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课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的原文及翻译(最新7篇)

虽有嘉肴的原文及翻译(最新7篇)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篇一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
虽有至道(4),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谓乎!注释】①本节选自《学礼》。
②肴:带骨头的肉。
(3)旨:甘美的味道。
④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
(5)困:不通。
(6)自反:反躬自省。
(7)强(qiang):勉励。
(8)学(xiao)学半:意思是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
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饿就是这个道理。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
.。
”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
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嘉肴”这短短几句话,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
首先,它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就像面对美味的佳肴,如果只是看着而不去品尝,永远无法真正领略其美味。
学习也是如此,无论知识多么精妙,如果不去亲身学习和探索,就难以理解其中的精髓。
这告诉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上的了解,而要积极主动地去实践、去体验,才能获得真切的认知。
其次,它指出了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自身不足的过程。
当我们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时,往往会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欠缺。
这种对不足的认知并非坏事,反而是进步的契机。
它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寻找改进的方法,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再者,教导他人也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在教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惑,这会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获得新的启发。
“教学相长”这一理念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单纯的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伙伴。
教师通过教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也能够积极反馈,为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对于个人的自我提升来说,“虽有嘉肴”的启示也非常实用。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保持学习的心态,勇于尝试新事物。
当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而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求答案。
《第20课 虽有嘉肴》

作者及作品简介
字次君,世称小戴,梁国睢阳(今河 南商丘)人。西汉官员、学者,汉代 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戴圣 (生卒年不详)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 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学记》:《礼记》中的一篇, 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 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它从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 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 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 教师问题等方面,做了比较系 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上的阐 述。
字词句归纳
• 一、通假字 •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 二、古今异义 • 1、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 2、不能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 3、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 4、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 三、词类活用 • 1、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 2、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一词多义
学学半 (教)
学 学学半 (学习)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它,它的
其
其此之谓乎 (表揣测)
三、问题研究:
1、文章开篇即采用比喻,有什么用意?
以嘉肴为喻,表明学习实践的重要, 强调只有通过学习实践才能理解 “至道”,引出下文。
2、本文主要论证了什么道理?
教学相长——二者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
教然后知困。
教学以后就会知道理解不了。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强,勉励。 知道不通,然后就能自我勉励。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教。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课件2:第20课 虽有嘉肴

文意疏通
(学习小组形式) 以圈点、勾画、批注的形式,结合课文下注释,将组内不 能理解的字词勾画出来。
翻译原则: 逐字译文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增添删补
译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的甘美; 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 也有理解不了的问题。
《礼记·学记》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 民,(以)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③典于学。”其此之 谓乎!
【注释】 ①第2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③念 终始:始终想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 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 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 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第20课 虽有嘉肴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 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 庸》;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五 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走进《礼记》
本课内容结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 ”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其此之谓乎? 这话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虽有嘉肴礼记原文及解析

《虽有嘉肴》翻译及知识点原文及译文原文《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归纳课文背景:《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词语解释: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到达了极点。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主题思想:课文通过“嘉肴”与“至道”的比喻,阐述了教与学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
强调了学习使人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使人知道自己的困惑,进而自我反思和自强不息。
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即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论证方法:课文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嘉肴”喻“至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课文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论证,通过对比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结尾引用:课文结尾引用了《兑命》中的“学学半”,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总结《虽有嘉肴》是一篇论述教与学关系的经典文章,通过比喻论证和逻辑推理,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文章语言简练、意义深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

《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虽有嘉肴》《礼记》一则
虽有佳肴①,弗食,不知其旨②也。
虽有至道③,
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④。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⑤;知困,然后能自强⑥也。
故曰;教学相长⑦也。
《兑命》⑧曰:学学半⑨,其此之谓乎⑩?
【注释】
①佳:美好的。
肴:带骨头的肉。
②旨:甘美的味道。
③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
④困:困惑,理解不透。
⑤自反:反躬自省。
⑥强:勉励。
⑦相:相互。
长:促进,提高。
⑧兑(yuè)命,即说
(yuè)命,《尚书》的一个篇名。
⑨学学半,前一学音xiào,指教人。
后一学字音xué,指向人学。
⑩其,表委婉的语气词。
此,这个,作谓的宾语。
意思是:大概是说这种情况吧。
【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如果不品尝,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会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了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继续努力。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的过程一半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第20课 虽有嘉肴

