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庄子》读书篇1庄子认为遇事应该沉住气,心平气和的自然处之,切莫心浮气躁,这才是有智慧的人。

一位老僧坐在路旁,双目紧闭,盘着双腿,两手握在衣襟之下,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冥思被打断。

打断他的是将军嘶哑而恳求的声音:“老头!告诉我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老僧毫无反应,好像什么也没听到。

但他渐渐睁开双眼,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将军站在旁边,迫不及待,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你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秘密?”老僧说道,“你这等粗野之人,手脚沾满污泥,头发蓬乱,胡须肮脏,剑上铁锈斑斑,一看就没有好好保管。

你这等丑陋的家伙,你娘把你打扮得像个小丑,你还来问我天堂和地狱的秘密?”将军狠狠地骂了一句。

“刷”地拔出剑来,举到老僧头上。

他满脸血红,脖子上青筋暴露,就要砍下老僧的人头。

利剑刚要落下,老僧忽然轻轻的说道:“这就是地狱。

”霎时间,将军惊愕不已,肃然起敬,对这个敢以生命来教导他的老僧充满怜悯和爱意。

他的剑停在半空,他的眼里噙满了感激的泪水。

“这就是天堂。

”老僧说道。

老僧确实能沉得住气,在自己生命遇到危险时,依然能够平静的面对,所以,他制服了那个不可一世的将军。

试想一下,如果老僧沉不住气,与将军争执起来,或者对其不屑一顾,其结果会是怎样呢?庄子说:“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因为只有看透别人的内心,才最有针对性的攻其心,而被人看透内心则比被别人抓住命根子还要可怕,还要恐怖,犹如被抓住牛鼻子一样陷入被动,只能听命于人,受制于人了。

这正如喝酒,真醉和假醉是完全不同的情况,愚者和装愚者是相异的两种人。

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虚”处,是迷惑对手,而“拳”击在“实”处,招招乃致命杀手。

装愚的,是“外愚而内不愚”,“愚”是“愚”在皮毛小事,不涉宏旨,无关大局,而“精”却“精”在节骨眼上,事关一生命运。

所以,绝顶聪明的人不喜欢显露自己的聪明,以免让别人窥视到自己的真实意图;相反,他们更多时候是卖杀装憨,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让别人看透内心。

关于庄子读书心得(35篇)

关于庄子读书心得(35篇)

关于庄子读书心得(35篇)关于庄子读书心得(精选35篇)关于庄子读书心得篇1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贫而乐道,不慕富贵。

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

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

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

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读书心得15篇

《庄子》读书心得15篇

《庄子》读书心得15篇《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以寓言和哲理的形式,表达了庄子对于人生、自然、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在阅读《庄子》的过程中,我深受其启发,对人生、世界观和处世态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庄子》给我带来了对人生的思考。

在《逍遥游》一文中,庄子通过寓言的形式,表达了对于人生追求自由、超然和逍遥的向往。

他认为人生犹如梦境,一切皆为虚幻,而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在于超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这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追求,使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其次,《庄子》也启发了我对于自然和万物的思考。

在《齐物论》一文中,庄子通过“齐物”这一概念,表达了他对于自然和万物的平等和和谐的看法。

他认为万物皆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且都应该得到平等对待。

这让我更加尊重和珍惜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同时也让我更加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最后,《庄子》也启发了我对于道德和处世态度的思考。

在《大宗师》一文中,庄子通过对于大宗师的描述,表达了对于道德、修养和处世的看法。

他认为大宗师能够超脱世俗的功名利禄,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这让我对于道德和处世态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总的来说,《庄子》给予了我深刻的思想启迪和人生启示,让我对于人生、自然、道德和处世态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深入思考和领悟《庄子》中的哲学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庄子》读后感范文5篇

