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
初中语文《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比较阅读汇编

部编版初中语文《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10篇(含答案)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 《送东阳马生序》[乙]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1.解释下列短语。
①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②临池学书:临近水池处练习写字③晚乃善:到了晚年才特别好2.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②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那么他所擅长的书法艺术,也应该是靠自己花费精力所取得,而不是天生的3.宋濂求学与王羲之学书的“吃苦”精神各表现在哪里?(摘文中原句回答)你怎么看这种学习精神?宋濂求学与王羲之学书的“吃苦”精神分别表现在:“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对苦学精神赞成与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
对师道尊严赞成与否,言之成理即可译文:王羲之常常仰慕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
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送东阳马生序》(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
湖南邵阳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对比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鱼我所欲也》《唐雎不辱使命》(含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然后完成小题(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
翰林学土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土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选自《苏洵传》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无从致.书以观(2)悉.焚常所为文(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益慕圣贤之.道C.或遇其.叱咄俟其.欣悦D.俯身倾耳以.请不敢出一言以.复3.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既出,土大夫争传之,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写给马生的赠序,文中自述少年时求学之难来勉励马生珍惜良时,刻苦学习。
B.宋濂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C.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D.苏洵是北宋著名散文家, 他27岁才发愤读书, 最终学业大进,可以说是大器晚成的典范。
5.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7篇(word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九下《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7篇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17题。
(15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许衡①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尝从日者②家见疏义③,因请寓宿,手抄归。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日:“世乱,此无主。
”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注释】①许衡:元初大臣。
②日者:古时称占h的人。
⑧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弟子填.其室填:____________ (2)援.疑质理援:____________(3)俟.其欣悦俟:____________ (4)危.坐树下危:____________15.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甲】【乙】两篇选文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甲】【乙】两篇选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一)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编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查不赞、德查不成羞,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 ( )A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B假诸人而后见.也才美不外见.《马说》C 无冻馁之患.矣患.其塔动《梵天寺木塔》D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古今意思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走.送之B.主人日再.食C.媵人持汤.沃灌D.援疑质.理3.文中划线句是对同舍诸生衣着和神态的描写,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4.本文作者宋濂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尽管他幼时穷苦得“无从致书以观”,却能“遍观群书”:尽管从师求学艰难却能“卒获有所闻”,并最终成为大家。
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他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第5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1]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2]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3],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4]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5];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1]受:通“授”。
传授。
[2]人非生而知之者,指知识和道理[3]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项练习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送东阳马生序》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项练习(一)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递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綺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仆①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虽口不能言,心已默识。
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昔②之缘,已在文字中矣。
及五六岁,便学为诗。
九岁谙识③声韵④.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
二十已来,昼课⑤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⑥寝息矣。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⑦.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⑧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
盖以苦学力文所致,自悲矣。
(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
②宿昔:以前。
③谙识:熟识。
④声韵:赋诗的声韵格律。
⑤课:按照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
⑥遑(huáng):闲暇,空闲。
⑦胝(zhī):老茧。
⑧瞀(mào)然:眼睛昏花的样子1、解释文中加线词的含义。
①援疑质理援 ______②腰白玉之环腰______③及五六岁及 ______④间又课诗间______2、选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皆以美于徐公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咨臣以当世之事C.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欲有求于我也D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送东阳马生序》《程门立雪》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送东阳马上徐》
【乙】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
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
熙宁
九年,中进士第。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
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能属.文/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河、洛之士翕.然师之/往来翕.忽
C.其归.也/云归.而岩穴暝
D.又见.程颐于洛/其将归见.其亲也
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3分)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3.本文的杨时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宋濂在求学过程中,对待老师和学习的态度有共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你如何看待这样的从师和学习态度?(4分)
参考答案:
1.D(A撰写/类;.B.一致/迅疾;C.回去/聚拢;D.拜见。
)
2.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3.他们的共同之处是求学心切,对老师毕恭毕敬。
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虚心向学、尊敬师长的品质,这样才会学到更多的东西;但也要注意保重身体、劳逸结合,同时与老师建立相对平等的师生关系,多交流沟通,这样才能发挥更大的潜能。
05《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2022·吉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诸弟总须力图专业。
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
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
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节选自曾国藩《曾国潘家书》)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书序。
B.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C.古代一般称“有才德的人”为“君子”,“犹幸预君子之列”中的“君子”则指有官位的人。
2019-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送东阳马生序》

2019-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对比阅读《送东阳马生序》提示:该资料需值得保存,可供中考复习时用姓名:班级: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
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孤]幼年丧父。
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⑤[闾里]乡里。
⑥[士人家]读书人家。
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
务,致力,从事。
