此作为潜水员应该知道,即使没违反任何规定,仍然有发生减压病的可能。

发生减压病并不说明潜水员的潜水水平不高。

一旦发生减压病,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因此应该争取尽快治疗。

有症状的部位只是说明这些部位的气泡引起了你的注意,可能存在更多没有症状的气泡存在。

因此千万别忽视一些轻微症状。

如果你认为自己患了减压病,告诉医生你的想法。

怀疑自己发生减压病,应立刻吸氧。

如果吸氧后症状消失,基本可确诊减压病,应进行再加压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吸氧后症状消失而不进行再加压治疗,应该由潜水医生来判断是否需要。

五、气泡的病理生理学当体内气泡产生后,首先表现为气泡的物理学效应。

血管内和皮肤气泡产生不仅可直接导致局部损伤,而且能激活多种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

血管内气泡可激活血小板、引起血栓形成,并影响血流。

如果血管内大量气泡产生,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可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六、减压性骨坏死因潜水高气压暴露后减压引起的骨坏死,称为减压性骨坏死。

只要骨坏死局限在骨骼内部,患者多无明显症状,除非用X线,一般无法判断。

如果骨坏死位于关节面,患者将表现为关节炎的症状,如果是在髋或肩关节,表现尤为明显。

由于骨坏死一般没有疼痛,即使发生骨坏死,患者常意识不到。

一旦发生骨坏死,治疗比较困难。

因此,即使减压病症状轻微,也应该考虑到可能会发生骨坏死,并进行相应检查。

七、超声气泡检测利用超声气泡探测技术,我们可以直接检测体内的气泡。

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潜水后体内出现气泡,不一定意味着患减压病。

而且现在很多人认为,适当产生气泡能促进气体释放,对安全潜水可能是有利的。

因为气泡能集中大量气体,有利于在血液中的转运。

另外,虽然超声气泡探测技术可直接检测气泡,这种检测技术本身是否会影响气泡状态仍值得探讨。

八、鉴别诊断(一)非潜水疾病如外伤,应注意询问是否有外伤等导致肢体损伤的情况。

(二)下潜过程可能发生的疾病气压伤是下潜过程容易发生的疾病。

气压伤的症状很多类似于减压病,如疼痛、眩晕等。

应注意鉴别。

(三)水下停留过程可能发生的疾病水下停留过程不会发生气压伤。

水下停留过程,潜水员可能与水下物体发生碰撞引起外伤,也可能发生海洋生物伤。

(四)减压过程可能发生的疾病减压性眩晕可在减压过程发生。

一氧化碳中毒常在接近水面时发生。

减压病和肺气压伤都可出现眩晕的症状。

(五)出水后可能发生的疾病出水后发生的症状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10 min内出现的症状,另一类是10 min后出现的症状。

10 min内出现的症状一般说明病情比较严重,可能是肺气压伤、动脉气栓、缺氧和一氧化碳中毒,10 min 后出现的症状一般都是减压病。

九、体检神经系统检查是减压病最重要的检查内容。

神经系统检查是否正常,是确定或排除二型减压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为避免误诊和延误治疗,必须首先进行彻底的神经系统检查。

如果患者存在生命危险,应首先采取抢救措施后再进行神经系统检查。

十、颅神经检查(一)嗅神经检查患者是否有单侧或双侧嗅觉丧失。

(二)视神经检查患者视力、视野和眼底。

瞳孔反射异常可由动眼神经或视神经受损所致。

(三)动眼神经检查患者眼球运动范围。

上睑下垂与眼球运动向内、向上及向下运动受限,提示动眼神经麻痹。

(四)滑车神经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

眼球向下及向外运动减弱,提示滑车神经损害。

(五)三叉神经三叉神经支配面部感觉及咀嚼运动。

(六)外展神经外展神经支配眼球外直肌。

眼球向外转动障碍提示展神经受损。

(七)面神经面神经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和具有味觉功能。

观察鼻唇沟是否变浅,口角有无低垂或歪向一侧。

面神经损害时,舌前2/3味觉丧失。

(八)位听神经包括前庭及耳蜗神经。

检查包括听力及前庭功能检查。

(九)舌咽和迷走神经询问有无吞咽困难、呛咳,观察腭垂是否居中,咽反射及舌后1/3味觉是否正常。

(十)副神经检查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是否萎缩,耸肩及转颈运动是否正常。

(十一)舌下神经观察舌肌有无萎缩,伸舌有无偏斜。

十一、神经功能评分(一)精神状态患者是否有意识、惊恐,对时间和地点是否清楚,情绪如何?(二)脑膜刺激征患者是否有颈项强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是否阳性。

(三)协调运动能力患者步态情况,指鼻实验等。

(四)精细运动能力手指-鼻-手指和跟-膝-胫试验。

(五)肌力肌肉外观、张力、强度。

(六)深反射肱反射、跟反射和膝反射。

(七)浅反射Babinski征、腹壁反射和肛门发射。

(八)感觉检查痛觉、温度觉和精细辨别觉检查,本体觉、震动觉、两点辨别觉和图形辨别觉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