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寿命演变
浅析人类寿命

命的基本规律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 人类寿命概述
1 人类寿命的极限
人类的正常寿命 按日本生物化学家八木国夫研究 人体细胞的寿命一般为2.4年 分裂次数为50次 停止分裂
后便开始衰老 即一个人正常寿命是2.4 50=120岁 若按照科学家推算 高等动物寿命是发育期的5倍至6倍计算
人的发育期男女平均为20年 人类寿命也是100 120岁 但一般人的寿命却是70 80岁左右 这3 游离基 自由基 对人类寿命的影响 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能产生一种叫游离基 自由
基 的化学物质 游离基极不稳定 非常活泼 容易与 其他物质起化学反应 从而损害细胞内的多种成分 其 中包括损害维持细胞生命所必需的DNA 如果细胞内有 较多的DNA变裂损害 细胞就会死亡 促进人体衰老 寿命减少 自由基的形成是由于在化学反应中 原子或 分子中的电子对分裂为两个单独的电子 这种分裂是暂 时的 被分开的电子总是要求重新恢复电子对磁矩的互 补状态 异常的 不受控制的自由基是强氧化剂 可使 细胞中大分子成分如核酸与蛋白质等受到随机的损伤 导致细胞功能的衰退 这是人类衰老的重要原因
生态与生命
瓣膜 均未产生和人体不相容的化学物质 科学家已采 用遗传工程方法使人体细胞表面蛋白转入猪细胞 从而
哄骗 人体免疫系统 使人体将其它动物组织当作人 体组织来接受
3 太空旅行可使人返老还童 两名前苏联宇航员在太空飞船上逗留了 366天 1988年12月返回地球之后 科学家发现他们的身体状况 发生了显著变化 40岁的梅沙和卫特米尔好像年青 了10岁 日本生物学家小泽博士肯定这与太空旅行有 关 航天使人返老还童的现象将为研究人类老化和延寿 生理提供宝贵资料 4 用冷冻法延长寿命 低温保存技术的研究始于1949年 1954年冷冻精子 授精成功 并于60 70年代扩大到研究低温下延长细 胞 组织和器官寿命的低温生物学新型学科 1988年4 月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大学实验室 冷冻保存 专家鲍尔 希格尔用一只叫米尔斯的三岁猎犬进行冷冻 复活实验 先将米尔斯的血液抽干 换上不凝固的人造 血液 然后将体温冷却至3 并用心脏机维持15分钟 血液循环后关掉心脏机 这时米尔斯的脉博 呼吸 血 液循环完全停止 9个月后 重新恢复米尔斯体温并再 度输回它自己的血液时 这条早已死去的狗发出了有力 的吠叫 并很快恢复到原先的健康状态 很显然 将这 一冷冻技术用于人身上 同样可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元.现代生命科学与工程[M].杭州 浙江大学 出版社 1995 219. [2]张元.现代生命科学与工程[M].杭州 浙江大学 出版社 1995 220. [3]张元.现代生命科学与工程[M].杭州 浙江大学 出版社 1995 220-221. [4]吴宗正等.漫话生命复制[M].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5.5. [5]黄永松 .医学生物学进展[J].生物学教学 1998(12) .
时代和寿命的关系对照表

时代和寿命的关系对照表引言人类的寿命是一直备受关注的话题。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寿命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通过对比不同时代的寿命数据,探讨时代和寿命之间的关系。
1. 古代时期1.1 石器时代•平均寿命:30岁左右•主要因素:原始的生存条件、医疗水平低下、猎户和采集者的生活方式1.2 古代文明时期•平均寿命:30-40岁•主要因素:农业的出现、定居生活、基本的医疗知识1.3 古代帝国时期•平均寿命:40-50岁•主要因素:城市化发展、社会秩序的建立、医学知识的进步2. 现代时期2.1 工业革命时期•平均寿命:40-50岁•主要因素:工业化进程、城市化加速、公共卫生条件改善2.2 科技革命时期•平均寿命:50-60岁•主要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技术提升、营养状况改善2.3 当代时期•平均寿命:60-70岁•主要因素:医疗水平的飞跃、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3. 未来展望3.1 长寿社会的到来•预测寿命的增长:70-80岁、80-90岁、90-100岁•主要因素:医疗技术的更加先进、预防医学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3.2 挑战和机遇•养老问题: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养老压力和挑战•健康管理:新的需求和商机,健康管理行业的发展前景3.3 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营养均衡:正确饮食习惯和营养摄入对长寿的影响•运动锻炼:适度的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关系•心理健康:良好的心态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对寿命的影响结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寿命逐渐延长。
古代时期的人类寿命较短,主要受限于生存条件和医疗水平。
随着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发展,人们的寿命逐渐提升。
在当代时期,医疗水平的飞跃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类的寿命进一步延长。
展望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可能会进入一个更加长寿的时代。
参考资料1.Smith, J.P. and Kington, R. (1997).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Correlates of Health in Old Age. (人口学和经济学与老年健康的相关性), The Milbank Quarterly, 75(2), 183-229.2.Oeppen, J. and Vaupel, J.W. (2002). Broken Limits to LifeExpectancy. (寿命期望的极限破碎), Science, 296(5570), 1029-1031.3.Christensen, K., Doblhammer, G., Rau, R. and Vaupel, J.W. (2009).Ageing populations: the challenges ahead. (老龄化人口的挑战),Lancet, 374(9696), 1196-1208.。
人类各历史时期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人类各历史时期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1、原始社会
人类平均寿命15岁,因为人类力量小,无法抵抗自然灾害、疾病、野兽袭击。
2、公元前
人类平均寿命仅20岁,到古代也只有25岁,直到世纪人类的平均寿命也不过40岁。
3、1700年
人类平均寿命35岁。
4、1800年
人类平均寿命37岁。
可见1700-1800中人类的寿命没有什么增长。
原因是虽然可以躲避野兽等灾害,但是因为科技水平的低下、生活艰苦、对疾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等。
5、20世纪初
人类寿命出现飞跃,从40岁提高到61岁。
6、1985年
全世界平均寿命达到62岁。
世界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今后大致以每5年延长一岁左右的速度增长。
7、1995-2000年
全世界平均寿命达到63.9岁。
8、2000-2005年
全世界平均寿命达到65.5岁。
9、2005-2010年
全世界平均寿命达到66.8岁。
10、2010-2015年
