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航天大事件
2018中国航天大事件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壳如果发生变化,会给地球 内部磁场带来变化,通过监测地球内部磁场变化,寻找地壳 变化先兆,会为地震预报提供参考。“张衡一号”的作用便 是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它能够在观测时充分发挥其广覆盖范 围和无地域限制等先天优势,通过获取到的观测数据,对我 国及其周边区域内开展动态实时的监测与地震前兆的跟踪, 弥补了常规地面观测的不足。“张衡一号”的成功发射,开辟 了一种探索地震监测预测的新途径。
“嫦娥四号” 人类首次探测月球背面
2018年12月8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 载火箭成功将“嫦娥四号”送上天,这是我国探月工程的重 要环节,也是人类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
“北斗三号” 中国卫星走向世界
2017年11月19日,我国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将“北斗三 号”全球组网首发星送入轨道,奏响了中国“北斗”走向世界 的序曲。2018年,我国用“长征三号”乙火箭,通过9次任务 发射十余颗“北斗”卫星,建立了由18颗卫星组成的基本系 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周边国家提供服务。预计到 2020年,我国将实现35颗“北斗三号”卫星在轨,完成“北 斗”系统的全球组网。
关注│Focus 【盘点】
2018中国航天大事件
“张衡一号” 我国首个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天基平台
2018 年时事政治

2018 年时事政治精品(含国内国际十大新闻)一、国内部分:1、截至2017 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7 万公里,其中高铁2.5 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铁路电气化率和复线率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2、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取得重大进展,省市县乡四级工作方案全部出台,6 项配套制度基本建立,设立乡级及以上河长31 万名、村级河长62 万名,湖长制全面启动实施。
3、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外汇储备规模数据显示,2017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399亿美元,较11 月末上升207 亿美元,升幅为0.66%,连续第十一个月出现回升。
4、从国家林业局获悉:我国将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力争2018年完成造林1 亿亩以上,到2020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到2035年达到26%、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5、中共中央、国务院1 月8 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颁发奖励证书。
6、1 月18日,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827122亿元,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站上80 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
2017 年中国经济的名义增量约8.4 万亿元,这意味着中国一年干出的经济增量相当于2016年全球第十四大经济体的经济总量。
7、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18 年1 月18 日至19 日在北京举行。
8、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最近与合作者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中国和奥地利之间首次实现距离达7600公里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并利用共享密钥实现加密数据传输和视频通信。
该成果标志着“墨子号”已具备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能力。
9、2017年我国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中国航天发展史大事记

中国航天发展史大事记1958年10月20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立,这里也被称为“东风航天城”1967年1月22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组建,首批中心科技工作者入驻1970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一飞/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75年11月,顺利回收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成为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1984年4月8日,“东方红二号”发射,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卫星通信能力的国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1988年9月7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发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航天员杨利伟飞天,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我国高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飞天,实现首次多人多天载人航天飞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7年4月14日,首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发射,正式开始独立自主建设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实现“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一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发射升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8年9月27日,中国首次实现太空行走,“神舟七号”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进行出舱活动,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小行星探测的先行者/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入轨,我国自主研制的首个载人空间实验平台,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和十号完成6次交会对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天,景海鹏、刘旺、刘洋乘组进入太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飞天,首次启动手控交会对接设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飞上太空,在轨飞行期间与“天宫一号”两次对接,中国人首次太空授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发射,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玉兔号月球车亮相/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14年11月,文昌航天发射场基本建成,我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2015年12月17日,“悟空号”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6年8月16日,“墨子号”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中秋发射,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对接神舟十一、天舟一号,实现多人在轨长期驻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飞天,和“天宫二号”交会对接,开展“太空养蚕”等实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发射,人类探测器第一次月背软着陆,“玉兔二号”、中继星鹊桥号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中国空间站建造拉开序幕/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二十余年,从无到有,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导航卫星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地球,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抵达火星,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记/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发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人组出差三个月,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21年10月14日,“羲和号”发射,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我国太空探测正式步入“探日”时代/太原卫星发射中心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发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组在轨驻留6个月,中国女航天员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成功返回地球。
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作者:来源:《科学家》2019年第02期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于1月2日在京揭晓。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10月24日正式通车运营。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长55公里,使用寿命120年,抗16级台风、8级地震。
我国新一代“E级超算”“天河三号”原型机首次亮相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于5月17日对外展示了我国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原型机,这也是该原型机首次正式对外亮相。
据了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也称“E级超算”,被全世界公认为“超级计算机界的下一顶皇冠”,它将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危机、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上发挥巨大作用。
我国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取得新进展9月18日,国审稻新品种“中科804”现场会上,“中科804”从3000亩示范片中脱颖而出,其在产量、抗稻瘟病、抗倒伏等农艺性状方面均表现突出。
“中科804”和“中科发”系列水稻新品种是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成功利用“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理论基础与品种设计理念所育成的标志性品种,实现了高产优质多抗水稻的高效培育。
两只克隆猴在我国诞生1月25日,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登上《細胞》杂志封面,这意味着我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团队经过5年努力,成功突破了世界生物学前沿的这个难题。
科学家测出国际最精准万有引力常数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罗俊院士团队历经30年艰辛工作,测出目前国际上最精准的万有引力常数G值,8月30日《自然》杂志刊发了罗俊团队这一最新测G成果。
此次罗俊团队采用两种不同方法,用扭秤周期法和扭秤角加速度反馈法测G,精度均达到国际最好水平,吻合程度接近10-5水平。
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气象卫星在观测精度、覆盖范围和时效性等方面取得 了显著提升。未来,气象卫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全球气象服务做出贡献。
遥感卫星的普及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
中国发射了一系列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如高分一号至高分五号,这些卫星具备出色的空间分辨率和光 谱分辨率,能够提供高质量的遥感数据。这些数据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 领域。
月球探测器的着陆
• 嫦娥三号:2013年,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表面软着陆, 并释放了玉兔号月球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球软 着陆的国家。
01
中国航天应用的拓 展
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
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
200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标志着 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开端。经过多年的建设,北斗一号 系统已覆盖中国全境,为军事、民用领域提供了可靠的定位 、导航和授时服务。
载人航天工程的启动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 动,目标是实现航天员的天地往返。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搭载首位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 空,实现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01
中国航天技术的突 破
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
神舟一号
中国第一艘无人飞船,于1999年 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具备了独 立研制无人飞船的能力。
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 里程碑事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 • 中国航天技术的突破 • 中国航天应用的拓展 • 中国航天国际合作的深化 • 中国航天未来的展望
01
中国航天事业的起 步
2018-中国航天大事记-word范文 (3页)