《庄子》读后感范文5篇
既爱万物,以与万物和为念,也才方能物我合一,天地无穷。
或许有人对此以为不屑,但和平安好,世无征战,信任是人人皆向往的。如此,若人与人以和为本,与社会以和为本,哪还再有不公不义、厮吵争夺;若人与自然以和为本,与世界以和为本,哪还再有生态失衡、步入沦亡?万物无竞,流水不争。和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但也更应是一种常态,无和,无宁。
他依然想拯救世界,只是这条路很艰难,除了天道,他孤苦无依,他也明白,在他有生之年见不到天亮,但他依然动笔了。
他有别的办法吗?或许他真的经历过没米下锅的困窘。那时候没有人喜欢他,也没有人理解他,也没有人和他说话。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说自己想拯救世界,恐怕会被嘲笑吧。实际上他也不在乎嘲笑。比人清醒,就会比人痛苦。在那个时代,或许他才是最痛的那个人。以至于他并不在意自身的困窘。
行于和,安于道,该走则走,该停则停,天地两宽。
棋道如此,想来世道也应如此。天地万物相生于世,人与自然便好若纹枰间的黑白二子,人若对自然步步紧逼,则终将会被反噬,倘若人不与自然俱化,固守一端放眼小利,则终将会受到自然的控制,被动前行。而若人与自然作和融于一体,相互包合,两相无事,平和安好。
如此一想,比起输赢,“和”一字才是最为重要。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二人博弈,若下得和棋也是知音,要知输赢常在,而知音难求;日月交替,昼夜相生,二者互存,并无亏损。况与天为一,形全精复,岂不美哉;万物协调,物我相安,岂不妙哉?
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年代,人们所理想的社会本应就是此刻这个样貌,然而这又是个精神境界极度缺乏的年代,所有此刻的大部分都容易极度焦虑。物质上的满足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富裕。《庄子》“贫也,非惫也”。贫穷不代表不快乐,相比物质生活的丰足,我们更就应重视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习惯于高效率,不肯放过一丝一毫的时间,长期下来必将感觉身心疲倦。“世人攘攘皆为过往”,不能说这句话是褒义还是贬义,它只是陈述一个道理,但在庄子看来正是因为名利而有了“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度役而不知其所归”。这天所提倡的就应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同丰满。《庄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气之辨,以游无穷”。我们能够不用要求这么高,只要学会静下来,将混乱的自己,忙碌的自己放松下来,个性是在学习和工作当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都会使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如果能做到这句话里所包含的境界,那样不仅仅能够让处于奔波劳累的身体得到释放,还能更加有益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庄子》读书心得15篇

《庄子》读书心得15篇

《庄子》读书心得15篇《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阅读《庄子》,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的深奥道理,也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对《庄子》的一些读书心得:1. 自然无为,《庄子》中强调了自然无为的思想,主张顺其自然,不要刻意追求功利。

这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放下执念,顺应自然,反而能够获得更多。

2. 虚无缥缈,庄子提出了虚无缥缈的观念,认为万物皆虚,世界充满了变化和无常。

这让我明白到,人生中的得失荣辱,都是虚幻不实的,要学会超脱。

3. 自由自在,庄子主张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不受外界束缚,自由自在地生活。

这启发了我,要学会摆脱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

4. 随遇而安,《庄子》中提到了随遇而安的思想,主张顺应环境,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困扰。

这让我学会了在逆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

5. 无为而治,庄子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不要刻意干预,顺其自然。

这让我明白到,有时候放下执念,事情反而能够迎刃而解。

6. 乐观豁达,庄子的思想充满了乐观豁达的精神,主张以宽广的心胸对待人生。

这启发了我,要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7. 知足常乐,庄子提出了知足常乐的观念,认为满足于现状,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这让我明白到,要学会知足,珍惜当下的幸福。

8. 无欲则刚,庄子主张无欲则刚,认为不要过分追求物质,才能保持内心的坚强。

这启发了我,要学会克制欲望,追求内心的坚定。

9. 顺势而为,庄子强调了顺势而为的思想,主张顺应环境,不要逆流而上。

这让我明白到,有时候要学会顺势而为,才能事半功倍。

10. 天人合一,庄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应该顺应天地之道,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启发了我,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