全世界平均寿命达到68.1岁。
11、2015-2020年
全世界平均寿命达到69.3岁。
12、2020-2025年
全世界平均寿命将超过70岁。
中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城乡演变

2023年第5期(总第260期)人口与经济POPULATION &ECONOMICS No.5,2023(Tot.No.260)中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城乡演变:2010 2020年李㊀强1,郭雯羽2(1.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上海200433;2.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0241)摘㊀要:中国老年人的余寿在过去几十年持续增长,但是健康预期寿命的变动模式尚未达成共识,也缺乏全景式的描绘㊂利用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自评健康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衡量健康状况,应用Sullivan 法计算健康预期寿命,深入考察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时空演变模式㊂结果表明,2010 2020年,我国老年人的余寿㊁健康预期寿命及其占余寿比重整体呈增长态势,以病残压缩模式为主导㊂健康水平和变动模式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城市老年人的余寿和健康预期寿命高于镇老年人,镇老年人高于农村老年人㊂城市和镇低龄老年人的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上升,遵循病残压缩模式,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基本稳定,遵循动态平衡模式;城市高龄老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变化则转化为病残扩张㊂农村老年人的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寿命占余寿比重均上升,遵循病残压缩模式㊂在城市和镇,死亡率下降是老年人自评健康预期寿命上升的主导原因,但是在农村,健康率上升是主要原因㊂不论城乡,死亡率下降是生活自理预期寿命上升的主要原因㊂健康预期寿命的城乡差异可能是由于死亡选择性,也可能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㊁医疗进步㊁健康战略和政策措施的城乡差异所致㊂关键词:健康预期寿命;生活自理预期寿命;病残压缩;病残扩张;动态平衡;老年人中图分类号:C913.6㊀文献标识码:A ㊀文章编号:1000-4149(2023)05-0021-20DOI :10.3969/j.issn.1000-4149.2023.00.039收稿日期:2022-11-14;修订日期:2023-03-11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中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演变特征㊁模式及未来趋势预测研究(21YJA8400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居民健康预期寿命的测量与变动趋势研究(21&ZD18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关键问题研究 (22JJD840001)㊂作者简介:李强,法学(人口学)博士,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教授;郭雯羽,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㊂㊀㊀一㊁引言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由于食物短缺㊁疾病和自然灾害等的威胁,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㊃12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5期预期寿命长期保持在35岁左右[1]㊂直到19世纪中叶,人类预期寿命才步入持续增长的轨道㊂在1840 2000年间,人类最高预期寿命①从45岁增长到85岁,平均每10年增加2.5岁[2]㊂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2020年[3]㊂受新冠病毒的侵扰,人类预期寿命的增长势头改变,2020和2021年世界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下降0.8岁和1岁,但是新冠疫情并没有造成中国预期寿命下降,2020年和2021年均增加了0.1岁[4]㊂健康长寿是千百年来人们追寻的梦想,随着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长寿的梦想逐渐实现,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活得长是否也活得健康㊂许多研究显示,长寿不等同于健康的改善,很多国家在寿命延长的同时经历了群体健康状况的恶化[5]㊂因此,衡量生命长度的预期寿命可能不足以反映健康状况㊂桑德斯(Sanders)提出综合了死亡和健康的信息的健康预期寿命来衡量健康[6]㊂健康预期寿命指处于健康状态的预期寿命,能说明预期寿命增长是否伴随着患病率的下降和身体心理功能的改善[7-8]㊂健康预期寿命逐渐取代预期寿命被广泛应用于评估老年人健康状况以及预测医疗保健的未来需求㊂到目前为止,关于健康状况的变化存在三种理论假说:① 病残扩张假说 ㊂格鲁恩伯格(Gruenberg)认为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降低了有些疾病的死亡率,但是不能治愈这些疾病,提高了患病群体的存活率,因此患病期与生活不能自理期会随预期寿命的延长更快速地扩张[9]㊂② 病残压缩假说 指出病残期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而压缩[10]㊂弗莱斯(Fries)的病残压缩假说基于两个前提:一是寿命长度是固定的;二是如果人们改善生活方式,戒烟㊁改变饮食和体育锻炼的习惯㊁合理饮酒,慢性病是可以推迟的㊂这样一个出生队列的人几乎都生存到他们的 自然 死亡时间,生存曲线矩形化㊂③ 动态平衡假说 指出预期寿命可以继续增加而没有任何明显的上限,并且由于发病率不变和寿命延长,患病率可能增加,但是大部分疾病的严重程度下降了,生活质量提高[11]㊂曼顿(Manton)强调寿命的长度不是固定的, 健康是没有疾病 和 健康是生活质量 之间有重要区别,有疾病的寿命会增加,有良好生活质量的寿命也会增加㊂三种假说都获得实证研究支持,没有达成共识,这可能是由于研究设计的差异,比如健康的测量差异,不同的国家㊁年龄和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数据类型等[5,12-20]㊂随着健康调查纵向追踪数据的不断涌现,许多研究开始考察人群长期的健康轨迹,进一步分析病残模式㊂马瑟斯(Mathers)等使用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数据研究发现,在预期寿命达到70岁之前,遵循病残扩张模式,在预期寿命上升到70岁之后,男性的病残模式趋于动态平衡,女性呈现病残压缩模式[21]㊂有学者发现日本的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在1986 1995年间遵循病残压缩模式,1995年之后,日本男性和女性的预期寿命分别为76岁和83岁时,开始呈现病残扩张模式[22]㊂荷兰人口的带病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在1993 2016年呈现波动态势[20]㊂克里明斯(Crimmins)等指出美国1998 2008年间的数据并不支持以往呈现的病残压缩模式,而是支持病残扩张模式[12]㊂这些新研究指向同一个结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的演变可能是在不同的病残模式间转换的㊂㊃22㊃①人类最高预期寿命(record