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传统村落规划保护与发展模式探究

合集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河南传统村落活态保护与价值传承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河南传统村落活态保护与价值传承研究

45传统与创新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构成复杂,是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社会环境。

只有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深入挖掘乡村生态、文化、经济等多重功能和价值,才能做到乡村的全面振兴。

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河南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及其价值传承策略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概念界定(一)传统村落农耕文明时期人类主动聚集在某个区域内,务农耕作、繁衍生息所形成的具有区域文明、社会结构、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的聚落形式即为传统村落。

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它集中反映着当时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习俗、建筑营造艺术和聚落空间布局,是中华民族失不再来的根性遗产和精神文明载体,也是当代社会最具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二)活态保护目前,在我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活态理念的应用涉及活态传承、活态继承和活态保护等多个方面。

研究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研究文化遗产自身的活态性及其传承者的活态性;二是研究如何发挥文化遗产自身的活态性及其传承者的功能,以便对它们进行合理的保护与传承。

其中,活态保护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的特点,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对其的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

同时,也注重文化空间的营造和传承、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提高公众参与度等相关问题。

本文所提到的“活态保护”注重传统村落自身的活力是否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强调传统村落自身活力以及村落居民作为传承主体的重要性的一种保护模式,是加强村落居民在生产生活过程当中对于村落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保护与发展的传承方式。

二、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一)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现状河南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大量形态各异、功能多样的传统村落。

截止2019年,在已公布的7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中,河南入选的名镇有8个,名村仅有9个,有限的数量与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符。

河南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探讨——以淇县赵村为例

河南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探讨——以淇县赵村为例

河南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探讨——以淇县赵村为例本论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淇县赵庄传统村落发展利用规划为样本,简要介绍了赵庄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其次通过对赵庄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研究,按照有利于传统民居保存、传统村落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发掘传统元素及其环境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结合近年来倍受人们欢迎的乡村精品旅游,探讨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利用规划,推动赵庄经济发展,使城镇化和传统村落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为淇县全域旅游再上一个新台阶。

标签:传统村落;农村旅游;发展利用1、前言我国的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所建,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有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村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3年10月17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表示,不是所有传统村落都分布在贫困地区。

但传统村落的济发展问题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他觉得核心解决的是两个,一个是这个地区政府必须加大支持,既然是国家的财富,国家应该拿出资金,而且要拿出较大的资金和技术力量给予支持。

赵庄村是省级贫困村,由于地处山区,土地贫瘠,全村750多口人,三分之二为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

作为淇县整村搬迁村之一,村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早日搬出大山,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

然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在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大形势下,随着村里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帮助村民脱贫的各项工作开始实施,村民的期盼悄悄地发生了改变。

2、淇县赵庄村传统村落概况2.1、淇县赵庄村的基本介绍赵庄村位于河南省淇县,是灵山街道办事处的一个行政村,地处豫北太行山区,辖:东赵庄、西赵庄、窄狭、碾沟、地谷岭五个自然村。

村落最早形成于明末清初,先由李姓自山西省洪洞县迁徙于此,后有冯、赵、蔡、贾等姓因战争避难汇集加入。

村域面积12.59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260余亩。

《河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河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河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摘要。

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以河南省传统村落的开发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中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认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观念不一致、利益分配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角色定位不清等问题,并对优化构建平等参与、合作共赢的旅游开发模式提出些许建议。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传统村落旅游;旅游开发模式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村落以其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的乡村居所、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以及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国内旅游发展的热点,旅游开发成为国内众多传统村落活化复兴的道路选择。

传统村落旅游的快速发展,衍生出不同类型的旅游开发模式。

“国内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模式可以按照开发经营主体、产品形式、聚落空间作用以及区域的不同进行划分。

”[1]本文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开发经营主体为依据的分类方式,对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开发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对河南省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优化建议。

一、传统村落旅游与乡村旅游(一)传统村落学术界最初使用的是“古村落”一词,xx年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古村落统称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2]。

从这一概念出发,传统村落有如下特点:其一,现存一定规模的传统建筑,村落的选址和建筑格局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其二,具有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保留了当地的生产生活风貌、风俗习惯和传统民间艺术等。

(二)传统村落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异同关于传统村落旅游的概念,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从众多学者的文献研究中不难看出,大部分研究将传统村落旅游简单的等同于乡村旅游。

诚然,就旅游目的地而言,传统村落旅游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但从旅游吸引物以及旅游目标群体而言却与乡村旅游有着很大的区别。

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

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

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信阳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拥有着众多传统村落资源,这些传统村落凝聚着历史的痕迹,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对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进行研究,探讨其保护价值、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传统村落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们历史的见证者。

传统村落保存着古老的建筑风格、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丰富的民俗风情等,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传统村落也是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农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传统村落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乡村发展的有力支持。

