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出土文献中的古体字
战国秦汉出土简帛文献所见黄帝时期的人物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05(下)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时代是国家雏形的初步形成阶段。
虽然疑古学者把商朝中期以前的历史归于神话传说,但是,王国维曾指出:“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
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之中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二者不易区别。
”[1]曾经被当作传说而饱受质疑的夏、商时代,由于受到考古新发现的支持而被认可。
出土实证(如甲骨文等)与传世文献记载高度契合。
据此,我们认为,传世文献对黄帝的记载具有一定程度的可信性。
根据古代典籍记载,黄帝是远古圣王,是部落联盟的首领,邦万国,创制度,举贤臣,造万物,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时代,受到后世的追思和颂扬。
黄帝的光辉形象和主要事迹,在《逸周书》《国语》《世本》《帝王世纪》《史记》等传世文献中均有记载。
近些年来,新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王家台秦墓竹简》《银雀山汉墓竹简》,以及马王堆帛书《十六经》中,也涉及黄帝本人及其臣工的记载。
这些人物和事迹,有的见于传世文献,有的不见于传世文献。
本文试就这些出土文献所记黄帝时期的人物进行梳理,与传世文献对照并对其加以补充。
一、黄帝其人上古先贤的身世多带有神话色彩,或天有异象,或天赋异禀。
关于黄帝的身世,传世文献中关于黄帝父母的信息及出生地的信息比较详尽。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索隐》引皇甫谧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
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正义》:“【黄帝】①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
”[2]1-2上博简《举治王天下》中,太公望在回答文王的时候,提到“黄帝来光(简17)”[3]。
“黄帝来光”即阐述黄帝来自光,其母感光而孕。
出生不凡的黄帝,聪明齐圣,最终成就大业。
黄帝其时,诸侯相互征伐,暴虐百姓,民生艰难。
黄帝先战炎帝于阪泉,后战蚩尤于涿鹿,再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
武威医简:两汉遗存书法国宝

武威医简:两汉遗存书法国宝在我即将要回学校的时候,妈妈跟我交待特别多:“记住要多喝热水,不要在口干的时候才去喝水,这时候你已经是脱水了!”我说:“妈妈,你记得要按时给我打钱,不要我叫你打钱的时候你才打,这时候已经是我要饿死的时候了!1972年11月从旱滩坡出土的92枚珍稀医药简牍中,有78枚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除了临床医学的巨大价值,武威汉代医简还是古代书法艺术作品中的稀有国宝,半个世纪以来,受到全球书法艺术界的推崇与热摹。
二类简中有26枚简为书体流畅的隶草,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古代书体出土作品中,最令人触目动魄的隶草经典;木牍83号甲乙牍点线飞舞势贯遒畅,神采夺目、气韵生动,神质情性同臻妙造,在两汉草书遗迹中是孤绝之作,是书法艺术中的稀有国宝。
古代汉字发展演变的“活标本”据1973年《文物》第12期发表的《武威汉代医简的发现与整理》,该墓葬中共发现木简78枚,木牍14枚。
简系松木和杨木所制,简长一般为 23厘米至23.4 厘米,简宽为1厘米和 0.5 厘米两种规格。
1厘米简共 41 枚,考古标记为第一类简;0.5厘米简共37枚,考古标记为第二类简。
简文系单行墨书,每行20字至40字不等,字体为隶书兼草;牍均系松木所制,略残损,部分字迹模糊不清,牍长22.7厘米至23.9 厘米,厚度为 0.2厘米至0.6 厘米不等。
牍文也是墨书,正反两面书写,每面行数不等,一般为2行,但亦有多达6行者。
简牍中可识别文字共3097个,字种数588个。
武威医简文字总体上来说是以隶书为主,但兼有草书、行书特点。
根据各简的书体风格,大致可作三大分类:(1)隶书,包括木简6号至41号,木牍80号、85号至88号、90号、92号。
(2)隶行,包括木简3号至5号、42号、43号、50号、 5l号、68号至71号、75号至77号,木牍 8l号、82号、89号及9l号。
(3)隶草,包括木简44号至49号、52号至67号、72号至74号、78号,木牍79号、83号、84号。