life expectancy)代表了在当时的制度㊁环境和技术条件下,人类在存活寿命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㊂李㊀强,等:中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城乡演变:2010 2020年我国对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23]㊂但对健康预期寿命的演变模式也没有达成共识㊂有研究支持病残压缩假说[24-25],有研究支持病残扩张假说[26-27],这些研究多基于两个时点展开讨论,只能观测到一种变化,可能会掩盖健康变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㊂随着我国长期纵向追踪数据的增多,有关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演变模式的研究也更为丰富㊂李强等发现1998 2013年上海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演变由压缩模式转变为扩张模式[7]㊂基于2002 2014年的长期追踪数据,宋靓珺等提出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由病残压缩模式转为动态平衡模式[28]㊂也有学者使用国家统计局1994㊁2004㊁2010与2015年的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发现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由扩张模式转为压缩模式[29]㊂结合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这些研究使用了不同的数据,关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年龄群体,健康的变动轨迹没有遵循固定模式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都指向相同的结论:老年人病残状况的变化模式可能不是固定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㊂原因可能是降低死亡率或改善健康状况的干预措施并非同时进行的,由此产生的死亡率和发病率的转变将以不同的速度随时间展开,人口处于死亡转变和病残转变的不同阶段㊂因此,在较长时间内,可能会观察到不同病残变化模式㊂不同国家相关措施的实施更是千差万别,国家差别叠加时间差异造成我们观测到不同的模式以及模式之间的转换㊂即使是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文化背景,干预措施的实施时间㊁内容和方式也不同,这会导致死亡转变和病残转变的不同步,造成病残模式的多样化㊂张文娟和杜鹏指出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地区差异类似于死亡率变化的区域模式,即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从中国东部向西部递减㊂我国东部女性有更高的预期寿命,并且经历着病残压缩,而西部表现为老年男性人口较低的预期寿命和病残扩张[30]㊂其潜在机制可能是,当死亡率下降而不是健康改善在主导健康预期寿命的进程时,预期寿命的提高可能伴随着病残扩张㊂当病残改善主导健康预期寿命的变化进程时,预期寿命的提高伴随着病残压缩或者动态平衡㊂不同地区人口可能处于病残转变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㊂中国现代化进程已历经由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变[31],城乡差异甚至比区域差异更明显㊂受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影响,城乡二分范式下城市和乡村是对立竞争的,城市偏向忽视农村发展,在经济水平㊁公共服务资源等方面产生严重的城乡差距[32-34]㊂我国城乡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也具有不同特征[35-36]㊂郭未等发现城镇老年人口的余寿和自理预期寿命均高于农村老年人,余寿与自理预期寿命的城乡差异随年龄增长而缩小,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的城乡差异随年龄而扩大[36]㊂目前我国大部分健康预期寿命的研究基于调查数据,调查数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样本代表性差和规模小可能会降低研究结果的可靠性㊂以往有研究使用了国家层面的数据,但是最新数据为2015年㊂因此,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下简称 七普 ),结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 六普 )数据,考察2010 2020年间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的演变,特别关注城乡差异,考察中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演变的全貌,进而理解其影响机制㊂㊃32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5期二、数据与研究方法1.数据和测量老年人的死亡率和健康数据来自2010年 六普 数据和2020年的 七普 数据㊂普查长表通过 你的健康状况是 这一个问题收集健康数据,答案选项为 健康 ㊁ 基本健康 ㊁ 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 和 不健康,生活不能自理 ㊂合并前两个答案为 自评健康 ,计算自评健康率㊂合并前三个答案为 生活能自理 ,计算生活自理率㊂基于此,分别计算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㊂根据研究目的将选项合并为自评健康或生活自理是普查健康数据的常用方式[37]㊂ 六普 数据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填报了身体健康状况信息的样本规模超1765万, 七普 超2552万,样本规模远超其他老龄调查,具有更好的代表性㊂2.研究方法(1)使用威尔莫斯(Wilmoth)等的二维死亡率模型[38]修正2010年和2020年死亡率数据,并估算生命表㊂考察健康预期寿命的演变趋势,其实是考察死亡率和健康率的相对变动,因此死亡率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㊂从第三次人口普查开始,人口学界一直在估计死亡数据的漏报率和实际死亡水平[39-43]㊂主要使用了寇尔-德曼模型生命表㊁1982联合国发展中国家模型生命表和布拉斯(Brass-logit)方法等经典估计方法[44-46],以及穆雷(Murray)改进布拉斯的方法[47]和威尔莫斯二维死亡率模型等新型模型生命表法[38]㊂相比较而言,新型模型生命表法的估计更加准确,威尔莫斯二维死亡率模型能够用于中国人口死亡率的间接估计,反映中国人口死亡水平的特点,基于中国经验系数能得到非常好的拟合效果[43]㊂本研究使用威尔莫斯的二维死亡率模型来修正2010年和2020年死亡率数据㊂威尔莫斯等基于人类死亡数据库(HMD)提供的高质量数据(719张生命表),考察了1840年以来人类年龄别死亡率的相关性后发现,0 4岁死亡概率(对数值)与其他年龄组死亡率(对数值)之间均有着显著的相关,且呈二次项关系㊂由此,他们提出了二维死亡率模型:log(m x)=a x+b x h+c x h2+v x k㊀㊀其中,m x为年龄区间x的死亡率,x=0,1 4,5 9, ,105 109,110+,h为0 4岁死亡概率的对数,即log(5q0),a x为截距项,b x㊁c x㊁v x为对应的各变量的参数㊂模型中的变量k用来反映死亡率模式中成年人死亡率的作用㊂为了提高准确性,本研究使用较为稳健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概率5q0和15 