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格的音乐小品《晨景》
格里格戏剧配乐

格里格戏剧配乐欧洲音乐史上,戏剧音乐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许多著名音乐家都创作歌剧,或为舞剧、话剧、诗剧配乐。
其中,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为本国戏剧家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所做的戏剧配乐因其突出的艺术价值而成为世界音乐中的瑰宝。
1866年,青年音乐家格里格拜访了自己的同胞――戏剧大师易卜生,易卜生很欣赏格里格的才华,就此两位相差15岁的艺术家结为了忘年交。
1871年,易卜生写信给格里格,邀请他为《培尔?金特》写配乐,格里格接受了大师的邀请,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于1874-1875年间进行正式创作,最后总共为这部戏剧写了23首配乐。
1876年2月24日,带有格里格配乐的《培尔?金特》在挪威克里斯蒂安尼亚剧院首演,大获成功,之后连续上演了36场。
这样的成功,除了戏剧本身的魅力,格里格的配乐也功不可没,配乐对戏剧的推广和流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后来,格里格从23首配乐中选取了最受欢迎的8首编为2套组曲,每套4首,即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和第二组曲。
一、易卜生笔下的《培尔?金特》《培尔?金特》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这位挪威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在大文豪易卜生笔下度过了曲折、冒险的一生,有着许多荒诞离奇的经历,做了许多离经叛道、无法无天的事情。
剧中,易卜生通过寓言、隐喻、象征等手法,既讽刺和鞭挞了培尔?金特的种种劣迹和人性弱点,像不务正业、吹牛扯谎、坑蒙拐骗、追名逐利、风流荒唐等,同时也表现了培尔?金特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
易卜生塑造这个有着复杂双重人格的人物之主要意图在于探讨和发掘挪威人的国民性,甚至整个人类的本性。
此外,作家对当时挪威和欧洲的社会、政局也多有讽刺与揭露。
因此,《培尔?金特》被看作是一部既有浪漫主义奇幻风格,又有批判现实主义特征的戏剧作品。
该剧更具深层意义的是,在培尔?金特的身上,体现了一种人对主体的探寻、对自我的思考、对人本来面目的追寻。
浅析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晨景》的艺术特色

浅析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晨景》的艺术特色作者:宗宇晖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0期[摘要]在本文中,作者对格里格的《佩尔金特》组曲第一乐章《晨景》在结构、音乐及配器上的做出分析,并对其独有的艺术特色进行阐述。
[关键词]音色色彩一、格里格及《培尔金特》组曲的创作背景(一)格里格的生平及音乐特征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Hagerup Grieg,1843~1907),挪威民族作曲家,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时期挪威民族乐派中的重要代表性作家,被誉为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格里格出生年代,正值东欧和北欧等国家处于生产力、经济以及政治上都受到压迫的年代,挪威民族为求国家独立、经济发展以及艺术文化的繁荣的思想对格里格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除了格里格外,较为杰出的民族乐派代表人物还有:捷克的德沃夏克、斯美塔那,芬兰的西贝柳斯,俄罗斯的五人团等。
而格里格则是挪威民族乐派中的代表性作家。
格里格在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接受了专业的音乐教育,并在学校期间接受了系统地理论知识,对西欧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有着深刻了解及体会,在音乐风格上受到了舒曼、肖邦、舒伯特等人的影响。
(二)《培尔金特》的概述及背景组曲,是一种器乐套曲,又称“连曲”,由若干个独立的乐章、不同的性质,在同一的艺术构思下组成的套曲。
组曲可分为古典组曲和新组曲两种,而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属于新组曲,并且也是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培尔金特》组曲是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
原著取材于挪威的民族传说,描述农民培尔金特的一生。
格里格从配乐中挑选了8首改编为管弦乐作品,共分为两部组曲。
这两部组曲都是曲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
该组曲中有共八个标题,分别为:《晨景》《奥赛之死》《阿尼特拉之舞》《在山魔的宫中》《英格丽德的悲叹》《阿拉伯之舞》《培尔金特返乡》《索尔维格之歌》。