11. 知行合一,庄子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理论与实践应该相辅相成。

这让我明白到,要学会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收获。

12. 自我解放,庄子强调了自我解放的观念,主张摆脱俗务,追求内心的自由。

这启发了我,要学会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解放。

《庄子》读书报告

《庄子》读书报告

《庄子》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庄子.内七篇》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解读“与道为一,逍遥而游”——《庄子.内七篇》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解读因此,在人生哲学上,庄子主张按照人的自然本性生活,摒弃儒家的仁义道德和名利欲望,“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

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庄子.在宥》)在庄子看来,无论是追求仁义也好,追求物欲也好,都是违背人的自然天性的,是“以物累形”,是必须要鄙弃的。

人生自由——逍遥游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真正自由是“无待”、“无己”的“逍遥游”。

庄子希望能够按照人的自然本性生活,从仁义礼智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以求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之所以追求纯精神上的“逍遥游”,其实和他当时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是ZG历史上风XX变幻、动荡变革的时代。

氏族制度的逐步瓦解、早期奴隶社会的趋于崩溃,并没有给社会带来人们期望中的安定、幸福。

相反,随着历史车轮的无情推进,随着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更加尖锐。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孟子·梁惠王上》到处是战争和烽烟、眼泪和鲜血、敲诈掠夺、阴谋和杀戮、强权和镇压、虚伪和残暴。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庄子·在宥》)“方今之时,仅免刑焉”(《人间世》)。

乱世人生,使庄子对传统的价值和信念,产生苦闷,怀疑、动摇以至幻灭。

苟活于乱世,偷生于刀丛,使他对人的地位、人生的价值,深深地思索、苦苦地探求。

现实和理想的反差,使得庄子对现实极为不满,于是,生活现实中苦闷的他,只好寻求精神的解脱,去追求自己的精神王国里的“逍遥游”。

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会不自由、之所以会痛苦,就是因为生活在物质世界的是非、XX贱、贫富的桎梏下。

只要人还受到各种物质条件的束缚,人们就必须要有所依赖,有所期待,有所追求。

读书心得庄子(7篇内容范文).doc

读书心得庄子(7篇内容范文).doc

读书心得庄子(7篇内容范文)读书心得庄子篇1庄子心得读后感庄子心得读后感《庄子心得》这本书是我读过这么多书来,第一本让我有如此大的震撼的书。

庄子之道,与儒家学派不同,不在乎名利,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他乘物以游天,他上穷碧落下黄泉,他嬉笑怒骂说尽天下。

其实他的内心十分安静。

在庄子书中,以他自己的说法就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但其中却蕴含着天大的奥义与智慧。

庄子是一个非常善于讲寓言故事的人,他的寓言故事,陆离光怪、神神叨叨,他的生活贫困潦倒、等米下锅。

他没有富裕的`生活,温饱不定,这样一个人,他凭什么去逍遥游呢?就凭他的精神!庄子的心胸非常的宽广,他曾经对他的弟子说过,“我死之后,将我扔到山沟里。

让苍天穹庐做我的棺盖,让广袤大地做我的棺底,让日月星辰、世界万物给我陪葬。

这是一种多么豁达的境界呀,()庄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如此的看得开。

人,本来是无羁无绊的,本来是放纵自由的。

但由于太多的选择,太多的物质利益,束缚了我们的身心,迷失了我们本来的面貌。

如果说儒家给了我们坚实厚重的一片大地,则道家给了我们一片未来自由的天空;如果说儒家让我们学会了挑起担子,负起重量,则道家让我们学会了举重若轻。

庄子的精神就是,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摇,不为名誉权力所挂念,让心胸豁达一点,开朗一点。

《庄子》中记叙了那么多的寓言,无论是尖酸刻薄,还是讽刺挖苦,都是为了一句真理:“大道合乎自然”。

读书心得庄子篇2庄子名周,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著有《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为道家的经典。

在阅读《庄子》这本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它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文想象力丰富,文风恣肆。

作者运用了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层出不穷的奇妙比喻,丰富奇特的想象,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其文《逍遥游》表现尤为突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