59岁的成人死亡概率45q15作为输入参数来估算完整的年龄别死亡率以及整套的生命表㊂(2)使用沙利文(Sullivan)法[48]估算健康预期寿命㊂生命表中的存活人年数与健康率的比例相乘,得出处于健康状态的存活人年数,然后计算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㊂Sullivan法计算简单,对数据要求少,且消除了年龄结构的影响,可以用于不同人口之间或同一人口不同时期的健康预期寿命的比较㊂Sullivan法的应用广泛,计算方法在很多文献中有呈现[27],本文不再赘述㊂㊃42㊃李㊀强,等:中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城乡演变:2010 2020年(3)使用反事实分析法评估死亡率和健康率对健康预期寿命演变的贡献率㊂以老年人2010年的自评健康率㊁生活自理率分别代替2020年生命表中的自评健康率和生活自理率,估算假定的2020年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并与真实的健康预期寿命比较,以此估算死亡率和健康率的变化对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变化的影响㊂㊀㊀三、研究发现1.修正前后死亡率的比较基于威尔莫斯等的二维死亡率模型[38]对死亡数据进行修正,再估算预期寿命会更加精确㊂但该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作为输入参数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概率和15 59岁的成人死亡概率本身存在漏报,二维死亡率模型无法判断漏报并对之进行修正[43]㊂由于卫生治理和健康策略的协同演进,中国预期寿命超前于经济水平发展[49]㊂因此仅仅基于经济发展水平校正的儿童死亡率和成年死亡率可能低估中国真实的预期寿命㊂本研究参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婴幼儿死亡率的经验关系,也同时考虑卫生部门和财政部等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如100%住院分娩等项目,综合评估婴幼儿死亡概率和成年死亡概率㊂修正结果显示,婴儿死亡概率被低估了大约35%,成年死亡概率高估和低估均存在,老年死亡概率普遍被低估㊂总体来看,修正前的死亡率被低估,预期寿命被高估㊂由于本研究也同时考虑卫生治理和健康策略的协同作用,所以估计的预期寿命高于国家统计局㊁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以及国内相关学者的测算㊂修正后的死亡率普遍高于修正前(见图1)㊂在老年组中,存在普遍的死亡率漏报,年龄越大,漏报率越高㊂2010年95岁组老年人的死亡漏报最严重,2020年95岁组和百岁老人组的死亡漏报均很高,尤其是百岁老人组原始的死亡率数据过低,修正后的死亡率超过原始数据的1.5倍㊂2010年城市老年人余寿调整量大于镇和农村,调整前60 99岁的城市老年人余寿被高估,95岁组被严重高估㊂2020年农村的老年人余寿调整量整体大于城市和镇,原始数据主要是高估了农村男性老年人和90岁以上女性老年人的余寿,95岁组和百岁老人组余寿被高估的问题在城市㊁镇㊁乡村均较为普遍,而60 79岁城市和镇的女性老年人的余寿略被低估㊂2.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年龄趋势和性别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余寿下降,自评健康预期寿命㊁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占余寿比重也呈下降趋势,健康状况逐步恶化(见表1)㊂60 64岁组老年人的余寿和健康预期寿命与乔晓春等学者[37,50-51]的研究结果接近,说明本研究的结果可信㊂2010 2020年60 64岁组老年人的余寿中约80%的时间在自评健康的状态下度过,80 84岁组的高龄老人的余寿中约60%的时间在自评健康的状态下度过,百岁组老人的该比重降低到50%以下㊂低龄老人的余寿中超过95%的时间处于可自理的状态,高龄老人不到90%,但百岁组男性该比重不足80%,百岁组女性不足70%,超高龄老人的失能问题较为严重㊂老年人的自评健康预期寿命低于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如2010年60 64岁组男性自评健康预期寿命是15.83岁,占余寿比重为82.22%,生活自理预期寿命为18.61岁,占余寿的96.67%,2020年两者分别为18.21岁㊁85.25%和20.72岁㊁97.04%㊂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对㊃52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5期图1㊀2010年 六普 和2020年 七普 死亡率修正前后的比较自身健康的评价标准高于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价: 六普 和 七普 数据显示,有大约5%的60 64岁组老人自评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㊂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及其占余寿的比重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速度也快于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占余寿的比重㊂㊃62㊃李㊀强,等:中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城乡演变:2010 2020年表1㊀2010—2020年我国老年人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变化趋势年龄(岁)性别LE(岁)HLE(岁)HLE/LE(%)DFLE(岁)DFLE/LE(%) 20102020Δ20102020Δ20102020Δ20102020Δ20102020Δ60男19.2521.362.1115.8318.212.3882.2285.253.0318.6120.722.1196.6797.040.37女22.8825.83 2.9517.6421.04 3.4077.1181.46 4.3521.7824.71 2.9395.2095.670.47 65男15.5117.371.8612.1514.352.2078.3682.634.2714.8716.741.8895.8596.420.57女18.6721.43 2.7613.6116.79 3.1972.8878.37 5.4817.5720.32 2.7594.1094.810.71 70男12.1513.711.568.9410.861.9273.6179.235.6211.5013.091.5994.6695.530.86女14.7217.20 2.4810.0012.81 2.8167.9374.44 6.5113.6316.10 2.4892.5693.60 1.03 75男9.2410.501.26 6.347.891.5568.6275.146.528.599.891.3093.0194.23 1.22女11.1613.28 2.12 6.999.28 2.2962.6669.857.1910.0812.20 2.1190.3791.83 1.47 80男 6.817.750.94 4.26 5.431.1762.5770.117.54 6.167.150.9990.4692.26 1.80女8.119.76 1.65 4.57 6.29 1.7156.3964.388.007.068.70 1.6587.0389.14 2.11 85男 4.89 5.540.65 2.80 3.590.7857.3464.697.35 4.26 4.950.6987.0489.31 2.27女 5.72 6.88 1.16 2.92 4.03 1.1151.0958.557.46 4.71 5.87 1.1582.4185.20 2.79 90男 3.48 3.880.40 1.81 2.260.4551.9158.266.34 2.85 3.290.4481.9484.72 2.78女 3.98 