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单元综合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易错易混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考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常见易混易错知识点分析

高考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常见易混易错知识点分析

哲学选择题中经常会考查到一些易错易混点点,命题人会挖一些小坑,考生如果审题不仔细就会掉进陷阱,下面按单元整理了必修四中常见的易错易混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错误的:1、人人都有世界观,世界观是自觉形成的。

(自发不等于自觉,自觉指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2、世界观是做的,方法论是想的。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不是做的。

方法论是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是想的)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因此,理想信念对人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夸大意识作用)4、正确的世界观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5.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枯萎)6.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删去辩证)7.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8.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指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9.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之为半截子唯物主义,是指它在自然观上是唯心的,历史观上坚持群众观。

(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历史观上是唯心的)10. 辩证法属于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属于唯心主义。

(不一定)11. 唯心主义都主张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客观唯心主义)12. 在本原问题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还存在着二元论这第三个基本派别。

(在本原问题上,只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必修四 第2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认识论 (知识篇)

必修四 第2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认识论  (知识篇)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认识论部分)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纲再现]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课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考点突破]考点一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二、实践的特点及其关系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客观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客观物质性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能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的区别所在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①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联系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习题(2)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习题(2)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易错点一:将物质的反应与意识的反映混淆提醒反应是指有机体受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也指物质受作用而引起变化的现象和过程。

反映是物与物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其中人的心理是反映的最高形式。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且能指导人的行动。

1.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植物不像人和动物一样具有“记忆力”。

近来,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照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

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用“电化学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

植物“记住”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一步佐证了 ( )①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②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④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人、动物、植物都具有反应特性,并且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因此①④入选;植物的反应特性,不同于人的反应,这种反应不能等同于意识,因此②不选;③中“同样”表述错误。

易错点二:认为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离开了客观存在,人脑不会产生意识。

2.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别的关怀。

有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

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

这表明 ( )A.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D.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答案D解析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并不一定产生意识,因而D入选;A、B表述错误;C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3.[2016·湖北七市调研]视错觉就是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

高二政治关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点分析

高二政治关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点分析

⾼⼆政治关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点分析 ⾼⼆的政治中有不少的知识点是⾼考中⽐较重要的考点,学⽣需要记忆,下⾯店铺的⼩编将为⼤家带来关于探索世界于追求真理的知识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政治关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点 1、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的意识,并能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注意三点: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的意识⽽存在;具有可知性。

①⾃然界是物质的,⾃然界的事物是按照⾃⾝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类社会是物质的。

⼈类社会的产⽣、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个客观的物质体系,⼈的意识⼀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性在于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①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体) 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条件,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是⼀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的统⼀ 3、物质运动的规律 ①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和⽅法论 原理 A规律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普遍的,⼈可以认识和利⽤规律 B规律普遍性原理:规律是普遍的。

⾃然界、⼈类社会和⼈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法论: A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B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的。

⼈在规律⾯前不是⽆能为⼒的,⼈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作⽤的条件和形式利⽤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类。

09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 生活与哲学(考点背诵+ 易错易混知识+精选习题)专题二 新人教版必修4

09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 生活与哲学(考点背诵+ 易错易混知识+精选习题)专题二 新人教版必修4

09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生活与哲学(考点背诵+ 易错易混知识+精选习题)专题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考点知识背诵部分唯物论(辩证唯物论)部分:1.正确的自然观2.为什么人类社会是客观物质的?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4.规律的含义、规律客观性、普遍性的含义?5.规律客观性原理、主观能动性原理(合在一起也叫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6.为什么意识依赖于物质?7.意识的作用?8.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怎么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解实事求是四个字的分析?9.物质与意识的关系?10.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合在一起称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论部分:1.实践的含义、特征、分类?为什么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分别是什么?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②③④;认识能反作用实践)4.真理的含义?真理客观性的理解?真理是有条件的理解?真理是具体的理解?5.认识的反复性的原因?认识具有无限性的原因?6.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二、易错易混知识部分1.哲学中的“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 )3.运动是指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 × )4.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 √ )5.离开物质谈运动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唯心主义,因而都是错误的。

( × )6.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 × )7.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知识点填空及主要问题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知识点填空及主要问题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是物质的(一)什么是物质1.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物质客观性),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___。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万事万物的客观属性)注意:物质不同于具体物质(二)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1.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人类社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物,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劳动起决定性作用)②人类社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体系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二、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三、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规律的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4.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一、意识(1)从起源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_________;B.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______。

②意识更重要的还是___________的产物,是劳动和实践的产物;A.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B.劳动和社会实践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C.劳动和社会实践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2)从生理基础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②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______活动实现的(3)从内容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意识的内容是_________,形式是_________,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③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二单元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二单元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必背知识点总结政治学科体系严谨,交叉密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好好归纳一下重要知识点。

学完每个章节号要对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本人整理了人教版必修四的知识点,欢迎阅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之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之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之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易错易混知识点
1.物质是具体事物的总和。

提示: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精神、意识现象的存在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提示: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因此并不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3.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提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二者不能混淆。

4.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

提示: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消灭规律。

5.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
提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有可能是对现实客观对象的虚幻、歪曲的反映。

6.判断: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
提示:意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作用于客观事物。

7.判断: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
提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意识出发。

从意识出发实际上是从主观出发。

8.判断: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是静止不变的实际。

(×)
提示:一切从实陆出发,就要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9.科学理论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
提示:不能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科学理论是被实践所验证的正确理论,属于认识范畴。

10.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是一样的。

(×)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11.判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

(×)
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
客观真理。

12.想一想:追求真理永无止境,是否意味着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提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真理性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