”句中体现了作者那种超然的想象力。

《庄子》读书心得(15篇)

《庄子》读书心得(15篇)

《庄子》读书心得(15篇)《庄子》读书心得1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题记经济滑坡,名不聊生,贪腐横行,物欲横流。

合纵连横,人才辈出,制法变革,思想汇集。

这,便是战国。

时代呼唤英雄,人民期盼变革。

商鞅、毛遂、白起、赵奢……无数英雄豪杰汇成了不朽的诗篇。

在历史的星河上闪烁。

然而,有这么一位老人,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屑锦衣与玉食,他只愿在自己的烂泥巴里快乐而又自由地打滚。

其人谓谁?蒙城庄周也。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宏盖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读《庄子》,读到的是豁达与超越。

庄子在《齐物论》里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万物的知识、标准不一。

所以“人为”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绝对的标准。

就像《逍遥游》中所述的那只庞大的怪鸟,当大鹏在九万里高空的浑然苍茫境界,便是打破了一切人为的“相对”。

昭文不再弹琴,因为他在弹琴时,只要发出一个声音便失掉了其他的声音,只有不弹时,才会五音俱全。

这正如陶渊明的“五弦琴”。

读《庄子》,读到的是洒脱与淡然。

何谓逍遥?列子御风而行,自由自在,这是逍遥吗?答案是否定的。

列子飞行忘不了风,也只能成为世俗的幻想与浅见。

真正的逍遥在我们的心。

如庄子“无为而无不为”“天人合一”,面对世俗,嬉笑怒骂,皆由性情,他逍遥于世间,淡泊于名利。

面对惠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淡然一笑,“今子以梁之宰相而吓吾也。

”何等淡然。

正如南朝诗人柳恽就曾在他的《咏蔷薇》里有言:“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

”读《庄子》,读到的是坦然与欣慰。

庄子妻子死时,他鼓盆而歌,有人不解,有人谴责,但他却悠然地依旧如此,因为他渗透了生命的真谛,生是自然,死亦是自然,生固然可贺,死何尝不是回归,一如中国民间的红是喜事,白亦是喜事。

《庄子》是哲学的天籁,更是我们心灵的琴音,他让我们找到了那个最本质的自己,花开花落,静谧无声,这是心灵的盛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庄子.内七篇》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解读“与道为一,逍遥而游”——《庄子.内七篇》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解读摘要:在经济越发繁荣的当代,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人生哲学的重建。

而传统人生哲学无疑是我们重建人生哲学的智慧源泉。

继承和弘扬传统人生哲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认真反思,区分良莠,将精华部分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其时代意义,使人们自觉认同这种具有了时代意义的传统文化。

本文在正是站在现代社会的角度去解读《庄子.内七篇》人生哲学的现代性意义。

以求在完善个体人格、优化民族性格和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试图以庄子之“齐万物,与道为一”之自然思想引导人们摆脱外物、超越悦生恶死的情感束缚,有利于培养人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观念,树立尊重自然、宽容仁爱、平等互助的新和谐理念,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其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现代意义,读书体会《庄子.内七篇》中的生命哲学生命与自由之源——“道”《庄子》论及“道”之处多达320余次,可以说,“道”是庄子寻求的形而上的本体依据。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从“道”出发而构建起来的,庄子把“道”看到是生命与自由之源,从而推导出包括人性自然论、理想人格论以及人生价值论等一系列在逻辑上相互承接的人生哲学体系。

《庄子》中关于“道”的最明显莫过于《大宗师》一篇所云的:夫道有情有义,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爱,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于天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1]这里我们看到庄子关于“道”的几点特性:真实不妄(有情有义)、无为无形、自为本根不依赖于外物、生于天地之先而为万物之源。

所以,庄子的“道”乃是一种宇宙本体,它派生天地万物而不为外物而束缚,“自本自根”,无始无终而永存,天地万物皆依之生生不息。

所谓“生于天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正是言“道”之存在的普遍性,应之于《知北游》一篇中的“(道)无所不在”所言。