4.710.73 1.81 2.450.6545.3752.12 6.75 3.02 3.740.7275.9279.54 3.62 95男 2.53 2.750.22 1.30 1.450.1551.4252.6 1.19 2.01 2.200.1979.3479.880.54女 2.78 3.190.41 1.19 1.500.3142.8246.9 4.08 1.98 2.340.3671.2773.39 2.13 100+男 1.91 2.020.110.910.990.0847.548.821.32 1.48 1.510.0377.7074.75-2.95女 2.02 2.230.200.850.940.0842.1942.17-0.02 1.39 1.500.1168.6467.17-1.47㊀㊀注:LE为余寿,HLE为自评健康预期寿命,HLE/LE为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DFLE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 DFLE/LE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㊂女性老年人的余寿均高于男性,低龄老年女性的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高于男性,但是2010年男性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在95岁组超过女性,2020年在百岁组超过女性㊂男性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在各个年龄段均高于女性,女性的带病带残存活期较长㊂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的性别差距保持在5%左右,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较小㊂但是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的性别差距随年龄增长而扩大,60 64岁组老年人该比重的性别差距小于2%,百岁时差距大于7%㊂女性有生存优势,但也面临健康劣势,呈现显著的健康性别悖论㊂3.城乡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演变和特征(1)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演变趋势㊂2010 2020年我国老年人的余寿㊁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均呈现增长态势(见表1)㊂60岁组男性的余寿从2010年的19.25岁增长到2020年的21.36岁,十年间增长了2.11岁,自评健康预期寿命㊁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分别从2010年的15.83岁㊁18.61岁到2020年的18.21岁㊁20.72岁,十年间分别增长2.38岁㊁2.11岁㊂60岁组女性余寿从2010年的22.88岁增长到2020年的25.83岁,十年间增长2.95岁,自评健康预期寿命㊁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分别从2010年的17.64岁㊁21.78岁增长为2020年的21.04岁㊁24.71岁,十年间分别增长3.4岁㊁2.93岁㊂总体来看,自评健康预期寿命的增长速度快于余寿,遵循病残压缩模式,生活自理预期寿命的增长速度相较于余寿保持同步或略快于后者,遵循动态平衡模式或略有压缩㊂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十年间呈增长趋势㊂60岁组男性老年人该比重从2010年的82.22%上升为2020年的85.25%,上升了3.03%,女性由77.11%上升为81.46%,上升了㊃72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5期4.35%㊂80岁组男性的该比重从2010年的62.57%上升为2020年的70.11%,上升了7.54%,女性由56.39%上升为64.38%,上升了8%㊂80岁组高龄老人病残压缩的程度甚至高于低龄老人㊂2010 2020年健康的改善既可能体现时间效应,也可能反映队列效应㊂2020年80岁组的高龄老人,2010年是70岁组,新队列有较好的健康状况㊂本研究再次验证了相同年龄下较晚出生队列老人的余寿和健康预期寿命长于较早出生队列[52-53]㊂十年间相关的医学健康技术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政策的改善均可能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状况㊂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十年间也略有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小于自评健康预期寿命,这可能是由于2010年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占余寿的比重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比如,60岁组男性该比重为96.67%㊂进一步的大幅增长需要医疗技术水平的突破性提高和社会经济状况的长足改善㊂随着年龄的增加,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的改善幅度在增长,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90 94岁组㊂百岁老人的健康预期寿命呈现不同的模式㊂男性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上升1.32%,略有改善,百岁女性的基本保持稳定,下降0.02%㊂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百岁男性该比重下降2.95%,百岁女性下降1.47%,遵循病残扩张模式㊂这可能由于百岁老人的规模较小,数据结果不稳定,也可能由于死亡率的下降,2010 2020年更多90岁组老年人带病带残存活到百岁及以上㊂(2)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演变的城乡差异㊂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及其变动呈现明显的城乡差异(见图2㊁图3)①㊂2010 2020年,60岁城市男性老年人的余寿㊁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均高于镇老年人,镇老年人均高于农村老年人㊂余寿㊁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的城乡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小,到百岁基本持平㊂城市男性老年人的健康优势可能源自城市更优质的医疗资源和照护服务㊂但是在超高龄阶段,城市男性健康优势逐渐消失㊂这可能是由于死亡选择性的影响,能够存活到超高龄的镇和农村男性一般具有较好的健康水平,因此有较低的死亡率和失能率[28]㊂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在城市㊁镇和乡村是依次递减的㊂2010和2020年两个时间点城市男性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优于镇,镇优于农村㊂但是,十年间的自评健康状况的改善则相反,在城市㊁镇和乡村呈递增趋势㊂农村男性老年人病残压缩的速度远快于镇,镇快于城市,农村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的增量大约是城市的2倍㊂2010 2020年95岁以上城市男性老年人的自评健康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出现下降,支持病残扩张假说,但是农村男性老人依然呈现改善的态势,支持病残压缩假说㊂2010年男性老年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在城市㊁镇和乡村是依次递减的,但是2020年则是依次递增的㊂十年间,城市㊁镇低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基本遵循动态平衡模式,高龄老人出现病残扩张㊂而农村老人该比重的提升速度较城镇快,整体呈现病残压缩态势㊂随着年龄的增长,2010 2020年60 94岁男性老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比重的增幅是上升的㊂这可能是由于低龄老人的该比重已经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存在天花板效应,进将乡㊁镇和城市的数据拼接起来,更直观显示城乡的差异㊂㊃82㊃①。