二、信阳市传统村落的现状与问题信阳市拥有着众多传统村落资源,如南阳寨、商丘寨、汝窑村等,这些传统村落具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传统村落面临着严峻的保护问题。

一方面,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面临着严重的老化和损坏,大量传统建筑面临倒塌甚至拆除的风险;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逐渐遗失,居民大量外出,导致传统村落的衰败和人口减少。

传统村落的保护管理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给传统村落的保护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三、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对策与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立法,明确传统村落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和保护措施,建立健全传统村落的保护管理体系,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

2. 加强保护意识。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氛围。

3. 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对于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严禁随意拆除和改建;加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合理规划传统村落的发展和利用。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导则(修订版)的通知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导则(修订版)的通知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导则(修订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公布日期】2022.07.01
•【字号】豫建村〔2022〕152号
•【施行日期】2022.07.0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
正文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规划导则(修订版)的通知
豫建村〔2022〕152号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省直管县(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结合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实际,我厅对《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导则(试行)》进行了修订,现将《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导则(修订版)》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请及时将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反馈我厅,以供修订参考。

附件: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导则(修订版).docx
2022年7月1日。

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调查与发展策略研究

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调查与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黄河流域231个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特征是中部大聚集、西部小聚集、东部分散。

路网较为密集的平原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较少,路网较为稀少的山区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较多且集中,平原地区与山区交界地带传统村落呈现出沿黄河走向抱团聚集的空间分布状态。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发展策略,即重塑空间秩序、串联传统村落,加大对外交流、优化路网设计,利用流域关系、融合人文特色。

关键词: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发展策略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是中原农耕文化的代表,是黄河文化的源头活水。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进,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践行地、乡村发展的重要细胞单元,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社会、经济价值。

如今,城镇化发展对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造成冲击,部分传统村落出现了人地矛盾、人口流失、空间挤压、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

保护和利用好现存的传统村落,发挥其自然资源价值、历史人文价值,提升传统村落居民的生活品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区域概况河南省黄河流域主要位于河南省中北部。

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北部有太行山、王屋山,西部有崤山、熊耳山,中部有嵩山。

黄河流域从北部地区穿过,流经省内的山地与平原,整体地势呈西高东低。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传统村落名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社会经济数据、高程影像数据以及市级统计年鉴数据。

其中,传统村落名录来源于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的六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国家级名镇名村名单以及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的省级名镇名村名单,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HBN黄河流域发展数据库,数字高程数据影像图来源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创立的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统计年鉴数据来源于各地市统计局官网的统计年鉴。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郏县临沣寨为例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郏县临沣寨为例

暖 夏凉 ,地 基 为 红石 垒砌 ,坚 固结实 。特 别 是 明 代 民 居 , 全 部 用 红 色 条 石 筑 砌 而 成 , 历 时四百 余 年而 坚 固如 初。 建筑 上 的木 雕、 木
刻 装 饰 精 美 , 图 案 多 变 、 技 艺 精 湛 , 山 墙 上
Abs r tact Anci i entvia eat g r m aS 0f 0Ci Iand S S a hi 十 i 0 rCaI S
还 多有 红 石透 雕 的花 窗 ,具有 较 高的 艺术价 值 。古 老 的宅 院还 用 多层 弧形 石板 作 为门 洞 的 拱 顶 (图 2 ), 每 层 石 板 上 都 雕 有 图 案 ,
的建筑史 学价 值。
承 栽 着众多社 会 、历 史信 息
坏或 改 变
然 而现存 的古村 落 由
于现 代 生产生 活方式 的 冲击 ,正遭 受不 同程度 的破 该 文 以河南 省郏县 临沣 寨为例 ,结 合其
保 护 及 开 发 现 状 , 研 究探 讨 如 何 对 古 村 落 进 行 保
文章 编号
摘 要 古村 落是 先人 们给我 们 留下的 宝贵遗 产 ,
载 着 区 域 性 的传 统 文 化 、 建 筑 艺 术 、 民俗 风 情 ,记 录 了社 会历 史发 展 的脉 络 ,是 宝贵 的 物 质 及 文 化 遗 产 。 但 是 在 近 几 年 我 国 快 速
城 镇 化 及 新 农 村 建 设 过 程 中 ,古 村 落 正 发 生
exsi ci iagesar ufer r it ng an entvl l s f ng f0m e i var ng yi degr ees ofdam age change. or T i paperw hi s iusr ed he cas hs ch i l tat l by t e

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

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

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信阳市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偏东,是河南省的一个地级市。

信阳市境内有许多传统村落,在保护与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传统村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特征。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落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房屋老旧、村民外迁、村庄经济发展困难等。

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村落的保护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传统村落中的古老建筑、传统产业、民俗风情等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不仅可以保护传统村落的建筑风貌,还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村落的保护可以推动村庄经济的发展。