而《晨景》一曲中主要描绘了非洲的沿海岸地区的晨曦,早晨微光撤在大地上的自然景观。
《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集》的艺术风格分析论文(五篇模版)

《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集》的艺术风格分析论文(五篇模版)第一篇:《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集》的艺术风格分析论文<<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集>的艺术风格分析>>摘要:格里格《抒情小品集》诗意盎然,格调高超,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大师及音乐爱好者对其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如在梁晴所著的《西方音乐鉴赏》中就介绍了他的很多曲目的表演艺术及音乐风格,在沈四方发表的《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浅析[J]》中也对其部分作品研究了他的艺术风格,整套作品无论是作为演奏曲目或者教学材料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意义,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所以本文就是通过对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集》系统全面的研究,包括与肖邦、舒伯特两位19世纪作曲家创作风格的比较,进一步挖掘探讨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让更多地音乐爱好者了解这部作品,发扬其风格。
关键词:爱德华·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挪威民族乐派肖邦舒伯特音乐风格abstract of a thesis:Greg lyrical sketch set poetic flavour is abundant,Style superb,There has been muc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music lovers to master the various aspects of research.For instance in the LiangQing the western music appreciation introduced in many of his repertoire of the performing arts and music style.In ShenSiFang publication Greg < piano lyrical sketch > analyses [J] in the part of the work study his style.Whether as a complete set of works with excellent teaching material or is not allow to ignore function and meaning.Have great value.So this paper is through to Greg the piano lyrical sketch set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research.Including Chopin, schubert and two 19 century composer style comparison.Further mining discusses Greg thepiano lyrical sketch of its unique artistic style.Let the music lovers know more this works, carry forward its style.Key words : Edward, Greg、Piano lyrical sketch、The Norwegian folk sent、Chopin、schubert、Music style目录:格里格生平及他的音乐之路------第3页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集》的介绍----第4页格里格与一些19世纪的钢琴家在艺术风格上的比较----第5页通过对格里格《抒情钢琴小品集》中《蝴蝶》的分析研究其音乐风格----第7页论文综述----第9页正文:一、格里格生平及他的音乐之路爱德华·格里格(EdvardH.Gheg)1843年出生于挪威的部著名的海港、商业城市卑尔根(Bergen),一个民族浪漫主义思潮最活跃的地方,也是接受外来社会和文化影响最深的地方。
浅析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之《晨景》

浅析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之《晨景》学生姓名张良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山西晋中市 030619指导教师陈楠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山西晋中市 030619摘要:《晨景》这个作品是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歌剧《培尔金特》做的配乐的第一组曲,田园风的快板,描写摩洛哥海岸清晨气氛的音乐,色彩明亮清新。
