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14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2

2014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生字,会写生字,并能写好。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出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出古诗的大概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出古诗的大概意思。
教学难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释题。
2.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1、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而且简单易懂,老现在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二: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隐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可能是被贬官而隐居பைடு நூலகம்也可能是厌恶尘世间的浑浊……)
四、感情朗读,细细体会。
1、在整首诗中,作者将个人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出来,同学们再读读,仔细体会体会。
2、练习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无穷的韵味。
五、总结本课所学。
六、作业: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重现这首诗呢?大家可以相互合作,看哪一组最有创意。
2、背诵这首古诗。
附板书:寻隐者不遇
贾岛(锤词炼句,惜墨如金)
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生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奈
金山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课题
3、古诗两首
备课人
韩善明
教材简析:这两首古诗都是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寻隐者不遇》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所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两首古诗简单易懂,师应引导学生在细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

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所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

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所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朗读古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生动景象,在反复吟诵、回味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

因为孩子年龄还比较小,缺少生活实践体验,平时学诗歌主要是熟读、背诵诗歌及诗意,阅读理解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对古诗包含的感情及蕴含的意境还有待老师引导。

三、教与学的准备:学生:收集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教师:教学课件。

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一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导入:放音乐,教师配乐激情讲述关于作者贾岛《推敲》的故事,说说故事中贾岛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初步感受贾岛认真、严谨的文学创作态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创作的一首古诗《寻隐者不遇》,大家齐读课题。

2.你们觉得应该怎样才算是学会了古诗呢?指名说。

其他同学补充。

(总结需要掌握的问题: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要掌握重点词的意思、诗句的意思。

古诗蕴含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分组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情况,教师出示课件,简要补充作者情况。

(二)初读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

第一关:和字宝宝交朋友。

(1)检查对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出示词语:隐者不遇童子云深%1正确读词。

%1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

2.第二关:我会朗读古诗。

(1)同桌两人为一组,互相检查。

(2)指名朗读古诗,集体评议、正音。

(3)再读古诗,做到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3.第三关:我会感知古诗的内容。

简单交流: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说。

(引导:说说古诗中写了哪些人、事、物?)环节二、部分理解一一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精读感悟,品味古诗描绘的景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寻隐者不遇》优秀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优秀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优秀教学设计《寻隐者不遇》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

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

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四、教学策略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

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

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准备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隐者)2、体会隐者含义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

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

(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

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贾岛。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寻隐者不遇》和《所见》。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故事等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情境,感受古诗的美。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情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寻隐者不遇》和《所见》。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2.体会诗人情感,感受古诗的美。

四、教学准备1.课件:古诗《寻隐者不遇》和《所见》的图片、动画等。

2.黑板:用于书写生僻词语的解释。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简要介绍古诗《寻隐者不遇》和《所见》的背景。

(二)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1.让学生先自读古诗,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2.讲解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3.分析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寻找隐者的心情。

4.让学生多次朗读古诗,直至熟练。

(三)学习古诗《所见》1.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2.讲解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3.分析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友情的珍惜。

4.让学生多次朗读古诗,直至熟练。

1.让学生谈谈自己学习这两首古诗的收获。

2.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去珍惜和朋友之间的友情?3.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如果遇到隐者,会和他聊些什么。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表现较好,但在理解古诗意境方面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古诗意境的理解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美。

同时,也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七、作业设计1.请学生回家后,把今天学习的两首古诗读给家长听,并尽量背诵。

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案

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案

《访隐者不遇》《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访隐者不遇》和《所见》两首诗的意境和主题。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感受诗人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诗歌的情感分析。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含的哲理。

2.诗歌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访隐者不遇》1.导入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寻找某个人却未能找到的经历?那种心情是怎样的?2.诗歌朗读请一位同学朗读《访隐者不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境:诗中描绘了诗人访隐者不遇的情景,展现了隐者的高洁品质和诗人的遗憾之情。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松月清辉照,云烟入眼空”中的对仗和意象。

分析诗歌的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敬仰和遗憾之情。

4.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诗中隐者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对你有什么启示?5.作业布置请同学们课后熟读并背诵《访隐者不遇》。

第二课时:《所见》1.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物?请用诗句描述一下。

2.诗歌朗读请一位同学朗读《所见》,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境:诗中描绘了诗人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诗人的赞美之情。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夸张和意象。

分析诗歌的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诗中自然景象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对你有什么启示?5.作业布置请同学们课后熟读并背诵《所见》。

第三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诗歌欣赏请同学们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欣赏和解读,分享给同学们。

2.诗歌创作请同学们以“访友不遇”或“所见”为主题,创作一首古诗。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能说出古诗的大概意思;凭借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感悟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过程(一)走近诗人知“贾岛”1.同学们,人们写文章时的用词造句都要反复推敲。