古代字体知识点总结

古代字体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字体的种类1. 篆书篆书,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书体,最早的篆书起源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至秦汉时期成为正式书体。
篆书的特点是结构复杂、笔画繁多、线条方正。
篆书在正方形的字体中,由骨石文字演变而来。
篆书成为古代文字的书写标准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2. 隶书隶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是中国文字书法的重要门类之一,隶书是期间,继篆书之后的一种书法流派。
隶书字形严格和规范化,笔画规整,是一种方正的书法。
其书写结构严谨、笔画精细,独具韵味。
隶书源于商楚初期骨刻书体,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写字方式,直至唐代由于行草如流的书法风格的出现逐渐弱化。
3. 楷书楷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书写形式,也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基本字体。
楷书在唐代是主要的官方字体。
楷书的特点是结构稳重、笔划简练,是中国书法中最典范和优美的书体。
这种书体人们想直观地了解汉字的真实形态时,都拿它来当楷模,而且它也因此而得名。
4. 行书行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书写形式,是隶书的笔法加工而成的,是隶书的一种书写方式。
行书字形走形如意,是一种自由书写的表现形式。
行书在隶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变革,举重若轻、刚柔相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5. 草书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书写形式,是书写形体艺术的高度表现,是隶书字体的加工形式。
草书充分体现了书法家墨道、品格、气节和情感的特点。
草书的字形流动、变幻莫测,给人以强烈的书法艺术享受。
二、古代字体的发展历程1. 篆书和隶书的发展篆书是中国古代文字书法的起源,最早起源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
隶书也是在此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这一时期,篆书和隶书的发展步伐相当于是源头。
2. 楷书的产生楷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并发展壮大的。
在此时期,隶书已经趋于僵化,很多字的笔画相对过多,书写起来很不方便。
因此,楷书的产生也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解决隶书书写不便的问题。
3. 行书和草书的兴起行书和草书的兴起则是在唐宋时期。
书法古文字

书法古文字
书法古文字是指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所使用的文字,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
1. 甲骨文: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书写形式,主要出现在商朝晚期和西周初期,用于卜辞和铭文。
甲骨文的字形简洁,线条粗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金文:金文是铸造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主要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
金文的字形比甲骨文更加规整,线条更加圆润,是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3. 大篆:大篆是秦朝统一文字后的一种字体,主要用于官方文件和铭文。
大篆的字形较为方正,线条较为粗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小篆:小篆是秦朝时期的一种字体,主要用于印章和铭文。
小篆的字形较为规整,线条较为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古文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资料。