本文主要分析作品的和声特色、曲式结构、写作手法、配器技巧、写作背景。
重点在于作品的和声特色和配器技巧。
而难点也在于这两点,需要对作品很了解,做大量的分析才能明白整首曲子的内涵。
关键词:培尔·金特晨景和声曲式配器1. 作曲家介绍与组曲创作背景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是挪威人,是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挪威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培尔金特》写的是挪威民间的民族传说,培尔金特是个农民,写了他一生的很多事。
格里格遴选了八首作品改编成为管弦乐作品,分为两部组曲。
本文主要分析组曲的第一首《晨景》,分析《晨景》的乐器分配,和声应用等。
2. 曲式分析由谱例1可以看出《晨景》的曲式结构是再现单三部曲式,结尾较长,所以是使用了减缩再现的手法。
整首曲子简洁规范。
A段主题是三度调关系,E大调—#G大调—B大调,主题旋律的不断模进重复,就像刚升起的太阳,色彩渐亮的画面。
B段采用了发展对比的手法,在A段主旋律的基础上发展出一个动机,B段总体是一个由弱到强的发展,器乐层次的加厚,音量的不断加强,就像是一个冲破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最后到达“ff”的最强力度,爆发力有一个质的突破。
随后一个简单的过渡连接,把整首曲子带回到之间的调性,首尾呼应,调性回归。
尾声填补了B段的减缩,在属和弦上不断的重复,主题加入装饰音,不断的分裂,不断的扣人心弦。
直到主题旋律在原调上出现,放慢了速度,在非常有意境,有画面感的情境中结束了全曲。
【见谱例1】谱例13. 调式与和声色彩分析格里格对于首曲子的和声运用还是比较传统的,主题运用五声音阶,淳朴自然,体现出一片宁静祥和的晨景。
浅析格里格《晨景》的艺术特色

目录一、乐曲介绍 (1)二、乐曲分析 (1)(一)曲式分析 (1)(二)配器分析 (2)(三)风格分析 (3)三、聆听感受 (4)参考文献 (5)浅析格里格《晨景》的艺术特色一、乐曲介绍爱德华·格里格,挪威民族乐派中最杰出的作曲家,他在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接受了专业的音乐教育,并在学校期间接受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对西欧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有着深刻了解及体会,在音乐风格上受到了舒曼、肖邦、舒伯特等人的影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风格和形式上我是属于德国浪漫主义舒曼学派的,但同时我又汲取了祖国民歌的宝藏,并从这个迄今为止未经探索过的、对挪威人民的心理研究中力图创造出民族的艺术来。
”格里格的创作除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外,还有来自民间风俗生活、神话传说、自然风光、诗歌文学及个人体验。
他的代表作《培尔金特组曲》,是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
其中的《晨景》是一段长盛不衰的经典旋律,具有牧歌风格,描写了北国清晨美丽的早晨,呈现出一片安逸的田园景象,衬托出太阳破云而出的晨曦美景。
这首《晨景》是很多大型演奏会的必演曲目,接下来将从三方面对这首曲目进行分析。
二、乐曲分析(一)曲式分析表1: 曲式结构表数据来源:百度百科《晨景》是一首单三部曲式结构的作品,整曲分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及尾声结尾四部分。
旋律线条优美舒展,气息宽广,给人荡气回肠之感,结构方整,完全终止在和弦上,乐段重复时采用了格里格最常见的加花变奏手法,装饰音的运用对主题起到了很好的润色作用,并且在尾声处采用了主题乐思以及B段的乐思进行了一种综合性的尾声,弥补了再现段的短小,以达到平衡的效果。
(二)配器分析作品配器的整体设计与其曲式结构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晨景》整体采用了三部性的结构原则并包含了两个重要额主题:主题a、主题b。
主题a贯穿了作品始终,奠定了作品清新、静谧犹如红日东升、晨光洒向大地的性格。
格里格《晨景》中的作曲技法特征

格里格《晨景》中的作曲技法特征作者:梁管保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05期摘要: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不管是从创作技法还是听觉角度上,它们的风格都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主要通过对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晨景》在配器、和声以及转调等多个方面上的作曲技法分析,来展现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从而表现出格里格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为今后实际作品的创作获得一些帮助。
关键词:创作;曲式;配器;和声《晨景》该乐章是选自挪威的著名作曲家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中第一组曲的第一乐章。