2018-中国航天大事记-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中国航天大事记
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一直备受瞩目的,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中国航天大
事记,可供参阅!
1909年9月21日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由冯如制造并驾驶在美国的
奥克兰市郊区试飞成功。
1910年8月清政府拨款委任留日归来的刘佐成、李宝浚在北京南苑修建
厂棚制造飞机。
并利用南苑驻军操场修建了中国第一个机场。
1913年9月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北京南苑航空学校成立。
秦国镛任校长。
192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条民用航线——京沪航线京津段试飞成功。
于5月8日投入运营。
1920年5月1日中国第一个出版的航空期刊《航空》杂志创刊
1920年5月1日中国最早的民间航空团体,中华航空协会在北京成立。
汪大燮任会长。
曾主办《御风》半月刊。
1922年3月31日直系军阀为其“京汉航空线筹备处”作宣传,在保定
举办空中游览,一架享德利·佩治型旅客机失事,机上14人全部遇难。
这是中
国民航首次事故。
1927年1月1日广东航空学校第2期学员毕业,飞行教官丁纪徐在该期毕业典礼上进行了空中跳伞表演,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空中跳伞者。
1928年10月10日中国第一所民办航空学校——厦门民用航空学校成立。
2018年中国十大航天新闻

9
特朗普宣布启动组建独立“天军”
10中国航天发射次数居世界首位,引发世界关注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12月8日)
2018年中国十大航天新闻
1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
2018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12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施环月降轨控制,顺利进入准备月背着陆预定轨
道。
后续,嫦娥四号探测器将择机实施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
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
嫦娥四号将实现国际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
视探测,国际上首次月球拉格朗日
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国内首次实测月夜期间浅层月壤温度。
嫦娥四号探测器示意图
北斗三号系统全球组网示意图
3中国航天发射次数创新纪录,跃居世界首位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12月8日)
4中国成功发射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张衡一号卫星示意图
高分五号卫星示意图
中国空间站示意图
10中国商业航天持续发展
朱雀一号火箭发射。
嫦娥四号成功发射

嫦娥四号成功发射作者:鲁超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9年第01期热点: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嫦娥四号探测器后续将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最终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
为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开放共享,嫦娥四号任务中,与荷兰、德国、瑞典、沙特开展了4项科学载荷方面的国际合作,搭载了3项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高校研制的科学技术试验项目。
探月工程重大专项由国防科工局牵头组织实施。
嫦娥四号任务由工程总体及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
其中,工程总体由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承担;中继星、探测器、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生产;发射和测控任务由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地面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承担,有效载荷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单位研制。
一、经济生活(1)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引领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关键作用。
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成功发射,背后是国防科工局、中国航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诸多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默默奉献,彰显了我国国有经济的巨大实力。
(2)财政的作用。
探月工程是一个高风险的高新技术产业,耗资巨大,我国政府承担了整个工程的全部研发费用,体现了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科学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探月工程重大专项由国防科工局牵头组织实施。
嫦娥四号任务由工程总体及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嫦娥四号成功发射,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天探索领域从2018年开始,中国航天以3战3捷、先声夺人的气势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随着1月9日、12日、13日,随着长征火箭冲天而起,高景一号03、04星,北斗三号工程第三、四颗组网卫星、陆地勘查卫星三号被准确送入预定轨道,3场航天发射活动都取得了圆满成功,2018也开启了属于中国航天的“超级2018”。
按时间顺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018年属于中国航天发生的大事件:
1.2018年1月9日11时24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高景一号03、0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2018年5月21日5点28分,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抓总研制的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搭乘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升空。
3.2018年6月2日12点13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通过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高分六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4.2018年6月5日21点0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二号H星。
这是我国第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最后一颗,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气象服务。
5.2018年8月25日7时5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35、36颗北斗导航卫星。
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也是我国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第十一、十二颗组网卫星。
6.2018年7月31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该卫星将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网路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2018年12月09日07:54,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历时约110小时奔月飞行,最终抵达近月点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
2017年7月,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带着实践十八号卫星坠入大洋。
作为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肩负着未来我国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重任。
经过1年多的休整,王者归来,我国将于2019年发射长征五号B火箭,开展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并将空间站核心舱送入太空,还将利用长征五号火箭运送嫦娥五号探测器前往月球取样。