浅谈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

浅谈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古人把人类的自然寿命称之为“天年”,意思是说先天赋予每个人所能生存的“寿限”或“寿数”。
古人认为“上寿百二十年,中寿百岁,下寿八十”,也就是说,人的自然寿命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
按照现在生物学的原理,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其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是以最后一颗牙齿长出的时间(20~25岁)来计算,因此人的寿命也应该是120岁。
根据细胞传代次数来推算,人类细胞体外分裂传代50次左右,按平均每次分裂周期2.4年推算,人类的寿命也应是120岁。
《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人们只要注重养生,皆可“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但在当今现实生活中,能享尽“天年”的人极少,人之寿命长短不一,有甚者还没达到“下寿”就“早夭”了。
因此,探索和研究寿夭的原因是现今的热门主题。
影响人类健康长寿的因素主要是疾病和衰老,而疾病和衰老的原因可概括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一、先天因素1.先天禀赋的强弱先天禀赋强弱是人体寿夭衰老的决定性因素。
人体的寿命之长短依赖于形体的强弱,只有五脏调和,形神合一,体质壮实血脉和畅,各组织器官配合协调,才能健康,反之则多病夭亡。
而形体之强弱又取决于父母先天之禀赋。
先天禀赋强则身体壮盛,精力充沛,不易衰老。
反之,先天禀赋弱则身体憔悴,精神萎靡,而加速衰老。
如《幼科发挥》中指出“子之羸弱,皆父母之精血弱也,所谓父强母弱,生女必羸;父弱母强,生男必弱是也。
”清代医家陈复正在其《幼幼集成》中更是进一步指出“胎弱者,禀受于气不足也。
子于父母,一体而分,而禀受不可不查。
如禀肺气为皮毛,肺气不足,则皮薄怯寒,毛发不生;禀心气为血脉,心气不足,则血不华色,面无光彩;禀脾气为肉,脾气不足,则肌肉不生,手足如削;禀肝气为筋,肝气不足,则筋不束骨,机关不利;禀肾气为骨,骨气不足,则骨节软弱,久不能行。
此皆胎禀之病,随其胎气而求之。
”2.先天禀赋的全与缺先天禀赋全,则体质平和,身体健康。
人类寿命发展史

人类寿命发展史一、原始时期在很久很久以前,咱们人类的老祖宗那时候的寿命可短啦。
他们每天都要面临各种危险,像凶猛的野兽啦,找不到吃的饿肚子啦。
那时候的人能活到三十岁就很不错了。
没有什么先进的医疗,生个病就只能听天由命,靠自身的免疫力硬抗。
而且他们住的地方也很简陋,山洞里又潮湿又冷,这对身体也不好呀。
二、古代时期1. 古代文明发展起来后呢,寿命稍微有了点增长。
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咱们中国的古代社会。
在中国古代,有一些中医的知识开始慢慢发展。
但是呢,战争不断呀,很多年轻人就被拉去打仗,一去可能就回不来了。
而且那时候的卫生条件还是比较差的,瘟疫一旦爆发,就会死很多人。
不过呢,要是生活在和平年代,又比较富裕的家庭,能活得久一点,大概能活到四十到五十岁左右吧。
2. 在欧洲的古代呢,宗教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
他们认为生病是上帝的惩罚之类的。
虽然也有一些医学的探索,但是整体还是比较落后的。
而且贵族和平民的寿命差距也很大,贵族生活条件好,吃的好住的好,寿命就相对长一些,平民就可怜啦,又要辛苦劳作,又没什么好的生活条件。
三、近代时期1. 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医学的进步。
像疫苗的发明,真的是救了好多人的命啊。
比如说天花疫苗,以前天花可是很恐怖的病,很多人因为这个死掉,有了疫苗后,这种病就慢慢被控制住了。
还有显微镜的发明,让人们能看到细菌这些微小的东西,才知道很多病是因为这些小玩意儿引起的。
这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就开始明显增长了,能达到五十到六十岁了呢。
2. 工业革命也对寿命有影响。
一方面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人们能挣到钱改善生活。
但是呢,工厂的污染也带来了新的健康问题。
不过总体来说,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慢慢提高,营养也比以前好了很多,这也有助于延长寿命。
四、现代时期1. 现在呀,医疗技术简直是突飞猛进。
各种先进的仪器可以检测出身体的各种小毛病,在它们还没变成大问题的时候就给解决了。
像心脏搭桥手术,以前心脏病可能就是绝症,现在很多人做了这个手术还能活很久呢。
理论上人能活多少年

理论上人能活多少年人类的理论寿命叫自然寿命或天年,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科学的测算办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已经形成以下三种主要测算法:生长期测算法这是荷兰解剖学家巴芳首先采用的方法。
他认为,哺乳动物的寿命一般相当于生长期的5~7倍,据此人类的生长期(最后一颗牙齿长出的时间)长达20~25年,由此可以推算出人的自然寿命应当为100~175岁。
性成熟期测算法这是科学家哈尔列尔等首先采用的方法。
他认为,哺乳动物的寿命一般相当于性成熟期的8~10倍,由于人类的性成熟期为13~15年,由此可以推算人的自然寿命应当为100~150岁。
细胞分裂测算法这是美国科学家赫尔弗·利克首先采用的方法。
他认为,人的自然寿命相当于细胞分裂次数与分裂周期的乘积,由于人体细胞分裂的次数为50次,分裂周期为3年,由此可以推算人的自然寿命应当在150岁以内。
综合以上三种方法,一般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应当在100~150岁之间。
当然,每个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
目前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一个人的寿命究竟有多长,是每个人都关心的,但要做到精确计量又是不可能的。
因为最精确的结果,必然要等“我”死了之后才能由别人得到。
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想方设法用其他办法来代替,例如,能不能用“我们”的平均寿命来代替呢?也不能,道理是一样的。
为此,以“预期”为特征的平均预期寿命概念就出现了。
所谓平均预期寿命,是指目前0岁年龄组人口的平均预期生存年数。
例如,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5月15日发布的《2013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6岁,其中男性74岁、女性77岁。
这就是说,2011年出生的中国人,他们中照例每年都会死去一部分;等到这批人100多年后全部死去后,再回过头来统计他们生存的平均年数,则估计会是76岁,其中男女分别为74岁和77岁。
从全球看,目前平均预期寿命最长的是日本、瑞士、圣马力诺三个国家,均为83岁;其中平均预期寿命最长的是日本女性,为86岁,世界第一。
人类最长的寿命是多少岁?