同时,它们也是现代书法艺术的重要基础,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秦汉简帛研究的一部力作——读《出土简帛文字丛考》

战国秦汉简帛研究的一部力作一读《出土简帛文字丛考》万荣(湖北武汉430072)中图分类号:K877.5文献识别码:A近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战国秦汉简帛在地下沉睡两千余载之后,重新面世,蔚成了中国出土文献领域的奇观。
这些发现,理所当然地引起海内外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积极研究。
刘钊教授的新著《出土简帛文字丛考》(以下简称《丛考》),就是他在十多年间相关研究成果的结集。
全书分四章,依次是“楚简帛文字考释”、“秦简文字考释”、“汉简帛文字考释”和“涉及简帛资料的相关考释及研究”,共约23万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3月出版,为“出土思想文物与文献研究丛书”第十九种。
《丛考》中的多数章节,作为单篇论文,曾以不同形式发表过。
其中大部分内容,自己已在不同时期拜读,有的还曾反复研习。
虽然如此,在得到这部书之后,仍然禁不住从头到尾细细披阅和品味,深深地为之吸引。
作者身为知名古文字学专家,《丛考》的最大特色,自然是在文字考释上。
陆续公布的简帛文献,包含有大量的生僻字形,成为阅读、利用必须清除的障碍。
这项工作富有挑战性,因而在某一笔资料公布之后,往往引发热烈讨论。
《丛考》的许多章节,即是各批资料公布之后的研究心得。
如《包山楚简文字考释》,是1992年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上提交的论文;《谈包山楚简中有关“煮盐于海”的重要史料》发表于同年11月18日的《中国文物报》;《读郭店楚简字词刳记(一、二、三)》是1999年在武汉大学召开的“郭店楚简国际收稿日期:2005.12.00194文章编号:1001.0327(2006)01.0094.03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一)》和《(容成氏)释读二则》则写成于上海博物馆购藏楚简第一、第二册发表之时,相继刊载于“简帛研究网”上。
这些内容多是读书札记,文笔精简,而识见卓著,或者破解了简册释读的疑难,或者提供了重要启示。
其中许多见解,往往与其他学者不谋而合,形成学界共识。
70年代以来的秦汉简帛文字研究

70年代以来的秦汉简帛文字研究【关键词】秦汉/简牍/文字/考释/字形【正文】从战国后期秦至东汉时期的竹木简牍帛书,我们称之为秦汉简帛书。
现今,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特别在史学方面,而本文只就文字学方面介绍70年代以来的研究情况。
自上世纪初,在新疆罗布泊发现汉晋简以来,几批汉简的发现地均在西部地区。
从70年代起,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广西等地都有秦汉简帛书发现。
到1998年上半年为止,公开发表的秦汉简帛书出土及整理情况如下: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竹简,有《编年纪》、《为吏之道》、《语书》、《秦律十八种》等刑法文书,并有《日书》2种。
睡虎地4号墓有家书等木牍。
四川青川郝家坪发现战国秦木牍2件,其中1件为田律内容。
甘肃天水放马堆1号战国秦墓有《日书》2种及《墓主纪》。
湖北云梦龙岗6号秦墓有文书的竹简和乞鞫免罪内容的木牍。
湖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遣册竹简。
3号墓发现大批帛书,有《老子》甲、乙本,《六十四卦》、《经法》、《十大经》、《战国纵横家书》、《春秋语事》、《天文气象杂占》、《五十二病方》、《养生方》、《合阴阳》、《十问》、《阴阳十一脉灸经》、《导引图》等及古地图2种。
并有类似《黄帝内经》竹简及遣册木牍。
湖北江陵凤凰10号墓有刍藁帐等竹简和遣册,9号墓有“安陆守丞”牍,168号汉墓有《江陵丞相告地下丞》竹牍,8号汉墓、167号汉墓、168号汉墓均出土遣册。
湖北江陵高台汉墓、大坟头1号汉墓也有遣册木牍。
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简牍有《奏谳书》、《脉书》、《引书》、《算数书》、《历谱》及遣册等等。
249号汉墓出土《日书》简、258号汉墓出土《历谱》简。
安徽阜阳双古堆汉汝阴侯墓出土《苍颉篇》、《诗经》、《万物》等。
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2号汉墓都有竹简发现,1号墓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晏子》、《六韬》、《汉元光历谱》等。
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有《论语》、《大戴礼记》、《孔子家语》等竹简。