作者格里格所创作的作品是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结合,这就对我们分析这两个时期的音乐做了很好的对比与总结。
格里格《培尔金特》这部组曲实际上是根据一位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的故事创作出来。
其内容讲述的是一位青年农民主人公培尔金特一生跌跌宕宕、历尽沧桑,最后还是因为他的思乡之情,踏入归途的故事。
该故事抨击了当时人们的各种生活习惯和社会的政治制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本文主要通过对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晨景》在配器、和声以及转调等多个方面上的作曲技法分析,来展现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从而表现出格里格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通过学习这些创作技法,希望为今后实际作品的创作获得一些帮助。
一、曲式分析《晨景》是一首单三部曲式结构作品。
乐段(1-31):由四个乐句8+8+8+7构成,调性由主调E大调转入升G大调再转入B大调最后回到主调E大调。
第一句8小节,是该作品的主题,调性为E大调,终止于主和弦,但在结尾处用三度的色彩性转调转入升G大调上,进入第二句;第二句8小节,调性为升G大调,这句是第一句主题上移三度形成的,终止于升G大调的主和弦,在结尾处用同样的方法,三度色彩性转调转入B大调,进入第三句;第三句8小节,调性为B大调,主题句又一次上移三度通过加花变奏的手法展现出来;第四句7小节,调性回归到了主调上。
《晨景》的曲式结构分析

《晨景》的曲式结构分析作者:李扬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3期【摘要】《晨景》是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首曲,放在开篇的第一首,可见《晨景》的重要位置,描写日出和清晨景色的音乐。
本文将结合音乐,具体的来谈一下曲式结构的划分。
【关键词】曲式;晨景爱德华·格里格,挪威作家,是19世纪挪威民族乐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1843年6月15日生于卑尔根的一个商人家庭,1907年9月4日逝世。
在其很小的时候边学习钢琴,其钢琴的启蒙老师便是他的母亲,经著名小提琴家的引荐,15岁到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
戏剧《培尔·金特》是挪威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易卜生的剧作中最具文化内涵和哲学底蕴的一部。
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采用大量的象征和暗喻手法,生动的塑造了一批梦幻、可爱的角色,形象的表现出当时挪威上层社会的极端利己主义,同时又触及了当时世界上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
格里格曾经在他《第二组曲》的扉页上对易卜生的这部诗剧作出了这样的阐述:“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成为权迷心窍和自大狂妄的牺牲品。
年轻时,他就有很多粗野、鲁莽的举动,经受着命运的多次捉弄。
培尔·金特离家出走,在外周游一番之后,回来时已经年老,而回家途中又遇翻船,使他像离家时那样一贫如洗。
在这里,他年轻时代的情人,多年来一直忠诚于他的索尔维格来迎接他,他筋疲力尽地把脸贴在索尔维格的膝盖上,终于找到了安息之处。
”1在其众多的作品中,相较时下《第一组曲》更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只是《索尔维格之歌》在当时是主流音乐。
在众多片段之中,此曲是《第一组曲》开篇的第一首。
这原是诗剧第四幕中主人翁培尔·金特远涉重洋到摩洛哥时,描写摩洛哥海岸清晨景色的音乐。
在单簧管和双簧管的陪衬下,长笛显得特别悠长,随后双簧管与长笛在管弦乐队的伴奏下进行对话式的衔接,气氛逐渐烘托,直到强势的弦乐进入,犹如一轮红日已然挂在空中,弦乐与铜管的配合,就像是日光照在水面产生的波纹一样荡漾,后由大提琴鸣奏出晦暗的副题,由此渐入高潮,随后回到主题,乐曲不仅有单一的牧歌风格,还具有丰富的田园色彩。
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晨景的作曲技法浅析

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晨景的作曲技法浅析作者:梁莹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4期【摘要】《培尔·金特》组曲,是格里格为亨利·易卜生的诗句所做的配乐,是具有鲜明的格里格特点的一部作品,在保持挪威民间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又借鉴了欧洲其他民族的音乐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创作特色。
本文主要从曲式,配器等作曲手法来分析这首曲子带给我们无尽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格里格;《晨景》;曲式;配器;创作手法一、《晨景》的曲式分析该曲是一非典型的再现单二部曲式,使用的是“缩减再现”的手法,结尾较长,全乐章结构简洁,规范。
