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病例

合集下载

某地区疟疾病例分析

某地区疟疾病例分析

某地区疟疾病例分析第一章绪论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

主要通过蚊子咬人传播,世界上疟疾病例数量仍然巨大。

有关专家指出,疟疾对全球卫生安全构成严峻挑战。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统计,2019年全球新增疟疾病例2290万例,死亡40万例。

在我国,疟疾病例数量虽然逐年下降,但在一些贫困山区仍然很高。

本文主要围绕某地区疟疾病例分析展开,分析该地区疟疾的发病情况、传播途径、防治措施等方面,以期为该地区的疫情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章疟疾病原体及传播途径疟疾病原体主要由5种疟原虫引起,分别是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地方疟原虫、半乳状疟原虫和疟原虫。

疟原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红细胞内,通过蚊子叮咬人体皮肤,投放到人体血液中,从而引起疟疾。

传染疟疾一般是通过蚊虫来传播的。

蚊虫是疟原虫的中间宿主之一,成虫咬人后,疟原虫从其口中进入人体,经过寄生后,传播疟疾病原体。

另外,移植疟疾患者的脾脏、骨髓、肝脏等组织也可以传播疟疾,但这种传播方式非常罕见。

第三章某地区疟疾发病情况据某地区疾控中心统计,该地区疟疾病例数量逐年呈下降趋势。

但是该地区还是疟疾的高发地区之一。

特别是在某些偏远山区和乡镇地区,疟疾病例数量仍然很高。

在过去的几年里,该地区主要发生了恶性疟的疫情,约占总病例的60%-70%。

该疫情主要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症状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全身乏力、头痛、呕吐等。

通常出现在疟疾高发地区或者农村地区。

第四章某地区疟疾控制措施针对该地区疟疾高发情况,当地卫生部门采取了多种控制措施,如人群普遍用药、环境卫生改善、疫苗注射等措施。

同时,还对疟疾高发地区进行了加强监测,发现病例及时进行隔离治疗,有效控制病情蔓延,降低疫情风险。

针对蚊虫传播的疫情,当地政府采取了草原化、扫除雨水、采用蚊帐、驱蚊剂等积极措施,防止蚊虫分布和繁殖,进一步控制疟疾病情。

此外,当地疾控中心还采用了信息化手段,实现了疟疾病例在线上报和数据分析,进一步提升疫情监测和控制水平。

1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的调查分析报告

1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的调查分析报告

1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的调查分析报告发布时间:2021-08-30T04:11:53.327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7期作者:冉璐[导读] 某区疾控中心立即在网络直报上将诊断订正为恶性疟确诊病例。

现将本次疫情调查处置情况报告如下:重庆市开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05400摘要:目的:通过对1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的调查分析,为今后该区制定疟疾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病例发病的感染来源和危险因素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本次疫情共发现1例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病例,且患者病情痊愈,密切接触者未出现发热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加强疟疾防治联防联控部门的沟通协作,强化对境外务工人员的监测和管理,规范调查处置疫点,并做好疟疾健康教育工作,能有效降低输入性疟疾发生本地再传播的风险[1]。

关键词: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调查2020年2月15日,某区疾控中心接收1名主动来诊人员。

经核实,该人员系从非洲科特迪瓦务工回国者,出现发热、发冷等疟疾相关症状。

某区疾控中心立即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工作,疟疾RDT检测结果显示恶性疟,血涂片镜检未查见疟原虫。

2月16日,某区疾控中心以恶性疟临床诊断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同时将样品送某市疾控中心复核。

2月17日,某市疾控中心反馈复核结果:镜检查见恶性疟原虫,某区疾控中心立即在网络直报上将诊断订正为恶性疟确诊病例。

现将本次疫情调查处置情况报告如下:1病例情况患者,男性,47岁,汉族,于2020年2月9日开始出现发热、发冷、出汗、乏力等症状,发热间隔时间不规则,多于每日夜间发作,精神状态不佳。

2月9日,患者在某医院发热门诊就诊,该院胸部CT检查结果:1.左肺上叶舌段少许炎症,2.右肺中叶少许纤维灶;血常规检查结果: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血小板数目、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数目下降。

2月13日,患者再次在该医院发热门诊就诊,主动告知医生境外务工史后,镜检未查见疟原虫。

《2024年北京地区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范文

《2024年北京地区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范文

《北京地区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通过按蚊传播的寄生虫病,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

