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第一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学习古人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培养敢于挑战困难的态度。

(3)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动脑、动手,学会总结经验。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与运用。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文学作品中特殊句式的理解。

2. 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的感悟。

3. 修辞手法的深入运用。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描绘的意境。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纪昀及课文《河中石兽》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字词含义。

3. 课堂讲解:讲解生字词,翻译课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品鉴赏析:让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句子,体会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

5.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所体现的哲理,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困难的态度。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巩固生字词,复述课文内容,思考课文中所体现的哲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课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教育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感受美、体验美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的含义。

(3)了解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河中石兽》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的含义。

(3)了解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河中石兽》的背景。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述的河中石兽的形象和特点。

(2)作者通过河中石兽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河中石兽》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解决自己的疑惑。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所描述的河中石兽的形象和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思考作者通过河中石兽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的含义,以及对河中石兽形象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河中石兽形象的感受和思考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3.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理解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3. 课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 课文中隐含的意义和深层含义。

3. 课文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的基本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3)讲解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练习,提高朗读能力。

(2)让学生进行课文翻译练习,提高翻译能力。

6.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4.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5.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第1课时)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第1课时)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培养学生实际调查观。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时编者加的。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而成,主要收集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情轶事。

三、预习设计1.请默写龚自珍的的《己亥杂诗》一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根据课文填空⑴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

⑶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河中石兽 教学设计教案

河中石兽  教学设计教案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河中石兽”主题的兴趣。

2.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河中石兽”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石兽与河流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展示图片或视频:河中的石兽。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对河中的石兽有什么想法?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石兽的了解和故事。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记录学生的提问和分享。

第二章:石兽的起源与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石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石兽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2. 讲述石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和变化。

教学活动:1. 展示图片或视频:不期的石兽。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注意到石兽的变化了吗?3. 讲述石兽的起源和发展故事。

4. 引导学生讨论石兽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2. 记录学生的提问和讨论。

第三章:石兽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石兽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石兽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 讲述石兽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适应性。

教学活动:1. 展示图片或视频:不同形态和结构的石兽。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注意到石兽的形态和结构了吗?3. 讲述石兽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4. 引导学生讨论石兽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适应性。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2. 记录学生的提问和讨论。

第四章:石兽的生态与保护教学目标:1. 了解石兽的生活习性和生态需求。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石兽的生活习性和生态需求。

2. 讲述石兽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保护措施。

教学活动:1. 展示图片或视频:石兽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活。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注意到石兽的生活习性和生态需求了吗?3. 讲述石兽的生活习性和生态需求。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深入了解课文背景。

(3)培养学生的朗读、复述、讨论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懂得团结合作、勤奋努力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历史知识的理解。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石兽形象的理解和想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一些河中的石头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提问:你们听说过河中的石兽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述的石兽形象。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石兽的形成过程。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知识。

(2)讲解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写一写自己见过的独特自然景观。

(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收集有关自然景观的资料,了解其形成过程。

3.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如何保护自然资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学生自评: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分析并评价石兽在河流中的象征意义。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解读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认识石兽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要介绍《河中石兽》的作者、作品背景和主要内容。

强调石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2 课文解读:深入解读文本,理解石兽在河流中的象征意义。

分析石兽与河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石兽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石兽的好奇心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石兽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意义。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石兽在河流中的象征意义。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互动。

3.4 探究学习: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深入解读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进行分享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写作和口头表达,评价学生的表达和创造能力。

4.2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解读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河中石兽》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图片资料:提供石兽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石兽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5.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和文献,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活动:通过展示石兽的图片和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石兽的好奇心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石兽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意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6.24 河中石兽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6.24  河中石兽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6.24 河中石兽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文中三类人寻找石兽的相关语句;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重点)2.学习本文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遇事不可随意主观臆断,应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生:预习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达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同学们,这个楚国人按照这种方法能找到自己的剑吗?(不能!)他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剑呢?(马上从剑掉下去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

)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兽掉到水里,过了十多年后,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这尊石兽呢?(石兽掉下去的地方?下游?上游?)如果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就一起来认真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吧!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圮.(pǐ)棹.(zhào)木杮.(fèi)铁钯.(pá) 湮.(yān)啮.(niè)溯.流(sù)臆.断(yì) 欤.(yú)(2)古今异义(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物理学)①尔辈不能究物理..②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

今义:看(文字)]③求.二石兽于水中(古义:寻找。

今义:请求、要求、追求)④转转不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3)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作动词,划(船)](4)一词多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表被动,被)①为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是)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②之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其反激之.力(助词,的)如.是再啮(介词,像)③如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动词,按照)2.作者简介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又字春帆,号石云,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文学家、学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河中石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生答)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那么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

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

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疑读正其音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读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板演生僻字)
圮木杮
学生自由朗读,用批注法在文中标出生字难句,并记下疑惑。

2. 指名朗读,读出提高。

请学生评价(评价可从正音、停顿两个角度进行)
正音:看黑板
划一划:
师: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感。

僧/募金重修
是/非木杮
盖/石性/坚重
棹(zhào)/数小舟
教师:请你发现,该如何停顿呢?
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体悟。

目的是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注重文言语感按意义划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句首发语词、关联词、时间副词后需停顿等等,让学生在文中划出朗读节奏。

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3.齐读
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以及停顿的基础上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

4.感知文意。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

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三、译读明其意
(一)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要求:1.组内轮流翻译
2.难点做好标记
(二)你问我答。

请学生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句子,全班交流。

通过合作解决了很多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来检查一下你的翻译情况。


(三)译一译(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重难点词句)
教师:几个人?分别是谁?按照谁的方法找到了石兽?怎么看出的?
1.果得于数里外(倒装句)倒装还原了!省略的加上了!之
教师:什么地方找到的?
2.当求之于上流(运用倒装方法)
教师:一般会上哪里去找?可是老河兵为什么要去上游呢?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教师:很长,理解有难度。

大声地翻译,疑难可以同桌交流。

请一生翻译。

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关注课下注释)
画一画:把老河兵的这句话转换成图形(简笔画)来演示一下。

(时间只有两分钟,左为上流,右为下流)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教师:看来大家已经把最难的句子理解了,老河兵按照他的方法找到了石兽。

那么其他人又是怎么找的呢?
再读后两个理由,有什么发现?(有相同的理由)
有相同点可是为什么讲学家找不到呢?(注释8)
找出老河兵对这两个人评论的句子。

4.变一变(顺序颠倒一下可以吗?)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重读)颠乎?(通假现象)
求之地中,固颠;求之下流,不更颠乎?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更颠。

小结:反问句,更能体现对讲学家的嘲讽。

5.找一找
纪晓岚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文中哪些地方还可以读出作者对讲学家的嘲讽?
教师:用波浪线划出所有体现作者对讲学家嘲讽的句子?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哪里体现嘲讽——读语气(5人)——齐读
写法:以小见大借事说理
还有哪句?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嘲讽)圈出笑一词读两个笑句子
(3)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今异义)
教师:还有没有?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6.比一比
教师:讲学家笑了,老河兵也笑了。

他们的笑一样吗?你又怎样理解其中的意味?
(1)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请在他们的语言中揣摩一下人物的神态,在括号里填一个合适的词语,并说理由。

讲学家:讽刺,高傲,自负,嘲讽,自以为是
老河兵:胸有成竹,自信满满,坚定
想一想:请发挥想象,描述“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心理活动,揭示出他们“笑”的缘由。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心中暗想:____,不由笑之。

(2)一老河兵闻之,心中暗想:_______,又笑之。

7.分角色朗读(齐读),读出语气语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