秦汉文字书体源流考述

秦汉文字书体源流考述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字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各种文字风格和书体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对中国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秦汉文字书体源流的简单考述:
在秦代,统一了全国的文字,将六国使用的篆书统一整理为小篆,作为官方公布的规范书体。
秦代刻石是最标准的小篆书体。
另外,在秦代日常书写中,人们使用了一种比较草率的、体方笔直的篆书,这种书体已接近于隶书,被称之为秦隶,是民间日常使用的书体,也是小吏公文上奏所使用的书体。
西汉初年,在书法上仍沿袭秦代的传统,严肃庄重的宫廷器物铭文仍是沿用整饬规矩的小篆书体。
此外,在秦汉时期,还出现了隶书。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书写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不仅使文字书写更为便捷,也使文字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在秦代,隶书主要用于简牍和帛书,而在汉代,隶书则逐渐成为官方文书的主要书写形式。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文字和书体风格是多样且富有变化的。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也为我们今天的书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秦系简牍文字研究综述

秦系简牍文字研究综述[ 录入者:章草 | 时间:2010-02-04 10:14:59 | 作者:赵立伟 | 来源: | 浏览:0次 ]一、秦系简牍的出土与著录1. 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 年12 月, 湖北云梦睡虎地11 号墓出土竹简1, 155 枚, 包括《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及甲、乙种《日书》, 多为法律文献。
竹简书写于战国末年到秦代初年, 用秦隶写成。
目前可资利用的最好版本当属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睡虎地秦墓竹简》。
同时在4 号墓中发现秦隶书写的木牍2 件, 内容均为家信, 文字清晰可识者520 余字。
木牍的图版和释文均收录于发掘报告专集《云梦睡虎地秦墓》中。
2. 青川木牍1979 年2 月出土于四川青川县郝家坪50 号秦墓, 内容是田律, 据考木牍书写于秦武王二年即公元前309 年。
图版及相关材料公布于《文物》1982 年第1 期。
3. 天水放马滩秦简1986 年4 月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1 号秦墓,共出土秦简460 枚。
包括甲、乙种《日书》和《墓主记》, 竹简书写于战国末年, 字体为秦隶。
放马滩秦简出土后,《文物》1989 年第2 期曾附载《墓主记》和部分甲、乙种《日书》共58 枚竹简的照片;《书法》1990 年第4 期公布了部分图版, 为甲、乙种《日书》的片断。
两次公布的材料仅为放马滩秦简的一小部分, 这批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竹简经过10 多年之久仍没有全部公布, 实为简牍研究界的一大憾事。
4. 江陵岳山秦牍1986 年初, 江陵岳山岗地以北44 号墓出土木牍2 方, 均两面墨书, 内容为日书, 其年代大致与睡虎地秦简同时。
相关材料见《考古学报》2000 年第4期:《江陵岳山秦墓》。
5. 云梦龙岗秦简1989 年10212 月, 湖北云梦县龙岗6 号秦墓出土, 计有竹简150 余枚及木牍1 方。
竹简写于战国末年, 为法律文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年第 6 期
23. 、 ( 策) : 《老子》甲本 145 行: “善數者不以檮( 籌) 。”《九主》358 行、376 行、《老子》乙 本 241 行下、《养生方》22 行作“ ”。 按, ,从竹、从析会意,析亦声,与《中山方壶》作“ ”合①。片为半木,则中山王之“ ”为“ ”之异 体。《说文》小篆作“策”,从竹、朿声,与“ ”字构形大异。《九主》等之“ ”,与《长沙仰天湖楚简》8 号 等之“ ”,省“斤”同为“ ”的简体。
11. 馭( 御) : 《赵宽碑》: “造父馭周。” 按,御,从彳,从卸。馭,从又,从马。《说文》“御”古文作“馭”。《古陶文汇编》3. 960、3. 961、3. 962 号之“ ”,形近《说文》古文。