近年来,北京地区时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给本地公共卫生安全带来隐患。

本文对北京地区近期的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以期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北京地区近期的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发病时间、发病地点、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等。

数据来源于北京市各级医疗机构及疾控中心。

三、流行病学特征分析1. 患者基本信息本组病例中,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患者,年龄分布以青壮年为主,其中以20-49岁年龄段患者居多。

患者职业分布广泛,涉及各行各业。

2. 发病时间与地点病例报告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这与疟疾传播的主要季节相吻合。

发病地点以旅游景区及周边地区为主,这可能与外来人口的流动性较大有关。

3. 传播途径所有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传播途径均为境外输入。

其中,非洲和东南亚地区是主要的感染源地。

4. 临床表现疟疾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寒战、高热、出汗等,部分患者伴有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

本组病例中,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

5. 实验室检查与治疗实验室检查以血常规、尿常规、疟原虫检测等为主。

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配合必要的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

经过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四、讨论本组病例分析表明,北京地区的输入性疟疾病例具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特征。

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主要感染源地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

由于北京地区的输入性病例主要通过旅游等途径传播,因此应加强对旅游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疟疾的认知度。

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强疟疾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例,防止疫情扩散。

此外,应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开展疟疾防控工作。

五、结论通过对北京地区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北京地区的输入性疟疾病例以青壮年为主,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主要感染源地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

疟疾病例的分类有那些

疟疾病例的分类有那些

疟疾病例的分类有那些一、病原学分类1、间日疟病例:感染了间日疟原虫的病人。

2、恶性疟病例:感染了恶性疟原虫的病人。

3、三日疟病例:感染了三日疟原虫的病人。

4、卵性疟病例:感染了卵性疟原虫的病人。

5、混合感染病例:只少感染了两种疟原虫的病人。

二、临床分类1、带虫者:血中有疟原虫而无临床症状者。

2、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史或既往史;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即临床症状不典型病例。

3、临床诊断病例:在无实验室诊断条件下,根据临床症状典型或假定性治疗诊断的病例。

(1)有流行病学史或既往史;症状典型,有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

(2)有流行病学史或既往史;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试治有效。

4、确诊病例:经实验室检查(镜检、快速诊断试纸RDT)阳性的病例为确诊疟疾。

(1)、有流行病学史或既往史;症状典型,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血检阳性或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

(2)、有流行病学史或既往史;症状不典型;血检阳性或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

在世界卫生组织疟疾病例监测标准中,根据疟疾患者的临床症状把病例分为无症状疟疾病例(带虫者)、单纯疟疾病例(普通疟疾病例)、重症疟疾病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并需住院治疗的病例)和死亡疟疾病例。

三、流行病学分类1、当地原发病例由当地传染源在当地传播而感染的病例。

2、复发病例间日疟或卵形疟患者在适当治疗后,停止发作,症状消失,外周血中已检不出原虫,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肝细胞内迟发性子孢子经过一段休眠后复苏,进行裂体增殖,产生的肝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大量繁殖,达发热阈值后,再次出现疟疾临床发作的病例。

3、输入病例在其它疟区感染的病例,包括外来流动人口和当地居民在传播季节到疟区感染回归后发病的病例。

4、输入继发病例由输入病例在当地传播感染的第1代病例。

5、血传病例通过输血或注射等方式而感染的病例。

6、原因不明病例原因不明、无法区分的孤立病例。

江苏一男子死于恶性疟疾 南京出现10余散发病例

江苏一男子死于恶性疟疾 南京出现10余散发病例

江苏一男子死于恶性疟疾南京出现10余散发病例……一男子在国外感染恶性疟,回国后发病,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是江苏省今年首例因感染26日专家特别提醒,在疟疾流行季节,要警惕疟疾,尤其是恶性疟的输入病例。

出国打工染上恶性疟世界卫生组织疟疾顾问、江苏省血地寄防治所副所长高琪博士介绍,这名感染恶性疟的男子系该省的一名输出到非洲的劳务人员。

前不久回到家乡后,就开始发高烧,因为恶性疟在该省于上世纪90年代初就被全面“驱逐出境”,该男子发病后曾到医院救治,医护人员未能及时诊断,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当地疾控人员在接到报告后立即出动,诊断为恶性疟后,立即召回与该男子一起回国的23名—劳务人员,进行采血化验,结果又发现一例恶性疟病例,经过及时治疗,总算转危为安。