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通过保护传统村落,改善村庄的环境质量,提升村庄的旅游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从而带动村庄的发展。

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可以发展与村庄特色相关的旅游产业,如农家乐、民宿等,促进村民增收。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对村庄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村落的保护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村落保护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农村的乡村振兴。

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可以打造乡村旅游景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培育新的农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还可以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的能力。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逐渐加大,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二元对立。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可以促进城乡交流与合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可以让城市居民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农村的生活方式,增强城市居民对农村的认同感,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可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村庄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传统村落规划保护与发展模式探究作者:沙晨迪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3期摘要:如今随着可持续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不断深入,更好地进行传统村落规划保护已成为一项重要议题。

河南省内也存有大量带有当地文化特色且与山势地貌结合的十分珍贵的传统村落。

文章通过对古村落保护的案例进行大量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河南省传统村落的实际特点,从环境规划、绿色有机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寻求出有力的保护途径和转型方式。

为杜绝一些由于认识不足而造成的看似保护实则破坏的传统村落环境改造,提供借鉴希望对今后河南省传统村落具体保护工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河南省;传统村落;规划;保护;发展模式河南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河南省内不仅古都密集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而且也有许多富有中原特点的传统村落如明珠般散落其中,迄今河南省已有9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

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文化、地域风俗都受到了巨大冲击。

由于无法正确认识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性,没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使得传承数千年中原农耕文明的村落正在加速衰落、消失,然而不应该让这些传统村落所拥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湮没在发展进程中。

我们从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物质文化遗产等理论学说出发,将“有机理念”“绿色设计”“低碳设计”等理念运用其中,根据原有村落的不同特点进行创新性保护,让这些古村落的物质文化精神被世人所熟知运用,并代代相传。

一、河南省传统村落的基本特点及发展现状(一)河南传统村落的多样性、地域性特点源于中原地区多样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使得传统村落及当地民居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各自呈现独特的地域特点。

有些地区犹如皖南民居般山清水秀、细致静雅,有些又如黄土高原地区地坑窑洞般粗犷雄浑的气势。

河南传统村落根据具体地貌和方位分布特点可以将其具有典型特征的乡土建筑类型区划分:即豫北山地地区、豫西塬上地区、豫南山地地区、豫中及豫东平原地区、豫东南及豫西南盆地地区。

在豫北山地地区坐落着以林县高家台村为代表的石板房聚落,主要集中分布在新乡、安阳、焦作、济源等地区。

受太行山、王屋山及中部丘陵的影响,地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豫北山地聚落选址多遵循生态法则,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及自然环境,石板房民居也成为这个地区较为独特的民居形式。

在豫西塬上地区分布着窑洞型聚落,主要集中在河南境内,以三门峡市、洛阳市、巩义市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根据豫西黄土高原的多种地貌特征,高原在沿河谷、沿沟壑的地区的沟皇地区和河沟台地许多窑洞村落聚集其中,形成最佳的生态聚落环境。

豫南山地地区有大量类徽派村落位于大别山北麓,多为山地、丘陵地形,主要包括信阳市新县、光山县、商城县及固始县的部分地区。

由于处于豫、鄂、皖三省的交界处,受不同文化传统民间风俗相互碰撞使得豫南山地传统民居的形式如皖南地区一般,呈现出一种类徽派的婉约风格。

空间布局上,虽没经过具体的规划设计,却自发形成以宗祠为中心,向四周发散,依山势、地形灵活布置多种平面组合形式,建筑选址也多受风水师影响,建筑形态上,形成灰色小青瓦、白灰的夯土墙体、狭长的天井内院等特点。

豫东南、豫西南盆地的圩子聚落,主要是指地理位置上的河南南部淮河以南地区与河南省南阳盆地地区,分别集中分布在信阳市和南阳市,其设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聚水而居、巧妙利用资源是圩子民居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水心岛、塘埂、围墙、门楼及居民院落四周的水域(即圩沟)是圩子的主要构成部分。

豫中、豫东平原地区的堡寨式聚落,主要包括郑州市、开封市、商丘市、周口市、平顶山市等部分地区,河南地区的堡寨聚落总体布局同属于“聚族而居”的聚落方式。

堡寨民居无论其整体布局还是局部设计上都体现出中国式地主庄园的建筑风格,村寨俨然一个独立城池,总体上气势宏伟,功能齐全。

比较有代表性的堡寨村落有平顶山郏县临沣寨、荥阳油坊村秦氏古民居群等。

综上所述,正是因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中原地区的古村落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特点,它们不仅是中原地区农耕文明发展史的见证,也凝结成了河南人对于中原地区乡土生活的共同记忆,是应被我们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

通过上述河南省不同地域特点的传统村落分析,在接下来探究当今传统村落的规划保护中,就可根据当地不同特点并结合各地自身的文化发展脉络,因地制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