由此可见,庄子“道”的思想是对老子的思想的一个继承,庄子的“道兼于天”(《天地》)乃取老子的“道法自然”之义也。

“道”既为万物生长之原理,自然也就表现在万物之中,是故万物之自生自灭,自成自毁。

唯其如此,故曰:“(道)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也就无分别,所谓“道未始有封”,无“封”(界线),所以混沌无别。

故曰“大道不称,大辩无言”。

正如老子所云:“道可道,非常道。

”在老庄看来,“道”乃是无形无象、不可言说的一种超感觉的存在。

所谓“道未始有封”,因此作为庄子哲学的最高本体的“道”是处于“自然无为”的境界。

在庄子看来,“自然无为”不仅是整个宇宙的本质和普遍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高法则和根本依据。

人类只有遵循这个原则才会实现一个和谐有序、自然安定的社会。

否则,人类必定要为自己的恣意妄为付出代价。

自然无为是庄子的最高理想人格,它不但实现了理想的人生价值——自然道德价值,同时也实现一种完美的人性——自然人性。

同时,庄子认为,要实现这种人格理想的途径就是通过“心斋”、“坐忘”,使自己无知无欲、混同万物为一,顺任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庄子认为就是已经达到“道”了。

可以说,“自然无为”是贯穿庄子哲学体系的主线,也是庄子试图解决人生问题的原则。

因此,在人生哲学上,庄子主张按照人的自然本性生活,摒弃儒家的仁义道德和名利欲望,“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

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庄子.在宥》)在庄子看来,无论是追求仁义也好,追求物欲也好,都是违背人的自然天性的,是“以物累形”,是必须要鄙弃的。

人生自由——逍遥游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真正自由是“无待”、“无己”的“逍遥游”。

庄子希望能够按照人的自然本性生活,从仁义礼智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以求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之所以追求纯精神上的“逍遥游”,其实和他当时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动荡变革的时代。

氏族制度的逐步瓦解、早期奴隶社会的趋于崩溃,并没有给社会带来人们期望中的安定、幸福。

相反,随着历史车轮的无情推进,随着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更加尖锐。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孟子·梁惠王上》到处是战争和烽烟、眼泪和鲜血、敲诈掠夺、阴谋和杀戮、强权和镇压、虚伪和残暴。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庄子·在宥》)“方今之时,仅免刑焉”(《人间世》)。

乱世人生,使庄子对传统的价值和信念,产生苦闷,怀疑、动摇以至幻灭。

苟活于乱世,偷生于刀丛,使他对人的地位、人生的价值,深深地思索、苦苦地探求。

现实和理想的反差,使得庄子对现实极为不满,于是,生活现实中苦闷的他,只好寻求精神的解脱,去追求自己的精神王国里的“逍遥游”。

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会不自由、之所以会痛苦,就是因为生活在物质世界的是非、贵贱、贫富的桎梏下。

只要人还受到各种物质条件的束缚,人们就必须要有所依赖,有所期待,有所追求。

在庄子看来,这叫“有待”。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大船在江中行驶必须依靠水。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大鹏要展翅高飞,直冲云霄九万里,但是不能离开风。

即便是“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但是“犹有所待”,都不能算是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逍遥游”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要达到没有痛苦,实现真正的自由,就必须“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一切是非、祸福、善恶的辨别,消除物、我之间的对立,忘却社会和自我。

庄子认为,束缚人的自由的不是物质世界的存在,而是人的自身思想束缚了自己。

所以,要摆脱对物质条件的依赖,要“无待”,就必须要“无己”。

那么,要怎样才能达到“”的境界呢?庄子认为,要达到人生的真正自由,前提就是“齐物”。

具体途径是“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荣辱”乃至“齐万物”。

人只有把物我、是非、生死、荣辱、得失等一切都视同为一,才能超越这些外在之物的限制和束缚,全面解放出来。

人们费力劳神争夺的功名利禄只会加重心灵负压和精神上的痛苦煎熬,只有永恒存在“道”才是真正的本体,所有的得失荣辱都只是过眼云烟而已,它们对于精神存在的“道”而言,本质都是一样无差的。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我需要的其实不多,太多的荣耀、名誉于我又有何关?既然与我无关,荣辱、得失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毫无意义的。