⑧[文字]文章。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无从致.书以观③弗之怠.④家贫无资.16.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
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
(只需填序号)(2分)假①借。
②宽容。
③如果,假如。
④非正式的。
17.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余幼/时即嗜学B.手指/不可屈伸C.欧阳/公四岁而孤D.多诵古人/篇章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16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①治经②为博士③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④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①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②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四书五经.③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④士:有抱负的人【乙】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蒙乃始就学乃:(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3)孰若孤孰:(4)不敢稍逾约逾约:1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结友而别足肤皲裂而不知B.自以为大有所益益慕圣贤之道C.蒙辞以军中多务以衾拥覆D.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1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6.甲、乙两文同为劝学,孙权先向吕蒙指出( ) ,继而现身说法,劝说吕蒙多读书;宋濂则直接从自身学习经历说起,叙述( ) 和成年后求师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2~15题。
(17分)【甲】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蟬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节选自《黄生借书说》)12.下列各项中的加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B.媵人持汤沃灌赴汤蹈火(成语)C.故有所览,辄省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D.为一说,使与书俱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13.下列各项中的加线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当余之从师也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B归而形诸梦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芙蕖》)C.以衾拥覆,久而乃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D.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1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3分)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节选文字,按要求完成8-10题(9分)(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于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论语》(乙)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享,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领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8.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有我师焉焉: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啊”B.未尝稍降辞色辞色:言语和脸色C.三十而立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D.援疑质理援:引、提出9.下列各组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不善者而改之其此之谓乎B.不逾矩老翁逾墙走C.春十有五而志于学卒获有所闻D.可以为师矣俯身倾耳以请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文中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乙文作者是明初文学家宋濂,他家贫嗜学,乐以忘忧。
B.甲文认为一个人应当立志勤奋学习,提出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式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
乙文表现了作者求学的坚定与诚恳,突出他求学的艰难。
在求学意志和求学态度上,两文是相何的。
C.甲文采用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练,含意深远。
乙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循循善诱,体现了真挚诚恳的感情。
D.“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通常指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因此“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11.把卷I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3分)⑵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分)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⑴,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⑵,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⑶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⑷蒹霞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⑸,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教颐《爱莲说》)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16分)【甲】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
此君子也。
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
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
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信》)【乙】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注】甲文是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
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3分)(1)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望:(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3)腰白玉之环腰: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2分)A. 余为少慰余不愿为大官B. 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戴朱缨宝饰之帽C. 可以处乐以衾拥覆D. 太丰则吾不敢也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1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
(共6分)(1)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
不可惯习懒惰。
(3分)(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3分)13.下面对两段文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于“拉家常”中蕴含许多真知灼见,充满人文关怀,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召力。
B.《曾国藩家书》不只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含为人哲理、指导做人处世、持家教子的家风宝典!C.【乙】文中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D. 当代父母可以从【甲】【乙】两文中得到启发:培养孩子可以“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但不要“为大官”。
14.【甲】文中阐述君子的语句是“”【乙】文中作者主要记叙了。
【甲】【乙】两段文字都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劝诫后辈的。
他们共同认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做到。
(3分)五、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1-25题。
(14分)【甲】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乙】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
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
时人莫之知也。
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
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③,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
及命表又出意外。
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已官让之。
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
翌日,拜监察御史。
(节选自《大唐新语·张嘉贞》)【注】①下人:下于人,在别人之下。
②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
③积时凝滞者:长期积累下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1)同舍生皆被绮绣()(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3)还次蒲州驿()(4)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①烨然若神人②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B.①足肤皲裂而不知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C.①时人莫之知也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D.①则天甚异之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23.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2分)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24.翻译下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
2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
(可用原文语句填写,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1)甲文重点写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生活的艰苦,运用对比手法写了自己与“同舍生”不同的穿着打扮,存这方面作者的态度是( ) 。
(2)乙文中张循宪通过“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和“命表又出意外”两件事,发现张嘉贞( ) 的特点。
六、文言文阅读(共12分,其中第10~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小题6分)【甲】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