人类最长的寿命是多少岁?一、古代人类寿命的极限在古代,人类的寿命并没有现代医学的改善,因此寿命的极限相对较低。
根据历史记载,古代人类的寿命一般为70-80岁左右。
在非洲的一些部落中,甚至有些人能够活到90岁以上。
然而,这些寿命并不代表人类的极限,而是受限于当时的环境条件和医疗水平。
二、现代医学推动寿命的提升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人类的寿命逐渐延长。
新药的发现、疾病的控制以及改善的卫生条件,为人类的健康和寿命带来了巨大的提升。
目前,全球各地的人均寿命普遍超过70岁,一些发达国家甚至超过80岁。
三、基因与寿命的关系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基因在人类寿命的决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长寿族群的研究表明,特定基因的存在与长寿密切相关。
这些基因可能能够影响身体的老化过程,使人体更加抵抗衰老。
然而,基因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还存在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寿命。
四、长寿的秘密除了基因的影响外,长寿人群的共同特点还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适度的运动。
科学研究表明,均衡营养的饮食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使身体更加健康。
同时,保持心情积极、乐观也是长寿的重要因素。
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机能,延缓衰老过程。
五、未来人类寿命的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寿命有望继续延长。
生命科学、基因工程以及干细胞研究等领域的发展,为延缓衰老、提高人类寿命提供了新的可能。
人类或许能够活到100多岁甚至更长时间。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寿命无限延长,因为衰老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尚需进一步研究。
通过对人类最长寿命的探讨,我们了解到人类寿命的提升离不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虽然基因的作用不可忽视,但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情绪等因素同样重要。
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并且关注科学研究的进展,相信人类的寿命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让我们共同期待人类更长久的健康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圣诺荣获2013-2014年,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企业
厚达900多页的《FDP-药理与临 床应用研究论文集》2006年12月 出版,汇集国内千余篇FDP论文。
2006年6月由国家卫生部主管,中国老年保健医 学研究会主办的《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第4 卷第2期全面报道FDP福达平胶囊高科技产品的 从科研诞生到服务大众的历程 。
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年 度FDP福达平连续8年当选"中国保健品行业十大质量 品牌”
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年度 神经酸连续7年当选 “中国保健品行业十大质量
2006年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栏目 三次权威报道了国家生化中心在酶法 合成FDP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并深入 介绍了从临床到生活中FDP胶囊给人 类健康带来的巨大改变。
心血管病的诱因:
生气、 压力过大、郁闷、精神紧张、睡眠不 足、烟酒过度、生活无规律
心肌梗塞 血管复通手术
癌症 脑中风
12万 5万元以上(平均 6万元) 5 万-30万元不等(平均15万元) 5 万元以上(平均 7万元)
冠状动脉旁路手术
一条桥5万,二条桥10万
重大器官移植术
10万元以上,如肾移植手术
人类开始认识和掌握自己
• 进入新石器时代, 1.8万年前开始,结 束时间从距今5000 多年,由于生产力水 平大幅度提高,人 的平均寿命增长到 35岁左右,延长了 20岁,这个阶段大 约持续了一万七千 五百多年。
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带动医学进步
• 18世纪中叶,工业 革命--技术革命发 生以后,到20世纪 上半叶,人类平均 寿命,两百年间大 致增加10岁。延长 到45左右。
人类寿命的演变过程
人类
人类开始认识和掌握自己
• 科学的进步已经到了逐步能够掌握人类自 己命运的时代;
• 人类已经由求生存发展到了比较富裕的生 活,由比较富裕的生活发展到了追求长寿, 于是人类开始试图认识和掌握自己。
•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人类开始认识和掌握自己
• 170万年以前的 元谋人一直到公元 前22世纪的夏朝! 平均寿命有多长, 从早期人类遗骨的 分析,平均寿命约 在15岁左右。
医学研究证实细胞的有氧代谢
• 在氧和辅酶Q10的参 与下,细胞将一日三 餐吃的营养物质转化 成大量的能量,动力。
• 营养和氧是原料,辅 酶Q10是催化剂。
补充辅酶Q10强化心脏发动机
• 人体活动量大的器官, CoQ10的含量就特別多, 心脏组织中含量最多。 人如果是一部汽车, 辅酶Q10就是“发动 机”,没有发动机, 汽车无法行驶,没有 辅酶Q10,心脏就无法 产生“动力”
这些细胞健康有序
工作。细胞健康,人才
胞医学
细胞健康的健康。
• • 人体健康
细胞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础
• 吸纳
• 代谢
何为细胞的有氧代谢与无氧代谢?
•
• 有氧代谢: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 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 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 无氧代谢:一般是指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通过多种酶的 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 程。
• 癌症的根本原因,那就 是体内的细胞正常有氧 呼吸被无氧(缺氧)呼 吸所取代。
诺贝尔奖得主
——日本的医学博士,野口英世
所有的疾病 都是从缺氧开 始的
慢性缺氧 衰老
慢性疾病
什么是FDP
1,6二磷酸果糖 FDP 是人体内能量代谢所必需的一种活性物 质.它能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强化糖酵解过程, 迅速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能量,满足人体的 需求. 国际公认:直接进入细胞内部的高级细胞营养药物, 为细胞提供能量。
何为细胞能量最新疗法?