高琪告诉记者,该病例是在该省疟疾流行前发现的。

如果在流行期中发现,还要对与该男子生活在—个村里的人进行体检。

今年报告病例已有247例高琪告诉记者,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是传播疟疾的“祸蚊”。

我国从1999年以来,疟疾有了抬头的趋势,发病率大幅度回升。

主要流行区域集中在南北两端。

南部为云南、海南。

北部流行区域为江苏北部、安徽中部、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

建国后,江苏省曾经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爆发过两次疟疾大流行。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该省开始全民抗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到90年代初,全省范围内已经完全消灭了恶性疟,间日疟病人数也开始大幅度下降,到1994年已经降低到历史最低。

由于部分地区放松了对疟疾的防治工作,1995年,疟疾又开始在盱眙卷土重来,在1994年—1995年,该地区的疟疾报告病例还只是14例,1996年竟然陡然上升到2000多例。

很快,1999年,泗洪的疟疾也开始蔓延,徐州地区部分县也不断出现局部流行趋势。

今年1—7月该省已报告疟疾病例247例,高琪介绍,实际病例可能高于报告病例数。

南京出现十多例散发病例记者随后从南京市疾控中心了解到,今年南京市已出现了十多例散发的疟疾病例。

全球疟疾报告2023

全球疟疾报告2023

全球疟疾报告2023简介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按蚊叮咬传播给人类。

这种疾病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对人类健康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了解全球疟疾的最新情况和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每年都会发布全球疟疾报告。

本文将介绍2023年的全球疟疾报告,分析全球疟疾的流行趋势和应对策略。

全球疟疾情况根据2023年全球疟疾报告,全球疟疾的流行情况呈现以下特点:1.疟疾流行地区:疟疾主要流行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其中,非洲是疟疾的重灾区,约占全球疟疾病例的90%。

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在努力应对疟疾问题。

2.疟疾发病人数:全球疟疾发病人数逐年下降,但仍然很高。

根据报告,2023年全球新发疟疾病例数约为1.4亿人,其中非洲仍然占到了绝大多数。

3.疟疾死亡人数:尽管疟疾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仍然造成了大量的死亡。

2023年,全球疟疾致死人数约为47.7万人,其中儿童占到了绝大多数。

4.抗药性疟疾:抗药性疟疾是全球疟疾防控的一个严峻问题。

由于长期使用抗疟药物,一些疟原虫已经对这些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使得治疗和控制疟疾变得更加困难。

全球疟疾防控策略为了应对全球疟疾的挑战,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策略。

下面是一些主要的措施:1.蚊虫控制: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因此蚊虫控制是预防疟疾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各国采取了多种方法来控制蚊虫,如环境改善、化学药剂喷洒、蚊帐使用等。

2.疫苗研发:疫苗是预防疟疾的一个重要策略。

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在支持疟疾疫苗的研发和推广,并通过疫苗接种来降低疟疾的发病率。

3.抗药性控制:针对抗药性疟疾的问题,各国加强了对抗疟药物的监测和管理,防止抗药性疟疾的扩散,并积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4.健康教育和宣传:健康教育和宣传是预防疟疾的重要环节。

各国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疟疾防控知识的了解,提高个人和社区的防护意识。

全球疟疾的挑战和展望尽管全球疟疾防控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

糖尿病并发疟疾1例病例分析

糖尿病并发疟疾1例病例分析

糖尿病并发疟疾1例病例分析发表时间:2011-11-16T09:31:46.2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8期供稿作者:苏海东[导读] 而且虽到吉大一院求治,也欲行骨穿检查,后也因在血液中发现疟原虫,经抗疟对症治疗而得以治愈。

苏海东(吉林省东丰县中医院 136300)【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8-0149-02患者刘宝海,男,42岁,住址:吉林省东丰县猴石乡。

因多饮、多尿3年,加重3天伴恶寒发热,于2008年8月23日19时30分,由门诊以“2型糖尿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收我疗区。

缘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善饥之症,在我院及吉大一院经血糖等检查,确诊为“2型糖尿病”,平素予诺和灵30R,早20u,晚12u,2次/日皮注,未系统监测血糖。

2008年年初,因生活需要到安徽省某地区打工。

3天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发热恶寒,体温最高至39.5℃,在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具体不详),退热后,因深感当地医疗卫生条件有限,而返回我院求中医中药系统诊治。