你们知道“推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这里边还有个故事呢!(师讲述贾岛因斟酌“推”、“敲”而冲撞韩愈的故事,并简介贾岛生平。

)2.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他的诗自然质朴、高度凝练、耐人寻味,一首《寻隐者不遇》便可见一斑。

你看,唐朝大诗人韩愈是这样称赞他的——(课件出示: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

)再看看,北宋诗人梅尧臣又是怎样评价贾岛的——(课件出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贾岛的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他是把诗当做生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他写诗以刻苦认真著称,常为得一个好字而费尽苦心。

请看——(出示贾岛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4.唐朝后期,还有不少诗人成了贾岛的超级“粉丝”,把贾岛的画像和诗歌供奉起来,烧香膜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

(课件出示:笛声悠悠,宁静的高山深林中,浮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

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动情的朗诵,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古诗的情境。

而对诗人的了解,可以为进一步领悟诗歌作铺垫。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说课稿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说课稿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寻隐者不遇》是苏教版五年级上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

诗句虽然浅显,但耐人寻味。

这首诗第一句交代“寻隐者”,第二句说明“不遇”,三四句直中有婉。

“只在”说明走得不远,容易找到,让人在找寻不到的失望中萌生一线希望,“不知”说明隐者在白云深处,难以寻踪,又使人怅然若失,无可奈何。

这首是语言精练,第一句以“问”开头,后两句省略了“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句十分巧妙。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并学会写2个生字,正确背诵并默写《寻隐者不遇》。

过程和方法:借助书中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及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诗的意境,体会寓问于答的写法。

三、说教学方法1.品读感悟法。

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品出诗歌的韵味,必须扣住重点词句,在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

2.引导想象法利用插图引导诗人访问的过程。

四、说教学媒体资源选择课件、课外资料。

五、说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揭题释题质疑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诗人贾岛。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通过范读,自由读,指定读,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语言环境中有所感悟。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看图想象,教师引导,品读诗味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意。

1.同桌互说诗意。

先自由锻炼表达能力。

2.集体汇报。

3.解决重点字词意思,再完整地说说古诗的意思。

在这里为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就轻而易举地理解诗意了。

苏教版《寻隐者不遇》《所见》 教案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苏教版《寻隐者不遇》《所见》 教案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苏教版《寻隐者不遇》《所见》教案设计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明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

下方是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经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甚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甚么时分的人。

是干甚么的。

(引导先生捉住儿童的穿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甚么?(指点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领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因而停住歌声跳下牛背,预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本人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一)初读课文l.先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精确,读迟滞。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2)留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一想每句诗说的是甚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先生读全诗。

要求先生边听读,边看图,考虑: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甚么?后来呢?(指名让先生试着回答成绩。

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去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本人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经过观察图使先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全部诗句,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古诗两首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而袁枚同样是清朝文坛上一位比较讲究锤字炼句的诗人。

这两首诗在语言风格和谋篇布局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诗歌继续了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

诗歌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

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

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

诗人采用用对比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

画面动静搭配,活泼有趣。

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理解其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诗歌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诗中人物的形象。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美的意境,培养学生想象力,学习表达方法。

1.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分组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朗读古诗的情况。

2. 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讨论交流、表演、分角色读、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感悟古诗,从而感受古诗所描写的生动景象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 借助拓展小练笔,学习古诗中的人物对话、动作、心里描写、景物衬托人物的表达方法。

【教师准备】1.搜集到的和本课有关的资料。

2.本课的ppt课件。

3.准备台词,挑选小演员【学生准备】1.查阅贾岛和袁枚有关的资料。

2.预习课文。

3.排练小节目。

2课时。

第1课时整体设计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 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诗人的心情变化,感受古诗的语言之美。

1 新课导入方法一1.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文体,它用语简洁,意境深远,琅琅上口。

自我校经典诵读开始以来,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你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么?(学生试背)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

(齐读课题)3.释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

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

遇:碰见,遇上。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

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4.要想解决大家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来解决把![设计意图:通过联系自身实际的谈话,唤起学生的体验,进而引入课题。

提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主解题,根据题目大胆质疑。

学生有了这些问题,从而为了解古诗、把握古诗,进而体会古诗打下基础。

]方法二1.师: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

我们的戏曲、民乐、国画、文学等,构成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其中的瑰宝。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齐读。

)2.你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师相机补充)3.师:请同学们说一说题目告诉我们谁干什么?结果怎样?4.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预设:隐者是谁?谁去寻隐者?为什么不遇?)[设计意图:首先开门见山,通过对祖国辉煌历史文化的表述,直接引出古诗。

简明扼要,学生易于接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新知构建一、初读诗文诗画并赏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

"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3.交流:学生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指名说)隐者:学问很深,隐居山林的人寻:访问不遇:没有遇到。