12. ( 齒) : 《汉印文字征》2. 19: “宋 之印。” 按,齿,像口齿之形,止声。《说文》“齿”古文作“ ”。
45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年第 6 期
3. 礼( 禮) : 《孔耽神祠碑》: “君少治礼经。”《郑固碑》: “ 我礼则。”《华山亭碑》: “史陕许礼。” 按,《说文》“禮”古文作“礼”。九里墩鼓座见“礼”字。
4. ( 社) : 《周家台简》301 号: “置居土,田 、木并主岁。”302 号: “置居木,里 、冢主岁,岁为 上。” 按,《说文》“社”古文作“ ”。《中山王鼎》作“ ”( 4 例) 。“ ”省“土”旁作“ ”。
17. ( 救) : 《称》161 行下: “其下 患祸。”《易之义》3 行: “得之 也。”18 行: “无柔 之。” 按,救,从攴,求声。 ,从戈,求声。“ ”乃“救”改换表义构件“攴”为“戈”的异构字,多见于六国 古文,如《中山王鼎》,《中山方壶》,《包山楚简》226、232、234、236、245、267 号,木牍 1 号均见从戈之 “ ”字。
18. ( 攻) : 《十六经》128 行上: “是故以一国 天下。”《春秋事语》④71 行: “公使人 隐公□□ 。” 按,攻,从攴,工声。 ,从戈,工声。“ ”乃“攻”改换表义构件“攴”为“戈”的异构字,已见于楚文 字,如《楚帛书》丙、郭店楚简《成之闻之》10 号、上博楚简《容成氏》2 号等。
19. ( ) : 《杂疗方》⑤69 行: “壐( 尔) 为宗孙。” 按,《杂疗方》“ ”与《说文》古文、郭店楚简《唐虞之道》5 号作“ ”者同。此字形可追溯到甲骨文 及西周晚期金文之“ ”。《说文》小篆则益“子”旁从攴,从孝作“ ”,以足教子之义。
一、与《说文》古文等结构相同、相近的秦汉古体字
1. 弌( 一) ④: 《周家台简》⑤367 号: “日中弌。”《代大夫人家壶》: “今信弌十斤二两。” 按,“一”增加构件“弋”作“弌”。 《说 文》“一 ”古 文 作“弌 ”。 郭 店 楚 简《缁 衣》、《穷 达 以 时》、《六 德》、上博楚简《彭祖》7 号等已见“弌”字。三国吴《禅国山碑》“弌十有弌”、北魏《崔楷墓志》“遣幼子及 弌女夜出”亦作“弌”。
秦统一文字前所有的文字,时间、地点皆无限制,没有一定的字形。狭义的古文指《说文解字》中所见的古文。”参见《中 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2 页。
② 《说文·叙》: “及宣王太史籀箸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可知《史籀篇》是周宣王太史籀所作的一部字书,籀 文是周宣王时代的文字。
①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 《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0 年。( 《日书》乙种、《编年记》、《秦律杂 抄》、《法律答问》、《为吏之道》、《日书》甲种)
②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5 年。( 《守法守令等十三篇》、《孙 子兵法》、《晏子》、《六韬》)
16. 伇( 役) : 《无极山碑》: “增益吏伇。”马王堆帛书《五行》269、318 行等皆见从人之“伇”。 按,《说文》古文从人作“伇”,《说文》小篆作“役”,则从彳。甲骨文此字从人,像以殳击人,知从人 之“伇”古已有之。传世文献也用从人之“伇”,如《汉书·楚元王传附刘向》: “天下苦其伇而反之。”王 先谦补注: “官本作役。”
③ 有学者指出,秦汉文字中的“古体字”内涵丰富,包括: 与西周金文相同、相近的古体字,与籀文形体相同、相近的 古体字,与六国古文形体相同、相近的古体字等。参见赵平安: 《隶变研究》,保定: 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 12— 18 页。
④ 小括号前面的字是经隶定的秦汉古体字,小括号内的字是《说文》小篆隶定写法。下同。 ⑤ 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 《关沮秦汉墓简牍》,北京: 中华书局,2001 年。
22. 朹( 簋) : 《汉印文字征》5. 2: “朹寿之印”、“朹余闲印”、“朹道”、“朹宪”、“朹春”、“朹长 功”。《晏子》570 号、阜阳汉简《诗经》142 号亦见“朹”字。 按,朹,从木,九声。秦汉文字“朹”与《说文》古文“朹”同,而与《说文》小篆从竹,从皿,从艮作“簋” 者异。《汉印文字征补遗》⑥6. 2 有 、 二字,该书释文释作“朸”,此字似释“簋”之古文“朹”为妥。
①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 《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0 年。( 《老子》甲本、《五行》、《九 主》、《明君》、《老子》乙本、《十六经》、《称》)