2008年8月23日8时来我院门诊时,查体温、心率等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如常,腹软无压痛,且空腹血糖:12.96mmol/L,而嘱回家对症治疗。

但于当晚19时30分,患者又见发热恶寒(体温至38.8℃),伴见头痛、头晕,微咳少痰,急来我院后由急诊以“2型糖尿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收我疗区治疗。

病期二便正常。

既往否认肝炎、结核史。

入院后查:T39.2℃,P98次/分,R20次/分,BP120/7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精神不振。

步入病房,自动休位,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略粗,心率98次/分,律整音纯,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

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2023年全球疟疾报告

2023年全球疟疾报告

2023年全球疟疾报告概述本报告对2023年全球疟疾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估。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性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健康问题。

本报告旨在提供关于2023年全球疟疾疫情的详细信息,包括全球疟疾的流行病学数据、控制措施的效果以及未来需要采取的行动。

流行病学数据据2023年的数据统计,全球疟疾依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估计全球有超过4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的地区,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该病。

尽管针对疟疾的控制措施已经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疟疾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仍然是主要的健康威胁。

根据报告显示,非洲是全球疟疾的重灾区,约占全球疟疾病例的90%。

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疟疾依然是当地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除此之外,亚洲和拉丁美洲也是其他高发地区。

然而,近年来一些国家在疟疾控制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减少了病例数量。

疟疾控制措施为了应对全球疟疾问题,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虫媒控制,包括室内残留喷雾和长效药剂治疗,以减少蚊子叮咬和感染率。

此外,定期服用抗疟药物也是预防和治疗疟疾的主要手段之一。

全球疟疾控制项目还包括加强卫生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疟疾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特别是在疟疾高发地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加强了社区健康宣传、清除疫源、提供免费的病例诊断及药物治疗等工作。

此外,疫苗研发和推广也是疟疾控制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一种名为RTS,S的疫苗已经获得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批准,已经在一些疟疾高发国家用于儿童的疫苗接种计划中。

这为疟疾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一个新的希望。

未来挑战与建议虽然全球疟疾控制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疟疾的耐药性不断增强,这使得传统的抗疟药物治疗效果下降。

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创新,开发新的抗疟药物以及疫苗。

其次,疟疾在一些地区的传播受到了战乱、贫困和移民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疟疾,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这些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疟疾
1、病例资料:患者刘某,男,29岁。

于9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伴头痛、呕吐
胃内容物,体温40℃左右,在村诊所给予输液治疗(青霉素等),症状缓解。

隔日患者因发热、体温39℃左右,又在当地诊所给予输液治疗(先锋霉素等),连续治疗4日,症状缓解后停止治疗。

就诊前3天患者出现畏寒发热,输液及退热治疗后热退。

5月1日患者再次出现畏寒、发热,伴头痛、恶心、呕吐,急诊厉山镇中心医院诊治。

2、入院时检查:体温40℃,精神、饮食、睡眠差,巩膜黄染,全身皮肤黏膜未见出血点,
未见肝掌及蜘蛛痣。

医院初步诊断为:不明原因发热,伤寒、疟疾待查。

3、检查结果:5月2日,疾控中心对患者血片、骨髓穿刺涂片进行镜检:发现疟原虫,但
未能分型。

5月3日,血片、骨髓穿刺片经省疾控中心鉴定为疟原虫,但未能分型。

5月5日给予患者注射蒿甲醚针剂,首剂300mg肌内注射,第2、3日各再肌内注射150mg,由于患者患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故未服用伯氨喹。

5月8日镜检未发现疟原虫,疟疾症状消失,患者治愈出院。

4、流行病学调查:患者在刚果布一水电工地从事劳务输出,工种为汽车驾驶兼修理。

所在
工地位于非洲中部,为森林、草原结合部,为恶性疟疾、霍乱等传染病流行区,人烟稀少。

劳务工程队200余人居住在一起,与当地居民并无往来。

中国工程人员按要求应每一个半月服青蒿素1次,但患者未遵守,仅6个月前服用1次。

4月8日患者从刚果首都机场乘飞机回国,19日上午达到北京,20日回到老家。

24日感到畏寒、发热、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厌油,到当地诊所进行治疗,但效果不理想。

遂至厉山镇中心医院诊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