言:回答,说。

隐者:隐居在山中的人。

只:表示限于某个范围。

本诗中指隐士就在这座山中云深:山深云雾浓处:去处)4.图文结合读诗句,请想想诗句的意思。

5.教师指导朗读课文。

(注意诗文的节奏)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二、精读诗文,体会诗意。

1.师:本诗写诗人去寻访一位隐者,没能遇到,却碰到了一个童子,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个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呢?(“言师采药去”得知,隐者是童子的老师)2.交流:这首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平白如话,简洁易懂。

但这首诗的特点不止这些,贾岛还有一个巧妙的谋篇构思是:他是用什么方法把寻隐者不遇这件事的过程写出来的呢?同学们再读,看看能发现诗中什么奥妙。

预设:问答式(一问三答)追问:谁问谁答?三次回答的问题内容是什么?(用原句诗文回答)指名回答。

师:其实是三问三答,作者寓问于答,构思巧妙。

师:明明是三问,但作者省去了了两问,你能补全这三问吗?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想象诗人与童子的对话内容。

预设:问:(你师傅到哪去了?)答:言师采药去问:(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答:只在此山中问:(具体是在山的什么地方呢?)答:云深不知处师:平白易懂的语言和寓问于答的构思,运用了一问三答的写法。

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充分体现了贾岛写技的高超,真不愧为“苦吟诗人”。

3.作者要寻访的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作者的感情有何变化?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A.作者问童子之时,心情如何?(结合生活实际你出门拜亲访友时的心情)松下问童子——(心情愉快,满怀希望)B.童子说他师傅采药去了,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言师采药去——(心情跌落,感到失望)C.作者得知隐者就在此山采药时的心情?(结合生活实际或设身处地的与贾岛换角色想象)只在此山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D.最后得知不知道隐者具体在哪里时的心情?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无可奈何,更添了对隐者的仰慕之情)师:是呀,诗人满怀希望去拜访隐者,结果失望,又怀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

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

这首古诗平淡中蕴含深沉,这就是苦吟诗人推敲的结果。

4.再读古诗体会作者对隐者的感情。

5. 展开想象,演一演(1)结合图画,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表演再现当时情景。

(展开想象,说说你推测诗人可能会提哪些问题?童子是怎样回答的?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两人对话的情景,体会诗人的轻松自然、亲切随和及童子的天真可爱、对答如流。

)(2)选派优秀小组上台表演。

(从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心里活动等进行评价。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

(指生读,齐读)3 课堂小结师:1.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领悟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本单元第一课《师恩难忘》中,田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教学方法独特,每讲一首诗都要编一个故事,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既有人,又有物,既有景,又有情,你能把这首诗也编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吗?注意景物和人物对话描写。

2.先同位之间说说,再动笔写下来。

3.同位交流、补充4.集体简评,及时激励。

4 作业设计一、火眼金睛(看准字形,再分别组词)。

深()童()此()松()探()章()些()讼()隐()采()遇()药()稳()彩()偶()约()二、解释加点字或词语1.寻.隐者不遇.()()2.松下问童子()....3.言.师采药去()4.云深不知处.()【答案】一、深(深度)童(儿童)此(此处)松(松树)探(神探)章(文章)些(一些)颂(赞颂)隐(隐者)采(开采)遇(遇到)药(中药)稳(稳定)彩(彩虹)偶(偶然)约(约定)二、1. 寻:拜访、寻访;遇:遇到、碰到。

2.童子:儿童,诗中指隐者的徒弟3.言:说、告诉。

4.处:地方、处所。

第2课时1.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教学难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1 新课导入方法一一、复习导入新课:1.配乐、指名有感情地背诵《寻隐者不遇》。

2.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以前学过《小儿垂钓》,谁来背给大家听听?这是写什么的古诗?(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

今天,我们将用上节课所学的读诗句、想画面等方法再来学习一首体现乡村儿童的古诗。

3.解题:“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学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设计意图:以复习的方式引入,通过对四年级所学古诗的回忆和背诵,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

]方法二1.以图激趣,释题。

(1)观察课文插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谁愿意告诉大家?(指名说)(2)“所见”是什么意思?(夏季的一天,诗人走出家门,来到树林里。

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阵阵凉风迎面吹拂,好不惬意。

作者心情高兴,于是将自己看见的情境,即兴创造了一首诗——《所见》)。

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2.介绍作者:(指名介绍,教师补充)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袁枚)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

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以看书本上插图,然后结合图画大胆想象,大胆猜测的方式引入,猜测和想象是小学生最爱做的,这样上课伊始便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2 新知构建一、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老师板书课题:所见。

谁愿意把诗的题目读给大家听听。

这个生字的音读得真准,是平舌音,请你带大家读读。

有谁能为所找个朋友?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

(出示袁枚及诗)2.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圈出没学过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读)3.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生字、组词。

出示:骑、振、蝉A:随机进行正音和生字的认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