“齐物”使得人的心灵从荣辱、得失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精神由此超越了外物的限制,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从而从“有待”的物质世界推进到“无待”的精神的绝对自由,即“逍遥游”。

《庄子.内七篇》的现代意义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

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中,没有任何的牵累,可以悠然自处,怡然自适。

太平盛世时,儒学思想往往大行其道,因为儒家确实提供了一套适于当时人际关系的伦理基础。

于是,治者们也乐于将整个社会结构纳入伦理关系中,以维系社会秩序,使其井然。

然而,历代毕竟乱多于治,每当政情动荡,社会大乱时,儒学思想便失去效用,而道家思想则应时而兴。

因为道家并不抱持着冠冕堂皇的道德原则,而能深入人性,切中时弊,彻察动乱的根由;道家的思想更能正视人类不幸的际遇,又能体味人心不安的感受,对于饱经创伤的心灵,尤能给予莫大的慰藉。

因而,中国历代变动纷扰之时,就是道家代替儒家起社会调节功能之际。

今天,在这史无前例的转型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卷入变革的洪流。

物质经济的越发发展,映衬着精神世界的沉沦,庄子思想对于现代的人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与意义!请想想我们今日所生活的世界:现代高度机械化的结果,早已使得优游的生活成为过去。

每个人只是急躁而盲目地旋转于“高速”的漩涡中,像是被恶魔赶着,匆匆忙忙地承受随波逐流。

都市文明的生活,使人已不再和泥土或自然有任何接触,田园生活那种优美而富有情调的方式亦已被毁坏。

集体主义的猖獗,使人民奋励的情绪被官僚化的教条压抑净尽,生动的精神被僵化的形式扼杀殆尽……这种种感受,使你接触庄子里,更能增加你对他的体味。

只要开始接触庄子,你便会不自主地神往于他所开辟的思想园地。

在那里,没有“撄人之心”的陈规,没有疲惫的奔波,也没有恐怖的空虚,更没有压迫的痛苦。

凡是纠缠于现代人心中那些引起不安情绪的因素,全都在庄子的价值系统中烟消云散。

他扬弃世人的拖累,强调生活的朴质。

蔑视人身的偶像,夸示个性的张扬,否定神鬼的权威……总之,接近他时便会感到释然,在他年开创的世界中,心情永远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逍遥游)是庄子自由观的灵魂,也是其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

而庄子对逍遥游的追求大胆而热烈、执着而又飘逸,在物欲横流、人为物役的现实世界之外为人们寻找到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这无疑为当今社会那些“熙熙皆为利来,攘攘都为利往”,“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们,开辟了一个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的精神世界,也给人们以物质之外的心灵满足,为人们从现实社会的种种压迫与物欲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指明了方向;另外,庄子对世俗观念的大胆批判,不仅有助于人们开阔胸怀,拓宽视野,从而打破精神枷锁,从传统观念和世俗困扰中超脱出来,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消融苦闷,在逆境中求得心理平衡,从而形成逆境中的稳定心态的途径。

庄子所追求的是自由无碍、自然无待的人生境界。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齐物论》),这种烦恼人生,庄子最不能接受。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这种不能自主的被动人生,也为庄子所厌弃。

他把因不能自由生活所引起的种种人生困境,给定一个名称,叫做“天刑”。

他的正面主张,是“乘物以游心”(《人间世》),即顺应自然律,保持心灵的自由。

这种境界的最高表现,是“无己”、“无功”、“无名”。

庄子的人生观的意义体现在:1、“无用之大用”与“有用之无用”:庄子超功利的人生价值观《逍遥游》篇中曾记载说,惠施以大瓤“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瓤、则靓落无所容。

非不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捂之。

”庄子认为惠施之举“固拙于用大矣”,并批评道:“今子有五石之瓤,何不虑以为大蹲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瓤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另一则故事说,惠施以大梅树喻庄子,以“其大本掩常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喻庄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