(二)当今河南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随着农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些传统村落正逐渐接纳城市的价值观、思考方式和生活模式,抛弃自身传统。

笔者走访过河南当地的一些村落发现,村落里的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有些连生活基础设施都跟不上,老旧的民屋建筑也没有进行及时保护,而荒废甚至坍塌,逐渐被人们遗忘,这些都使得传承数千年农耕文明的村落正在加速衰落、消失。

此外,更重要的是由于无法正确认识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性,很多古村落盲目进行城市化发展和村落规划,多数在对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还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推行改造,多采用“一刀切”的做法,或在村落整体规划上缺乏整体意识,只保护和保留某种特色聚落或民居,甚至在不了解各地文化特点的情况下,随意移植些其他地区的造型形式用于本土民居。

使传统村落与原有的人文与自然环境相脱离,“千村一面”的状况在很多地区早已普遍发生。

继续这样盲目的开发只会使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风貌逐渐丧失,向着不断重复的、单一性的空间形式靠拢。

河南省及我国的传统村落都正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改善传统村落的建筑环境、保护本土文化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从环境规划设计角度分析河南省传统村落发展模式(一)“绿色设计”“有机更新”理念在河南传统村落规划中的应用深入研究景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学说理论,将“有机更新”“绿色生态设计”等理念引用到村落保护中。

“有机更新”是指在保留村落的地域特点下,根据时代特点对古村落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及建筑遗存予以优化和更新,使其既延续传统风貌地域特色,同时还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以提高整个村落的整体形象。

比如对古村落遗址可进行整体环境景观规划,可发展成新的游览区生态遗址公园。

对需要城乡发展的古村落,可保留传统建筑的风格使其成为地方特色。

对材料、建造手法等方面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古村落的改造与更新。

更重要的是,在保护古村落建筑的同时实现居民生活环境及公共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系统以及旅游发展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更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结构升级目前河南传统村落规划保护模式及经济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类是保护核心模式,以历史遗迹为核心区域进行分散式规划,把古建作为景区或博物馆供旅游参观,资金来源主要靠门票收入和国家文物修缮类的拨款。

这种模式易忽略对核心建筑周边地区的建设保护,缺乏整体观念,使得核心景区和周围村落景致不相融合,导致发展不平衡。

第二种是招商引资模式,由开发商带动群众,进行整体性的商业开发,变村落为旅游小镇,优点是对特色地区有基本的保护和整个村镇的整体布局,但开发商的改造从文化角度开发保护的思考较少,使许多古镇商业化意味太浓而流失了古镇原有的淳朴味道。

第三种类型是当地村民的自发式保护,百姓是主体。

由村中能人自发性汇集村中资源,带领百姓共同搞旅游开发治理,共同致富,不足之处是缺乏科学的规划分析和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使规划缺乏合理性。

第四种类型是自由状态,原住民依然在居住,房屋修缮环境治理很少被人关注,无固定资金来源,处在一种无序发展的状态,我省目前还有许多属于这种状态的村落,这是需要我们重点保护的。

基于以上几种古村落发展模式,我们应该从城乡规划、古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入手,在现有模式上进行改进,提出传统村落的保护途径及更新模式。

即保护整体村落、保护历史街区、保护单体建筑、以旅游促发展模式、名品产业发展模式、现代化农业模式、现代化农业模式和村落功能再生模式等。

(三)以河南历史文化名镇朱仙镇为例探究古村落具体发展模式朱仙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是从物质空间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层面进行的,空间布局上以“岳飞庙”“清真寺”为中心建立两大文化景观园区,主要对岳飞庙、山陕会馆、清真寺、戏楼以及西大街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进行保护,围绕重点区域对整个村镇进行系统规划。

运用“有机更新”理论对现有民居如运河两边的建造进行修缮和对与当地风格不符的民居进行改造,与重点景区融合,发挥出朱仙镇传统建筑特色,连贯成整体的游览路线。

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上,庙会文化,伊斯兰教中的宗教民族文化,及开封木板年画的传承是其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中木板年画最为著名,已经成为朱仙镇文化内涵和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文化建设方面应以木版年画产业的发展和更新为重点。

扩充原有年画产业的功能内涵,可以增加由原有产业衍生出的新型功能空间,实现文化产业传承与更新。

三、结语经过对河南省内传统村落的特点进行分析,河南省古村落规划保护模式应基于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同时在整体规划布局上应用“有机更新”“绿色设计”等创新设计理念,并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有效政策,尊重当地文化,调动本土居民的建设积极性,从而对河南省传统村落进行科学有效的建设模式,使中原传统文化薪火不断,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1]左满常,白宪臣. 河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3]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4]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5]吕红医,河南传统村落的时空简史[J].中州建设,2012,(15).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