• 补充辅酶Q10 强化细胞 发电厂
• 有氧代谢: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 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 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 激活缺氧细胞,补充FDP
• 无氧代谢:一般是指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通过多种酶的 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 程。
• 无氧代谢:一般是指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 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 物分解,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细胞的正常无氧代谢也很重要
• 在细胞液(细胞基质) • 血液中的红细胞主要
中的无氧代谢是机体
功能是携带氧气,必
在缺氧或无氧状态获
须靠糖的无氧氧化提
得能量,机体自我保
供能量。
护的有效措施
• 神经细胞、脑细胞、
生命自我管理
包括:获取健康知识
调整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
重要观念:你是自己健康的主人
• 人的寿命应该能达到100 至175 岁,为什么都没 有达到呢?最主要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不重视保健, 不懂得保健的知识。很多人死于无知,这很冤枉 啊!
白细胞、骨髓等代谢
极为活跃,即使不缺
氧也常需要无氧酵解
提供能量。
什么是动脉粥样硬 化
中等大小的血管的结构
中等大小的动脉血 管是各个重要脏器 的供血血管
粥样斑块
阻塞 :
0%
30 %
65 %
90 %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人与血管同寿!
—著名法国医学家卡萨尼
管腔狭窄
引起缺血缺氧
高血压冠心病
胸闷、 胸痛、 气短、 心慌、 心悸、 心律失常、 烦躁、 乏力、 易疲劳
•
18世纪末,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 使消灭天花成为可能
医学上的工业革命 :抗生素和青霉素的发明
• 1928年,英国 细菌学家弗莱 明发明“青霉 素”,使人类 平均寿命增长 了
人类寿命延长的第一次飞跃
• 这就是预防医学的第一次浪潮。使人类 平均寿命增长了10年。延长到45左右。
•
成千种抗生素和上 百种疫苗的大量不 断发明和种植:
失眠 多梦 神经衰弱
缺氧征兆
久坐容易 腰酸背痛容易抽筋源自手指顫抖缺氧征兆 患高血压,低血压
文献证实,心脏病与缺氧有关系
癌细胞都是厌氧性细胞
机体缺氧促使正常细胞突变成癌细胞
“缺氧”是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严重损
害人类健康的病变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诺贝尔奥奖图研·迈究尔霍权夫威 ---- Otto Fritz Meyerhof 博士
• ②糖尿病人的乳酸产生量 大大高于健康人。
• 结论:胰岛细胞长期缺氧 降低胰岛素分泌数量对血 糖变化的应变性,加剧血 液携氧能力不良,有利于 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最终 会演变为糖尿病。
糖尿病并发症
慢性缺氧征兆及造成什么伤害?
打哈欠
记忆力变差!健忘缺! 氧征兆
文献证实,缺氧容易诱发老年痴呆
睡眠品质缺不佳氧征兆
修复受损的缺 氧心肌细胞 增强 心脏的泵血功能,
恢复心肌活力, 改善心功能
大脑皮质的细胞构筑分区图
保护缺氧性脑细胞及神经系统
改善缺氧的微循环
福达平的适用人群
1、心脏“亚健康”人群:
胸闷、气短、心慌、头晕、乏力、失眠、易疲劳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肥胖者
3、心血管病疾病
冠心病、心肌梗塞、高心病 肺心病、糖尿病伴发心脏病心衰、心律失常者 4 预防癌症
辅酶Q10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20岁达到高峰后骤然递减。 所以必须从外界定时补充大量的辅酶Q10。
辅酶Q10是机体中要 使用氧的所有细胞 的必需成分,可以 增加血液中带氧量, 使人感觉精力更充 沛。
补充辅酶Q10能迅速 进入到线粒体中, 参与到转换能量的 过程中。
补充了辅酶Q10,细胞为什么依然会生病呢?
三、营养缺氧心肌细胞、脑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 胞和胰腺细胞等,从根本上防治动脉硬化、高血脂、 高血黏、高血压、高血糖、脑溢血等疾病,使各种 细胞保持青春活力。
抗缺氧作用
在组织缺血缺氧时,FDP能迅速的启动无氧酵 解系统,将葡萄糖转化为能量(ATP),增强 红细胞供氧能力,迅速改善心脏功能,强壮 和修复心肌细胞。
•
电子计算机
航天空间技术
原子能
医学上的新技术革命是什么?
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
白质工程,基因工程。
人类寿命延长的第三次飞跃!
• 预防医学的第三次浪潮! 科学的进步到了人类自己掌握命
运的时代!
医学上的伟大新技术革命
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 和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
医学上的新技术人革,命核心---在细胞 分子水平上呵护健康生命活动,都依赖
头晕、 头痛、 健忘、 失眠、 多梦、 耳鸣、 肢体麻木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病
脑血管病
冠 心心
心
绞
肌 梗
病 痛死
心
律猝
失 常 、 心
衰死
竭
脑脑脑脑 缺梗出萎 血塞血缩
冠心病、心肌梗死
高血压脑中风
遗留后遗症: 丧失劳动能力 75% 生活不能自理 40%
糖尿病原因是胰岛细胞长期缺氧
• ①糖尿病患者无一例外的 血流变(血黏稠)指标不 正常。
FDP无氧酵解是机体细 胞在正常和缺氧应急等特
殊状态下获得能量的重要 途径。
食
葡萄糖
物
葡萄糖激酶
6磷酸-果糖
6磷酸-果糖激酶
CO2 1,6二磷酸果糖(FDP)
丙酮酸激酶
少 量 供 能
丙酮酸 乳酸
产能
CO2
H2O
食物
CO2
葡萄糖
葡萄糖激酶 6磷酸-果糖 6磷酸-果糖激酶
大
量
1,6二磷酸果糖
丙酮酸激酶 变构激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