@
诵读课文
读准字音
嘉肴( yáo ) 弗食 ( fú )
其旨( zhǐ ) 自强( qiǎng ) 兑命( yuè ) 学学半( xiào )
注意停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 /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故曰:教学相长也。 / 《兑命》曰:“学学半。” / 其此之谓乎? /
文意疏通
(学习小组形式)
虽 有 嘉 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学记》
背景资料
课文节选自《学记》(它是《礼记》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 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 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 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 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 和理论的阐述。
你能背诵全文吗?
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 道理?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教学相长。
学 教 知不足
知困
自省
自强
能教 要学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嘉肴
类比
至道学的重要性Fra bibliotek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教学相长)
拓展延伸
在日常学习中,有同学担心给 别的同学讲解题目会影响自己的学 习。
这种想法对吗?请你给TA合理 的建议好吗?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考点详解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之一一、《虽有嘉肴》全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二、《虽有嘉肴》考点:【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考点】〔虽有嘉肴〕即使有美味的肉菜。
虽:即使。
嘉:美好。
肴:用鱼、肉做的菜,可译为“菜肴”或“肉菜”。
〔不知其旨〕不知道它的味美。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形容词,达到极点。
〔不知其善〕不知道它的好处。
善:名词,好处,优点。
开头两个分句采用类比的方法,先以不吃“嘉肴”就不知道味美来作比,接着就引出再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由此引出下面“教学相长”的中心观点。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然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彻、不通的地方。
【考点】〔是故〕连词,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因此,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
然后: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样。
〔知困〕知道困惑。
困:形容词,困惑。
这一句指出“学”与“教”后才能知道不足,包含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考点】〔自反〕自我反省。
反:反思,反省。
〔自强〕自我勉励。
强:读作qiǎng,勉励。
这一句进一步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原文】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考点】〔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长:读作zhǎng,动词,增长,增加,促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课虽有嘉肴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以及多音多义字、通假字的用法。
(重点)
2.了解儒家关于教学相长的思想学说和古代教育教学的一般原则。
(难点)
二、学习过程
(一)探究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
..也:
(3)至道
..:(4)弗学,不知其善.也:
(5)是故
..:(6)困.:
(7)自反
..:
..:(8)自强
(9)故.:(10)教学相长
....:
(11)学学半
.....:
...:(12)其此之谓乎
3.填空
《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和《》合称为“三礼”。
为儒家论礼丛书,《学记》是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写作年代约在。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是我国古代教育论著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4.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学学半
(4)其此之谓乎?
5.文章前两句写的什么内容?第一句与第二句有什么关系?
6.短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二)当堂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1)《礼记》,又名《___________》,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______编撰。
(2)宋代的理学家选中《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把它们合称为“四书”,
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
(3)儒家经典著作“五经”指《》《》《》《》《》。
2.重点句子默写。
(1)文中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的一句是
(2)文中指出进行实践必须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3)文中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1.新学期开始,班主任让同学们自荐各学科科代表,你很想当某学科科代表,但你这科的成绩并不是全班最好的,你要怎么说才能取得同学的信任与支持呢?(不超过40字)
示例:我热爱语文,责任心强,有你们的信任与支持,我有信心当好语文科代表,请大家给我一个机会。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罕辞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A献诸.子罕
B尔.以玉为宝
3.翻译下列句子。
A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B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4.“子罕弗受玉”,献玉者做了解释,他解释的用意是什么?
5.作者在文中褒扬的是谁?褒扬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四)学习体会
(五)教师评语
第二十课虽有嘉肴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善用比喻与对比的说理方法及写骈偶句的方法。
(重点)
2.理解短文阐发的教育思想。
(难点)
二、学习过程
(一)探究学习
1.短文如何论证得出“教学相长”?
2.如何理解“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明确“之谓”的用法?
4.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
5.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一种什么写法?
6.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
(二)当堂检测
1.用原文填空。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继而引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纳出
“___________”这个结论。
2.本文集中论述了___与___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3.解释下列字的古今异义
虽:古义:今义:
旨:古义:今义:
困:古义:今义:
自强:古义:今义:
(三)拓展延伸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乙】董遇①字季直,性质②讷③而好学。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④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 (陈寿《三国志·董遇传》)
【注释】①董遇:汉末三国魏人,著有《周易注》十卷,《春秋左氏传章句》三十卷,《老子训注》二卷。
②质:质朴。
③讷:口齿不流利。
④渴:急切,迫切。
1.翻译下列句子。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2.你怎样理解乙文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
3.甲文的观点是“教学相长”,这在乙文中有体现吗?请简要分析。
(四)学习体会
(五)教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