A段(1-31):全曲由二个段落组成。
A包括了a al a2 a3四个乐句。
主题由开头四小节组成。
主题旋律在E大调的属音上运用长笛舒缓,轻盈,绵延的展现出来。
主要表现了初生的太阳从地平线上缓缓的升起。
全段主要采取8+8+8+7非方整性结构的方式。
采用了6/8拍子,整体节奏舒缓。
E大调,旋律从主和弦延伸出来,成阶梯状前行,短小的装饰音充满了春天清晨的俏皮感。
主题开始连续的向上方二度转移词性。
在第一乐句结束后转为了#G大调,主题采用了五度摸进的手法。
第二乐句的17-20小节又转到rB大调上,主旋律又一次上五度到B大调的属音上,而且运用加花的手法进行了变奏。
而后主题不断的在二个对应调性上出现(E大阋一#G大阋一B大调),层次不断的递升,逐渐的增强力度。
第20小节后的弦乐组合奏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之后分裂,反复,模进等材料的不断运用使之对主题进行变化再现。
B段(32-49):B段为乐曲的中间段,采用发展对比的材料,与主题材料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B段由b b1两个乐句组成,主要采取8+10非方整形的结构。
B段在主题的基础上发展出一个朝气蓬勃的动机。
乐段的一开始,由E大调转#c小调,全体音乐弱下来,表现太阳完全升起前的宁静,两小节后音乐变强,采取小提琴分解和弦的演奏方式,木管组持续演奏的和弦,激烈巾带着沉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里格的音乐小品《晨景》
清淡的九月,我们听了格里格的这首音乐小品,管弦乐《晨景》,它使我们的心灵充满了柔情和风轻云淡的美。
乐曲开始长笛的五音旋律和大管长长深沉的单音和谐共鸣第一乐句,仿佛是晨曦微露的东方还露着鱼肚白的静谧。
双簧管和弦乐和谐奏出第二乐句,与第一句对话,宛如看日出的两人在黎明等待中的低语。
弦乐如浓墨一般轻轻铺出,再次奏出美妙的主旋律,更似初升的阳光晕着海,荡着波澜,轻轻回旋。
乐曲进入第二乐段,是大提琴的深沉与提琴伴奏的婉约,仿佛我的血液充满了全身,仿佛深深吸到肺中最纯粹的氧。
主题用圆号和大管再次演奏,而那些细丝一样的弦乐飘飘洒洒充满空间,布满全景的温暖的色彩。
音乐还在飞翔,间或有单簧管和长笛伴着大管的伴奏经过颤音的撩拨奏着鸟儿的鸣啼。
结尾处圆号的牧歌还在徘徊,音乐主题越来月弱,渐渐消失。
天光明亮
我们欣赏分析这首管弦乐小品之后,我们在《晨曲》的伴奏下,朗诵了巴金的《海上日出》乐曲长短和文学作品竟然完全一致,我的心灵在震颤,是不是大自然就这样安排好了音乐与文学的谐和美,不短不长正正好好在那里应和着,与国籍无关,与年代无关,与表达无关。
管弦乐《晨景》
(一)初听思考
你听到有那些乐器在演奏?
这段音乐描绘的是什么?
(二)听赏讨论
教师总结介绍:
《晨景》是《培尔·金特第一和第二组曲》第一组曲的第一段。
过去也有人译成《清晨》或《朝晨》。
它是《培尔·金特》这出诗剧第四幕里,培尔·金特流浪到非洲摩洛哥时的一段配乐。
描写了那里日出和清晨美丽的景色。
因为格里格本人并没有到过摩洛哥,对那里的音乐不熟悉,所以,创作出来的音调,仍然是北欧风情的。
但是,格里格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
他在给友人亨努姆的信里谈到《晨景》这段音乐时这样说:“这首曲子应当纯然作为音乐来对待。
一切在于如何演奏。
这是表现早晨的心情和想象。
在强音第一次奏出时,是描写太阳正破云而出”。
《晨景》这支曲子基于一个美丽的牧歌主题写成。
E大调,6/8拍,小快板。
开始,由长笛演奏田园风的曲调,继而双簧管与之相呼应,好似牧笛在回响:这个主题在乐曲后半部分两次三番地向上方三度移调。
第一次转到B大调上,第二次又从B大调转到D大调上,描绘太阳冉冉升起。
最后,它又转回到E大调上。
这一次是由弦乐组演奏的,它进行了引伸和发展,弦乐音色十分迷人,就好似一幅音画。
上面这个主题经过发展之后,大提琴演奏如歌的副题。
这时小提琴用分解和弦为之伴奏。
接下去,由大提琴、双簧管和大管再现主题。
继而单簧管演奏神经质动机,好似遍地已洒下金辉,万物都已苏醒。
这个美丽的主题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最后,乐曲在宁静、美好的气氛中结束。
(三)仔细品味
1、尝试欣赏
说说乐曲可以分为几部分?
用喜欢的方式记录音乐,如:
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等
2、分段欣赏
感受各段意境,如:
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
3、完整欣赏
(四)拓展欣赏
1、听中忆。
播放多媒体课件《晨景》的画面并听赏管弦乐曲,请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象不同地方的清晨。
2、听中画。
播放录音管弦乐曲《晨景》,请学生画出自己听到和想象到的早晨情景。
3、听中唱。
播放录音管弦乐曲《晨景》的主题音乐,让学生随音乐哼唱下面简化的音乐主题。
4、唱中辩。
教师播放录音管弦乐曲《晨景》,请学生仔细听听这两种乐器长笛、双簧管哪个先出现,并在书上标上顺序。
5、听中舞。
教师可启发学生自做道具或用身体的各部位来表示晨景,并随音乐舞动。
如:表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早晨:柳树、桃花、小鸟的叫声、雾等。
表示海边的早晨有:海风声、海水拍打礁石的声音等。
观看日出的情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