② 袁仲一: 《秦代陶文》,西安: 三秦出版社,1987 年。 ③ 曾宪通: 《三体石经古文与〈说文〉古文合证》,《古文字研究》第 7 辑,北京: 中华书局,1982 年。收入氏著《古文 字与出土文献丛考》,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年。 ④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3 年。( 《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 书》) ⑤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 《马王堆汉墓帛书[肆]》,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5 年。( 《杂疗方》、《养生方》、《五十 二病方》、《十问》) ⑥ 罗福颐: 《汉印文字征补遗》,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2 年。
③ 罗福颐: 《汉印文字征》,北京: 文物出版社,1978 年。 46
秦汉出土文献中的古体字
14. ( 友) : 《老子》甲本① 167 行: “ 弱胜强。” 按,《说文》“友”古文作“ ”。“ ”当是古文“ ”字。
15. ( ) : 阜阳汉简《苍颉篇》9 号: “最谷 宜。”《秦代陶文》②1230 号: “ 阳 。” 按, ,从聿, 声。 ,从 , 声。《说文》: “ ,习也,从 , 声, ,籀文 , ,篆文 。”按《说文》 古文之例,如于正字下别出篆文和籀文,则正字之 为古文③。《毛公 鼎》等作 ,为古文所本。《秦代 陶文》“ ”形近“ ”。
5. 弎( 三) : 《光和斛》二: “光和弍年闰月廿弎日。” 按,“三”增加构件“弋”作“弎”。《说文》“三”古文作“弎”。《古陶文汇编》5. 407 号作“弎”。北魏 孝昌三年《法义九十人等造塔记》“程弎妃”亦作“弎”。
6. 旾( 萅) : 《日书》乙种① 202 号: “旾三月。”《守法守令等十三篇》②863 号: “旾秋谷( 角) 试。” 《汉印文字征》③1. 19: “宜旾左园。” 按,秦汉文字之“旾”,与《楚 帛 书》乙、丙,郭 店 楚 简《语 丛》一 40 号、《语 丛》三 20 号,《三 体 石 经·僖公》,《古玺汇编》5 号、2415 号等作“旾”同,《说文》小篆则上从艸旁作“萅”。
13. ( 與) : 《六韬》681 号: “ 鬼神通。”《守法守令等十三篇》931 号: “年六十【以上】 年十 六以至十四。”“ ”又见于《六韬》681、696、703、731 号,《守法守令等十三篇》782、785( 2 例) 、802、 937 号。 按,《说文》“與”古文作“ ”。郭店楚简《老子》甲 5、20 号作“ ”。“ ”可看作“與”减省表义构件 “舁”所从“臼”的异构字。
9. 、喆、 ( 哲) : 《郭旻碑》: “既明且 。”《池阳令张君残碑》: “体明性喆。”《张迁碑》: “前喆 遗芳。”《袁良碑》: “使前喆孤名而君独立。”《谯敏碑》“谓君为 。” 按,《说文》“哲”古文从三吉作“嚞”,碑变作“ ”,从三 ,且变成左中右结构。《玉篇 · 口部》: “喆”同“哲”。《谯敏碑》此字讹变为从二舌作“ ”。
20. 兆( ) : 《京兆官弩鐖》: “京兆官弩。”《华山庙碑》: “营兆犹存。”《帝尧碑》: “至德之宅兆。” 《金恭碑》: “为其宅兆。” 按,《说文·卜部》: “ ,灼龟坼也。从卜,兆,象形。兆,古文兆省。”邵瑛《群经正字》: “今经典从古 文。”《玉篇·兆部》“ ”,同“兆”。
21. 瘠( 膌) : 《子游残碑》: “□仕就职瘠马羸车。”《 华岳碑》: “抚瘠民。” 按,膌,从肉,脊声,《说文》古文从疒、从朿、朿亦声,作“ ”。”段玉裁注: “膌,亦作瘠。”《集韵·昔 韵》: “膌,瘦也。或作瘠。”“瘠”从疒同古文“ ”,从脊声同小篆。
关键词: 秦汉古体字; 古文; 籀文 中图分类号: H0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9639( 2014) 06 - 0045 - 10
本文所论秦汉古体字,是指结构与《说文解字》中的古文① 或籀文② 等相同或相近而字体却多不相同 的秦汉时代出土文献中的古体字 ③ 。下文首先把秦汉古体字尽可能收集,与《说文 》古文和籀文等进行 对比分析,进而归纳秦汉古体字的类型和特点,分析其结构和来源。
24. ( 典) : 《杨统碑》: “謩兹 猶。”《谯敏碑》: “深明 隩。” 按, ,从竹,典声。典,从册在丌上。《说文》“典”古文从竹作“ ”。《鲜于璜碑》“含好 常”之 “ ”,从艸,典声。秦汉出土文字构件“竹”常写作“艸”,“ ”当即“ ”字。
2014 年第 6 期 第 54 卷 ( 总 252 期)
中山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 6 2014 Vol. 54
General No.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